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从“学而优则仕”到“读书不求官”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06:10: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文汇报

从“学而优则仕”到“读书不求官”

《士人走向民间》 王瑞来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赵昱华

现在的主流历史观认为,唐宋是中古与近世的转折点,即“唐宋变革论”,但这不是唯一的划分标准,深耕于士大夫政治研究领域的历史学者王瑞来,在其作品《士人走向民间》中提出了他的“宋元变革论”。这一观点认为,士人的流动方向表现了社会的变革,进而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社会形态。

作者指出,北宋之前,士人的流动方向是“自下而上”的,即在士大夫政治的鼎盛期,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实现读书做官,完成阶层上升;到了南宋时期,随着统治区域的缩减与受教育的文化阶层的扩张,本就僧多粥少的仕途之路变得相当难走。到了元代,更是一度废止了科举制度,在这一时期,士人阶级迫于现实压力,呈现出了“自上而下”的走势,原先独立存在的士族阶级逐步融入了民间。

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伴随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行的。传统的儒学观点主张“学而优则仕”,这一观点发展到北宋时期,使得士大夫政治成为了主导朝堂的声音,但与此同时,商品文化的兴盛使得“读书不求官”的思潮开始蔓延。《士人走向民间》一书中引用了苏轼和文同等人的诗句,借此表示这一思潮在北宋已经有了一定的土壤,进而促使社会在宋元之交发生了大转型。作者认为,宋朝发达的商品经济模糊了身份高低的界限,使时人不再以读书入仕为唯一出路。

但是,不以读书入仕为出路,并不意味着宋代的读书人与朝堂就此分道扬镳。比如,被称为“隐君子”的刘振道,终身未曾入仕,却与章鉴、文天祥等人联系紧密,与政治的中心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这也是当时很多文人的选择。

向上流动的趋势受阻后,南宋的士人开始重视起在地方上的深度扎根,寻求在地方上的横向发展。通过塑造个人形象、提高家族声望,士大夫阶层在地方上构建起了自己的人际网络,地方认同意识也得到了加强。士大夫阶层在这一时间段发生了“士大夫的士绅化”,不仅扮演着士人的身份,还扮演起了地方乡绅的角色,通过所谓“耕读传家”以求保证现有利益的同时谋取阶级的跃迁,乡贤崇拜取代了旧有的先贤崇拜,通过地缘关系的联系,已经在官场上取得一定地位的士大夫群体与尚未入仕的士人抱作一团,以求共同进步。可惜的是,对于士大夫的舆论左右政治决策这一现象,作者仅仅一笔带过,忽视了这一现象的成因。

到了元朝,科举的一度被废止,对士人阶层无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值得注意的是,元朝政府废止科举并不意味着其不再需要皓首穷经的书生。元朝政府的选官制,是一种类似秦始皇初建秦帝国时选调人才的“吏道”的制度,通过完善的吏制来维持国家的运行,庞大的吏员群体就是元朝官员的后备军;而作为知识分子的士人群体,无疑在对胥吏的征调选拔中占有优势。此外,道学和元廷的互相接纳在确立了元朝合法正统统治地位的同时,也确立了士族阶级精神贵族的地位;这一互相接纳使得儒学不仅没有衰弱,反而焕发了第二春。

元廷废止科举,也使传统士人的文化创作由“货与帝王家”转为“飞入百姓家”,让通俗文艺创作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社会的多元化给了士人多种选择,最终为推动市民文化的兴盛提供了一大动力。《士人走向民间》为探察宋元之间的社会转型提供了一条由士族群体入手的道路,给人以深思与启迪。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08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追寻中国走向近代的轨迹
...士人流向也会对当时的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自宋代始,以士大夫为基础的官僚政治取代了以往的士族门阀政治,对将“学而优则仕”作为人生信条的士人而言,入仕为官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必由之路。
2023-12-12 08:04:00
...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这既是对封邦建国时代士大夫社会责任的描述,也是对郡县制时代“贤人”社会角色的设计。尽管先秦诸子对“贤人”的阐释各有不同,但大都认为“贤人”具有公
2024-03-18 19:02:00
探秘宋朝治乱兴衰
...行的是中央集权制,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但同时也受到士大夫阶层的制约。士大夫们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官僚体系,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当皇帝英明果断时,能够与士大夫形成良性互动
2024-10-26 20:25:00
宋学与内圣外王:一场思想的嬗变
...程朱和陆王也将内圣外王之学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组成成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前代士大夫出身以世家贵族为主,而宋代则改变为以“寒族”为主。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科举录
2025-03-13 08:48:00
元朝皇室贵族的汉化不深,原因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家族,完全摒斥于最高统治阶层之外。南人,尤其是江南士大夫的出仕困难,是政治统合的严重缺漏。伐宋战争中,元廷为求速胜而采招降政策,降附官员皆优予高职,又规定南宋官吏可“告敕赴省
2023-02-23 14:23:00
唐朝的“别宅妇”,到底是多大的罪
...们轻而易举地产生了出轨的念头。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唐代士大夫群体对完美婚姻的向往。然而,可惜啊,真爱总是那么不易。二、“别宅妇”现象的成因在哪?妒悍妻子的反噬作用不容小觑 1.
2024-02-27 15:41:00
...面的不谋而和所表现来的“文化不正确”,渐渐成为一般士大夫调侃的对象。甚至连闽蜀两地的语音,都有了某种莫名其妙的一致性。跟两地风俗怪异相类,宋代的闽语和蜀语在外人听来也同样是怪
2022-12-26 13:40:00
明朝后期,科举人数增加15倍,为何依然被农民军和满清碾压?
...始在中原出现广泛流行,公元3世纪末曾盛行一时,所有士大夫都热衷此道。到了宋朝,由于道学的兴起,同性之风衰落了,但到明朝末期,特别是在广东、福建还有江南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又再次
2024-09-03 11:23:00
宋朝皇帝多“学霸”这是为何
...,也没有后来的明清时期,发展得如此僵化。并且在宋代士大夫继魏晋南北朝时期,进行了另一大波的士大夫精神的觉醒,对于当时的文化来说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宋代时期的社会背景也和其他
2023-01-17 15:5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