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在古代考中进士就能做官吗?科举考试的利与弊是什么?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17 22:49:00 来源:戏说三国

在古代考中进士就能做官吗?科举考试的利与弊是什么?

科举考试

对于出身于寻常百姓家庭的读书人来说,科举考试是他们实现人生跨越的一次机会,同时也是走进官场的唯一正途渠道。他们在科举考试之路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寒窗苦读数十载,因此古代还有“一榜定终身”的说法。

等到科举考试揭晓皇榜的那一天,有的考生欢呼雀跃,有的考生失魂落魄,简直是悲喜两重天。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王子安》一书中,详细记述了科举考试结束之后的情形:

“科举考试考完后,考生们一想到自己能够高中,就仿佛顷刻间眼前出现了海市蜃楼,荣华富贵是扑面而来。但一想到自己可能要落榜,就仿佛瞬间身体冰凉,灵魂出窍,真的是坐立难安,似乎被蜜蜂叮咬了一样。

忽然有差役快马加鞭传送喜报,考生们的神经又一下子绷到了极限。如果没有自己的喜报,考生神情碎变,就像是中了毒的蝇虫,打他都没有感觉。落榜的考生最初的心情是心灰意冷,大骂考官瞎了眼,发誓要将案头的书本文具都烧了。

过了几天以后,落榜考生的怒气渐渐平息了,又对科举考试心痒痒,又开始像破卵之鸟,衔木重新营巢,再次投入到科举考试的鏖战当中。”

在古代考中进士就能做官吗?科举考试的利与弊是什么?

科举揭榜

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的狂欢

落榜的考生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情绪波动,正是因为科举考试的吸引力太大了。一旦考中进士,就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荣耀和现实利益,还会改变一生的命运。

例如,一个考生能够金榜题名,全家人都会跟着风光起来,有人前来祝贺,有人来请吃饭,有人来求写对联。甚至还有出版商前来,要把以往写过的诗词佳作收集起来,进行印刷出版。

如果是一个还没有结婚的新科进士,那么上门提亲的媒婆就会蜂拥而来。哪怕是出身于贫农家庭,一些地主大户都愿意把女儿嫁过去,不再讲究什么门当户对等等硬性条件。

在古代考中进士就能做官吗?科举考试的利与弊是什么?

清朝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的冬天,来自浙江德清的举人蔡启僔前往北京赶考,在途经江苏山阳(如今淮安县)的时候,他得知山阳县的邵知县是自己老乡,于是就前往拜访。

当蔡启僔将自己的名片递给衙门以后,邵知县以为他是前来搞侦查的人,仅仅在上面批复了四个字:“查明回报”。

蔡启僔自认为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于是便转头离去。

到了第二年,朝廷向全国公布了科举考试高中的榜单,邵知县赫然看到本年的状元正是曾经被自己羞辱的同乡蔡启僔,懊恼不已。

在古代考中进士就能做官吗?科举考试的利与弊是什么?

进士

为了安抚全天下的学子安心读书,鼓励他们参加科举考试,朝廷还刻意营造了科举高中的隆重和尊贵,用各种方式来彰显科举的荣耀。

凡是金榜题名的所有进士,按照榜单的名次,皇帝都会亲自一个一个召见,这种方式称为“传胪”。能够被皇帝召见的读书人,都将是人生最大的荣耀,就连王公大臣也要对他们毕恭毕敬。

随着一阵鼓乐声和鞭炮声过后,在满朝文武百官的注视下,新科进士接受皇帝的召见,并对他们进行恩赐和检阅。榜单的前三名进士也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也是所有进士中最先受到皇帝召见的。

尤其是状元,他会站在只有皇帝才能经过的御道上,肩上披戴着两条红绸带,状元帽上插着两枝用薄铜叶制成的金花,故有“十字披红双插花”的美誉。

在古代考中进士就能做官吗?科举考试的利与弊是什么?

传胪

这项传胪仪式结束之后,接下来还有大规模的庆贺宴会。

从宋朝时期开始,进士的庆祝宴会被称为“恩荣宴”,是由朝廷拨钱举办的。参加庆祝宴会的人员除了新科进士以外,还有负责科举考试的所有官员,以及礼部尚书、侍郎等高级官员。

除此之外,皇帝还会派皇亲国戚为进士们赏赐美酒、衣物和果品。在享用御酒的时候,状元、榜眼和探花通常都会使用金碗。

京城的狂欢还没有结束,“金榜题名”的喜报就已经传到了各个进士的家乡,当地的府衙还会敲锣打鼓把消息送到他们的家中。

在古代考中进士就能做官吗?科举考试的利与弊是什么?

科举考试中,落榜者的落魄

与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的那些进士们相比,落榜的考生们不仅要面临着从头再来的问题,而且还会受到整个社会的藐视。

唐朝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廖有方落榜之后前往四川游玩散心。当走到宝鸡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阵呻吟之声。他顺着声音来到了一个旅店旁边的角落里,看到一位贫病交加的青年正在墙角蜷缩着。

于是,廖有方走上前询问他的来由,这位青年回答说:“我在长安赶考数年,接连不能考中,至今也没有遇到知音。”

在病入膏肓之际,青年勉强起身给廖有方磕了一个头,请求廖有方在自己死后帮忙收尸安葬。

在古代考中进士就能做官吗?科举考试的利与弊是什么?

科举考试

看在同病相怜的情分上,廖有方还是把随身携带的鞍马和行李等物品,全都低价售卖给了当地的村民,为那位素未相识的青年准备了一口棺材。

离开宝鸡之时,廖有方不胜悲凉,他既不知道这个青年的名字,更不知道他家住在何方,只能作一首诗来发泄内心的感慨。

这首诗名为《题旅榇·一作葬宝鸡逆旅士人铭诗》:

“嗟君殁世委空囊,几度劳心翰墨场。

半面为君申一恸,不知何处是家乡。”

通过这个例子,也说明了科举考试落榜对读书人的打击之大,甚至无颜面对家乡的父老乡亲,最终客死异乡。

还有一些考生,因为屡次科举考试都考不中,从而导致精神恍惚,甚至神经失常。

在古代考中进士就能做官吗?科举考试的利与弊是什么?

陈存因科举中风瘫痪

唐代学者赵磷在《因话录》一书当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事例。当时有一位名叫陈存的读书人,能够写得一手好文,但就是不擅长考试。

每当考试来临的时候,或许是由于心理压力过大的原因,陈存都会突发各种身体状况,导致他始终都无法考中进士。礼部尚书许孟容得知陈存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决定为陈存提供各种方便,帮助他克服心理障碍。

于是,陈存对许孟容千恩万谢,可就在临近科举考试的前一天晚上,他还是由于精神过度紧张而中风瘫痪在床了。

金法因科举变得疯疯癫癫

清朝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在浙江省举行的一次乡试中,金法顺利考中了举人。

但是,就在家人为金法庆祝的时候,他突然想起自己的考卷中有一道问题没有作答。他非常担心被主考官发现后,会取消自己参加会试的资格,于是突然变得疯疯癫癫。

见此情景,家人只好把金法用铁链锁住关起来,以免伤害到其他人,几年之后便不治身亡。

在古代考中进士就能做官吗?科举考试的利与弊是什么?

黄巢起义

黄巢考试不中,采取极端方式反抗

当然,也有一些考生在屡次考不中的情况下,选择了一种极端反抗的方式,唐朝末期的黄巢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在科举考试中名落孙山,黄巢写下了一首著名的《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通过黄巢的这首诗可以看出,他今后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了,而是直接走到了唐朝政权的对立面,成为了农民起义军的首领,从而有了历史上著名的“黄巢起义”。

然而,能否在科举考试当中金榜题名,也并不是完全取决于一个考生的真才实学,还有许多的偶然性因素在里面。

在古代考中进士就能做官吗?科举考试的利与弊是什么?

黄巢

考中进士,并不意味着就能做官

尽管在科举考试中考中了进士,看起来似乎是风头正劲,光彩夺目。但是,这只是一个人官场生涯中的第一步,距离成为正式的官员还有一段遥远的路程。

在金榜题名之后,想要获得一份真正的官职,还必须经历一系列的考核和选拔,以及很长时间的实习期。

唐朝时期,金榜题名的进士还需要通过吏部的正式官员录用考试,完成这一项之后才能做官。

而到了宋朝时期,考生们只要考中了进士,马上就能获得官员资格。但是,这些进士仅仅只是有了官员的资格而已,除了状元、榜眼和探花能够得到重用之外,其余人全部被分配到地方府衙进行历练。

在古代考中进士就能做官吗?科举考试的利与弊是什么?

其中,一些排名比较靠前的进士,可以首先在朝廷挂名,然后再分配到地方上担任州县的职务,就相当于深入基层一段时间。这些进士的权力要比绝大多数名次不高的进士大一些,甚至可以有权亲自签署公文。

而名次位于中下游的进士,他们就只能进入到地方的领导班子里面担任助手,没有权利在公文上签字,更没有权力作出决策。

尽管如此,在宋朝那个“重文轻武,以文抑武”的年代,文人还是非常吃香的,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渴望通过科举考试迈进官场。

直到明清时期,从考中进士到成为一名正式的官员,中间还要经过一段漫长的过渡期。通俗来讲,就是各地需要官职的人数是有限的,接纳不了那么多的进士,只能走一个补一个。

例如,清代会试中榜的人数大概有两百至三百人,而每一年退出官场的人数,则要远远低于进入官场的人数。

在古代考中进士就能做官吗?科举考试的利与弊是什么?

官职供大于求,如何安置进士?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就演化出了一套完备的“进士分流安置办法”。

首先,选拔出一批进士当中的优异者,让他们进入翰林院进行重点培养,这些人称为庶吉士。

庶吉士并不是正式的官员,而是相当于在翰林院实习的学生,他们在这里自学或者跟随翰林学士深造。

等到三年的期限一到,翰林院会留下其中表现突出的庶吉士,授予他们编修或者检讨等职务。其余被淘汰的庶吉士,则要离开翰林院,等待朝廷重新安排新的工作,这种方式称为散馆。

在古代考中进士就能做官吗?科举考试的利与弊是什么?

翰林院庶吉士

若是能够留在翰林院,是进士最好的出路,他们可以获得一个比较高的起点。

其次,没有能够进入翰林院的进士,就要分配到朝廷各个部门或者地方的州县。这些人包括朝考成绩不佳的进士,以及被迫离开翰林院的庶吉士。

对于分配到地方州县的进士来说,才是真正考验他们办事水平的时候,地方的工作内容繁杂,而且升迁竞争激烈,说不定一辈子都得不到晋升的机会。

除此之外,在正式授予官职之前,分配到全国各地的进士还会面临一个或长或短的实习期。因为朝廷要对进士进行一段时间的考察,只有符合要求的人才能够正式授予官职。

进士们在实习期间,衙门领导会分派一些具体的工作,还可以和正式的官员一起处理政务。但是,实习期的进士就是不能在公文上签字,因为此时的他们还没有这个权力。

在古代考中进士就能做官吗?科举考试的利与弊是什么?

由于实习期的进士只能领取俸禄,并不能私自拥有其他渠道的收益,这就造成了进士的生活困难,甚至连一家老小都养活不起。

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对于那些实习时间比较长,而且办事老实的进士,上级都会为他们安排一些临时的差遣,帮助他们增加一份额外收入。

比如,各个省份举行的乡试,需要大量的阅卷官员,这些人往往由实习期的进士们担任。他们被派去阅卷,就会有一份加班费,还可以收到被录取者送来的礼金,以解一时之需。

关于实习期的时间长短,一方面是取决于府衙的人员编制有没有空缺,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进士本人的办事能力。然而,取决定性因素的是“实习的进士与衙门长官的关系好坏”,能否快速融入所在的官场环境中。

在古代考中进士就能做官吗?科举考试的利与弊是什么?

阅卷

在实习期内,进士们不仅要学习行政办事,更要学习一些为官技巧、官场规律和处世之道。至于那些表现木讷、清高、强硬的实习生,自然也是很难走出那段漫长的实习期。

通过进士们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官僚体制就已经对他们进行了甄别,能够脱颖而出的进士们还必须尽快适应官场的环境,才能够迈好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科举考试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机制,有成功者,当然也有失败者,这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即便在科举考试中成功了,也仅仅只是他们官场生涯中,迈出的万里长征第一步。

相关文章:

看完古代的科举考试,你还觉得高考难吗?至少耗时24年,花费千两

汉代“举孝廉”制度:古代当官最简单的方式,只要孝顺,就可做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8 05: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金榜题名背后的荣耀与辛酸:揭秘科举状元与进士的真实生活
科举制作为我国古代封建时期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虽然有诸多弊端,但是科举制的推行仍然为当时的统治者选拔出了大量的人才。从隋炀帝建立科举制到光绪三十一年清末新政科举制废除,持续了一千
2024-02-13 21:03:00
唐朝科举制度探秘:从秀才到进士,科举背后的选拔与挑战
...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日高中状元,然后光宗耀祖。科举考试成了不少家庭改换门楣的方式,更是成了不少学子改变人生的途径。但是对于科举制度,经过不少朝代的革新,方式一直在发生改变
2024-04-14 19:47:00
细谈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始设“秀才科”,令各州每年荐举三人,经考核优异者,便赐予“秀才”之名;隋炀帝时,又增设“进士科”,这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正式
2024-09-10 14:09:00
朱元璋第一次组织科举考试, 一个老外高中进士后回国当上了宰相
从隋朝到清朝,科举考试一直是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公元1371年,是明朝开国的第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扫平了元朝的残余势力,初步稳定天下后,进行了明朝的第一次科举考试。这次“科考”,明
2023-05-12 09:06:00
历史上这个外国人参加科举高中,后来为何坚决辞官?
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科举可以为皇帝治理国家选拔优秀人才,更好地统治巩固自己的江山。读书人也是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得跻身仕途的机会,可以施展自己心中的抱负。在备受瞩
2023-02-13 14:40:00
探索古代科举考试的源头及其影响
...重要指标。然而,我们很少深入了解高考的源头——古代科举考试。通过回顾古代科举考试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千年的选拔制度,以及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深远影响。古代科举考试是中
2023-07-13 20:40:00
科举制度:一场跨越千年的智力角逐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历经千年风雨,其影响力和权威性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颂。不少人将现代考取清华、北大等顶尖学府的难度与古代科举相提并论,甚至认为科举的难度远超
2024-05-05 20:37:00
清朝科举制度:各级功名详解
科举制度,乃系古代中国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将这种科举取士的选拔制度予以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和完善,按照《清史稿·选举志》的说法,“有清一沿明
2023-12-20 15:35:00
科举制起源于什么时候
目前中国的初中、高中历史教材都认为科举制是隋炀帝杨广首创的。人教版的高中历史教材写到:“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
2024-07-12 11:1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