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聊聊古代科举那些事儿
...试换来的学历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之一。古人热衷于科举,有人心怀治国大志,做官为实现自己的宏图梦想;有的人考科举则是因为“优则仕”,单纯为了做官而考试,为了养家而做官,或者是因为爱慕权势而做官。无论他...……更多
聊聊晚清的一桩科场案
...科场之狱,周福清贿赂案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有清一代,科举制度不仅是通往权力、名声和财富之路,也暗藏了考生的投机取巧、官场的腐败交易以及帝王的挟势弄权。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图源:网络考生:舞弊的手段说到考...……更多
清朝最有毅力的考生,年近百岁白发苍苍才考上举人
在古代文人的终极目标就是有一天能够中举,科举制度也是传承了千年,而在古代是对于考生是没有年龄限制的,而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高龄考生中榜,据《古代科举制史》记载,清朝一个高龄考生,年近百岁,考上举人,可...……更多
科举制下的年龄特权:从宋太宗到乾隆的录取特例
隋朝时,隋文帝创立了科举制,这个制度对整个封建社会都有重大影响。科举制出现后,从之前看出身门第选官变成看才学选官。科举制的意义非常大,让所有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才学做官,这个制度一直到今天都在使用。不...……更多
乾隆出一上联,考生转身想走却被封为状元
在古代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众多学子进入朝堂为官的主要途径。学子十年苦读,一朝金榜题名,无论是对平民百姓之家,还是书香权贵之家,都是莫大的荣耀。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为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也是寒门学子能...……更多
...范立彬 王春侠《光明日报》( 2024年04月08日 14版)翻译科举是清代专为旗人设立的、与文科举并行的一种科举制度。翻译科举始于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乾隆时期是翻译科举的初创时期,嘉庆道光时,翻译科举各项制度趋于...……更多
到底是怎样的“要事”,值得左宗棠舍弃大义,非要完成
...,在慈禧太后的主持下,左宗棠获赐进士出身,成为千年科举史上的一个特例。“要事”已办妥,左宗棠尽情释放出优异的军事才能,剿灭阿古柏势力,一举收复新疆,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作出了彪炳千秋的卓越贡献。 左宗棠...……更多
...全。前元待士甚优,而权豪势要……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朕将亲策于廷,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第二年科考(洪武四年),录取120人。朱元璋“亲制策问,试于奉天殿”,主考官...……更多
古代科举考场上怎么夹带小抄?这个行为有多严重?
...角色之一程仁清,原本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读书人,因科举考试不顺利,永远失去了参加后续考试的资格,堕落成只认钱财、不讲道义的讼师(后来人格有转变)。他科举失意,根由在于被人诬陷考试时夹带小抄。那么,在古...……更多
...升,甚至对官员的相貌也有了“规章制度”。乾隆时期的科举是最难考的,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是因为当时的朝廷体制与官吏队伍已经非常健全,乾隆自然就抬高了进入官场的门槛,寻常百姓家的男子,不但要通过童试、乡试、...……更多
盘一盘扬州古代『高考』那些事
...。它们背后有什么故事?记者昨天进行了探访。清代扬州科举上榜多少人?361名进士和1469名举人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实行长达1300多年之久。距离我们最近的,是清朝科举。清朝初期的江南省经济上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一到二...……更多
举人如果没有考中进士,能到哪里工作呢
科举考试,是古代朝廷为了录用贤才所举办的一种考试,对于大多数的学子来说,科举考试是其必须经历的一场考核,俗话说:能者上,平者让,弱者下,在这种考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少的读书人为了能够考取功名,...……更多
聊聊这位背一麻袋馒头应考的举人
古代选拔官员主要的方式有举孝廉和科举制,举孝廉得有人认可并推荐才能当官,得讲一定的人际关系。而科举则公平得多,不论出身、家庭,有钱没钱,在朝中有没有关系,都可以参加考试,只要考中就能进入仕途,改变卑...……更多
和珅的聪明才智:凭借对乾隆的了解成功押题作弊
科举考试,从隋朝出现后,一直是后面王朝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由于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是官员,所以一直为后代王朝所重视。毕竟这个制度一旦出问题,对国家统治会非常不利。正因如此,历代王朝在科举制度的监管上都...……更多
此人有状元才却没状元命,因名字籍贯弥封打不开,到手的状元飞了
...姓名籍贯,所以很容易让人抓住徇私舞弊的把柄,为了让科举更加公平、公正,从宋朝开始,朝廷便在科举过程中对考生的姓名和籍贯处进行“弥封”,等卷子审阅完毕,排出一二三四名的时候再拆除弥封,公布榜单。 乾隆让...……更多
乾隆出上联挖苦丑陋考生,考生从容对出下联,乾隆大喜:赐探花
...举人。很多人不清楚举人在清朝是什么身份,按照清朝的科举制度,应考者要经过“童试”、“乡试”层层筛选,才有机会成为举人。成为举人也意味着一只脚走上了仕途,如果哪里的地方政府有实缺,举人就有机会被任命为地...……更多
...重,是他们内心深处的向往。普通人往往认为,只有成为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方能彻底改变命运。然而,笑谈《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发疯的事迹,对于一个仅仅中举的举人来说,那种激动情绪似乎有些过于夸张。实际上,对于...……更多
古代唯一一个“连中六元”的人是谁
...格去参加乡试。换句话说,县试、府试和院试,就是古代科举的资格考试。县试是最基本的考试,一般来说都可以参加。在报名的时候,考生要填报姓名、年龄、籍贯、体格和容貌特征,这是防止有人代考。同时要填写祖上三代...……更多
“糊名法”的发明与应用:武则天与科举制度的改革
科举制,作为中国首创的选官制度,始创于隋朝大业元年,废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在一千三百多年的漫长科举考试中,共涌现了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超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更是数不胜数。由于科举制成为普通人上升...……更多
在古代考中进士就能做官吗?科举考试的利与弊是什么?
科举考试对于出身于寻常百姓家庭的读书人来说,科举考试是他们实现人生跨越的一次机会,同时也是走进官场的唯一正途渠道。他们在科举考试之路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寒窗苦读数十载,因此古代还有“一榜定终身”的说...……更多
清朝科举制度:从举人到进士的晋升之路
“进士”,古代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所能获得“功名”的最高等级。从“童试”、“院试”到“乡试”,再到“会试”,然后再到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古代读书人的身份经历“童生”、“秀才”、“举人”、“贡士”和...……更多
古代科举考试中如何防止舞弊?唐朝创设了各种措施
科举制度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关键在于科举制度打破了先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存在的缺陷,即只看门第,不问才能。而科举制度建立了一种新的标准,即以考试成绩博取功名官位,使选官标准从只...……更多
话说兴义府试院(下)
...西南日报兴义府试院内帘兴义府试院号舍遗址兴义府试院科举陈列展一角 严修 (资料图片)洪亮吉 (资料图片)张之洞殿试试卷 (资料图片) 兴义府试院的历史作用道光初年,地处贵州西南部的盘江流域,文化发展出现了...……更多
曾有人评述“清兴于科举,亦亡于科举”,认为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抓住时机入关后迅速开设科举,收揽了中原读书人的归附之心,帮助这个原本偏居东北一隅的少数民族争权稳定关内局面,使清朝一举成为有皇帝以来中...……更多
盘点古代科举奇葩事:考生在考场练“神掌”,被乾隆皇帝赶出考场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1300年,选拔了数不胜数的官员和知识分子。而在考场上发生的许多奇葩事情,则令人忍俊不禁。比如,北宋初年,考生王嗣中考了第二名,他不服第一名赵昌言,就告到宋太祖赵匡胤面前。赵匡胤说:“...……更多
宋朝科举制的繁荣与防舞弊措施
宋代重文轻武,因而相比其他任何朝代,都要重视通过科举制来选拨人才。如宋太祖时期创设了朝谢制度,让及第举人皆为天子门生。此举不仅增加了读书人的优越感,还巩固了中央集权,实为上上策。此后创设了殿试,与唐...……更多
从南北榜到定额取士,明朝如何保证科举的公平性?
...民人家的读书人走上仕途的渠道就只有一条,那就是参加科举考试,在这样一场国家举办的选拔考试中夺得好名次。但是自古以来,南北就有差异,文人也有差异,这是因为北方多战乱,不如物产丰富的南方富饶,北方文人平均...……更多
聊聊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才选拔制度,从诞生之初起,就受到当时统治者的大力重视。到了明清时期,更是成为了统治者眼中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推广。以此为背景,科举制度带动了不少的...……更多
徐州历史上唯一一位“饽饽状元”李蟠
...戏称为“饽饽状元”的李蟠身上有多少传奇故事?1300年科举史上,江苏出过多少状元?本期“微史记”周刊,邀请到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学术顾问、科举史研究专家许友根教授,聊一聊江苏科举状元的那些事。李蟠状元府示意...……更多
科举制度:一场跨越千年的智力角逐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历经千年风雨,其影响力和权威性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颂。不少人将现代考取清华、北大等顶尖学府的难度与古代科举相提并论,甚至认为科举的难度远超考入清华、北大。而那...……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在方国珍和朱元璋对决以前,我觉得方国珍细心的分析了一下自个的战斗整体实力,那时候的朱元璋我觉得战斗能力很强,而方国珍和朱元璋对比并沒有多少的优点
2024-06-26 16:48:00
朱元璋尽管是农户出生,但整治國家的方式也有帝王之术把握的驾轻就熟,只有靠部队牟取天地的君王,常有1个特性,方式强大。朱元璋方式极为强大
2024-06-26 16:51:00
在之前人们國家的封建社会時期里,朱元璋那位草根皇上但是很少有的,在元末明初時期,因为國家太过腐烂了,因此就引来老百姓有许多的埋怨
2024-06-26 16:52:00
“名嘴”海瑞,一骂成名。好一派洋洋洒洒之言,把朕骂了个狗血淋头!我看罢此疏,暴跳如雷———他这是儿子在骂老子,还是老子在骂儿子?一派强词夺理
2024-06-26 16:53:00
崇祯初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战乱遍及全国。洪承畴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中,战功不断,曾经设计伏击李自成。李自成全军覆没,只率领十八个部下骑马逃走
2024-06-26 16:56:00
郑成功(1624-1662),明清之际收复台湾的名将。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郑芝龙子。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号“国姓爷”
2024-06-26 16:57:00
郑成功收复台湾平定了三藩的叛乱,趁着告捷余威,康熙又把注意力转向台湾。台湾同中国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在远古时代,台湾和大陆本来连在一起
2024-06-26 16:57:00
洪承畴(1593~1665),字彦演,号亨九。福建南安人。洪承畴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斯时
2024-06-26 16:57:00
从16世纪开始,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殖民者相继来到东方,抢占殖民地,开始了对中国的掠夺和侵
2024-06-26 16:58:00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在进攻宁远时受了重伤,回到沈阳就死了。其子四贝勒皇太极即位后金大汗,就是太宗。1627年,皇太极亲自率领人马
2024-06-26 17:01:00
当魏忠贤的阉党把明朝朝政闹得乌烟瘴气的时候,后金大汗努尔哈赤正不断在辽东进攻明军。萨尔浒大战以后,明王朝派了一位老将熊廷弼出关指挥辽东军事
2024-06-26 17:01:00
明朝是一个极度集权的朝代。朱元璋设计的帝国运行模式是一整套僵化的文官制度。这个制度中,文官和儒教处于主导地位,而武将则处于从属地位
2024-06-26 17:02:00
戚继光时代的明朝政府军,多年不事征战,加上待遇又低,武将看不到前途,士卒更看不到希望,空有一支二百万人左右的庞大军,队
2024-06-26 17:02:00
鸳鸯阵,中国古代阵法之一。火器广泛运用于战场后,武器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显著提高,大而密集的战斗队形难以适应作战需要。明代军事将领戚继光
2024-06-26 17:03:00
名人语录守不忘战,将之任也;训练有备,兵之事也。——《戚少保年谱耆编·练兵议》戚继光是明代著名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他不仅为保卫祖国海疆作出了杰出贡献
2024-06-26 17: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