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古代科举考场上怎么夹带小抄?这个行为有多严重?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2-20 14:42: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电视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2月19日晚迎来大结局,其中的角色之一程仁清,原本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读书人,因科举考试不顺利,永远失去了参加后续考试的资格,堕落成只认钱财、不讲道义的讼师(后来人格有转变)。

他科举失意,根由在于被人诬陷考试时夹带小抄。那么,在古代,科举考场上怎么夹带小抄?这个行为有多严重?

古代科举考场上怎么夹带小抄?这个行为有多严重?

《显微镜下的大明》剧照。

自从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之后,考场上的作弊行为如同斩不断的水流,从未消失过。古代那些读书人普遍使用的一种作弊方法就是带小抄,当时的专有名词叫“夹带”。

想想我上小学的时候(1990-1995年),每到期末考试会把没学会的知识点写在手心,或写在纸条上藏衣兜里。科举的“夹带”跟我的小动作差不多,但是更加令人叹为观止,虽然没有高科技,但是今人看了之后难免惊叹一声:“这是怎么做到的?!”

古代科举考场上怎么夹带小抄?这个行为有多严重?

清朝科举“夹带”。

明清的科举考试分为童试(选拔秀才)、乡试(选拔举人)、会试(选拔进士)等层级,每一次进入贡院考试,要求都十分严格,达到“片纸只字皆不得带入试场”的程度。

实际上,夹带始终屡禁不止。考生找来老鼠身上的硬毛,做成特殊的毛笔,将与考试相关的内容,用极小的字体写成书册,藏到衣服鞋袜里,或塞到馒头、蜡烛里,有的也直接写在内衣或袜子上。

古代科举考场上怎么夹带小抄?这个行为有多严重?

晚清贡院的考生,考棚半封闭,有作弊便利。

为了杜绝作弊行为的发生,历朝历代都对考生履行搜检程序,明清时期尤其完善。明朝设置了专门的搜检官,考试前由搜检官带领兵丁对考生进行搜检,把考生全身和他带的文具、食物都检查一遍,以防其夹带。搜检官和兵丁必须是现役,不准冒名顶替,而且担任过一次搜检任务后,不能重复选用。

古代科举考场上怎么夹带小抄?这个行为有多严重?

写有蝇头小字的“夹带”。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对考生的穿着和用具进行了明确要求。他说:“士子服式,帽用单层毡,大小衫袍褂,俱用单层。皮衣去面,毡衣去里,裈裤绸布皮毡听用,止许单层。袜用单毡,鞋用薄底,坐具用毡片,其马褥厚褥,概不许带入。至士子考具,卷袋不许装里,砚台不许过厚,笔管镂空,水注用磁,木炭止许长二寸,蜡台用锡,止许单盘,柱必空心通底,糕饼饽饽各要切开……至裈裤既用单层,务令各士子开襟解袜,以杜亵衣怀挟之弊。”

衣服只能穿单层、文具务必简单、食物要切开……这样的搜检过程可谓滴水不漏,应该可以收效了吧?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晚清时期,随着石印技术的普及,市场上开始出售专为考生作弊设计的袖珍小书,上面用肉眼勉强可辨认的小字印刷着“四书五经”正文和注解。位于南京的中国科举博物馆展出过一本《五经全注》,长仅5厘米,宽4.3厘米,厚0.7厘米,书上字的大小与跳蚤不相上下,但每一个字又能清晰可辨,令人啧啧称奇。这么大一点东西,夹在衣服或考篮里,确实难以发现。

古代科举考场上怎么夹带小抄?这个行为有多严重?

清朝“夹带”袖珍小书。

如果考生被发现“夹带”,会受到什么惩罚呢?

明朝初期,考生夹带作弊一经发现,就会被逐出考场,然后不准再参加后续的考试。中后期,朝廷对作弊行为的处罚加重,考生先戴枷一个月、杖打,然后削去现有功名,贬为庶民,让此人永无进入仕途的机会。因此说,程仁清无论是不是被诬陷,一旦缠上“夹带”之罪,确实在科举上不可能再有出头的机会。

清朝基本沿用了明朝的惩罚力度,考生参加科举一旦被搜出“夹带”,“枷号一个月,满日杖一百,革去职役”。

古代科举考场上怎么夹带小抄?这个行为有多严重?

落榜考生的誊抄试卷。

这样的惩罚不可谓不重,但是科举中试的收益实在太诱人,不少考生顶风作案。王朝后期,科举搜检制度日益废弛,“夹带”现象更是有禁无止,甚至公开化。1865年会试,一名考生的书居然掉在了地上,主考官不仅没有处罚,还把书揣进袖子,袒护道:“奈何以账簿入场?”

1905年科举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夹带”的闹剧才烟消云散。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0 15: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为了防止科举考试被冒名顶替,古人都想了哪些方法?
...各种舞弊手段,古人也是花尽心思。但尽管如此,自隋唐科举制度形成以来,考场舞弊几乎在每一场科举中都有发现,其中就包括冒名顶替。唐代冒名选官隋炀帝大业元年,科举制正式创立。然而,
2023-07-12 17:36:00
秀才是怎样炼成的
...美梦”所改变。他依旧相信,作为士人唯一的“正途”,科举考试才是实现其本人及家族荣耀的必由之路。他再次扎入了府试现场。然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直到第四次府试落榜,洪火秀已经万
2024-04-27 10:03:00
...也一样,不过主要通过个人所属的户籍来判定,因此清代科举冒名顶替,称为“冒籍”。有鉴于人口流动普遍,清代科举设有分区配额与原籍应试。清代童试的学额(学校生员名额)主要分配至府州
2022-12-30 11:06:00
洪武科举丑闻:南北榜案的争议与真相
...武三十年三月,朝廷每三年一次的丁丑科廷试结束,这次科举总共录取了五十一名考生,他们都是天之骄子,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可正当人们用憧憬、羡慕的眼光看着这些前途无量的年轻人时,大
2023-11-17 17:11:00
聊聊晚清的一桩科场案
...科场之狱,周福清贿赂案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有清一代,科举制度不仅是通往权力、名声和财富之路,也暗藏了考生的投机取巧、官场的腐败交易以及帝王的挟势弄权。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图源
2024-06-08 16:47:00
选家,古代的职业教辅编辑
...教辅市场最火热的时期大概是在明清。尤其明代中后期,科举考试日趋程式化,许多读书人不再专注于钻研经书大义,而是开始揣摩考试答题的技巧。加上活字印刷技术日渐成熟,出版行业非常兴盛
2023-12-01 10:33:00
明朝科举制度与座主门生关系的形成
科举制自隋唐创立以来就逐渐发展完善,到了明代时期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成熟的选官体系,考试的层级、防作弊方式、考官的选拔以及批阅试卷决定排名都已经有着相应的流程。然而自科举诞生以来,
2023-11-09 14:29:00
明朝应对教育腐败的治理举措有哪些
...制度洪武三年五月初一,明太祖朱元璋在继承并改革前朝科举制度的基础上,推出科举保结制度,颁布了《初设科举条格诏》。主要目的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品学兼优的士子,以保证国家官员的德才
2023-02-02 15:31:00
从南北榜到定额取士,明朝如何保证科举的公平性?
...民人家的读书人走上仕途的渠道就只有一条,那就是参加科举考试,在这样一场国家举办的选拔考试中夺得好名次。但是自古以来,南北就有差异,文人也有差异,这是因为北方多战乱,不如物产丰
2022-12-17 12:0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铭记“九一八”| 黔山忠魂
9月18日,当肃穆的防空警报在贵阳南明河畔响起,警示世人勿忘国耻。我们也铭记,地母洞那象征的文化守护之光。这座深藏于鹿冲关森林公园的溶洞
2025-09-19 05:17:00
1937年,抗战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战火中命悬一线。面对三部藏书被毁和藏书地沦陷的绝境,贵州以血性与智慧扛起守护中华文脉的重任
2025-09-19 05:49:00
9月18日,黑龙江省档案馆首次公布“侵华日军强征及奴役中国劳工”专题档案62件,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劳动统制”政策的罪恶本质
2025-09-19 07:52:00
纪录片|铁证:阁楼收藏家的抗战记忆
记录“九一八事变”的日军手牒,让人胆寒的日军防毒面具,印着“北支事变”字样的画报,南京被攻陷后的城市照片……在收藏爱好者周沧海的阁楼里
2025-09-18 14:43:00
巷遇②|遵义这条宝藏老街穿越百年
开头的话:每一座城市,都有它闻名的地标;但真正的生活,却藏在弯弯的巷弄里。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触手可及的温暖与烟火
2025-09-18 16:17:00
书桌抽屉里,一直放着爷爷留下的一块旧怀表。表壳斑驳,指针早已停摆,背面刻着模糊的“1945.9.2”,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
2025-09-18 16:47:00
大皖新闻讯 9月17日上午,《包拯:儒家文化的风范》新书发布会在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参会,围绕该书的学术与文化价值展开研讨
2025-09-18 18:29: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郑州最早“一环”,承载3600年城市史
大河网讯 郑州市区“一环”内,3600年前曾经崛起了一座商代都城。郑州商代都城是商王朝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都城,它奠定了后世中国古代都城的基本规制
2025-09-18 19:36:00
值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之际,“反人类暴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展”,9月18日在山西博物院青铜分馆开展,展出包含遗址
2025-09-18 21:50:00
9月17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1006发掘资料,该墓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晚阶段,从随葬器物判断,墓主应是一代倗国国君
2025-09-18 22:22:00
“九一八事变后,外公童长荣担任东满特委书记,带领军民开辟了10余块抗日游击根据地,组建了4支反日游击队,还积极筹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
2025-09-18 23:23:00
“‘英雄’曾是家人口中的回忆。今天,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看到这么多史料和展品,我又重新感受了‘英雄’二字的重量:那是对国家生死与共的牵挂
2025-09-18 23:23:00
《义勇军进行曲》:从东北抗日烽火中诞生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走进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一座“国歌墙”巍然屹立它长8米
2025-09-18 23:56:00
9月18日,防空警报划过城市天际,电影《731》在全国影院同步上映。影院之内,几乎座无虚席。许多观众掩面而泣,神情凝重
2025-09-19 04: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