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目前中国的初中、高中历史教材都认为科举制是隋炀帝杨广首创的。人教版的高中历史教材写到:“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而统编版的历史教材也没有改变以上的描述。
中学历史教材的说法并非就是完全正确的,其认为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是科举制开始的标志也并未在学术界获得认可。史学家对科举制的产生时间还具有争议,徐连达、楼劲等人认为科举制产生了汉朝;关履权、周谷城等认为产生于隋朝;俞大纲、唐长孺、何忠礼、金铮等人这认为开创于唐朝。
要想搞清楚科举制起源于什么时候,那我们弄清楚科举制和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区别。察举制实行于汉朝和蜀汉,主要是由地方的州郡长官向中央推举人才,其科目主要有孝廉、秀才两科。九品中正制推行了魏晋南北朝,是察举制的继承和发展,其内容是由中正官来品评人物,划分等级,然后进行了录取,名义上侧重于人物的德行和才能,实际上是根据其出身门第来选拔。因此,九品中正制成为了士族门阀垄断仕途的工具。
察举制的科目
什么是科举制度,科举的意思就是“分科选举”,不过我们说的选举不是推举、面试,而是笔试,也就是考试选举,如果不是考试选举,那就只能是察举制了。科举制和以上的制度相比,具有了三个特征,少了任何一个都不能是科举制:一,科举制主要是通过考试录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二,“投牒自试”,可以自由报考,不分门第出身,也不需要地方官员的推举;三,形成定制,考试定期举行,而不是临时进行。
东汉太学讲学画砖像
根据以上的三个内容,我们就能够明确知道科举制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了。徐连达、楼劲等人认为科举制产生于汉朝,是因为汉朝有考试录取的现象。西汉时期,太学会定期举行“设科射策”的策问考试,考试合格后会得到相应的官职。不过,这只是运用于学校之中,并没有推广到社会,因而不能算是科举制。况且早在西周的官学中就有了考试录取的现象。
到了魏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盛行,就连汉朝学校中考试录取的现象也几乎不存在了,基本上是按照门第出身来录取。所以魏晋时期产生了“士庶天隔”、“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到了南北朝时期,寒门逆袭成为了帝王,寒门庶族的社会地位开始上升。当时的门阀士族虽然还是位居高位,掌握政府的关键要害职位,但是他们对军务、政务不感兴趣,追求清闲享乐,以至于实际处理政务的下层官职变得重要起来。为了在社会上录取到实干型的人才,南朝政府开始推行了局部的考试录取。例如南齐有秀才科的策试,南梁时立五经馆,寒门也可以入学,最终通过开始而录取。当然,这些形式未脱离汉代太学“设科射策”的范畴,但是对后来科举制的产生有一定作用。
到了隋朝,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那么隋文帝用什么样的制度来弥补选官制度的空缺呢?我们来看看史料记载。开皇七年,隋文帝下令诸州岁贡三人。开皇十八年,“又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很明显,隋文帝实际上恢复了汉朝的察举制,也就是规定地方官方定期向中央推举人才,而隋文帝时期的察举科目主要是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类似于汉朝的孝廉。
既然隋朝是推行的察举制,那么隋炀帝的政策也就很好理解了。607年,隋炀帝下令诸州荐人,分为十科。609年,又诏诸州荐人,分为四科。整个隋朝,也就出现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察举录取。
隋炀帝
而关于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目前也有争议。翻遍《隋书》和隋代文献,没有关于隋炀帝设进士科的记载。不过小编依然认为隋炀帝的确创设了进士科,但是这仅仅是察举制的一个录取科目而已。什么是“进士”,就是隋炀帝设置的十科中的“文才秀美”,也就是按照人的文学水平才录取,和汉代的秀才和贤良文学等科目比较相似。如此得知,隋炀帝设置进士科只是对察举制进行恢复和发展,并没有开创科举制。
到了唐朝,情况出现了很大变化。唐高祖李渊在621年下诏“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622年,李渊再次明确规定士人可以“投碟自应”,下层的寒门也可以“自举”,“洁己登朝,无嫌自进”。这便是科举制产生的标志了。
首先,明确提出了不需要经过地方的推举,士人可以自己带着家谱去报名,不需要经过地方长官的审核。其次,规定了考核的方式就是考试,先在县里面考试,合格后在州里面考,最后都合格了才能“入贡”,也就是入京赶考了。这就是中国层层考试的开端。第三,规定了考试和录取的时间。综合起来,唐朝的考试录取已经形成了长期推行的制度,这就是科举制。
当然,科举制是从汉代的察举制和太学“设科射策”演变和推广而来,其中的科目必然受到两者的影响。如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许多科目的名称还是沿用了察举制的名称。而唐朝的科举制还保留了一些察举制的色彩,如在考试通过之后,还要经过吏部的面试,面试的内容为身、言、书、判,分别是相貌、言行、书法、逻辑思维,这些就有比较明显的察举制色彩。
综上所述:汉代时期,中国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主要是九品中正制度,而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恢复了汉朝的察举制。而科举制的源头,是汉朝察举制的部分科目以及太学“设科射策”的考试,到了南北朝“设科射策”的考试逐渐增多,为后来科举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唐朝初期,将“设科射策”考试推广到了全国,并且允许士人自由报名,形成了定制,于是便产生了科举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12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