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清代“翻译科举”的取士、初仕与仕途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08 03:55: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作者:范立彬 王春侠

《光明日报》( 2024年04月08日 14版)

翻译科举是清代专为旗人设立的、与文科举并行的一种科举制度。翻译科举始于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乾隆时期是翻译科举的初创时期,嘉庆道光时,翻译科举各项制度趋于常规化。道光以后,翻译科举逐渐走向衰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这一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与文科举相比,翻译科举在取士上有一定的优越性,取中率较高。初仕之路,翻译生员较广,翻译举人和进士则略逊于文科举。就整体仕途而言,翻译士子升转较快,对出身要求不甚严格,取中之人升至高官者多经由驻防及边疆历练,在基层官员中,其职位多与翻译有关。

翻译科举对满洲、蒙古、宗室及驻防旗人分别录取,宗室不参加童试,故翻译童试中只有满、蒙、驻防取中率,蒙古取中率最高,次为驻防与满洲。翻译乡试取中率在童试的基础上有所增加,蒙古取中率依然高于满洲与驻防。由于宗室的特殊地位,其乡试取中率最高。会试环节,因驻防子弟须进京参试,故将其分别归入满、蒙科考试录取,因此只有满、蒙、宗室取中率。无论是满、蒙取中率,还是宗室取中率,皆比乡试要高,而宗室依然有很大优势。

雍正年间,翻译童试取无定额,皆临期视人数多寡,“恭请钦定”。乾隆十三年(1748年),翻译童试录取始有较为明确的规定:查应考满洲翻译童生约计八九百名及一千二三百名不等,取进生员或四五十名或八九十名不等,通计有十一二名取进一名,亦有二十三四名取进一名。蒙古翻译童生约八九十名及一百一二十名不等,取进生员或八九名或十三四名不等,通计有五六名取进一名,亦有十名取进一名(《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293)。此后,翻译科童试取中率大都以此为标准。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开驻防翻译科后,规定:各省驻防翻译童生,满、蒙进额均五六名取进一名,至多不得过五名。如应试人数在一百十名以上,酌加进额一名,一百三十名以上,酌加进额两名,一百五十名以上酌加进额三名,即人数再增总不得过八名(《钦定科场条例》卷58)。

翻译乡试取中率,乾隆十三年在统计历科翻译进额时始有记载:应考满洲乡试者约五百余名或六百余名不等,取中举人或四十余名、五十余名不等,通计十名取中一名,亦有十一二名取中一名不等。应考蒙古翻译者,约四十余名或六十余名不等,取中举人或五六名或八九名不等,通计六七名取中一名(《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292)。随着翻译乡试应试人数的减少,乾隆后期取中率有所下降。嘉庆年间宗室翻译乡试,取中率相对较高。道光二十三年,驻防乡试各归本省,对其取中率亦做了规定,每十名取中一名,过半增取一名。

翻译会试取中额,大都视人数多寡而定。乾隆三年(1738年)因取中翻译举人有百余名,才准第二年会试,乾隆四年(1739年)会试取中22人(《钦定科场条例》卷60)。乾隆后期取中率有所变化,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参加会试之人47名,满、蒙共取中4名(《钦定八旗通志》卷103)。宗室翻译会试,嘉庆八年(1803年)首次开科,应试人数仅4名,取中2名。此后取中率有所降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为宗室翻译会试的最后一科,9名取中2名(《清仁宗睿皇帝实录》卷356)。

翻译科举取中者的初仕之路,即翻译生员、举人、进士的初次任职,是其步入仕途的重要门径。乾隆时随着应试人数的增加,对此才有了规定。与文科举相比,翻译生员的初仕之路较广,而翻译举人、进士的初仕之路却并不占优势。

乾隆帝曾谈及翻译生员的初仕之路:“而晓习翻译之人,原皆可考取内阁中书及笔帖式、库使等项,亦不必藉乡、会试以为进身之阶。”(《钦定八旗通志》卷101)即翻译生员不通过翻译乡、会试,亦可考取中书、笔帖式、库使等。中书主要负责编修、撰拟、记载、翻译等工作,多由举人考授或特赐,允许翻译生员考取,为他们开辟了一条进身之阶。笔帖式在清代数量极大,主要办理文书及翻译业务,而翻译科举所培养的具有翻译能力的八旗子弟,必然成为笔帖式的重要来源。库使为各部院掌理财帛之人,亦成为翻译生员的进身之阶。至于蒙古生员,与蒙古举人、进士同,皆备理藩院之用。

翻译举人的初仕之路亦多为笔帖式和中书,雍正元年议准:满洲、蒙古、汉军的文举人、翻译举人、贡生、监生、文生员、翻译生员、官学生、义学生等,均属应用笔帖式之人,每遇考试之期,由吏部行文各旗查送造册入场考试。至于中书的选补,翻译举人任用者颇多,各部院笔帖式及文举人、翻译举人出身笔帖式,与本旗贴写中书一同考试补用。蒙古中书以现任蒙古笔帖式,并蒙古文举人、翻译举人出身笔帖式,及闲散文举人、翻译举人内考试补用(《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乾隆朝)》卷4)。此外,翻译举人亦可授八旗官学教习。

翻译科举无殿试,会试取中者俱赐进士出身,但没有进入翰林院的机会。乾隆四年,对翻译进士的初仕之路做了规定:“优者以六部主事即用,次者在主事上学习行走”(《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99),仕途相对狭窄。乾隆五年(1740年)复准,嗣后咸安宫官学翻译教习,照汉教习之例准以翻译归班进士充补。还规定翻译教习三年期满,上等者以主事即用,次者以知县即用。除部属、教习、知县外,还可充任翰詹等小京官。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将翻译进士转入翰詹衙门与文科进士一同升转,并制定九条章程(《清宣宗成皇帝实录》卷442、卷443),为翻译进士设有专缺,如詹事府满洲右中允、右赞善,但其名额有限。

翻译科举取中者的仕途,包括其仕途升转的时间、难易程度及走向。总体来说,翻译科举取中者在升转时较为迅速,且相对容易,即使是生员、举人也易向上升转,与文科举相比,这种特征体现得十分明显。而作为科举出身最高层次者——翻译进士及文科进士,在仕途升转中皆限制较少,故其在升转的难易程度上相差无几。在仕途走向上,翻译士子中出现了不少服务于八旗驻防及边疆的大臣。

翻译生员可考取中书、笔帖式,虽职位较卑,但升转较易,不数年辄致通显,翻译科举中出现了多位以生员出身升至高官者,如长龄,乾隆年间考取翻译生员,初授工部笔帖式,后累迁陕甘总督、伊犁将军,继又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清史稿》卷367)。而文科生员升转则较难,清代官员出身有正途与异途之分,任官最重正途,凡异途出身皆不得以正印官用,文科生员为异途出身,只有一部分人通过出贡可出任县丞、知县等官职,且不易升转,多终身为杂职,很少有累至高官者。

取中翻译举人的小京官、笔帖式在三五年内,即能陆续升至部郎、主事等官,未仕之翻译举人,可以分班补用。即翻译举人在获得初仕职位后,三五年内便可由七八品升至五六品,可谓迅速。如彰宝初授内阁中书,用五年时间升至五品的江苏淮安海防同知,后升任云贵总督(《清史稿》卷332),从中举人到二品大员仅用24年。而文科举人升转时间较长,有清一代,以文科举人身份累至一品者很少。

翻译进士入仕时间较短,中优等之人即可直接入仕,次者及又次者须候补才可入仕。而候补之人,如充补官学教习者,三年期满,或以主事即用,或以知县即用。入仕之后,用十余年或二十余年时间便可升至高官。如广寿,咸丰九年(1859年)翻译进士,同治十三年(1874年)迁至兵部尚书(魏秀梅:《清季职官表》),仅用15年即升至一品。文科进士入仕时间亦相对较短,与翻译进士入仕时间没有太大差距。在升转时间上,文科进士与翻译进士也无太大差别。如张廷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文科进士,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授内阁学士兼吏部侍郎,官至一品,历时16年。

综上可见,文科生员、举人升转较慢,特别是生员,累至高官几乎不可能,只有进士才会有一个不错的上升空间。而翻译生员、举人、进士升转皆易,且较为迅速,仕途升转不受出身影响,以翻译生员身份做到大学士的甚至比以翻译进士身份的还多。这不得不说是给予翻译士子的一种优待,有利于吸收八旗子弟参加翻译科举,并增广其进身之阶。但同时,这种做法不利于翻译士子的上进,易使其满足于生员的科名,不利于翻译科举的长远发展。

(作者:范立彬、王春侠,分别系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长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8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范进中举后,他究竟能当多大的官?考不中进士长得帅也能当官
...试入国子监读书。 特科是清政府试图笼络知识分子并对科举施行改革而举行的选士,仅仅在康熙、乾隆两朝各举行过一次博学鸿词科。顾名思义就是选取博学且写得好文章的人才,不论是民是官
2023-09-26 11:18:00
清朝科举制度:各级功名详解
科举制度,乃系古代中国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将这种科举取士的选拔制度予以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和完善,按照《清史稿·选举志》的说法,“有清一沿明
2023-12-20 15:35:00
聊聊古代科举那些事儿
...试换来的学历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之一。古人热衷于科举,有人心怀治国大志,做官为实现自己的宏图梦想;有的人考科举则是因为“优则仕”,单纯为了做官而考试,为了养家而做官,或者是
2024-06-09 10:51:00
前言: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它萌芽于南北朝,正式创立于隋炀帝时期(605年左右),终结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历时约1300年。其核心原则是“公开
2025-06-07 00:53:00
话说兴义府试院(下)
...西南日报兴义府试院内帘兴义府试院号舍遗址兴义府试院科举陈列展一角 严修 (资料图片)洪亮吉 (资料图片)张之洞殿试试卷 (资料图片) 兴义府试院的历史作用道光初年,地处贵
2024-03-29 07:24:00
到底是怎样的“要事”,值得左宗棠舍弃大义,非要完成
...,在慈禧太后的主持下,左宗棠获赐进士出身,成为千年科举史上的一个特例。“要事”已办妥,左宗棠尽情释放出优异的军事才能,剿灭阿古柏势力,一举收复新疆,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作出了彪
2024-05-14 09:14:00
细谈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始设“秀才科”,令各州每年荐举三人,经考核优异者,便赐予“秀才”之名;隋炀帝时,又增设“进士科”,这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正式
2024-09-10 14:09:00
明代诗歌成就逊于唐宋,八股科举给明代文人带来了什么影响?
从整体情况而言,八股文和科举出身牵耗了士人群体的绝大部分精力与心血,造成了士人群体在教育背景与知识结构上的缺陷。而伴随着出身与否的实现,士人与科举或合或离,与科举之外的文学或离或
2023-01-06 17:58:00
清代官员子弟更容易中举吗?其实他们考举人比一般士子难
自隋唐开创科举制度后,打破了自两汉以来固有的世族门阀制度,给平民学子打开了一条通往仕途的道路。但一直到清初时期,官僚贵族子弟入仕依然优于贫寒出身的士子,直到康熙时期,科举制度才真
2023-01-22 15:5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全球习练者近4亿人 太极拳在此发源
大河网讯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提到太极拳,不得不去其发源地——焦作温县陈家沟转一转。9月20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来到陈家沟景区
2025-09-21 07:37:00
大河网讯 9月20日上午,“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焦作武陟嘉应观,探访这座有“黄河故宫”之称的清代治黄文化建筑群
2025-09-21 07:37:00
电影《731》热映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南京,日军当年也有一支“731部队”南报网讯(记者杜莹)电影《731》正在热映,主要讲述了抗战胜利前夕
2025-09-20 09:53:0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城市知识竞猜服务类节目《欢乐大猜想》约您畅游河北邯郸
千年古都,孕育出无数的成语典故,现代新城,绽放出摄人的夺目光彩,“活楼”、“吊庙”,诉说着华夏起源,贴崖石窟,讲述着文化底蕴
2025-09-20 11:08:00
书法爱好者郭书雷:巧构“合体字”,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从伟在多数人眼中,汉字是方方正正的符号。而在书法爱好者郭书雷的手中,汉字却成了可以巧妙拼插的“艺术积木”
2025-09-20 16:21: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李策:烟盒纸上写下赤诚宣言
“我们现在只是暂时的分离。”在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纪念馆上百件展品中,有一张香烟盒纸引人驻足。香烟盒纸平整铺开,面积仅10余平方厘米
2025-09-20 23:34: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伊水畔的龙门石窟 藏着不朽文化印记
大河网讯 站在伊水之滨远眺,东山与西山隔河对峙,天然造就“伊阙”胜景,而嵌入两岸崖壁的石窟群,正是这座跨越千年的佛教艺术宝库
2025-09-21 00:27:00
央媒看太原9月19日,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报道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二战侵华日军“太原工程队”旧址,这里曾是日军的战俘集中营
2025-09-20 07:24:00
9月18日,“致敬英雄·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主题活动在清徐县烈士陵园举行。清徐县党员干部、公安民警、少先队员、抗战英烈子女代表等各界人士百余人
2025-09-20 07:24:00
中国最能吵架的邻居城市,抢人,抢钱,抢高铁
作者:野庐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中原腹地一对命运交错的双生花。俩城市同在南襄盆地,相距不过两百公里,高铁半小时便可互通。地缘联系造就了经济
2025-09-20 04:1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最早的“南京面孔”长什么样?南京先祖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最早的南京城里有什么?……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正在举行
2025-09-19 14:49:00
160件文物静静陈列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跨越到明清,跨越数千年时光在此相聚。一场名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的盛事
2025-09-19 15:57:00
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9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古工委”)主办,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承办的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2025-09-19 17:21:00
杜兴成新作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 周进朗诵
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作者:杜兴成朗诵:周进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中轴线上,儿孙相伴家人行。大栅栏,一条古色古香的街巷
2025-09-19 20:59:00
名不虚传、个个千年!河南这些小镇入列→
大河网讯 (记者 刘瑞朝)武则天沐浴过的温泉镇,齐桓公光临过的召陵镇,以造纸业出名的纸店镇,唐代高僧玄奘故里缑氏镇……每一个地名
2025-09-19 21: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