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打破世俗门第的科举制度,对历史影响有多大?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4-22 07:38:00 来源:戏说三国

唐朝经济高度发展,统治者为了培养人才,实现江山永固的长远目的,出现了系统化的学校教育,并在唐朝时期发展迅速,与之息息相关的科举制度也日臻完善。

科举的产生对唐朝人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日画像凌烟阁,搏个书生万户侯”,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例子在唐朝以后比比皆是。

而这种打破世俗门第的科举制度影响绝非仅仅体现在个人层面。

打破世俗门第的科举制度,对历史影响有多大?

继往开来,唐朝科举制的沿革

唐朝以前,朝廷官员职位大多为世袭,承荫庇,或以九品中正为选拔官员的方式。

但是这种选举方式具有极大的局限性,选拔的官员均为同一阶层的人员,底层的老百姓几乎没有改变社会阶层的机会。

这样的人才选拔方式,使得一些有才干的普通百姓进入仕无望,也让那些空有皮囊的官僚弟子在职位上胡作非为,尸位素餐。

除此之外,局限在某一社会阶层的人才选拔制度极容易造成权力集中,直接威胁中央集权。

官位承袭依靠血缘关系,那么权力一直掌握在某一群人手中,其中的危险性不言而喻。

随着唐朝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统治者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急需专业素质过硬且易于管理的官员。

传统的选举方式逐渐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淘汰,科举制度应运而生。

打破世俗门第的科举制度,对历史影响有多大?

科举制度严格来说产生于隋朝,但隋朝二世而亡并没有在当时产生什么巨大的影响。

到了唐太宗时期,科举开始逐渐变成选拔人才的主流方式。

最终唐朝的科举制度彻底的取代传承已久的九品中正制度,并在唐太宗、唐玄宗、女帝武则天三代皇帝的统治时期得以完善。

唐太宗时期,学校教育一派昌盛,加强了对于中央学校的管理,以便于选拔人才。

到了武则天成立周武政权时,开创了“殿试”和“武举”的先河,文物双全的人才更得统治者的欢心。

发展至唐玄宗时,玄宗在科举内容中增添了明经科和进士科,且侧重于对于诗歌的考察,这也是唐朝诗歌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论如何改进和发展,科举制直到清代都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内容是因时而变的。

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也不再只局限于官僚世家,平民百姓亦可参与其中。

打破世俗门第的科举制度,对历史影响有多大?

锦上添花,科举制对与唐朝发展的妙用

科举制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官员选拔方式,寒门弟子也有入仕的机会。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就是当时寒门弟子苦读诗书,最终获得功名的真实写照。

当时科举考试发榜之日,是无数寒窗苦读之士改变命运的时候。

新晋登科,榜上有名者获得官位一改从前的贫苦生活。

还有一些商贾之家或者是门第清流的人家会在看榜时顺便为家中女儿择佳婿,俗称榜下捉婿。

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对于当时的寒门弟子而言确实如此。

打破世俗门第的科举制度,对历史影响有多大?

科举选官制度的范围较之九品中正要广泛许多,人们的积极性也有很大的提升,这对于巩固统治者的统治有很大的裨益,其中最主要的是帮助唐朝统治者铲除门阀势力。

门阀势力导致唐朝曾一度出现割据现象,而科举可以排除门阀的残余势力,提高官吏的素质和改善吏治,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人们通过科举获得功名,将门阀弟子手中的权力分散开来。

普通举子感念皇恩,获得权力后对皇帝更是俯首称臣,加强了皇帝的中央集权。

由此可见,科举是一项得民心的制度,同时也为统治者提供了诸多益处。

科举营造了勤奋踏实的社会学习氛围,这更加促进了唐朝人的文化素养的普遍提升,也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我国古代重视等级划分,各个阶层的人有各自的礼法,学习这件事在从前是普通百姓之家难以做到的事情。

然而科举的出现意味着,学习这一资源对全社会开放了。

打破世俗门第的科举制度,对历史影响有多大?

学习纲常伦理,四书五经,最终参加科举,即便没能中榜,但也不再是一个不识字的白丁。

这样一来唐朝人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民众有了智慧,社会也会迅速发展。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这一规律在任何朝代都不会发生变化。唐朝人因为科举重视学习,也促进了唐朝文化的发展。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科举考试对诗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唐朝的诗歌发展空前繁荣。

在唐朝三百多年的历史中无数诗人留名,在《全唐诗》中收集了2300多位诗人的48900多首诗。

“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还有称为“诗仙”“诗圣”的李白杜甫;诗坛大家的文风各异,都是唐朝文化兴盛的代表。

打破世俗门第的科举制度,对历史影响有多大?

源远流长,今人再看科举制

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唐朝,但影响不仅限于唐朝。

直到清朝末年,由于政治混乱,国家支离破碎,科举制度才废止。

在科举制度延续的一千三百多年的时间里,为各朝各代的统治者输送了许许多多的人才。

科举制度保障国家人才的选拔,同时也在社会层面形成了善学、好学的风气,促进了社会文化的进步。

时至今日,科举制度对人们还是有很大的影响。

现如今的高考制度,以及各种公考、国考都能看到科举制度的影子——学而优则仕。

不难看出身,只凭学识和才干来选拔,这与唐朝的科举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打破世俗门第的科举制度,对历史影响有多大?

现在的人们常说:高考是改变人生的考试。

确实如此,在人生能够与别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少之又少,高考就是其中之一。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后,中国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局面。

多年来从未有过改变,哪怕是近几年来,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都没有撼动高考。

在一千四百多年的唐朝,科举的出现像一个巨大的翻铲,将唐朝的社会彻底的融合,使得底层人民有了能够改变命运的钥匙。

而现在,高考、国考、公考等为普通百姓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不是唯一一条出路,但它永远是一条最直接的路。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22 11:45:2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宋朝的大户人家挑女婿,不看出身看学问
...户对宋代婚姻择偶观虽然不看重“阀阅”但是仍旧看重“门第”,所谓的“阀阅”指的是有功勋的世家,“婚姻重阀阅”指的是看重其家族过往取得的卓越的功绩,根据家族的门阀高低来选择配偶,
2022-12-21 15:25:00
科举制度对北宋政治造成了哪些影响
...三年(1100年)才取得进士。众所周知,在古时候,重视门第,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虽说是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人才,但实际操作往往有出入,出身成
2024-06-19 18:43:00
科举制起源于什么时候
...,名义上侧重于人物的德行和才能,实际上是根据其出身门第来选拔。因此,九品中正制成为了士族门阀垄断仕途的工具。察举制的科目 什么是科举制度,科举的意思就是“分科选举”,不过我
2024-07-12 11:18:00
隋唐之际的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兴衰
...士族和寒门基本都不支持李渊。于是李渊登基后强调出身门第,贬低立功和科举。比如李渊曾说:“我李氏昔在陇西,富有龟玉,降及祖祢,姻娅帝室。及举义兵,四海云集,才涉数日,升为天子。
2023-09-20 21:25:00
聊聊保持纯正与走向世俗矛盾下的产物——南宋理学
宋代,科举的平民化空前发展,贵族不再垄断科举名额。相对来说,宋代的科举一定程度上是公平的,欧阳修写到,“比于前世,最号至公”,注重人才的选拔,这就为中下层人士进入官僚系统提供了可
2023-07-07 22:32:00
唐代女子的择偶观,钱财、才学、门第都是关键因素
...常慎重,而且其中还有许多硬核要求,比如钱财、才学与门第都是关键因素。一:钱财作为婚姻选择的基本要求,导致婚姻有时成为一桩交易魏齐以来,社会阶层发生一定变化,因此也影响到了婚姻
2023-01-25 19:47:00
平民是如何当上宰相的
...弟,来自家族的骄傲是刻在骨子里的。可是,他也不敢用门第出身在社交场合显摆。相反,有机会遇到寒门士子,只要对方的才识与自己基本处于一条水平线上,他就以“道义相知”,能拔擢推荐就
2023-10-27 20:01:00
“重门第,轻德才”,九品中正制为何会异化?
...人制度发展的重要一环,却在史学界因为其过分注重家世门第而被诟病。然而这一结果其实是该制度随着时代变迁而异化的结果,只有结合时代背景捋清其中的脉络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九品中正制。
2023-07-17 08:43:00
探索古代科举考试的源头及其影响
...人提供了一条进入官场的途径。无论是贫寒之家还是书香门第,只要通过了考试,就有机会跻身仕途之中。这种公平选拔制度使得社会上的智者得以脱颖而出,推动了社会的流动性和知识的传播。这
2023-07-13 20:4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彦明初定都南京,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都城建设,对今天的南京依然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大历史的叙事中
2025-08-08 07:46:00
十余年访古积累大量一手资料 100张照片,打开南京“成长史”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从山脉到水系,从古建筑到石刻,从秦汉以前到近现代……古都南京,文学昌盛、人物俊彦,各种历史遗迹如珠玑般散落在大街小巷
2025-08-08 07:46:00
潍县集中营被关押侨民后代向潍坊捐赠集中营日军指挥官手杖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吴昊 王钟玉8月7日,潍县集中营实物捐赠仪式在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举办。英国籍人士保罗·基尔布莱德及家人将其岳父——潍县集中营被关押侨民罗伯特・杰里米
2025-08-07 23:41:00
激荡八十年的山海回响 | “为人民而战”,汪口蹈海七烈士的如山誓言
大众网记者 宁晓洁 林啸 威海报道在胶东半岛最东端,荣成市宁津街道办事处东南,那片惊涛骇浪的汪口海域,七名八路军战士曾以身躯守护黎明
2025-08-07 10:44:00
李丹平长诗《北海道山神》出版,礼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鲁网8月7日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潍坊高密诗人李丹平根据二战劳工刘连仁生前经历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北海道山神》由新加坡浩宇出版社出版
2025-08-07 15:01:00
电影《长安的荔枝》看来像一场紧凑又扎心的“职场历险记”,把一个小吏李善德为杨贵妃送荔枝的荒诞任务,写得既充满烟火气,又藏着对人性和当时体制的叩问
2025-08-07 15:05:00
大众网记者 张勇 刘涛 崔智琪 定陶报道定陶,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定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民政部首批命名的“千年古县”
2025-08-07 16:59:00
山河铭记|新四军武器匮乏 传奇女子变卖家私购3000支枪千里驰援
大皖新闻讯 新四军建立之初,一万多人的部队有枪的还不到一半人。这时,一名女子做出惊人举动,解决了新四军燃眉之急,这名女子就是叶挺将军夫人李秀文
2025-08-07 17:11:00
这张“脸”有戏|“薇约”屯堡·系列微短剧之二
六百年前,明朝数十万大军奉旨“调北征南”,从江淮流域跋涉至黔中腹地。他们以石筑城、以武戍边,将江南风物与军事智慧镌刻于贵州的喀斯特山峦之间
2025-08-07 18:22:00
龙云,原名龙治贞,1903年生,贵州省锦屏县人。1926年7月,龙云加入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第三十师,192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025-08-07 20:59:00
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电影《731》宣布定档9月18日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
2025-08-07 21:57: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做个粮仓也是爱你的形状
在集安博物馆里,藏着一件超萌的文物,它的名字叫做“陶仓”,通高92厘米、底径24厘米,爱心“眼睛”千百年来凝视着时空,浑身上下都透着古早味的浪漫
2025-08-07 19:19:00
闹市寻迹西安都城隍庙 宛如历经沧桑的智者
西安都城隍庙坐落于西大街,宛如一颗遗落人间的历史明珠隐匿于闹市之中,散发着独有的神秘与古朴。作为统辖西北数省城隍的西安都城隍庙
2025-08-07 07:36:00
雄安古州城遗址考古成果展在京举办130余件(组)文物在中国考古博物馆集中亮相,唐代陶质龙首修复后首次展出本报讯(记者龚正龙)雄安古州城出土的两件唐代陶质龙首修复后首次展出
2025-08-06 09:01:00
高山仰止、史笔昭世、河山之阳……穿过一座座木牌坊拾级而上,一步一脚印登上拔地40余米高的汉太史司马迁祠,放眼望去,大河奔涌,长桥飞跨,史圣凝望!#大河奔涌万象新#来源:华商网 相
2025-08-06 11: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