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让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殿试,为何大放光彩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26 16:22: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综述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它应皇帝的政治需求而生,又随着皇权的强化而完善,是科举考试中与皇帝联系最为密切的环节。

明代殿试的沿革以科举为依托,以皇帝的政治需求为标尺,经历了确立发展、稳定巩固、变更强化三个阶段,皇帝是影响殿试沿革的关键性角色。获取人才如此关键的一环,一定在其变化中影响着历史发展。如此看来,从明朝殿试的发展,就能看懂明代朝廷的兴衰。

让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殿试,为何大放光彩

殿试让朱元璋心灰意冷

明初殿试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洪武朝是明代各项制度的筑基时期,太祖朱元璋为了王朝的稳定,着手创立了一系列重大国家制度。

选士制度作为国家政治制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的必要前提,自然倍受皇帝重视。

作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吸收人才,做了很多尝试与探索。

让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殿试,为何大放光彩

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是社会底层出身,曾经饱尝民间疾苦,深谙漠视百姓、中饱私囊的官员实为国家大弊的道理。面对官吏不体恤百姓,“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默然,心实怒之”。这段人生经历使得太祖认识到了取士的重要性。

他认为:“世有贤才,国之宝也。古之圣王,恒汲汲于求贤,盖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人君之能致治者,为其有贤人而为之辅也。”

他还十分注重官员素质,指出:“若匿诈似信怀奸若忠者,决不可任也。”

让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殿试,为何大放光彩

朱元璋剧照

可见太祖十分注重官员的德行,他认为德行有亏者任官必生奸,绝不可用。正是太祖对取士用人之道的深刻见解,以及对于贤才的渴求,使得太祖为探索有效的取士之法付出了很多心血,以殿试为最高级别的科举制正是在太祖的尝试中被确定下来。

为提升官员储备,他下令设文武科取士,但因举子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加之当时还不具备举行全国性考试的条件,当年并未实行。

让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殿试,为何大放光彩

他先是延续并扩大了一直实行的荐举制,并于洪武元年(1368)下令“征天下之士至京,授以守令”。

当年冬天,又派文原吉等人“分行天下,访求贤才,各赐白金而遣之”。同时,支持和加强学校建设,以期培养出源源不断的人才,同时为开设科举进行人员准备。

不过由于荐举所得人数较大,质量参差不齐,太祖并不满意,觉得所得与所求相差甚远。

让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殿试,为何大放光彩

为了更好地访求贤才,洪武三年(1370)五月,太祖下诏“特设科举以起怀才抱道之士”,并强调“其中选者朕将亲策于庭”。

诏书的内容鲜明地反映出太祖对科举取士抱有很高的期望,并且非常重视殿试,承诺将亲自主持。

让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殿试,为何大放光彩

洪武四年(1371)三月初一,太祖在奉天殿主持了明代首科殿试,取吴伯宗等百二十人,并加授功名。

但出人意料的是,太祖在任用和考察当科所得士人时,发现其难当大任,他以“求天下贤才,务得经明行修文质相称之士以资任用”为设科取士的初衷,但发现科举举子多是卖弄虚文,并无真才实学。

面对这个实际落差,太祖于洪武六年(1373)下令“今各处科举宜暂停罢别”,明初科举取士的首次尝试以失败告终,殿试也随之暂时罢行。

让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殿试,为何大放光彩

朱元璋剧照再试科举

科举罢行的十几年间,太祖以荐举制为主要的取士手段,并不断探索使其行之有效的方式。他下令官员在荐举过程中,一定要以德行为本,文艺则在其次。

同时不断扩大荐举规模,命天下朝觐官各举所知,并不断强调对人才的渴求,鼓励官员荐举。

但随着荐举制的长期实行,其弊端也逐渐显现。洪武十七年(1384),太祖曾对大臣烦恼道:“近郡县荐举多冒滥,诸司考课殿最亦多失实。”

太祖深刻意识到了依靠荐举取士的不足之处,必须再采取措施以加强取士力度,这使得他再次将视线放在以客观标准作为考试依据的科举制上。

让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殿试,为何大放光彩

朱元璋剧照

洪武十七年(1384)三月,太祖命礼部颁行了《科举程式》,明确了科举各级考试的举行时间,此外,还对各级考试的科目内容与考官选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当年八月即恢复科举,举行乡试,十八年(1385)二月举办会试,三月初一日,会试中试者参加殿试。

殿试仅考策问一道,按例由皇帝亲自主持,此次殿试策题为皇帝亲拟,以取士之道为主题。

让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殿试,为何大放光彩

前文提到,太祖曾因科举所选皆后生少年,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罢行科举十年之久。科举复行后,为解决问题,提高所得诸生的政治素养,太祖创造性地提出了进士观政制度。

洪武十八年(1385)殿试过后,皇帝命诸进士“观政于诸司,给以所出身禄米,俟其谙练政体,然后擢任之”。

自此,明代将科举每三年一行著为定制,殿试亦作为科举制的最关键环节得以确立。值得注意的是,在科举按期举办的同时,“荐举之法,并行不废”。

洪武朝是荐举制度的盛行期,科举虽与之并行,可占据主要地位的还是荐举制。但毫无疑问,科举制历经曲折,已于洪武十七年(1384)正式确立,为明代殿试的继续发展并实现常制化奠定了制度基础。

让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殿试,为何大放光彩

建文与永乐年间,受洪武朝遗风的影响,荐举仍旧在取士中具备一定的影响力。随着荐举滥举现象的不断发生,皇帝制定了严格的规矩,如官员“所保非才或授职之后阘茸贪污,举主连坐”,荐举之法日益精严。

皇帝虽仍下令鼓励荐举,但官员们不敢贸然举荐,荐举规模日益缩减。

与荐举相比,科举的竞争机制更为公平,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士人选择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至宣宗时期,“荐举者日稀矣”,而科举通过与学校的紧密结合,此时已经发展为文官入仕的最主要途径,被视为文官入仕的“正途”。

在这个趋势下,殿试也越来越为皇帝与士人所看重。至仁宣时期,明代殿试的各项程序已经定型,皇帝通过殿试亲赐举子进士功名,已成为其掌控取士权的关键一招。

让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殿试,为何大放光彩

巩固殿试即巩固皇权

仁宣以来,王朝统治趋于稳定,皇帝的职责由开创转为守成。自英宗起,皇帝们虽然不如明初皇帝励精图治,但都继续按照既定框架举行殿试,选拔人才,殿试制度进入稳步发展阶段。由于选官渐循资格,与其他取士环节相比,殿试的地位日益凸显,对官僚系统的影响力不断深化。

在此背景下,皇帝在任用官员时,从明初的不拘资格,多种渠道参错互用,逐步转变为越来越重视出身资格。进士一途作为科举“正途”中的“甲科”,最受器重。官员选任时对进士出身的看重,使得科举参试考生纷纷以取得殿试资格为荣耀,以获取功名为目标。

至明中期,进士在铨选中的优势已尤为明显,殿试作为士人获取出身资格的唯一途径,为铨选“独重进士”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平台。

让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殿试,为何大放光彩

英宗继位时年仅九岁,朝政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张太后与三杨手中。即位之初,继承了仁宣之业,国家太平安稳,日渐富庶,朝堂之上又有三杨、胡濙等累朝贤臣辅佐理政,政治上还是很清明的。

在取士方面,他们辅佐英宗沿袭祖宗之制,继承旧时纲纪,以科举制为主要的选官方式,通过殿试选拔高级人才。

阅读实录可以发现,英宗亲政之前,依旧由其“御奉天殿”亲自主持殿试,并且“亲阅举人所对策”,并未因其年幼,令他人代行仪式。

让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殿试,为何大放光彩

英宗剧照

“独重进士”的任官趋势,使得宣德以后出现了“独重进士一科,虽乡举、岁贡莫敢与之抗衡”的局面。而作为皇帝选拔精英举子,赐予进士出身的环节,殿试无疑倍受皇帝与全国士人的关注。

自明中期开始,由殿试选拔出的进士们成为核心官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巩固了皇权,也因此巩固了殿试的发展。

让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殿试,为何大放光彩

殿试引发危机

明中期殿试在发展的同时,也埋下了隐患。

明代皇权高度强化,其中又以洪武朝为最,太祖对国家各方面的把控达到极致,权力空前集中。故虽然洪武时取士不拘一格,多途并用,但太祖依旧将取士的最终处置权牢牢掌控。

太宗、仁宗、宣宗继承洪武之风,虽略有不及,但也通过重视科举,完善殿试,保证了在皇帝在取士方面的绝对话语权。

让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殿试,为何大放光彩

英宗、宪宗时期,明初的清明政治影响尤在,故在取士权的把控上,仍按部就班地举行殿试。虽不如明初强势铁腕,但也并未出现大的纰漏。

而正德年间,虽然王朝没有出现重大统治危机,但武宗耽于享乐,沉迷游戏,宠信宦官,朝政长期疏于打理,在殿试取士方面的隐患也逐渐加深。

让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殿试,为何大放光彩

武宗

武宗在位期间共举行四次殿试,正德三年(1508)武宗御殿亲试,正德六年(1511)、九年(1514)、十二年(1517)三次殿试武宗均“不御殿”,对殿试读卷钦定甲次也并不关注,实际上交由内阁代行权力。

这就给了阁臣与读卷官们插手殿试一甲排名,暗箱操作的机会。总之,明中期在殿试正常运行、保持稳步发展的同时,皇帝对取士权的把控力度也逐渐向弱。

让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殿试,为何大放光彩

世宗再次加强对殿试把控

随着明代皇帝政治素养的下降与明中期隐患的暴露,明代后期皇权的集中控制力明显下降。加之铨选“独重进士”在明代后期的进一步深入,使得殿试在取士中的地位居高不下。

皇帝为强化皇权,增强对取士权的控制力,对殿试的规则与程序进行了强化。

让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殿试,为何大放光彩

前文提到,武宗时期,由于皇帝的怠政,经常缺席殿试,使得殿试取士权力下放到内阁与读卷官手中。在这种情况下,世宗为加强对殿试取士的控制权,牢固对殿试排名的决定权,加强了对殿试读卷环节的干预,扩大皇权的辐射范围。

世宗在位四十四年,初时英明苛察,重振国政。由于铨选“独重进士”的进一步发展,殿试对国家吏治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世宗为通过殿试重拾对取士的绝对掌控权,打破武宗时期留下的弊病。

在殿试读卷的过程中,为降低阁臣对殿试结果的影响,世宗不仅亲自读卷,决定一甲排名,还于嘉靖八年(1529),将读卷官进度试卷的数量由三卷增至六卷,扩大了一甲的选择范围。嘉靖十四年(1535),再将殿试卷进度数量增加一倍,改为进读十二卷。

让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殿试,为何大放光彩

世宗

读卷官向皇帝进读试卷数量的增加,意味着一甲三名的试卷不再完全由内阁决定,而是皇帝从中选择,皇帝同时拥有了对殿试一甲人选的选择权与一甲名次的决定权。

世宗通过以上举措,重新树立了皇权在殿试取士上的绝对权威,在达到加强取士权的目的同时,有效确保了皇帝选拔心仪之士的自由。

虽然“大礼议”后,世宗迷恋修道,在治国方面有所懒怠,较之前产生很大反差,但仍旧坚持亲自参与殿试取士,殿试卷进度数量的规定也延续下来。

让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殿试,为何大放光彩

世宗剧照“独重进士”不为皇权反成名利场

嘉靖以来铨选“独重进士”的局面愈演愈烈,注定使得殿试在倍受关注和重视的同时,也成为官员们利益争夺的名利场。

进士出身在考核升迁时可以只凭出身,不谈政绩,甚至凭借出身,以恶为好,以黑为白。

而非进士出身的官员,就算有良好的政绩,也难于升迁,更有甚者,还颠倒是非,以功为罪。

让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殿试,为何大放光彩

此时期的“独重进士”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官场风气,破坏了政治清明。正如郭培贵先生所言,铨选“独重进士”不仅没有成为激励士人建功立业之动力,反而导致了明代后期官员队伍的腐化和混乱。

有不少有识之士认识到了铨选“独重进士”之于吏治乃一大弊政,对这种现象提出了激烈的批评。就连皇帝也认识到了形势的严峻,曾试图改变,但收效甚微。

让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殿试,为何大放光彩

在此种情形下,科举取士在明代后期占有绝对优势,殿试在取士环节中也显得尤为重要。从殿试发展的角度来看,穆宗、神宗、熹宗年间,虽皇帝荒怠时光,不循祖制,懒怠朝政,沉迷玄道,在政治上少有建树,却从未缺席殿试。

殿试按照既定程序正常运转,且在殿试读卷方面依旧遵循着嘉靖年间进呈十二卷的规定。虽然不乏有人意图通过殿试结党营私,谋求私利,但不可否认的是,殿试确实为皇帝挑选心仪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保留了主动权。

让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殿试,为何大放光彩

殿试到最后却无人可用

崇祯帝继位之时,国家已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情势十分危急。崇祯帝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英明独断,铲除奸佞,希望革除弊政,挽救危局,延续明朝统治。

面对外有虎视眈眈之强敌而朝中无可用之良才的局面,他一方面通过重申“三途并用”,多途径选士。另一方面,他希望通过科举选士,在殿试环节亲自选拔治世人才。

让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殿试,为何大放光彩

崇祯帝

可结果却是不仅推荐的人不行,而且就算增加读卷官进读试卷的数量也再难摆脱困局,明朝最终走向了终结。

尽管如此,单就殿试而言,明后期皇帝为加强取士权,对殿试的细节进行变更与强化,使之适应皇帝不断变化政治需求,殿试在制度层面也变得更为完备。

让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殿试,为何大放光彩

结语

综上,殿试作为科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其一道,在明代发展到鼎峰阶段。在明代皇权高度集中的背景下,殿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体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

明代初期是整个明代皇权集中的最高峰,皇帝对取士权具有超强的掌控力。在太祖对取士方法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包括殿试在内的科举制经过罢废,作为选士途径之一固定下来。随着科举逐步发展为文官入仕之“正途”,殿试的地位亦愈发瞩目。

让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殿试,为何大放光彩

正统至正德年间政治生态较为平稳,殿试在安定的大环境下稳步发展和巩固。同时,随着对官员进士出身的日益看重,殿试对明代吏治的影响力大幅增加,皇帝也对殿试取士倍加重视。皇帝通过殿试牢牢掌握住取士权的同时,殿试的地位也进一步巩固。

嘉靖以降,皇帝政治素养不足,皇权的控制力明显减弱,皇帝加强皇权的需要对殿试取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皇帝通过不断变更与改良殿试的读卷规则,以扩大皇权在取士上的辐射范围,保证皇权对取士权的绝对控制。

让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殿试,为何大放光彩

殿试在明代的沿革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适应皇帝强化取士权的政治需求的过程。只不过,在崇祯接盘之际,前面埋下的人才隐患已经太多了,以至于最终也无力回天。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6 21: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明朝的宗室子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吗?
...来说说。明朝藩王制度的弊端自然是起于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了,明朝的藩王有个特色,那就是可以世袭罔替,而且待遇之高也是历代罕见,史书上都评价朱元璋是“亲亲之谊笃矣”。藩王的待遇
2023-07-09 08:39:00
从南北榜到定额取士,明朝如何保证科举的公平性?
...制度改良,并在这一基础上不断调和会试取士区域矛盾。朱元璋上位之后由于人才缺失对科举考试极其重视,受到考试科目的影响,南北取士出现矛盾现象,促进了南北榜的出现明朝科举考试分为三
2022-12-17 12:01
朱棣的勤政与文治:从武功到文治的转变
...够治天下。治理国家,不能够单纯地靠武功,要凭文治。朱元璋是夺取天下的一代帝王,朱允炆作为第二位帝王,他应该从打天下向治理天下转变。但是,历史没有给他机会。他被他的亲叔叔朱棣推
2023-11-09 14:36:00
谁做状元二十几天就被车裂
...,还有名族英雄文天祥,著名田园诗人王维等人。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农民皇帝,他在夺得天下建立明朝之后,改国号为洪武,但是由于元末时期战乱和制度遭遇到巨大破坏,所以
2023-08-10 20:56:00
古代的皇帝也是颜控?他因为长得太英俊,成为明朝首位状元
...也有幸运儿,明朝首位状元郎吴伯宗就因为长得帅而受到朱元璋的青睐,最终完美逆袭成为状元的!据记载,在洪武四年(1371年)的这场大明首次会试中,原本考官们拟定的第一名是一名叫郭
2023-04-25 11:02:00
朱元璋第一次组织科举考试, 一个老外高中进士后回国当上了宰相
...的主要方式。公元1371年,是明朝开国的第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扫平了元朝的残余势力,初步稳定天下后,进行了明朝的第一次科举考试。这次“科考”,明朝一共录取了120名进士,状元名
2023-05-12 09:06:00
在古代,只要考中状元就能当大官娶公主吗?
...胄。比如清朝的格格,大多数都嫁给了蒙古贵族,明太祖朱元璋所有的女儿,都嫁给了开国功臣们的子弟
2023-05-17 12:15:00
朱元璋与嘉靖帝因梦钦点状元的背后故事
...要破坏规则,破格钦点某人,那谁都不敢说什么。明太祖朱元璋早年没读过什么书,所以当了皇帝后格外重视科举。明洪武十八年是一个大考年,全国各地的士子们都集中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在殿
2024-01-06 18:29:00
从科举制度看明朝兴盛的原因
...由于经过了数十年的战乱,科举制度被破坏殆尽。明太祖朱元璋下诏:“遂罢免科举,别令察举贤能。”这期间科举制度不能选出符合明廷需要的人才,察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不足。但朱元璋
2023-06-27 14:0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