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他创建科举制,是中国最重要官吏铨选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的繁盛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奠定了基础。隋文帝创建的科举制后来是中国最重要的官吏铨选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中国分裂局面持续数百年之后,隋文帝成功地统一了中国。隋文帝完成的政治统一局面维持了几个世纪,...……更多
让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殿试,为何大放光彩
...索有效的取士之法付出了很多心血,以殿试为最高级别的科举制正是在太祖的尝试中被确定下来。为提升官员储备,他下令设文武科取士,但因举子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加之当时还不具备举行全国性考试的条件,当年并未实行...……更多
唐朝官吏选举制度揭秘:科举、吏部与任职考察
...封建社会官吏制度的先河,制度分工明确设立三省六部和科举制,用现代人的方式来解读就是选拔更加的公平、公正,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基层人群的权利,也缓和官权矛盾。而唐朝在延续隋朝制度的同时,也做了很大的改革。...……更多
科举制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意义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二...……更多
科举的改革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所周知,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是隋朝开创的科举制,这一选官取士制度在唐朝得到承袭并完善。此后历代沿袭,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正式废除为止,科举制度在历朝统治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不...……更多
唐代士族中‘五姓七家’是指哪几大家族?五姓七家有何狂傲的资本
...运的升迁之路被门第彻底堵死。虽说,在隋唐时期出现了科举制,科举制选拔人才不看门第,而是凭借才学入仕,对门阀政治有一定打击,但是其打击效果并不是特别大,只是缓解了世家大族对社会政治资源的垄断。为什么这么...……更多
浅谈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
导读: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吏制度三位一体,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而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中心环节,因为它的独特性而对古代官吏制度具有着深远的影响。01.选...……更多
古代科举制度的三大鼻祖:孔子、隋文帝与武则天
古代科举制,从隋文帝创立,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结束,历经一千三百多年。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古代“高考”也不断在革新,其中有三大鼻祖,特别值得我们纪念。古代高考的“理论鼻祖”--孔子说到古代高考,先要从孔子...……更多
宋朝科举制的繁荣与防舞弊措施
宋代重文轻武,因而相比其他任何朝代,都要重视通过科举制来选拨人才。如宋太祖时期创设了朝谢制度,让及第举人皆为天子门生。此举不仅增加了读书人的优越感,还巩固了中央集权,实为上上策。此后创设了殿试,与唐...……更多
科举考试:古代的公平选拔与官场变革
...元,考中状元的人,最开始阶段能够授予多大的官职呢?科举制出现,公平公正在科举制出现以前,其他的推举官吏的制度无一例外都是为贵族服务,甚至在九品中正制期间,出现了“上品无贵族,下品无士族”这样的局面。虽...……更多
中国古代科举制的起源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是封建时期的一项创举,他打开了寒门学子得以进入仕途的大门。但关于科举制度的起源历史上的学者们却各有争议,有的人认为科举制源于汉代“分科举人”的考试形式,有的人将隋朝设立进士科作为科举...……更多
宋朝科举改革: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之路
...并非一句话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就以科举制来说,以君权集中的角度来看,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科举制始于隋朝,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也是古...……更多
明清时期的官吏与基层管理:保甲制度的实施
...额外收入。吏当中的一小部分是朝廷亲自指派,这是对于科举制的一个弥补。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已经十分完善,同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也非常多,但是能够考上的人却很少,朝廷便将一些落榜当中表现优秀的人派往各地担任吏...……更多
历史上的“举孝廉”制度是如何产生的?
...将这样一种试策取士的方法称之为“科举”并建进士科,科举制度的出现打破了六朝以来的门阀制度,也为唐朝时期人才的选拔埋下了伏笔。唐朝年间科举制又可称之为“怀牒自列”,民间的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科举,既没有年...……更多
朱元璋为何要停止科举十余年
...文官选拔制度,已经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七百余年。采用科举制已成为历代统治者的习惯思维,朱元璋也不例外。他在采用荐举的同时,也开始谋划采用科举制,但这个过程却并不顺利。吴元年(1367年)三月,朱元璋计划采取科举...……更多
谁的朝代只有37年,制度却影响1300年
...加可以改变命运的科举考试。随着这些读书人进入长安,科举制在这一年迎来了重大变革,由原来的单一科目考核,变成了明经、秀才、进士诸科。唐朝官方还规定,天下读书人参加科举需经过地方州县的预试,合格后方能赴京...……更多
打破世俗门第的科举制度,对历史影响有多大?
...化的学校教育,并在唐朝时期发展迅速,与之息息相关的科举制度也日臻完善。科举的产生对唐朝人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日画像凌烟阁,搏个书生万户侯”,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例子在唐朝以后比比皆是。而这种打...……更多
聊聊科举制度的兴起对地方门阀制度的冲击
...起推敲。本文,纵横借着这个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来讲讲科举制度的兴起对地方门阀制度的冲击。关于《西游记》中刘洪杀陈光蕊的解读近几年《西游记》不断被暗黑化解读,各种解读方式层出不穷,其中关于刘洪杀害陈光蕊的...……更多
宋代科举屡考不中者也可得到“特奏制”,成宋朝的国策
...,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更多
唐太宗有多怕魏征?玩鸟要偷偷藏在怀里
...一个重大的制度漏洞,就是官吏选拔机制。隋朝是开创了科举制,但隋朝以前呢?用什么选拔人才?汉代发明了“荐举制”,就是由地方官推荐人才,标准就是“孝顺”和“廉洁”。以德治国,这个“德行“的标准不可量化,肯...……更多
宋太祖赵匡胤的科举制改革,既可维护政权稳定,又能柔性的集权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时期产生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自己报名参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科举制在南北朝时期萌...……更多
汉代没有科举考试,文人是怎么当上官的?途径有哪些?
...为取士选官的依据,开了此后选士偏重儒学的恶例。直到科举制度的出现,这一基本的取士思想始终成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核心和宗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察举不重考试,便很难客观地考察并选拔人才,由此而...……更多
举荐制度、学校制度和科举制度:明朝时期的当官途径
...在大家印象之中,官员选拔一般是通过科举考试的,其实科举制度以外,在古代还是有着其他途径可以选拔官员的。就以明朝来说,在开国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定下了官员选拔的渠道分别是举荐制度、学校制度(国子监)、科举...……更多
一千二百年的武举制度因何而起,又因何不受重视?
所谓科举制,是指采用分科取士的一种考试制度,也是统治阶级权衡各阶层利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唐朝的统治者非常重视科举选材制度,唐太宗曾经在端门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入,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然而...……更多
古代的作弊手段究竟有多高明呢
科举制是以考试的形式选拔官吏的制度。隋朝创立,至清朝灭亡,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在这一千三百多年当中,既有说不尽的十年寒窗,一朝高中,也有道不完的不学无术,科场舞弊。在这些无数的舞弊手段中,“走后门”...……更多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宋代科举对官学教育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于维系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与经济状况的影响下,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自太祖...……更多
平民是如何当上宰相的
...开个人的奋斗,但也与历史的进程密不可分。要知道,在科举制刚刚被发明出来时,隋唐时代的寒微学子要想通过这一考试制度改变命运,可谓难于登天。科举制全面发展的唐朝,商人、触犯刑律之人、外国人以及流浪汉、乞丐...……更多
科举制度是我们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也是最主要的一种,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实行到了一直到1905年结束这种这种制度一直在我们我们国家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那么如果在科举制度之中中了状元,以现在的...……更多
朱元璋最明智的举动,为大明招揽无数人才
...取士却是让许多饱读诗书的起义军首领都望尘莫及。中国科举制度的历史地位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独有的人才选拔制度,它最早发源于隋朝,那个时候的隋朝刚刚统一天下,在很多方面都需要改进和完善,而在人才选拔方面也迫...……更多
...不会放弃地方根基,这是门阀士族政治权力的社会基础。科举制下的地方士绅南北朝后期至隋唐,南北士族均逐步丧失了地方社会的根基。在均田制、租庸调制的颁行下,唐代的政权力量下沉到地方社会。然而均田制下自耕农并...……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本文转自:羊城晚报□刘立勤我们怎么也想不到,曾被我们戏称为“武知县”的武大海真的当上了县长。我们瓮城历史上从没出过什么大官
2024-06-26 07:43:00
本文转自:福建日报记者 陈盛钟 通讯员 范炳山本报讯 (记者 陈盛钟 通讯员 范炳山) 近日,莆田市档案馆发布公告,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族谱
2024-06-26 07:43:00
本文转自:福建日报□何勇海近年来,“纪念刘备托孤1800周年”“纪念张飞诞辰1855周年”等会议多次冲上热搜,引发社会关注
2024-06-26 07:44:00
“泇河三公”与明清泇河开通
本文转自:齐鲁晚报台儿庄古城运河奏疏馆内的“泇河三公”塑像。 “泇河”是指济宁微山县夏镇李家口至江苏省邳州直河口的一段运河
2024-06-26 05:46:00
本文转自:浙江日报立遗嘱人群年轻化 虚拟财产也能立遗嘱浙江遗嘱库首次发布蓝皮书记者 蒋欣如本报杭州6月25日讯 (记者 蒋欣如) 25日
2024-06-26 05:55:00
他首尝解读“甲骨天书”(了不起的甲骨文)
本文转自:河南日报他首尝解读“甲骨天书”(了不起的甲骨文)《契文举例》被称为甲骨文研究“开山之作”孙诒让《契文举例》书影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弋从甲骨文发现起
2024-06-26 06:21:00
本文转自:山西日报在光村的一座旧宅院门口,见到了正在参观的朱小涛先生,他是朱自清的嫡孙,大伙围着他合影,我也一样,合影时趁便问他哪年离开太原的
2024-06-26 06:51:00
本文转自:山西日报阳城县邑诗文之风华起于金元,盛于明清。尤以有清一朝多贤哲君子,彬彬之士。其骚客述作如林,皆戛戛然独举
2024-06-26 06:52:00
文化中国行 | 安顺武庙:传承600余年的石柱殿堂
安顺武庙简介安顺武庙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历史上曾多次被毁、重建。现存大殿、观音阁为清朝中早期建筑,其他建筑均为后期修复或重建
2024-06-25 23:16:00
寻幽探古辽阳城(行天下)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杨慧宏 鞠立新《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6月26日 第 12 版)辽阳白塔和广佑寺
2024-06-26 03:57:00
数有战功,看来有关羽张飞在就是好,容易立功。先是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这里的平原令就是平原县的县令,而平原相就是平原国相
2024-06-25 18:07:00
当时到处都是黄巾和反贼,官府也到处都在募兵,所以在路上遇到去丹杨募兵的都尉毋丘毅,便一起同行。走到下邳的时候遇到了反贼
2024-06-25 18:07:00
刘备自小有大志,此时便带着他那群小弟,跟随校尉邹靖去讨贼。可是他第一次上战场就差点战死了,受伤后装死躺在那里,等贼人都走了
2024-06-25 18:06:00
陈胜吴广起义时,范增已经70岁,项梁率8000江东子弟兵渡江西进时,范增主动投军。当范增、项梁、刘邦等相会于薛地时,陈胜已经被杀
2024-06-25 18:11:00
当时刘备自己只有一千多兵,外加上一些杂胡骑和饥民有几千人,但那些都是乌合之众,上战场不顶用。所以当陶谦说要给刘备四千丹杨兵的时候
2024-06-25 18: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