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沈阳日报
□陈乃举
提起“永乐盛世”“仁宣之治”,一般人会想到明成祖朱棣南征北战,疏浚运河,派遣郑和七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会想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然而,这一切都绕不开一手缔造明朝两大盛世的“大明管家”夏原吉。
夏原吉(1366~1430年),字维喆,江西德兴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理财家。夏原吉历事五朝,前后主管户部27年,对明初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明史·夏原吉传》进了高中语文课本,他的业绩很多,择其主要略说二三。
心系百姓,恪尽职守,劳作在水利工地上。“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攻占南京,士兵把夏原吉架到朱棣跟前,有人建议处死他,夏原吉凛然不惧,念念不忘那些未及清算的户部账册,向朱棣直言:“万望宽允三日,三日之后,自当赴死。”朱棣为之大震,意识到夏原吉是一位真正为国为民、心系天下的有志之士,于是不顾众人非议,委夏原吉以户部尚书之重任。
永乐元年,浙西发大水,毁堤淹田,百姓生计可虑。夏原吉奉命疏浚吴淞江,动用了十数万民工,疏通吴淞江下游河道,构筑两岸圩堤。他身穿布衣,在水利工地的第一线徒步来回巡查,日夜筹划良策。盛暑烈日炎炎,挥汗如雨,他不让属下为自己打伞遮阳,说“百姓们还在烈日下暴晒,我又如何忍心独自享受荫凉?”工程竣工后,夏原吉仍心系此事,后又数次疏通河道,使浙西水害稍息,百姓得以耕作。
为国理财,兢兢业业,不谋私利。户部主管天下户口升降和赋役之增减等事宜,夏原吉对裁冗员、平赋役、平盐法、清仓场、广屯种、禁钱钞等事,了如指掌。为了掌握财政情况,他把天下户口、府库、田赋增减数字等,都写成小条,带在身上,经常检索。因此每当成祖问起来,总是应对清晰,分毫不差。他还详细地制定了赋税统役的三十多条规章制度,每条都便于推广,实用性强,实施后效果显著,乃至永乐朝国家财税收入居明代之首。
明成祖好大喜功,财税收入虽多,也架不住折腾。永乐十九年,明成祖又准备大举北征,夏原吉竭力反对,奏称:由于连年出兵塞外,内外俱疲,军马储蓄十丧八九;各地灾荒不断,圣上龙体欠安,不宜出兵亲征。自负的成祖听不得不同意见,勃然大怒,下令将夏原吉囚禁,籍没家产。士兵冲进当朝主管钱财的户部尚书家,翻箱倒柜,除了搜到皇上赏赐的东西外,只有些布衣瓦器,别无他物。最后一次北征,因粮尽而返,回程途中,成祖病危,临终前感叹地对左右说:“夏原吉爱我。”
敢于谏言,主张放开言路,重视文化教育。鉴于成祖时期发生过言官和文官大臣因迁都激烈争辩事件,明仁宗继位后,停止科举考试,禁止士人议论时政。这一决策给文化教育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和损害,许多有才学的读书人无法通过正常的考试进入仕途,只能隐居乡里或者流落江湖;许多有见识的率真之士不能通过正常渠道上书言事,只能默默地忍受不公不平或遭受不应有的迫害。这样一来,就削弱了文人阶层的影响力和活力,甚或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夏原吉深知文化教育的重要,认为这样做不利于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于是多次谏言为士人请命,劝谏明仁宗恢复科举考试,并放开言路。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不仅恢复了科举考试,还允许士人上书陈情谏言,鼓励士人参与政治和文化活动,为大明王朝的强盛提供了人才支撑和宽松的舆论环境。
宣德五年,夏原吉去世,终年65岁。明宣宗亲自为他题写墓志铭,并赠太师,赐予他“文忠”“文正”“忠靖”等谥号,还下令建祠纪念他。
纵观夏原吉一生,“困极而节不移,宠极而色不矜”,他心中只有江山社稷,在本职岗位上鞠躬尽瘁,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特长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难题,不愧是大明朝的好管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7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