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唐朝宰相制度探微:“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权力与地位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武周时期的官衔,狄仁杰曾在武则天时期担任过此官职。《新唐书.百官志》载:“光宅元年,改中书省曰凤阁”、“垂拱元年改门下省曰鸾台”,也就是说“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其实就是唐初的“同中...……更多
唐朝的官阶制度:宰相狄仁杰为何仅为三品
...两次官拜宰相,分别是天授二年(691年)成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来因遭诬陷而被贬谪,又在神功元年(697年)再次被升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大唐宰相。不过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狄仁杰一生中最高的官阶也只到三品...……更多
只有三品官的狄仁杰,为什么看起来权力这么大
...三公、三师这样的赠予性官职了。只有当这些官职加上同平章政事才具备宰相的实权。至于同平章政事怎么回事,后面会说到。经过唐初几个皇帝以及武则天的一套骚操作,一品和二品大员就这么被架空了,真正有实权的官员实...……更多
为何三品內史狄仁杰,能令满朝文武畏惧
...具体的实权。于是又设立了一个新的职务,“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此尚书省已经名存实亡,掌握实权变成了,中书省的中书令,和门下省的侍中,以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而到了武则天的时候,她又改名了,她将中书省改...……更多
...入朝为官,历任法曹、豫州刺史、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等职,屡立奇功,深受朝野上下的敬重。狄仁杰非常善于破案,他在大理寺一年内清理了大量陈年旧案,赢得了无数的赞誉。武则天登基后,狄仁杰成为她的得力助...……更多
唐朝的官制是怎样划分的?唐朝宰相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不定数量的被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或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员。这就要从三省六部制开始说了。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即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的长官即中书令、侍中和尚书左右仆射,其中尚书省的最高长官...……更多
历史上宰相名称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同三品,内阁大学士等叫法。今天文史君集中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宰相名称这些事,看看哪个名字最好听?丞相丞相,大家都比较熟悉,历史上最有名的可能就...……更多
谁逼迫武则天退位,恢复唐朝国号
...老,要赶快任用。”武后当天就召见他,授官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晋升凤阁侍郎。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武则天在位后期,张柬之越来越受到重用。而这,自然是他能够发动神龙政变的重要基础。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更多
丞相告老还乡之后,与地方县令谁的官职更大
...却不为君分忧。皇帝们对此也不堪其扰,因此后来设立同平章事直接代行宰相职权,宋代一度还把左右仆射做为宰相。这个时期很难找到正常年龄退休的宰相,但是有一种情况除外,那就是党争。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被神宗拜相...……更多
武则天时代的权力斗争:武承嗣争太子之位引发宫廷风波
...请求驳斥上书者,遣散请愿团。武则天询问地官尚书、同平章事格辅元的意见,格辅元也坚持认为不可行。诸武大为恼怒,对岑长倩和格辅元怀恨在心,百般诬陷二人谋反。在来俊臣的严刑拷打之下,岑长倩、格辅元以及司礼卿...……更多
古代宰相制的优缺点是什么?
...、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中书舍人、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等都是宰相的实际官名,至于具体发展历史,我们下边再说,这里我们先说一下宰相与丞相的区别,因为总有很多人会把这两者混淆...……更多
宰相出使:唐朝前期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一幕
...行军大总管也是因为武氏子弟的排挤。长寿二年(693),凤阁舍人张嘉福等上表请求立武承嗣为皇太子,而岑长倩反对拥立武氏子弟为皇太子,并“奏请切责上书者。由是大忤诸武意,乃斥令西征吐蕃,充武威道行军大总管”。...……更多
北宋封驳制度:稳定统治与权力制衡的巧妙运用
...。唐代\"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而其中拥有封驳权的机构则成为了门下封驳司,后来又被纳入银台封驳司管理。但是,在这种权力比较分散的情况下,门下封驳司的权力反而没有...……更多
宋神宗:心比天高却抱憾而终的改革者
...、给事、谏议、起居等官也恢复了与官名一致的职责,同平章事、参知政事、知谏院、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判省事等官名、职务取消;在吏礼刑工户六部改革中,吏部取消审官东院、审官西院和三班院,将审官东院的职责划...……更多
狄仁杰与唐朝官职:揭秘宰相的权力与地位
...大理寺,并且深得皇帝重用,可在历史上,狄仁杰为当朝宰相,那么狄仁杰为几品官职?其实,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仅仅只是三品官职,那么比宰相等级还要高的一品二品官职都有哪些人呢? 我们都知道,唐朝的...……更多
宰相告老还乡后,与地方县令相比,谁的权力更大?
在古代官僚体系中,宰相和县令之间相隔的可不止十万八千里。丞相是百官之首,日日和皇帝朝夕相对,而县令,连见宰相一面都是莫大的荣幸。如果是同期为官的话,县令在宰相肯定是要言听计从,低眉顺眼的,毕竟自己和...……更多
揭秘丞相与宰相: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久的封建历史中,官职体系复杂多变,其中“丞相”与“宰相”这两个称谓,虽仅有一字之差,却代表了不同的政治角色和权力内涵。本文将深入探讨丞相与宰相的区别,揭示两者在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丞相...……更多
韦皇后与太平公主的权力争斗:最终的失败与遗憾落幕
...任命吏部尚书张嘉福、中书侍郎岑羲、吏部侍郎崔湜为同平章事,唐朝的朝廷大权尽落韦氏之手。但是,韦皇后也不是没有对手的。面对韦皇后发起的兵变,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商议,决定先下手为强,六月庚子日(7月21日...……更多
宣徽院的起源与职能:元朝政治制度的缩影
...,色目人辅之,汉人甚少。宣徽院使与中书右、左丞相、平章政事、枢密院使、宣政院使等官职品级相同,均为从一品。宣徽院使有时也兼任中书右、左丞相、御史台、以及枢密院的长官,地位非同一般。▲元代官员2、宣徽院...……更多
宰相和县令,到底谁的权力更大呢
明朝嘉靖年间,一位宰相告老还乡,结束了在朝廷的光辉岁月。他是赵博,一个深受皇帝赏识、在政治舞台上威风八面的重臣。而与他相对的是当地的一位县令,刚刚上任不久,正面临着新的责任和挑战。那么,在权力的对比...……更多
赵普为什么会成为宋朝时期的宰相
...其量再增加临时居位的宰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五代时期没了三省制,所以只剩中书省最高长官是宰相,不过新增了个枢密使,也属于宰相。宋朝的情况又是如何呢,用一句话先来概括一下,宋初,循唐五代之...……更多
权倾朝野到虎落平阳:宰相的荣衰与县官的困境
...言:在古时候,普天之下,除了皇帝,最具有权力的就是宰相了,宰相虽然不是天下江山的主宰者,但却是天下权力的实际操纵者。在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宰相都是令人羡慕的官位,无数读书人用尽一生的努力,最高梦想也...……更多
浅析宋朝制度:创新不足,导致冗官、冗兵、冗费
...密院这一机构也保留了下来,成为专业的军事管理机构,宰相预闻兵事的权力被彻底扒光。也就是说,宋朝是中书省和枢密院两府分立的格局,互相制衡。同时,宰相的财权也被独立了出去。宋朝财政由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更多
80岁的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推翻了武则天的统治,后来下场如何?
...助下,一步步走向了宰相之位,被武则天授官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晋升凤阁侍郎。此时的武则天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张柬之,会是推翻她统治的人。此时的武则天,已经垂垂老矣,心思、手段已经不复当年。她从...……更多
宰相的败局:唐高宗立武昭仪为皇后始末
...夫、秘书监等非三省官员,能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平章政事”的加衔获得等同于宰相的职权,进入政事堂参与议政。至此在唐高宗时期,出现了多位宰相。02唐高宗时候的宰相们1、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长孙无忌北魏皇族...……更多
宋朝之前都有过权臣篡位,宋朝后为什么再也没有出现过?
...相本身不仅权力被分割,职位也被分割。宋朝设置宰相同平章事的同时,还设置参知政事、枢密院事、三司使分权,此外宋朝从“郎”到三师都能够加宰相衔,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职,宰相被分的七零八碎。到了明朝...……更多
宋朝初期文武之策的演变:从‘重武轻文’到‘重文轻武’
...权的分割与牵制 赵宋王朝承袭五代而来,五代时期虽无宰相专权,然而五代之前的唐帝国却不乏先例,再往前追溯更是不知凡几。作为一代雄主的赵匡胤,在采取措施防止武将篡权的同时,断然不会忽略了对文臣的防范。即使...……更多
行省制度:元朝地方治理的创新与变革
...的机构也能时刻把控地方的情况,减少冲突的同时,设立平章政事、左丞相等一系列行省官员,用于制衡各地诸侯王的势力,减少内乱的同时也让各省的自治机构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由于元朝的各部落都是世袭的诸侯王,所以州...……更多
宋朝至明清时期皇帝巩固皇权的策略
...闻,这些皇帝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削丞相宋朝时,在宰相之下增设“参加政事”,即副宰相,还保留了五代十国时期的枢密使和三司使,三者分别瓜分宰相政权、军权、财权。宫城内设置中书门下,是中枢部门的首脑官署和...……更多
胡惟庸与明朝宰相制度的终结
提起古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业,当然是宰相,是百官之长,权力仅在皇帝之下。当然,宰相不是谁都能当的,任职者必须是皇帝的心腹,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诸葛亮,他虽是宰相但影响力不亚于当时的国君。当时他带头廉政...……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问题在于:《越公其事》是不是可信?古史突出范蠡文种,弱化勾践,越公其事突出勾践,弱化范蠡文种,两者都有不可信之处,但相比之下
2024-06-26 15:08:00
作为皇帝的朱棣还做了两件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大事。第一件事是好事。朱棣营建、迁都北平,树立了北京在之后的政治文化地位。当今天的游客在故宫
2024-06-26 15:08:00
通过上文可知,古史严重扭曲了勾践的形象,《越公其事》中的勾践形象可能更为真实一些。那么,这里带来一个问题:灭吴之后,一个雄心勃勃
2024-06-26 15:08:00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家族的男人往往在天性上和思维方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看来这话不假,朱元璋的残忍在他的子孙身上如同密码一样流传着
2024-06-26 15:09:00
朱棣:1403年-1424年在位,明朝第三代皇帝,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燕王,性格多疑好杀。攻败明惠帝之后夺位
2024-06-26 15:09:00
毕竟当时司马昭控制着洛阳城中的禁军,即便曹髦再不怕死,也没有人敢伤害曹髦,但曹髦终究不能以一敌百,他手下的数百名杂兵也不可能将洛阳城里的禁军完全诛杀
2024-06-26 15:10:00
当时曹髦左右的人怒斥司马伷一行人,以至于司马伷的士兵都被吓得逃走了。此时中护军贾充赶了过来,迎面与曹髦战于南面宫阙之下
2024-06-26 15:10:00
在中国历史上通过“靖难之役”而获登大位的明成祖朱棣,按照汉儒文化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来说,其获皇权之道,似总有被后世正统史学家们有所指摘与诟病之嫌
2024-06-26 15:10:00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他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生于元末群雄争锋的年代。公元1360年朱棣出生,11岁被封为燕王
2024-06-26 15:10:00
南京乃虎踞龙盘之地,既是六朝古都,又是朱元璋的老根据地,朱棣却为什么要迁都呢?明成祖迁都北京,是雄才大略。朱棣的胸襟,一般人
2024-06-26 15:11:00
吴国,吴王寿梦时期,吴国开始联晋反楚,国力日益强盛,至在吴王阖闾、夫差时期,国力达到鼎盛。大约公元前512年,孙武携带《孙子兵法》来到了吴国
2024-06-26 15:11:00
朱元璋65岁的时候,太子朱标病死,其子朱允炆以长孙的地位,被立为皇太孙。各地的藩王大多是朱允炆的叔父,眼看皇位继承人落在了侄儿手里
2024-06-26 15:11:00
唐朝之时,一位叫孙壬林的官员,《唐故魏州昌乐县令孙君墓志铭》:周幽王遭犬戎之难,武公将兵,佐周平戎,其有功平王命命卫为公□□□□□□为卫上卿□邑于□其孙武仲
2024-06-26 15:12:00
可以阅读大量兵书,由此在继承前人军事思想与分析现实军事案例的基础上写下《孙子兵法》。在孙武眼里,深受周礼束缚的战争思维
2024-06-26 15:12:00
孙武祖父孙林父,是卫国的卿,但由于为人专横且逞强,与卫国国君关系非常紧张。但孙林父有一个大靠山晋国,因此经常能够利用他与晋国的关系来制约国君
2024-06-26 15: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