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洪武科举丑闻:南北榜案的争议与真相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1-17 17:11:00 来源:戏说三国

洪武三十年三月,朝廷每三年一次的丁丑科廷试结束,这次科举总共录取了五十一名考生,他们都是天之骄子,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可正当人们用憧憬、羡慕的眼光看着这些前途无量的年轻人时,大明京城却出现了很不合时宜的一幕:许多落榜学子鼓噪着、叫嚷着跑到礼部鸣冤告状,状告本科考官刘三吾和白信收受贿赂,徇私舞弊,导致有才能者落第,小人反而上榜,真是斯文扫地,士林愤怒!更有激进的学子沿街喊冤,当街拦住官员的轿子痛哭流涕,这就是震动大明的洪武“南北榜案”。

洪武科举丑闻:南北榜案的争议与真相

(洪武三十年这场科举竟无一个北方人上榜!这就由不得士子们怀疑主考官徇私舞弊)

事件的直接导火索,就是本次以陈安阝为状元(这个字读府,三声)﹑尹昌隆为榜眼、刘仕谔为探花的中举考生们居然全都是南方人,而北方学子竟无一人上榜!这样光明正大的搞地域歧视,偏袒同乡的行为引起了北方学子的不满,于是他们联名上书请求朱元璋明察秋毫,秉公办理。

洪武科举丑闻:南北榜案的争议与真相

(敢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徇私舞弊?这个杀人如麻的皇帝动了真火,查,狠狠地查!)

消息传来朝堂震动,不少言官大臣也纷纷上疏请求皇帝彻查此事,朱元璋更是勃然大怒,在三月初十正式下诏成立了十二人的“调查小组”,命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等人详细彻查,对已录取的五十一名南方举子的试卷进行重新审阅,并从已落第的北方举子中挑选优秀试卷增加北人上榜的数量。但张信等人详细查阅后给出的结论让朱元璋瞠目结舌,本次落第的北方学子的试卷“文理不佳”(就是文笔才华都不咋地),而且试卷里还带有禁忌之词(也就是古代要求的避讳制度),所以根据考生的水平来看,北方学子没能上榜怪不得别人,所录取的五十一人全都是根据自身才学上榜,没有任何问题。

洪武科举丑闻:南北榜案的争议与真相

(蓝玉是谁?叛国反贼,和他扯上了关系你不死也得脱层皮!)

结论一出来北方学子更是哗然,这不是明摆着歧视我们么!不但学子们坐不住,就连北方籍的官员们也纷纷抨击,他们严重怀疑张信这些人和刘三吾串通一气,故意把水平低劣的试卷呈送给圣上以混肴视听!于是朱元璋再次大怒,这个不讲理的皇帝干脆在五月份下诏,把主考官刘三吾和白信定义为“蓝玉余党”,扣上了这个大帽子可就要了命,所有涉案官员都被认定是“反贼”,相关涉案官员或杀或流放,最惨的是复审官员张信和状元陈安阝,这两位一个被朱元璋认为知法犯法和反贼勾连,欺瞒君上被凌迟处死,另一个则因为在科举考场舞弊欺君被车裂。

洪武科举丑闻:南北榜案的争议与真相

(朱元璋心里话:这次朕主持的考试你们南方人一个都没份!)

作为报复,六月份老朱亲自对落榜的北方考生考核,这次补录的六十一人全部都是北方人......

洪武科举丑闻:南北榜案的争议与真相

洪武科举丑闻:南北榜案的争议与真相

(这次南北榜案的直接后果就是又弄出来一个北榜,专门照顾北方考生)

本次“南北榜案”的直接结果就是洪武三十年一共举行了两次科考:二月份正常流程的南榜和六月份皇帝亲自插手录取的北榜。那么这场让朱元璋痛下杀手的科举舞弊案真的是南方官员们上下勾结糊弄朱元璋和北方士子么?

洪武科举丑闻:南北榜案的争议与真相

(状元、榜眼和探花可是你朱元璋自己取的,人家什么能力你不知道?)

其实这就是个冤案,是典型的冤案。刘三吾、白蹈信、张信等人都是朱元璋为了安抚北方学子而故意找的“替死鬼”,其背后则反映了明朝南北方文化教育水平的巨大差异,但这场科举结果已经由南北士子之争逐渐演变成南北地区之争,南北官员之争!这就是朱元璋所无法接受的,再加上本次科举明显北方是弱势一方,虽然弱势未必有理,但为了大局,老朱只能靠着铁腕手段找人背锅来安抚北人不满的情绪。

洪武科举丑闻:南北榜案的争议与真相

(但实际上刘三吾给出的录取名单完全出自公心,毫无问题)

那么我这么说有道理么?咱们先来逐次分析一下当事人:首先是主考官翰林学士刘三吾。刘三吾为人如何?史书记载“为人慷慨,胸中无城府,自号坦坦翁”、“至临大节,屹乎不可奇”,是个人品才学俱佳的当世大儒,明朝建立后他对朝廷典籍制度贡献极多,有明一朝科举制度由他制订(创始人不可能贼喊捉贼吧?),明初的刑法《大诰》也请他作序,洪武三十年他已经八十五岁高龄,是当之无愧的士林领袖,这么一位年高德勋的长者当然不可能在科举上徇私舞弊。

洪武科举丑闻:南北榜案的争议与真相

(张信给出这样的复审结果让气势汹汹想要查处贪官的老朱很是尴尬)

刘三吾没问题,那么张信呢?其实就更没问题了,张信是洪武二十七年的状元(才学有了),为人公平耿直,就复审这个事儿,咱们想想看当时北方士子议论纷纷,皇帝震怒要求彻查,但凡脑筋活络点的人都知道皇帝这是嫌北方人没上榜呢,必须要在录取名单上加几个北方士子(在复卷时就有同僚这么建议,把上榜名单更换几名来迎合朱元璋的旨意),但张信仍秉公执法,按照试卷的实际水平判定成绩(不是张信不想让北方士子上榜,但他就是这么个死板较真的性格,北方举子的试卷水平低,我不能昧着良心把其他有才华的南方举子给替下去啊),结果反而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事后还被朱元璋扣上了“谓三吾信蹈蓝党,余皆胡党”(就是说他们都是胡惟庸,蓝玉一伙人)的屎盆子,胡惟庸都死了十几年了怎么可能还会和几个读书人是一伙?其实无非就是为了找个理由光明正大杀人而已!

若本次科举公平公正,那为何南北双方的试卷水平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洪武科举丑闻:南北榜案的争议与真相

(为了躲避战乱,北方的百姓们选择逃往南方)

这其实和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动有很大关系,中国经过三次人口大迁移(西晋时期永嘉之乱为第一次,唐朝安史之乱为第二次迁移,北宋末年靖康之变是第三次,这也使得南宋以后南方的经济实力彻底超越北方)后南方取代北方成为新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朱元璋选择了南京建都),而南宋多年的偏安也使的江南地区文风极盛。与此相比北方自靖康之乱后受金、元屠杀影响极大(金灭北宋、元灭金,元末的红巾军和元朝在中原殊死搏斗),连年的战争让百姓流离失所,田土荒芜,某些蒙古人甚至还想在中原地区开辟草场,这样粗暴而落后的统治给北方的社会经济人口带来极为严重的破坏,明初山东和河南甚至出现了骇人听闻的无人区。所以朱元璋要“洪洞大槐树移民”,这也就难怪在科举考试南方人要比北方人发挥优秀了,毕竟对百姓来说能活下去就不错了,谁还奢求读书呢!

洪武科举丑闻:南北榜案的争议与真相

(朱元璋也知道考官们冤,但每次科举都是南方人霸屏,长此以往北方的士子们会不会有意见?)

有这个底子在,终洪武一朝南方经济和人口比起北方实在是太有优势了,而人口一多则注定了南方参加科举的士人数量和考中的数量要远超过北方,明朝洪武年间来自南方的进士人数占比就达到惊人的71%,到了建文帝、永乐帝时期一度达到83%,也就难怪北方士子对科举结果颇为不平,而这次录取人数全部来自于江南地区只不过是北方人的一次总爆发而已。

南方士子对科举的垄断也引起了北方士子对元朝科举的怀念,《元史·选举志》记载蒙古人录取倒是干脆,就是所有地区平均分:从各地选三百人赴会试,中选者一百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二十五人,另外会试的三百人中,汉人和南人也是各占七十五名平均分配。前后对比如此明显使得朱元璋忧心忡忡,他考虑到“北方人士服属于元较久,虑遗民犹有故元之思,颇欲以假科举名以笼络之”,北方作为刚被平定地区,本来就对大明感情不深,更不能因为科举激化矛盾,所以刘三吾和朱元璋立场就有所不同,刘老先生考虑的是公平选拔,为国取士,而朱元璋更看重如何笼络北方文人,稳定国家,所以这场“南北榜案”就是朱元璋站在天下的角度牺牲了刘三吾这些主考官,刘三吾“不悟太祖之意,致有此祸”。

洪武科举丑闻:南北榜案的争议与真相

(杨士奇表示我真是个机智的少年!)

但这场“南北榜”只是安抚北方士人的临时性举措,之后洪武朝的科举依然是按照老办法录取......可见老朱自己也明白强行提拔北人士子并非解决南北教育差异之道,但就人才选拔来说,既要考虑到政治维稳,又要考虑到地区均衡,那该怎么处理呢?朱元璋和朱棣都没想到好办法,还是明仁宗时期名臣杨士奇想了个办法:采用南北卷来考试,所谓“南北卷”,就是指在考生试卷上根据户籍标记“南”字或“北”字,主考官根据考生的户籍评判相关成绩。

洪武科举丑闻:南北榜案的争议与真相

明仁宗就对南北卷做出了详细指示:“科举之士,须南北兼取。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以十分论,南士取六分,北士四分。尔等其定议各布政司名数以闻。”也就是说以前每次科举北方士子录取比例只有10%,这实在是不公平,所以现在对录取制度进行调整,每科录取人数为南方录取60%,北方则录取40%。

随后明宣宗登基又把南北卷细化为南、北、中三卷,北方卷的适用范围包括北京、山东和陕西、山西等地区,而中卷则是四川、广西和云贵地区,其他都被设定为南方卷,录取比例为南卷占55%,北卷占35%,中卷占10%。

不得不说南北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科举制度,它使得各个地方利益能够得到妥善安置和均衡,并且在巩固国家稳定统一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南北卷制度对后代影响极为深远,不但清朝对此完全继承照搬,即使是今天咱们的高考分卷、高校各省招生人数名额也有它的影子。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7 20: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南北榜案朱元璋错杀状元,只因事关江山社稷
古代科举考试场景明朝洪武年间,有两位状元在取得功名之后不久,便死在了屠刀下。这场命案背后,究竟有何隐情?到底是两位状元科场舞弊,死有余辜?还是因为朱元璋为维护社会稳定而不得已采取
2023-05-31 19:12:00
明朝南北榜案:科举背后的政治纷争与南北矛盾
洪武三十年三月一日,南京贡院街上人山人海,举目无边。这一天,三年一度的会试即将揭晓,来自全国各地的举人们聚集在辕门外,焦急等待榜单的公布。下午,当官员们将名单贴出时,一时间引起了
2024-01-03 15:08:00
聊聊明朝南北榜冤杀大案
洪武三十年三月一天,南京贡院街上人很多,这天三年一度的会试就要放榜,来自全国的举人们都在辕门外等候放榜。下午时候,当官员把名单贴出来的时候,立刻引起了举人们的关注,有人突然喊道:
2023-03-12 15:19:00
明朝科举设立南北榜,朱元璋为何要刻意打压南方的进士数量?
...要大量的官员来管理,在这样背景下,大明第一场恩科于洪武四年(1371年)举行。此后又于洪武五年(1372年)、洪武十八年(1385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洪武二十七
2023-01-06 21:02:00
明朝为何是科举制的鼎盛期
...,那为何科举制反而在明朝发展到鼎盛期呢?这就要说说洪武末期的一个科举案子,和明朝前几任皇帝对科举取士的进一步改制和完善。对于科举制的起源时期,历史学家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
2023-05-20 11:03:00
从南北榜到定额取士,明朝如何保证科举的公平性?
...武将能够做到的事情,因此极其重视科举考试。甚至于在洪武三年,朱元璋下令直接录用通过乡试的七十二名举人,这些人并没有参加会试以及殿试,这突出表现了朱元璋对于文人治理的重视,但是
2022-12-17 12:01
洪武年间,陈䢿当选状元,朱元璋却将他车裂是为何?
...也希望借助科举,笼络一下北方的学子和民心。时间到了洪武三十年,这一年又是全国大考的日子,朱元璋任命了老臣刘三吾为这届的主考官。刘三吾一代大儒,不但学问好,人品也端方正直,可以
2023-01-19 22:06:00
朱元璋南北榜案背后的权力斗争与影响
提起洪武大案,很多人都耳熟能详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与蓝玉案这“洪武四大案”。通过这些大案,朱元璋几乎把明朝的开国勋贵集团一网打尽,大量功臣被诛杀,大明王朝的皇权看起来无比稳固
2023-10-03 15:08:00
明朝的南北榜案最后什么结果
...璋时期的南北榜案,其实说到底就是一场政治冤案,是在洪武四大案中的蓝玉案的余波,而到最后朱元璋也没有处理恰当,反而酿成了日后大明中后期最著名的党争。南北榜案又称“刘三吾舞弊案”
2024-06-26 10:0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