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朝·孟郊《登科后》
孟郊的《登科后》生动地还原了一个人中了状元之后春风得意的姿态,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王朝时期,重榜对于很多出身一般的人来说,就是改变命运唯一的机会,偌大的国家,千军万马争夺榜上的那几个名额,可想而知,这题目一定都不容易,不然怎么能刷下一批又一批的人呢?
科举制度是隋炀帝杨广首创的,隋朝只有38年的历史,但是隋文帝杨坚却开了一个好头,开创了开皇之治,实现了国富民强,到了杨广做皇帝时,他穷兵黩武,百姓也跟着遭殃,直接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可是他605年开创的却在后世延续了1300多年。
不过,一开始的科举制度刚刚实行,还有很多能钻空子的地方,到了唐朝科举制度则开始变得完备,,唐朝取士,不仅要靠人,还要看推荐的人如何,所以很多人都会去谒见一些名流,比如中晚唐时期,16岁的白居易就写下一首应试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还拿着这首诗去京城谒见当时的名流顾况,当年顾况看了都被折服。
到了宋朝科举制依旧延续唐制,宋朝重文轻武,出了不少才子,比如文学大家苏轼、欧阳修都是从科举中走出来的,这些人有的成为了大诗人,有的成为了千古名臣,比如说文天祥,他曾经以第一名的身份考上了状元,不管是诗词还是治国,他都是一把好手,可惜生不逢时。
到了元朝,科举制度灭亡,到了明朝却有记录了鼎盛时期,古往今来,明朝是最重视科举制度的,正式的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殿试,每往上一个等级就更加难中榜,到了殿试,还得直接面对天子的提问,可想而知那种压迫感有多强,不过,科举制度在明朝成华年间被改成了八股取士。满清入关以后,大清也沿用。
科举考试这么难,可是为功名利禄不少人也想投机取巧一把,当年早就有了“眷抄法”、“糊名制”等作弊手法,当要进行考试的时候,还有不少人给考官送礼,希望他们能够多多关照,只要不是考得太好,不用和皇帝对话,也就不会露馅,还能谋个一官半职。
而在咸丰年间,就有这样作弊的人,咸丰八年(1858年),一名叫做罗鸿绎考生前往应试,在应试之前,他还拜望了自己的同乡——兵部主事李鹤龄。古时候同乡关系是很微妙的,毕竟一个乡里能出两个做官的人不容易,所以有时候也会互相照拂。
此时,李鹤龄帮罗鸿绎做好一些“暗号”,让他知道该怎么答,还拜托了出任考官的浦安,希望他能多加照顾此人,罗鸿绎考得还不错,被作为中皿备卷(拟录用考卷)留了下来,后来被人弄错了,当做已中之卷带走了,柏葰听到这件事情之后,立马派人去将试卷追回,谁知道,只看到这一本试卷,于是就有人嘱托柏葰:“千万别将这个试卷撤下了,不然交不了差。”
柏葰听信了这个人的话,当揭榜的时候,罗鸿绎以第238名的成绩中举了,知道这件事情之后,罗鸿绎还给柏葰孝敬了12两银子。但是事情总有露出马脚的时候,经过彻查,当年不仅罗鸿绎考试作弊,还有很很多官家之子都有买通考官的嫌疑,他们相互包庇,当咸丰皇帝是听闻此事,抽查科举状元试卷,看完考卷后,大发雷霆。
这些人里面有徇私舞弊者,有知情不报者,这些人将堂堂科举取仕搞得乌烟瘴气,于是主考官以下包括将柏葰等五名官员全部处斩,其中,柏葰还是官居高位的一品大臣。这场科举考试也一直被当作教训流传下去。
成绩如何各凭本事,正如现在的考试一样,在监控录像底下,依旧有人为了好成绩而作弊,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呢?人这一辈子并不靠那一场考试,多大的能耐干多大的事,作弊者能够窃取被人的答案,满足一时的虚荣,可是知识和思维永远是属于自己的,答案只不过是写给别人看的,是金子总会发光,滥竽充数的人终将原形毕露。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04 13: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