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苏轼鼓励晚辈考试,告诉他中举之后有什么好事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3-15 19:06: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苏轼鼓励晚辈考试,告诉他中举之后有什么好事

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后,这种选拔人才的举措越来越得到重视。科举制从唐朝开始发展,宋朝得到规范,明清时期达到极盛顶峰。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将它当作步入仕途的不二法门。科考对于每个学子都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赴京参考,成败在此一举,前辈当然会倍加勉励,不乏义正辞严的冠冕之词。然而,苏轼这首《蝶恋花·送潘大临》却很另类:

别酒劝君君一醉,清润潘郎,又是何郎婿。记取钗头新利市,莫将吩咐东邻子。回首长安佳丽地,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为向青楼寻旧事,花枝缺处馀名字。

苏轼鼓励晚辈考试,告诉他中举之后有什么好事

这是在宋神宗元丰七年即公元1084年,学子潘大临前往东京参加考试。此时,被贬黄州已经四年的苏轼相送,临行之时就填下了这首词。苏轼一向务实乐观,即便遭遇了人生挫折也不该豪放本色,这首词略带戏谑,引人遐想。

在上阕中,苏轼与潘大临痛饮别酒,他劝这个学子借此一醉。因为这样清润俊朗的潘郎,下次相见,又不知是何人的乘龙快婿。

苏轼鼓励晚辈考试,告诉他中举之后有什么好事

在北宋时期有“榜下捉婿”的习俗,那些高中进士的学子们,如果没有婚配,马上会成为京城达官显贵争夺的女婿候选人。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其实包含了苏轼作为长者,对于潘大临学业、婚姻两件大事的殷切希望,而且苏轼催婚的水平,比现在的家长高出太多了。

后两句中,苏轼却又暗藏对潘大临的劝告。“记取钗头新利市,莫将吩咐东邻子”中,说的是在科举考试之后,自然会得到赏钱和美女,但是,切莫轻易地迷失在东邻子之手。

苏轼鼓励晚辈考试,告诉他中举之后有什么好事

“东邻子”是一个典故,出自《昭明文选》中《登徒子好色赋》中,东邻子是个美女,对宋玉倾心有加,攀墙窥视三年却没有得到宋玉的认可。苏轼在此劝告潘大临,一定要掌握分寸,未成功之时不能让自己迷失在美色之中。

行文到此,苏轼仿佛是一个表情严肃的老学究。然而,读到下阕之后,苏轼玩世不恭的样子却马上跃然纸上了。他感叹,长安是佳丽如云的地方,想在三十年前,我也是风流倜傥的元帅。北宋的都城在汴京,当然不在长安,苏轼只不过用借代的手法而已。除此之外,苏轼考上进士是在嘉祐二年即公元1057年,至此是27年,说三十年也是虚指。

苏轼鼓励晚辈考试,告诉他中举之后有什么好事

只不过,当年的苏轼才二十岁,就已经进士及第,名满天下,真的是意气风发,真的是“风流帅”。苏轼一生才情纵横,也不排斥官场文化,更不反感与歌妓们的交往。这不是他滥情,而是唐宋文人风物的时代特征。

而且,苏轼还兴致勃勃地告诉潘大临,“为向青楼寻旧事,花枝缺处馀名字”。他为了寻找当年白居易、元稹等人的旧事,遍访青楼,也曾在青楼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花枝缺处”就出自白居易的诗,指的便是青楼,这样的诗歌对于血气方刚的潘大临意味着什么,想必大家都会懂。

苏轼鼓励晚辈考试,告诉他中举之后有什么好事

苏轼的这首词作,对于潘大临的激励作用有多大,我们不得而知。后世文人对这首词,也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苏轼的思想龌蹉,有人则为苏轼辩驳,认为另有深意。其实,这不用隐瞒,宋真宗就以《劝学诗》告诉学子“书中自有黄金屋”,在那个时代下,苏轼的思想是正常的,不用大惊小怪。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5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苏轼笔下最自恋的一首词,其中哪5字如今已成耍酷金句
...苏轼却始终鼓励后辈积极进取,当跟随他读书的年轻学子潘大临要赴省参加考试时,他便写下了一首词鼓励。 可没成想这首词却成为了苏轼笔下最自恋的一首词,其中有5个字能让人笑喷,但如
2024-04-19 10:18:00
...两个很有趣的生活细节:一是苏东坡与马正卿、杨世昌、潘大临三位好友想办法怎么才能瞒过夫人去喝酒,让我们看到一个有着人间烟火气的苏东坡;一是苏轼与曾经陷害过他的章惇对话海南岛的美
2023-11-24 06:50:00
宋英宗看中苏轼的文才想提拔他,为何韩琦要阻挠?
苏轼是宋朝最为著名的大文豪,在宋朝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他不仅仅就在文学方面成就斐然,而且政治方面也有着非常杰出的成就,在后世有着大量的粉丝,被誉为“苏仙”。但是他一生做官坎
2023-05-15 20:34:00
史上最经典的五个残句,千古流传,你能否续写
...细腻情感的捕捉和对生活的热爱。满城风雨近重阳。宋·潘大临《残句》《冷斋夜话》中记载了潘大临创作这句诗背后的故事。潘大临是黄州人,和苏轼是好诗友,可两人那段时间都比较穷困。有日
2024-09-07 10:13:00
宋仁宗的哪届科举考试,看到榜单能够“闪”瞎你的双眼
...这些学子讨说法也是没用的,与欧阳修相比,学子们只是晚辈。多年之后,再来看看这次科举,榜单是让人震惊的。很多宋朝的文学大家都是在这一次科举出现的。这次科举的状元、榜眼和探花分别
2024-06-09 16:04:00
揭秘苏轼晚年的坎坷遭遇
前言你知道吗?这位大诗人苏轼的人生经历,竟然如此跌宕起伏,充满了喜悲交织的戏剧性。从一个书香门第的子弟,到一代文坛巨擘,再到晚年的坎坷遭遇,他的人生历程无疑是一部动人心弦的传奇。
2024-05-09 16:20:00
他战胜苏轼拿下状元,却仅一首诗传世
苏轼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大文豪,直到今天苏轼的很多诗词脍炙人口广为传颂。苏轼曾经参加科举考试,就在苏轼参加科举的那一年主考官正是欧阳修,苏轼这一届考生可谓是神仙混战。除了主考官欧阳
2023-04-09 13:33:00
...但不愧而已。”米芾比苏轼小15岁,与苏轼交往,其实是晚辈,据说他生的眉目轩昂,身姿英迈,在翰墨场中自视甚高,不会随人俯仰,生就一身傲骨,还有洁癖。《西园雅集图》(局部),图中
2024-04-21 13:39:00
曹皇后临死前做了一件好事,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文学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继续担任知州的职务。当时,宋神宗正在进行变法运动,而苏轼由于与改革运动的政治分歧而被排除在外,因此他
2023-02-19 19:5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沉肩挑山,砥砺攀登——记山东中烟滕州卷烟厂卷包车间“挑山工”於永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五岳之首,万千游客无不惊叹于泰山的雄奇俊秀,令人仰望。然而我,却折服于一群小人物
2025-09-04 10:15: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团长说今晚要走70里路,途中还要消灭800个敌人,我们就跑啊跑。在部队里,赶路不是用走的
2025-09-04 07:40:00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不应只将目光锁定在硝烟弥漫的前线,更当看见如贵州这般沉默而坚韧的“战略大后方”
2025-09-03 23:32:00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09-03 20:20:00
【黔言】抗战记忆永不磨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以不同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英烈、重温历史。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2025-09-03 21:27:00
贵州八万多军民硬生生凿出来的“抗战生命线”:24道拐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呐喊
80多年前,当警报的悲鸣第一次撕裂贵州高原湛蓝的天空,山河为之变色;晴隆二十四道拐上,不分昼夜轰鸣的引擎,是维系国脉的喘息
2025-09-03 21:59:00
《如寄》之力与美
张吉祥此题自觉有些怪——《如寄》那来的力?哪来的美?其力有二:一曰感染力。《如寄》一面世,即有学界耆宿如宋遂良、吕家乡等老一辈学者著文解读阐说
2025-09-03 22:14:00
一床如寄月斜风细:耿介耳的寄心与寻迹
李酉宏“一床如寄 月斜风细”,这八个字,是上世纪初被称作“江南三名士”之一高燮《点绛唇》中的两句,大意是指局促在狭小的床上
2025-09-03 22:15:00
这盛世如您所愿!老兵目光坚毅,向新型装备敬礼。
2025-09-03 14:32:00
李建礼: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刘斌)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这句诗,出自杜甫诗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好的书画作品,能够让观者心神为之一醉
2025-09-03 14:47:00
“我们只有反抗,只有斗争!”这是胶东特委书记理琪撰写的油印信件———《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中的名句。他以瘦弱之躯扛起胶东抗战大旗
2025-09-03 15:51:00
巾帼不让须眉的白衣战士张华英
张华英老人(左二)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肖水莲 烟台报道烽火岁月里,山东胶东大地遍布抗争印记。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潮水镇潮水一村
2025-09-03 16: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