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清朝考生扛着一麻袋参加殿试,被拦了下来,皇帝却说:状元就你了
...改变命运的关键。而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考生因为一麻袋馒头而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这位考生,不仅因为他的才华,更因为他的特立独行,成为了那年的状元。自隋文帝杨坚创立科举制以来,这种选拔制度一直延续了千...……更多
在考场上出“丢人”到底是好还是坏
...给了所有人答案,由于饭量的问题,李蟠背着装满馒头的麻袋参加殿试,而考官和同学们都对他加以鄙视。我们读圣贤书的人,怎可如此粗鲁?你来这里是考试的,考试比的是才华,又不是饭量。但李蟠丝毫不放在心上,因为他...……更多
清代一考生抱着装馒头的麻袋参加殿试,康熙说:你就是状元了
...够成为状元的必定是器宇不凡,至少不会想出一个背着一麻袋馒头去参加殿试的形象。但是康熙期间,还真的有人做出这么奇葩的行为,他就是李蟠了。康熙看到李蟠,康熙竟然直言,你就是今年的魁首了。康熙的决定让所有考...……更多
康熙帝钦点,李蟠的状元之路
...生卒年不详),字仙李,号根阉,为清朝康熙三十六年的状元。此人虽政绩平平,但若论状元经历,他却是中国历代状元中空前绝后的一位,因为他曾举创下了中国状元中的三项记录:考试时间最长的状元、带干粮最多的状元、...……更多
他是历史上最穷的状元,考试时写了8个字感动光绪落泪
状元是中国古代科考的天花板,能不能考取状元,除了之前的各级考试过五关斩六将,还要靠皇帝一句话,因为最后一道关——殿试,就是他老人家主考的。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揣摩到了皇上的心思,投其所好,就能如愿以偿...……更多
从隋唐到明清,科举状元的历史变迁与影响
科举制度自创建以来,各个朝代状元及第的前景如何?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考试制度,始于隋朝,完备于唐朝,终于清末。从建立至清朝灭亡,历经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六朝,而其中又以唐朝为最...……更多
从状元答卷揭示古代科举的严格与才华的展现
...统治阶级选拨官员的重要制度,今天笔者给大家介绍古代状元的故事。在古代状元是全国科举第一名,而且当时只有进士科第一名才可以叫做状元,由于进士本来就非常难考,这让状元更是难上加难。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话,...……更多
邓钟岳的状元之路:机遇、书法与为人之道的完美结合
...皇权专制的古代社会,皇帝说的话就是最大的道理,谁当状元这可都要皇帝说的算。康熙六十年的时候,科举考试正式开考,各路饱学之士都磨拳檫掌准备一展所学,期望一鸣惊人从此天下知,邓钟岳也是茫茫考生中的一员,但...……更多
状元李春芳的幸运与平庸:科举考试背后的故事
...宫殿中进行,因此人们称之为殿试。通常来说,能够成为状元的人,是从数万名科举考生中脱颖而出的,因此每位历代的状元基本上都为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最终都能够受到重用。然而,在明朝时期,却有一位状元李春芳,他...……更多
唐朝宰相郑朗的起伏人生
古代的人特别相信相术,有一个考生考取状元,前来道贺的人挤满了屋门,后来复试的时候,状元被取消了,这时候只有一个老僧前来道贺,考生很蒙圈,可是老僧说:你的富贵马上就到了。果然如此,后来这个考生屡次升迁,...……更多
状元与进士:科举制度下的人生分水岭
...是一种社会阶层的划分。在这条漫长的仕途之路上,考中状元与仅仅中个进士之间的差距,可谓天壤之别。这两者间的分野,不仅仅体现在荣誉和地位上,更是关乎一个人的命运和前途。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何为状元与进士。...……更多
朱元璋与嘉靖帝因梦钦点状元的背后故事
...真才实学的,当然其中也不乏靠父辈祖荫的关系户。古代状元的认命需由皇帝亲自敲定,大臣可以提意见,但最后拍板的肯定是皇帝。若皇帝要破坏规则,破格钦点某人,那谁都不敢说什么。明太祖朱元璋早年没读过什么书,所...……更多
在古代考中进士就能做官吗?科举考试的利与弊是什么?
...全国公布了科举考试高中的榜单,邵知县赫然看到本年的状元正是曾经被自己羞辱的同乡蔡启僔,懊恼不已。进士为了安抚全天下的学子安心读书,鼓励他们参加科举考试,朝廷还刻意营造了科举高中的隆重和尊贵,用各种方式...……更多
科举的艰难:录取人数、考试时长与科目的挑战
...大王朝,合计1500左右的历史。期间一共有过638名科举文状元和185名武状元,加起来823名状元。唐宋明清基本在百人左右,辽金元约三十人。隋朝约5500万人口,唐朝8000万,宋朝(加上辽金西夏)约2亿多一点,清朝鼎盛时期达到4...……更多
科举考试:古代的公平选拔与官场变革
...学问以考试的形式来改变自己以及家族命运的机会。高中状元是每个莘莘学子的期望,可每一个人的学习水平不同,聪明的人一举高中,而大多数人都是参加了好几次科举才考中。比如神童刘伯温他12岁时就考中,而晚晴重臣曾...……更多
顺治年间的状元李真:才华与勇气的传奇故事
时间回到清朝顺治年间,状元衙门的状元榜公布了。虽然这个时候科举制度已经日益式微,但依旧梦想成为一代才子的年轻人们舍不得放弃这个梦想。而这一年的状元竟然只考第十名,这让皇帝十分惊讶。皇帝起初认为状元榜...……更多
科举背后的权力与利益:状元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所熟知的状元,往往被认为是学问、文章天下第一,但真正在殿试中被录取的状元却不都是如此,他们或因书法、或因长相、或因名字,可能在最后关头发生变故。清末最后两位状元王寿彭和刘春霖都是因为名字好才中的...……更多
揭秘古代状元的产生:除了看脸还看名字,好名字胜过满腹才华
状元一词,最早起源于唐朝。在当时,每个高中举人的考生在前往礼部时都需要投状,居首者就被称作状头,也被称为状元。想成为一个状元有多难?首先作为硬性要求,考生得饱读诗书,腹有才华,法令、算数、书法等都得...……更多
...容考生的落榜,历来考试也会对上榜的考生有一个排名,状元就是第一名,其次就是榜眼、探花。但是许多中了探花的人比中状元还要兴奋,这是为什么呢?贪官界的典型人物,清朝和珅。和珅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他也...……更多
宋代四川首位状元苏易简38岁早逝的原因是什么
宋代四川首位状元苏易简38岁早逝,死因并非与皇后有染,而是酗酒电视剧《大宋宫词》中,有一个小人物贯穿始终,他就是皇后刘娥的蓝颜知己,隐性情人苏易简。苏易简对同乡美女刘娥爱得死去活来,但是却爱得深沉,始终...……更多
洪武科举丑闻:南北榜案的争议与真相
...考官徇私舞弊)事件的直接导火索,就是本次以陈安阝为状元(这个字读府,三声)﹑尹昌隆为榜眼、刘仕谔为探花的中举考生们居然全都是南方人,而北方学子竟无一人上榜!这样光明正大的搞地域歧视,偏袒同乡的行为引起...……更多
“糊名法”的发明与应用:武则天与科举制度的改革
...年。在一千三百多年的漫长科举考试中,共涌现了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超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更是数不胜数。由于科举制成为普通人上升的重要渠道,因此我们给予再高的评价也不为过。正是科举制对人身边地位改变...……更多
李郃:以德报怨的古代状元,自我牺牲的典范
...而其中有三位后来官拜宰相,可想而知他这个金榜题名的状元含金量有多高了。毫不客气的说,他这就等同于如今我们参加高考,得了个全国第一的名次,是足以光宗耀祖的事情了。李郃考中状元的时候刚好二十岁,按照古人的...……更多
洪武年间,陈䢿当选状元,朱元璋却将他车裂是为何?
...。然而名单一贴出去,就引发了极大争议。这份名单上:状元陈䢿——福建人、榜眼尹昌隆——江西人、探花刘仕谔——浙江人,都是南方人。还不仅仅是这三人,剩下的49名进士,也皆是南方人。这是明朝历年科考以来从未出...……更多
状元之路多坎坷,秦大成化解乾隆疑云
乾隆年间,科举刚刚结束还来不及定下状元郎,就有人传言说前十名的考生都是行了贿才考中的。于是前十名的试卷被撤下去了,而第十一名摇身一变成了第一名。而乾隆皇帝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个侥幸成为状元郎的...……更多
王维与玉真公主:一段才子佳人的传奇故事
...朝的科举考试中,却屡次考不中,当然王维是科举考试的状元,但是王维得状元的原因,说出来却有点让人不好意思。王维确实有才气王维有才,这一点毋庸置疑,从他的诗歌便能看出王维确实是才高八斗。但是古代的科举考试...……更多
乾隆出上联挖苦丑陋考生,考生从容对出下联,乾隆大喜:赐探花
...后还有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考察贡士的学识,然后评出状元、榜眼和探花。殿前面试不能出丝毫差错,否则很可能会让数十年的苦读功亏一篑。刘凤诰对着镜子照了照,自己这副模样要是惹恼了皇帝可怎么办?该来的躲不掉,...……更多
聊聊历史上三个有名的千古绝对
...的考题。科举考试成绩相同不怕,就怕两个都是第一,而状元只能有一个,所以,乾隆皇帝出了这个对联作为加试。此联一出,一位考生看到后直接转头走了,放弃。另外一位考生不想放弃这仅一步之遥的功名就开始冥思苦想,...……更多
清代科举探秘:状元头衔背后的荣耀与仕途起点
状元不是官,而是一种头衔。以清代为例,状元分文状元、武状元。文状元就是文科举殿试中位列一甲第一名的进士。清代的文科举考试分为四级:第一级是童试;第二级是乡试;第三级是会试;第四级是殿试。童试分为县试...……更多
古代科举考试时间持续九天九夜,吃喝拉撒都在小屋子解决
...寒窗苦读,就是为了能够在最后考试的时候一飞冲天成为状元,榜眼或者探花,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摆脱过去的阶级,进而正式的成为士大夫。……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历史上的今天 | 日本小说家太宰治诞辰
1909年的今天,太宰治出生。太宰治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是和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齐名的日本战后的重要作家,也是日本文学无赖派的代表人物。著有《人间失格》、《逆行》、《斜阳》等作品
2024-06-19 23:54:00
隋炀帝的雄心壮志,西征击败吐谷浑
致命驴友隋炀帝,用脚步丈量西域隋炀帝是一个驴友,致命的那种。东到洛阳,南到江都,北到突厥,西到西域。帝国的东西南北都在他的行程计划里
2024-06-19 19:50:00
南宋为报靖康之耻拒绝和金国结盟,选择与蒙古联合灭金。金国被灭之后,你知道大金国的皇室后裔下场结局有多悲惨吗?据说比当年北宋被灭国的时候还要惨烈百倍
2024-06-19 20:03:00
隋炀帝之死,隋朝衰亡,群雄逐鹿
骁果军,只是想要一条回家的路隋炀帝其实很清醒。他非常清楚地知道,隋朝就要亡国了。隋炀帝通晓占卜星象之术,好说吴侬软语,他经常夜半饮酒
2024-06-19 19:46:00
隋炀帝颜面尽失,威仪荡然无存,农民起义,烽火燎原
雁门被围,颜面尽失隋炀帝已经众叛亲离。三征高句丽都以失败告终,国内百姓造反,贵族离心离德,他还要继续以往的施政风格,不停折腾
2024-06-19 19:45:00
为何说杨隋皇室是弘农杨氏的“假冒牌”
杨隋皇室——弘农杨氏的“假冒牌”杨坚(541-604),小名那罗延,是隋王朝的开创者,北周正是被杨坚的大隋所取代。在正史记载中
2024-06-19 20:00:00
聊聊缔造大唐王朝神射手李渊,主导晋阳起兵
李渊其人李渊,在隋朝的废墟上缔造了大唐王朝的开国之君,中国大一统王朝最不出名的开国之君。前半生玩潜伏,死后夹在臭名昭著的隋炀帝和名垂青史的唐太宗中间
2024-06-19 19:41:00
杨广举全国之力,征讨辽东,为何无功而返
一征辽东,那个破碎在辽东的妄想一征高句丽,隋炀帝妄想不战而屈人之兵。打仗前,隋炀帝对如何接受投降做了安排。隋炀帝给每一路大军都配备了一位受降使者
2024-06-19 19:55:00
唐朝时期的著名宦官高力士评价牛仙客,认为牛仙客的才干,其实不适合做宰相。当然,姑且不说牛仙客是否适合做宰相,但是有一点不容否认
2024-06-19 20:00:00
朱元璋用锦衣卫屠杀数万大臣,朱棣还嫌不够用,明朝皇帝怎么啦
朱元璋、朱棣等明朝皇帝,除了从制度上分散政府权力以加强皇权外,还用一些非正常手段监控臣民。朱元璋及其后继者在严刑峻法之外
2024-06-19 20:07:00
赵云与张飞一样,也一生从没斩杀过一流名将,但他却一生没有输过,同时也没有受过伤。长坂一战,赵子龙单人匹马独闯曹营,并在几十万人的包围中7出7进
2024-06-19 20:10:00
公元755年,震惊大唐的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率领大军发起了叛乱。此时,能战善战的军队全都在安禄山手上,中央部队人数不足
2024-06-19 20:09:00
那么,吕布以后的人该怎么排名呢?其实,仔细看看《三国演义》就可以找到答案了。事实上,前三名基本可以确定下来,只不过第四
2024-06-19 20:10:00
嘉靖帝三位皇后为何都不德善终
就在嘉靖皇帝“大礼议”取得节节胜利之际,他的后宫接连出现凶信。一、三后早死嘉靖帝是明朝后妃最多的皇帝,仅有封号的后妃就有60多位
2024-06-19 20:06:00
元朝末年名将王保保有多厉害
先来说说,王保保为何被称“天下奇男子”。洪武三年(1370年),元顺帝驾崩爱猷识理达腊继位,是为元昭宗。不久,明军趁北元内部不稳
2024-06-19 20: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