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从举孝廉到公平考试:东汉察举制的演变与争议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2-15 17:19:00 来源:戏说三国

公元132年,汉朝高层忽然传出了一个消息:皇帝陛下对目前的选官制度,非常不满,所以想要改革!

从举孝廉到公平考试:东汉察举制的演变与争议

这个消息传出来之后,大家自然开始纷纷关注了起来。毕竟选官制度的存在,直接决定了大家的前途命运。但同时,很多人又觉得,这次改革注定没啥大变化。

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在位的皇帝汉顺帝,年龄太小了,此时才刚满十八岁而已。在那些读书人看来,皇位可以继承,但是智力是不能继承的。一个十八岁的孩子,怎么可能理解察举制的意义,并且对这套制度里的一些错误,进行系统的改革呢?

但很快,当改革细则出来之后,大家很快发现:这个小皇帝的本事,远超大家想象。

从举孝廉到公平考试:东汉察举制的演变与争议

在汉顺帝的这次改革当中,改革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条。第一,设置年龄限制。自此之后,以后超过四十岁以上的读书人,不允许再参加国家公考!第二,以后察举制考试当中,也要增加笔试,逢进必考!

第三,明确考试标准,尽可能对考试标准进行量化。按照以前的制度,往往都是地方官员推荐,说谁孝顺,谁就能做官。但推荐这种事情,就存在很大的操作空间,远不如设置考试标准之后,大家一起考试公平。

因为当时汉顺帝的年号是‘阳嘉’,所以这场改革,后世便史称‘阳嘉新制’。

从举孝廉到公平考试:东汉察举制的演变与争议

这三条改革,每一条都直接戳到了传统豪强的肺管子上面,直接动了大家的根本利益。所以接下来,很多地方士族官员,都开始纷纷反对改革。但让人意外的是,此后的几年里,汉顺帝以一种极为强横的手腕,硬是把改革顺利推行了下去。

就这样,在东汉后期的一段时间里,汉朝出现了一个很诡异的状态:虽然名义上来说,大家玩的依然是察举制,依然是推荐制度。但同时,几乎所有被推选上来的人才,都需要进行公开考试。

这种模式,其实已经非常近似于唐朝的科举考试了。

从举孝廉到公平考试:东汉察举制的演变与争议

在大家的传统观念当中,科举考试,或者说公平纸面考试,这应该是隋唐之后的事情了。或者更准确一点来说,应该是唐朝武则天时代之后的事情。而在这之前,大家玩的都是推荐制度。只要你在朝中有人,你就能得到举荐,然后去做官。

而如果你在上头没人,就算你有再大的才华,一样也没有机会通过考试。

那么在东汉的时候,汉顺帝推行的这场改革,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公平考试的萌芽?而这次改革之后,后来察举制又是怎么发展的?为什么后来没能真正演化出科举制?反倒是出现了后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呢?

从举孝廉到公平考试:东汉察举制的演变与争议

这个故事,我们其实还得从察举制的历史说起。

很多人都知道,察举制最初出现,是在汉武帝时代。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建议的同时,开始设立察举制。

但实际上,早在当年文景之治时期,汉文帝和汉景帝,就都曾经组织过全国范围的策论考试。

从举孝廉到公平考试:东汉察举制的演变与争议

简单来说,就是各地推荐有名望的学者,来京城参加考试。考试期间,汉文帝会亲自出题和监考,让这帮人写一些策论。这种策论,有点类似于现代公务员考试里面的申论,但是又有很大区别。

这种策论考试,其实就是后来察举制的原型。

从举孝廉到公平考试:东汉察举制的演变与争议

实际上,当年汉文帝和汉景帝组织这几次考试的时候,也曾经想过要大范围进行普考。从史书记载来看,当时这两位皇帝,曾经想过要拓宽考试范围,尽量让更多的人,统一参加考试,然后从更大的范围内选拔人才。

但遗憾的是,当时的科学技术,以及组织能力,没法支撑这个想法。

对于现代人来说,考试似乎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每年都会进行中考、高考、国考以及其他各种考试。所以很多人就会下意识认为,组织全国范围的普选考试,是一个很容易的事。

从举孝廉到公平考试:东汉察举制的演变与争议

这其实是一个典型的错觉!

实际上,组织大范围的统一考试,这对国家的组织能力来说,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即便是到了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其实都没有组织全国统一考试的能力。

而且,西汉时期,纸还没有被彻底搞出来。西汉时期虽然也有纸,但是西汉的纸,属于是麻纸,不管是材质还是成本,都和后来蔡伦改进之后的纸截然不同。

从举孝廉到公平考试:东汉察举制的演变与争议

没有纸,就意味着考试的成本,会大的无法承受。

于是后来,西汉的统治者,只能退而求其次。先让地方推举有才学的人,然后再让他们来京城考试。这样一来,参加考试的总人数,就限定在几十到几百人之间。这个考试人数,西汉还是承受的起的。

而接下来,经历了文景两代的完善之后,西汉对于考试这件事,已经有了比较充足的经验。所以到了汉武帝时代,随着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儒学成了西汉的治国之学。在这之后,大家就有了标准教材,考试也有了标准答案。

从举孝廉到公平考试:东汉察举制的演变与争议

教材统一,有了标准答案,国家组织能力很强,之前有足够的考试经验。在同时满足了这四个条件之后,汉武帝才能开辟察举制。这几个条件,缺少任何一个,汉武帝其实都不太可能搞出察举制这种选拔制度。

不过,对于察举制这些选拔方式,现代很多人的固有印象,其实是错的。

请问,察举制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制度呢?

从举孝廉到公平考试:东汉察举制的演变与争议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会下意识回答:察举制就是举孝廉!谁更孝顺,表现的更优秀,就能得到推荐。而到了后期,察举制则是逐渐被世家大族垄断。只有世家大族的子弟,才有被推荐的资格。

这个答案,也对,也不对。

准确来说,这个答案确实是说明了察举制的本质。但同时,却不够全面。因为我们的历史课本,篇幅有限的缘故。在介绍察举制的时候,我们课本上的字数并不算多,所以导致很多人以为,察举制是一个特别简单的‘推荐制度’。

从举孝廉到公平考试:东汉察举制的演变与争议

这其实是我们对于察举制最大的误解。

实际上,从汉武帝推行察举制那天开始,此后几百年的时间里,无数的掌权者,都在极力完善这种选拔制度。经过他们的完善之后,察举制其实是一种特别复杂的选拔体系,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拔制度。

先说汉武帝时代的察举制。在汉武帝的设计下,察举制分为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行等多个考试类别。每一种考试,专门针对某一种社会群体。比如说,孝廉是针对没有官职的普通百姓,茂才是高级官员举荐中下层官吏,察廉是针对低级小吏。

从举孝廉到公平考试:东汉察举制的演变与争议

不同的考试,针对的群体不同,标准也不一样。

而随着察举制出现,在汉武帝时代,察举制其实发挥了特别关键的作用。因为在察举制刚出现的几十年里,很多地方豪强家族,还无法把持推荐通道。很多出身平民,但是很有才华的人,也有很大资格被推荐。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在两千年之前的时候,这已经是最科学最先进的选才制度了。

从举孝廉到公平考试:东汉察举制的演变与争议

而接下来,随着察举制出现的时间越来越长,很多参与选拔的人,开始不断寻找漏洞,希望自己或者自己的亲朋故旧,能够更容易的通过考核。而设计这套考核的高层统治者,则是在不断弥补漏洞,希望让选拔考试尽可能的公平。

就这样,此后的很多年里,围绕着察举制的漏洞,各种补丁开始逐渐更新了。

第一次更新补丁,是在汉昭帝时期。汉昭帝在位时期,虽然基本上都是那位大权臣霍光掌权。

从举孝廉到公平考试:东汉察举制的演变与争议

但是在改革察举制方面,汉昭帝却难得自己拍板了一次。当时在汉昭帝的安排下,汉朝的太学,开始逐渐扩招,从几人增加到了上百人。

国家官办学校的出现,给了很多底层百姓求学的机会。而如果能够前往太学就读,毕业之后,有很大可能直接走太学的渠道,入仕做官。

这次补丁更新,直接从渠道上拓宽了底层的上升通道。

从举孝廉到公平考试:东汉察举制的演变与争议

第二次更新补丁,是汉宣帝时期。汉宣帝在位时期,召开了一次石渠阁会议。这次会议,直接评定了‘五经异同’。简单来说,就是缩小考试范围,进一步统一教科书。

第三次更新补丁,则是汉元帝时代。汉元帝在位时期,再次大范围提升儒学的地位,让儒学彻底成了西汉的治国之学。这个选择,后来虽然历史评价不太好,但对于察举制来说,确实进一步缩小了考试的范围,更有利于公平考核。

第四次更新补丁,是接下来的汉哀帝。虽然汉哀帝后来在史书上的风评一般,但是在推进察举制建设方面,他做的还是不错的。他在位时期,最重要的一个改变,就是废除任子令。

从举孝廉到公平考试:东汉察举制的演变与争议

所谓任子令,就是指之前的汉朝官员,级别达到两千石之后,可以直接保举自己的兄弟或者儿子做官。

但是到了汉哀帝时期,汉哀帝直接把这个制度废了。自此之后,就算你爹是丞相,你也得老老实实去参加察举制考核,这无疑是相当大的一个进步。

第五次更新补丁,就是王莽掌权时期。王莽在位时期,再次大范围组织太学扩招。据说王莽在位时期,太学的学生人数,第一次超过了万人。就连普通平民家的孩子,也有机会前往太学读书。而从太学毕业之后,大家也有更大的可能,去通过察举制考核。

从举孝廉到公平考试:东汉察举制的演变与争议

这无疑又是一次巨大的进步。

再往后,就到了东汉时期。东汉开国之后,刘秀对于察举制,同样特别上心。在东汉开国的第二年,当时刘秀都还没彻底控制关中的时候,刘秀就举行了察举制考试。

而等到东汉统一天下之后,刘秀更是全盘继承了西汉的察举制度,并且继续扩充太学。

从举孝廉到公平考试:东汉察举制的演变与争议

等到刘秀去世,汉明帝接班之后,东汉的教育,已经普及到了一个非常吓人的地步。据史书记载,当时连普通的羽林军士兵,都已经可以通读孝经,全部完成了基础的识字教育。这在整个人类古代历史上,都是相当炸裂的成绩。

而到了东汉的汉章帝在位时期,东汉终于进行了第六次更新补丁。汉章帝在位时期,组织了一场‘白虎观会议’。在这场会议上,汉章帝组织学者,继续评定五经异同,最后搞出了‘三纲六纪’思想。

到了这个时候,东汉的察举考试,其实已经相当先进了。就算你爹官职再大,想要做官,也得去走察举考试的路子。虽然在考试的过程当中,那些权贵子弟,可以进行一些私底下的操作。但是至少在明面上,大家已经相对公平了。

从举孝廉到公平考试:东汉察举制的演变与争议

但也就是在这期间,很多地方豪强家族,逐渐意识到察举制的‘可操作性’。简单来说,因为当时技术不够,无法进行全民普考。想要参加考试,首先得拿到当地的举荐。

可是在举荐的过程当中,那些地方豪强的孩子,就有优势了。他们可以相互在私底下达成合作,相互举荐对方的后辈。这样一来,只有地方豪强的孩子,能够得到考试资格。其他平民,则没有参加考试的资格。

如此一来,那些豪强子弟,自然也就有更大的可能,通过察举考试,继而入仕做官。而且,这些豪强家族的子弟,被推选上来之后,有可能会名不副实,出现‘所举非人’的情况。

从举孝廉到公平考试:东汉察举制的演变与争议

对于这个情况,东汉的几位皇帝,其实都知道。但问题在于,知道问题,不代表能解决问题。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全面推行公平考试。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全面考试根本就推行不了。

而且,就算真的是大家一起公平考试,那些豪强家族的孩子,因为享受了更好的教育资源,也会更容易通过考试。

这该怎么办呢?

对于这个问题,整个东汉中期,所有的东汉掌权者,其实都在想办法解决。只可惜因为很多历史原因,在东汉中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大家都忙着争权夺利,或者解决其他问题,根本就没空来给察举制打补丁。

从举孝廉到公平考试:东汉察举制的演变与争议

直到汉顺帝即位之后,这才迎来了改变。

在汉顺帝掌权之后,其实有三个隐藏的历史背景存在。第一,在汉顺帝出生之前,蔡伦就已经改进了造纸术。所以到了汉顺帝掌权的时候,纸这种东西,已经开始被逐渐推广了。而纸的出现,无疑为大规模的公平考试,提供了技术基础。

在汉顺帝之前,前面几位东汉掌权者,已经在这个问题上,做了很多努力,所以留下了相对充足的经验。

从举孝廉到公平考试:东汉察举制的演变与争议

第三,当时汉顺帝年富力强,正是精力最旺盛,敢于折腾的时候。谁都知道,一旦对察举制进行改革,势必要引起很大的震动。如果换做其他年老的皇帝在位,为了求稳,可能就没有这个胆子,去进行相应的改革了。

总之,在汉顺帝十八岁那年,当时担任尚书令的左雄,提出了一套新的改革方案。

左雄是一个很正直的人,面对这种作弊之风,左雄很看不惯。之前左雄在地方做官的时候,就曾经拒绝过当地豪强家族的要求,拒绝推荐他们的孩子。而如今,随着左雄担任尚书令,受到了重用,左雄就提出了这套改革方案。

从举孝廉到公平考试:东汉察举制的演变与争议

而左雄这个计划的思路,其实非常简单:既然我们不能杜绝推荐过程当中的暗箱操作,那我们就设置各种门槛,提高被举荐者做官的要求。

如此一来,那些名不副实的被举荐人,就算是能够通过家族的暗箱操作,被举荐上来。那么接下来,在中央组织的公开考试当中,他们也没法作弊,必须得凭真本事去考试!这个结果,会倒逼那些地方豪强,不得不举荐有真才实学的人。

因为如果他们连续多次举荐的人,都无法通过考试,他们就会彻底失去举荐的资格。而这个举荐资格,无疑是所有地方豪强和官员,都必须要抓在手里的。

从举孝廉到公平考试:东汉察举制的演变与争议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种制度,已经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了。

总之,在左雄提出这个方案之后,汉顺帝很快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开始全面推行这套方案。因为这套方案,触及到了很多地方豪强的利益,所以很快就引来了大家的反对。

但结果,这一次,汉顺帝却靠着自己的强硬手腕,硬是把这个改革给推行下去了。

从举孝廉到公平考试:东汉察举制的演变与争议

之所以汉顺帝能够顺利推行这个改革,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和后来两晋南北朝时期相比,东汉时期的地方豪强,还没有后来那么强。当时东汉的地方豪强,虽然主导了地方的经济和文化,但是还没有组建军队的能力。

因为没有军队,东汉政府在武力上,可以强行镇压地方豪强。所以在这次改革当中,汉顺帝自然就能强制推行改革。但是等到黄巾起义爆发之后,随着地方豪强拥有了军事权力,再想推行改革,就难如登天了。

而从黄巾起义开始,接下来,一直到唐朝之前,地方宗族势力,始终都有一定的军事力量。他们可以训练自己的部曲,直接组建军队。这就导致后来的那些割据政权,必须在这方面进行妥协。

从举孝廉到公平考试:东汉察举制的演变与争议

所以后世也有人说,如果东汉没有爆发黄巾起义,稳定期能够再多撑一百年,东汉说不定真的可以彻底搞出科举制,推行全民考试。但是遗憾的是,一场黄巾起义,以及接下来汉末三国的大乱,直接将这个结果,推后了数百年。

当然,汉顺帝的这次改革,在东汉时期,还是很有效果的。除了种下科举制的种子之外,这次改革,也确实革新察举制的考试规则,让很多有能力的人,得以通过考试,入朝为官。

也就是在这次改革之后,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以陈蕃等人为首的一群读书人,顺利通过了察举制,并且开始走上仕途。而这群人,将会成为接下来东汉后期历史的主角,直接影响东汉历史的发展。

从举孝廉到公平考试:东汉察举制的演变与争议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阳嘉新制。

从后世的角度来看,汉顺帝推行的这场改革,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历史遗憾。因为如果接下来东汉没有迅速崩盘,能够再多撑一百年,东汉大概率是可以推行全民普考的。

而如果东汉时期,就出现了全民公平考试。那么接下来,历史的发展,可能就会截然不同。后面的两晋南北朝,国家长时间分裂的历史,可能也就不会出现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16 0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东汉名臣杜乔:正义捍卫者与士大夫典范
...中,侍奉皇帝左右,杜乔走的是士大夫的标准升迁之路。汉顺帝汉安元年,杜乔临时代理光禄大夫,负责巡察兖州。他表奏泰山太守李固为政天下第一,同时举报陈留太守梁让、济阴太守汜宫、济北
2024-01-12 09:45:00
揭秘汉桓帝:身为皇室远亲的他,为何能继承皇位?
...长生儿子。汉安帝去世之前,只留下了一个儿子,那就是汉顺帝。而汉顺帝在世的时候,同样只留下了一个儿子,后来在他去世之后即位。但这个孩子,刚刚即位一年之后,同样夭折了,死的时候才
2024-02-24 18:20:00
汉顺帝在位时期,到底都做了啥
说起汉顺帝,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这位皇帝的名字,但提到他在位时期的一些政策和改革,或许能勾起人们对那段历史的一丝回忆。汉顺帝,名刘保,是东汉的第十位皇帝,他的统治时期,被一些历史学
2024-04-12 22:14:00
梁冀权倾天下,敢直接毒杀皇帝
...。 公元141年,梁家老爹梁商去世了。而梁商去世之后,汉顺帝为了让梁家继续繁荣,帮助自己坐稳皇位,所以就必须得找一个人来继承梁商的地位。如此一来,作为梁家嫡长子的梁冀,自然
2024-02-23 06:23:00
汉顺帝刘保,东汉第八位皇帝,汉安帝长子,恭愍皇后李氏所生。永宁元年立为太子。延光三年废为济阴王。次年,安帝死,宦官江京等立北乡侯刘懿为少帝,旋卒。宦官孙程等杀江京,迎立刘保为帝。
2023-10-09 16:51:00
汉顺帝靠宦官上位,他如能早死几年或可称之为明君
...发动政变,把阎显等人拿下,推选他为皇帝。这个人就是汉顺帝刘保,其实这个人还是有点本事的,他被拥立为帝后,马上封锁宫门,派人从阎太后那里拿到传国玉玺,把阎氏一族杀的杀贬的贬,对
2023-04-23 12:53:00
历史上曹操的真实姓名是什么
...还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容易去碰到的。不过,公元135年,汉顺帝颁布了一条法令,却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在此之前,大太监所收的养子和义子,是不能继承太监爵位的,这就导致许多太监的养子
2023-05-26 14:26:00
东汉第七位皇帝:汉顺帝刘保(114年——144年),125年—144年在位,共19年。安帝的儿子。顺帝是由宦官扶持上台的,朝政为宦官把持。政治日益腐败。他下令宦官可以养义子,并且
2023-10-22 09:42:00
...常严肃地抠字眼,选了两字,庙号曰敬,谥号曰顺,史称汉顺帝。对孩子来说,顺溜是赞扬;对影视角色而言,顺溜也正面;盖棺刘保嘛,可就相当不客气了,等于没主见、从恶如流,用当时名臣皇
2023-10-22 20:3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