•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宋朝的文人在成名之前做了什么,又放弃了什么
在重文轻武的宋代,读书人为了求名不仅要经商,还要晚婚。【简介】宋朝是读书人的天堂,因为宋朝的统治者奉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使得宋代的“文官”工作不仅铁,福利也比其他朝代高。读书人蜂拥而至,但通过考试的...……更多
陪祭文庙:古代文人心中至高无上的荣誉
...将会用自己的实际人生证明:一个满腹经纶但上面没人的读书人,人生到底有多无奈。在马融三十岁那年,当朝大将军邓骘,同时也是这时的第一外戚大臣,听说了马融的名字,然后就开始征召马融做官。最开始的时候,马融还...……更多
明朝内阁与文官集团:君臣关系的演变
...重任。与前两朝相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明朝的时期,读书人的地位到了顶峰时期。 从弘治朝开始,读书人只要有功名,那地位,当街大骂皇帝的绝对不是少数,只要不骂到想和皇帝身边的女性亲属们发生超友谊关系,随便...……更多
东汉“学术造假案”揭秘:漆书篡改与教科书之争
...对东汉的文化界,产生了非常大的轰动。试想一下,无数读书人穷经皓首,一直在努力读书。然后某天有人告诉他,你读的书,其实从一开始就是错的!这帮读书人得崩溃成啥样啊?因为年代比较久远,再加上后来史书上对此有...……更多
选家,古代的职业教辅编辑
...是在明清。尤其明代中后期,科举考试日趋程式化,许多读书人不再专注于钻研经书大义,而是开始揣摩考试答题的技巧。加上活字印刷技术日渐成熟,出版行业非常兴盛,教辅也就成为一门大生意。在众多教辅当中,卖得最火...……更多
...决策给文化教育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和损害,许多有才学的读书人无法通过正常的考试进入仕途,只能隐居乡里或者流落江湖;许多有见识的率真之士不能通过正常渠道上书言事,只能默默地忍受不公不平或遭受不应有的迫害。这...……更多
宋朝初期文武之策的演变:从‘重武轻文’到‘重文轻武’
...,对人主亦怀有深情厚意。然其固有的习武思维,在对待读书人方面,难免不时流露出轻蔑的态度,“之乎者也,助得甚事”,五代时期军人身上的行伍习气仍然在影响着太祖太宗皇帝。细究宋朝初立时期的故事,不难发现作为...……更多
状元李春芳的幸运与平庸:科举考试背后的故事
...。与之不同,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的人,大多是穷苦的读书人,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这使得皇帝更加放心,因为他们只能依附于皇权。因此,历代皇帝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尤其是在最后的考试阶段,皇帝亲自监考,最后名...……更多
秦惠王去世后,才华横溢的张仪为何会被秦武王弃用
...生神力,经常向人们展示他超人的力量,崇尚武力。但是读书人出身的张仪善于动嘴,经常通过一张巧嘴给人们讲道理。正是这一文一武两种观念的冲突,导致秦武王跟不待见对方。 按照一般的情况来说,他们一文一武两个人...……更多
宋朝时期不可或缺的阶层:胥吏
...此宋代的社会群众,整体的文化水平都在提升中。而这些读书人,进入仕途以后也享受着比武将好很多的待遇。他们的俸禄,比唐代的文臣要多两到三倍之多。而当初刑不上士大夫的誓言下,历代的统治者对于文臣的管束也比较...……更多
清朝文官写奏折要小心翼翼,对皇帝唯命是从,而明朝却完全相反
...。人家凭本事获得的官僚身份,皇帝能不适当地照顾这些读书人的面子?典型例子。海瑞骂嘉靖,说朝廷乌烟瘴气,都是因为嘉靖上梁不正下梁歪,不务正业导致的。嘉靖被骂了,气得不行,很想杀海瑞。但又怕世人非议,把海...……更多
古代科举第一榜,一场考试诞生了8位文坛大家,9位宰相
...以来,历代以来为朝廷选拔人才的最直接方法,也是寒门读书人进阶的唯一途径。虽然到清朝经历过“八股取士”的框架,比较死板,但仍不失为最好的办法。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佑二年,北宋初中期建国刚百年,政权稳固,...……更多
五代十国时期科举考试作弊现象及其应对措施
...每个地方的一些科举政策也是不一样的。有些地方比如说读书人比较多的,生产力比较发达的地方,自然录取人数也是要多一点的,那么在一些生产力并不是很发达的城市,自然录取人数也是要少一点的。所以很多考生为了自己...……更多
从“学而优则仕”到“读书不求官”
...流动方向是“自下而上”的,即在士大夫政治的鼎盛期,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实现读书做官,完成阶层上升;到了南宋时期,随着统治区域的缩减与受教育的文化阶层的扩张,本就僧多粥少的仕途之路变得相当难走。到了元代...……更多
从举孝廉到公平考试:东汉察举制的演变与争议
...帝汉顺帝,年龄太小了,此时才刚满十八岁而已。在那些读书人看来,皇位可以继承,但是智力是不能继承的。一个十八岁的孩子,怎么可能理解察举制的意义,并且对这套制度里的一些错误,进行系统的改革呢?但很快,当改...……更多
宋朝“文人治国”的国策是一部铜镜引起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德”,镜子是那时铸造的。宋太祖因此感叹:“宰相须用读书人!”宋太祖赵匡胤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还值得研究,但采用文臣治国的确是宋初为了避免重蹈五代覆辙的重要举措。宋代被认为重文轻武,不管是宋代的士大夫们还是...……更多
汉代太学的兴起与勤工俭学
太学古代的落魄读书人多是希望能够通过科举考试来当官,当官既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又能获得丰厚的俸禄来补贴家用。古代的最高学府名字叫做\"太学\",太学生是由太常选送的正式生。虽然政府免除了食宿费用,但是日...……更多
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
...,埋首于书册中,只求能够在科举中出人头地。晚明曾有读书人写了一篇〈不第赋〉,抒发四十岁还未考取的哀怨心情,最后还不忘勉励自己:「前程事,暗如漆,塞翁失马休嗟怨。且莫埋怨,埋头对着圣贤,科场门终不掩。且...……更多
赵匡胤将宋朝推至繁荣之颠,到底是凭借什么能力?
...试,才有功名的。赵匡胤励精图治,朝臣纷纷上行下效。读书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参加科举考试,举国呈现出了一副蒸蒸日上的可喜的局面。 传位光义,重诺之人开宝九年,赵匡胤驾崩,继位的是他的弟弟...……更多
关西师表与文人心志——说巩建丰(上)
... 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规定不尽相同。以明清两代为例,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庠生”,俗称“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更多
在古代考中进士就能做官吗?科举考试的利与弊是什么?
科举考试对于出身于寻常百姓家庭的读书人来说,科举考试是他们实现人生跨越的一次机会,同时也是走进官场的唯一正途渠道。他们在科举考试之路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寒窗苦读数十载,因此古代还有“一榜定终身”的说...……更多
“宋朝被西方赞誉为中国最伟大时代的原因
...术方面,宋朝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文人学士、诗人、画家。他们中许多都曾担任过官职,后来游离于仕途之外,却仍然通过著作来影响国家大政。如苏轼、欧阳修等,他们那“豪放派”的词风与画风,折射...……更多
宋朝重视教育,设施设置受限,教育开支充满特色
...就影响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所谓“学而优则仕”对于读书人来说,学习的最高目标一直都不是做学问,而是经世致用,最好能够有个一官半职,伸张下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在我国古代的具体环境里,士大夫其实一直受到限制...……更多
李岩与牛金星:李自成身边的重要谋士
...由自己取而代之的意思。李自成转战河南期间招纳了一些读书人留营效力,其中出名的有李岩、牛金星、宋献策、顾君恩等。人品高贵、足智多谋却真假成谜的李岩明末清初的各类私家笔记(野史)对李岩这个人物的记载介绍很...……更多
古代读书人:皇帝不杀、强盗不打、小偷也要尊敬的特殊存在
...甚至连小偷见了都要给这类人钱。而这类特殊的人,就是读书人。虽然在古代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的确,因为常年读书,读书人体质确实不强壮。但是在古代读书人的地位其实是很高的,正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度...……更多
苏轼鼓励晚辈考试,告诉他中举之后有什么好事
...展,宋朝得到规范,明清时期达到极盛顶峰。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将它当作步入仕途的不二法门。科考对于每个学子都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赴京参考,成败在此一举,前辈当然会倍加勉励,不乏义正辞严的冠冕之词。然而,苏...……更多
中国古代科举制的起源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却各有争议,有的人认为科举制源于汉代“分科举人”的考试形式,有的人将隋朝设立进士科作为科举制的开端。但如果分清了科举制与之前的举荐考试制度的根本区别就不难确定科举制的出现时间了。科举制最关键的在于是否...……更多
太监干政:刘瑾与魏忠贤的权力之路
...咸鱼翻身。刘瑾早年被文官差点弄死,在他心里埋下了对读书人仇恨的种子。在他掌握权利以后,开始了疯狂的生长起来。这也是正德愿意选他做心腹的原因。 在大家的印象里,太监只要掌权,那肯定是无恶不作。但其实刘瑾...……更多
宋朝是如何从“重武轻文”走向“士大夫治国”的
...之多。此后每次科举录取人数几乎都不下百人,可谓天下读书人皆欢愉。文臣之所以在宋朝当道,除了当局者刻意提拔外,还存在一定的现实原因。三、成败荣辱皆国策,赵宋苟活无血性! 自五代十国以来,地方政权长官几乎...……更多
宋朝时期的“榜下捉婿”,一种独特的婚配现象
...在宋代一旦考取了功名,仍会有媒婆来提亲,可见人们对文人有多尊崇,连古稀老者也不放过。在宋代,“榜下捉婿”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宋人记载里对这一奇观多有涉及,一些豪门富户或权贵之家为攀上...……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家国亲情六百年|梦回大明:贵州屯堡穿越600年的乡愁
将军号令,戍边卫国。一经数年,600有余。6月28日,江苏省南京芥子园园区内,身着凤阳汉装、脚穿绣花鞋、唱着地戏的安顺屯堡人带着乡愁
2024-06-29 02:45: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梅 洁《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9日 第 08 版)白浪街,是一条古老的街。我早听说过这条位于湖北
2024-06-29 06:15:00
李渊在内宫深处居住,他不能随意走动,也不可能随便外出,换言之,李渊是被变相地软禁起来。李世民必定会满足老爹的一切需求,但就是不能让李渊瞎转悠
2024-06-28 20:17:00
更为重要的是,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
2024-06-28 20:20:00
公元219年,关羽受封上将军,假节钺。或许是因为关羽在受封上将军时得到了刘备的授意,或许是关羽想借助刘备击败曹操,自立汉中王后的声势
2024-06-28 20:21:00
宫里很多宫女遣散走了,自己住着也憋屈,往事历历在目,于是李渊想离开皇宫,脱离李世民的阴影:“高祖以弘义宫有山林胜景,雅好之
2024-06-28 20:18:00
但炎帝与黄帝的关系却迷雾重重,其中谜团之一是炎帝与黄帝爆发过阪泉之战,说明两人是同一时代之人,且当时黄帝功绩超过炎帝。《国语·晋语》记载
2024-06-28 20:19:00
李林甫当了19年的宰相,权倾朝野,霍乱朝纲。李林甫曾建议唐玄宗派御史到各地巡查,而派出去的人都是李林甫的心腹,这些御史们在外地见到李林甫不喜欢的官员
2024-06-28 20:24:00
关于李林甫,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评价他“口有蜜,腹有剑”,从而诞生一个成语——口蜜腹剑。一个唐朝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2024-06-28 20:23:00
在我国历朝历代中,北齐仅存活二十八年,是非常短命的朝代,不过就是这二十八年,都与一位传奇女性密切相关。这位女性本是达官贵人家的娇女
2024-06-28 20:25:00
关羽在樊城之战中的表现还称不上亮眼,毕竟水淹七军不过是天灾,当时关羽并没有引汉水淹曹魏七军,导致于禁大军被淹,这其实不过是汉水暴涨溢岸导致的
2024-06-28 20:22:00
为了不错过缘分,她很快便打听来了小兵的名字和身世,高欢,因为家族犯罪牵连,被发配充军来到边镇。娄昭君也知道高欢与她门不当户不对
2024-06-28 20:26:00
汉文帝年间,国家缺少精通《尚书》的人才。齐国有个伏生,精通尚书,但年龄太大,太常就派晁错去跟其学习,晁错学成归来,拜为太子舍人
2024-06-28 20:30:00
史料记载:“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適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
2024-06-28 20:30:00
晁错本就在太子府任职,深受汉景帝刘启信任,汉景帝即位后,晁错被任命为内史,很多国家律令都是有晁错来定。史料记载:“错又言宜削诸侯事
2024-06-28 20: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