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古代官僚体系中,宰相和县令之间相隔的可不止十万八千里。丞相是百官之首,日日和皇帝朝夕相对,而县令,连见宰相一面都是莫大的荣幸。
如果是同期为官的话,县令在宰相肯定是要言听计从,低眉顺眼的,毕竟自己和对方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宰相更有权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倘若换成了告老还乡的宰相呢,按照法律,这时候的宰相已经是平民百姓了。那么他还能像以前一样差遣县令吗?他们究竟谁的权力大。
宰相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起源于春秋时期,真正确立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作为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目光长远,直接废除了分封制,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只是权力大,责任就越大,秦始皇的工作量一下子大的许多,每天筋疲力尽。而且所有的事情都由一人抉择,也很容易出现差池。
秦始皇扶着额头,心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不然我皇帝的特权还享受到,人倒是先累倒了。万一出现差错,可不是闹着玩的。”
想到这里,秦始皇把目光投向了手下的人,说:“事分轻重缓急,人也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以后这些小事就交给你们来干吧。”
为了国家稳定发展,秦始皇决定把一部分权力下放给臣子,但是要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就这样,属于中国的三权分立诞生了。
秦朝时,丞相行使行政权,太尉手握军权,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他们都是宰相。其实宰相某一个特定的职位,而是一个体系,下面有很多个岗位。
而且在不同的时期,宰相也有不同的名称,比如唐朝是中书令、尚书令等,宋朝同中书门下章事和枢密使等。
但是不管称谓是什么,宰相的任务始终只有一个——为皇帝服务。他们帮皇帝处理一些繁琐的事务,再由皇帝做出最后的抉择。
乍一看,宰相在皇帝面前没什么地位,一个纯纯的打工人罢了。不过皇帝要提高宰相的办事效率,就不得不赋予他们一些特权。
这种特权在皇权面前微不足道,但是在朝廷之外,就足以让宰相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宰相是皇帝的代言人。
宰相之下的官员,一般都是和宰相对接,再由宰相决定要不要把他们的政见递上去。这就意味着百官需得以宰相马首是瞻,宰相自然而然成了统领百官的人。
如此一来,宰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这还是皇权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要是皇权旁落,宰相就是最直接是受益者。
因为宰相可以利用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迅速实现对皇帝的控制,最典型的莫过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了。
一直以来,相权和皇权都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也就是为什么历代皇帝总是想方设法限制、甚至要消灭相权。事实证明,在长达千年的争斗中,最后皇权胜出了。
历史上著名的胡惟庸之案,有罪无罪牵扯了上万人,对朝廷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明太祖朱元璋,把所有的过错全推到了胡惟庸身上。
趁此机会,朱元璋以宰相影响江山稳定为由,把宰相制度给废除了。从此以后,朝廷再也没有宰相这个职位,繁重的政务一下子又压到皇帝身上。
没过多久,后来的皇帝就忍受不了了,想恢复丞相制度。可是又怕打朱元璋的脸,所以退而求其次,设立了内阁,内阁首辅没有宰相的名分,却行使宰相权力。
内阁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随着中国社会的结束,宰相才算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由此看来,宰相一直是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的。
宰相执掌风云一生,回乡面对县令,究竟要拿出什么样的态度?县令在封建官僚体系又是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按照品级的话,县令是正七品官员。在宰相面前,确实是不过看。但是放在一个县内,县令还是很有话语权的。
别看古代文人一辈子忙着考科举,真正能考中进士的还真不多。好不容易选出几个进士,朝廷当然是流着自用,很少会派去地方,更别提是去县里了。
县令就算在怎么能干,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就需要招募人才辅助。可是皇上根本没那么都时间去管县里的小官。于是,皇帝把招人的工作一并交给县令。
掌握了选拔人才的权力,县令就很容易在这上面做文章,打造一个完全受自己控制的团队。唯一能限制县令的,也只有直属朝廷的监察大臣了。
可是天高皇帝远,监察使日理万机,根本不能全面限制县令。而且朝廷的征税问题,也是要经过县令的。因此,县令也是最容易出现贪污的职位。
古代甚至有“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的说法。如此看来,知县在其所管辖的范围内,岂不是有绝对的管理权。
退休丞相已经没有官职的加持,和普通百姓一样归县令管。按照法律的规定,退休的丞相已经不属于官僚体系,他们应该按制度对县令行礼。
遇到什么需要县令出面的事情,也需要依照程序提出申诉,再由县令作出裁决。如果他们有异议,也不能直接对县令不敬,否则县令可以依法惩处。
无论如何,表面上县令的权力绝对是在退休丞相之上的。因为县令一发话,平民百姓没有违抗的资格。告老还乡的人,不管曾经地位多么高,也只是一个平民。
不过,这都是制度层面的。俗语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往往当官的人更懂得人情世故,他们要往上晋升,就必须学会逢迎。
古代官员退休是没有固定年龄的,但是干到宰相之位才退休的,至少也有几十年的履历。一个能在官场上摸爬滚打那么久的人,什么大场面没见过。
县令在他们眼里,也只是一个芝麻小官。遇上守规矩的还好,至少表明功法能过得去。如果遇上自视甚高,不把县令放在眼里是退休宰相,县令该如何应对?
现实生活中,有时候人们并不会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这样既可以提高效率,又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此类迂回的方法,放到官场上同样适用。
人家在朝堂干了几十年,就凭他天天和皇帝针锋相对,还可以安然回乡养老,就可以看出他绝对不简单。县令官再小,也是体制内的人物。
县令要是连这么一点眼力见都没有,前途堪忧。所以虽然县令的手上的权力比前任宰相大得多,但是很少有人敢造次。
毕竟宰相是退休了,他的同事们可都在朝廷内好好干着呢。万一把人惹急,他给朝廷的哪个人写封信,那么这个目中无人的县令仕途也就完了。
最重要的是,丞相手里的人脉,对县令来说,是极佳的资源。县城一般距离京城遥远,皇帝可能很难管。因此,县丞的官员很少会被皇帝注意到。
如果县令想要升迁的话,唯一的机会就是一年一度的绩效考核。可是成功的概率非常小,而且历时相当就。
实话实说,县令想飞黄腾达,要不就是有钱疏通关系,再者是找人开后门。丞相和百官共事那么久。连皇帝都要给他三分薄面,只要他一出门,升官发财不在话下。
全国有很多县,能当退休宰相的县令,不知道是多少辈子修来的福分。县令不阿谀奉承就算,哪里敢去压人家一头。
大部分的县令,在听闻丞相回乡的那一刻,就开始准备如何为他接风洗尘了。倘若真的把老人家哄开心了,要到一份推荐信,那么马上就可以咸鱼翻身了。
退一万步讲,宰相为人公正严明,不愿意给县令开后门。那他手里的人脉也是一个宝藏,以后走出去,就说一句和哪个宰相是熟识,不怕没有好处。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县令都会对退休宰相毕恭毕敬的,尤其是以下两种情况。都知道,宰相是个高危职业,他们不仅要被敌对的政党排挤,还要被皇帝打压。
古代德高望重的宰相,很少能赶到退休的。有些所谓告老还乡的,实际上是被皇帝给抄了家产,赶回老家的。这种宰相县令一般不会搭理,以免惹祸上身。
另外一种是县令本身自己比较牛,也就是那种有家世背景的人。他们有晋升去渠道,下来地方只是要给自己镀镀金,根本没必要去逢迎任何人。
但是无论是什么情况,县令都不会用那点微不足道的权利去欺压退休的宰相。人家早就拥有了更大的权利,县令在他们面前卖弄,只会显得更掉价。
况且,虽然县令和宰相没有共事的机会。毕竟是在为同一个皇帝工作,又没有竞争关系。还不如双方各退一步,相互尊重,至少保留一份体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9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