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清朝科举制度:各级功名详解
科举制度,乃系古代中国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将这种科举取士的选拔制度予以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和完善,按照《清史稿·选举志》的说法,“有清一沿明制,二百馀年,虽有以他...……更多
清朝科举制度:从举人到进士的晋升之路
“进士”,古代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所能获得“功名”的最高等级。从“童试”、“院试”到“乡试”,再到“会试”,然后再到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古代读书人的身份经历“童生”、“秀才”、“举人”、“贡士”和...……更多
金榜题名背后的荣耀与辛酸:揭秘科举状元与进士的真实生活
科举制作为我国古代封建时期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虽然有诸多弊端,但是科举制的推行仍然为当时的统治者选拔出了大量的人才。从隋炀帝建立科举制到光绪三十一年清末新政科举制废除,持续了一千两百多年的科举制真正...……更多
...范立彬 王春侠《光明日报》( 2024年04月08日 14版)翻译科举是清代专为旗人设立的、与文科举并行的一种科举制度。翻译科举始于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乾隆时期是翻译科举的初创时期,嘉庆道光时,翻译科举各项制度趋于...……更多
明朝科举考试的故事,隆庆年间出了7个宰相18名尚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阶层流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不仅是朝廷吸纳精英参政的途径,也是百姓改变社会地位、人生命运的机遇。明朝初建时,朱元璋采用举荐选拔人才,后因地方控制不力,他下令开启科举取士。科举制度...……更多
毕沅的人生机遇:因值夜班看奏折意外中状元
科举考试众所周知,古代社会的等级是士农工商,无论这人家里有多少财富,终究是比不过做官的官爷,即使这官爷的品阶不高。所以,为了光耀门楣,许许多多的子弟都选择读书参加科考,赢得功名。历史上,痴迷于科考的...……更多
聊聊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才选拔制度,从诞生之初起,就受到当时统治者的大力重视。到了明清时期,更是成为了统治者眼中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推广。以此为背景,科举制度带动了不少的...……更多
明代诗歌成就逊于唐宋,八股科举给明代文人带来了什么影响?
从整体情况而言,八股文和科举出身牵耗了士人群体的绝大部分精力与心血,造成了士人群体在教育背景与知识结构上的缺陷。而伴随着出身与否的实现,士人与科举或合或离,与科举之外的文学或离或合,这也刺激了士人是...……更多
为何范进中举后突然疯了?把他中举后的官职放到现代,或许你也疯
...在中国古代,寒门贵子想要出人头地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科举获取功名。不过,这科举考试就好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中难度,可想而知。在《儒林外史》中,范进便是社会底层读书人的缩影,他半生参加科举,直到五十多岁...……更多
科举制度的演变:从周朝到宋朝的选拔之路
...子有了一丝生机。在隋朝,因为大统一,所以有了明确的科举制度,任何人都有权利通过考试获取当官的机会。可是因为隋朝建立延续的时间太短了,所以科举制度的流传,是在唐朝。在唐朝,李世民和李治时期,完善了科举制...……更多
明朝南北榜案:科举背后的政治纷争与南北矛盾
...起了朱元璋的关注,他一直看重人才,洪武三年时恢复了科举考试,以选拔人才为国家服务。朱元璋命令礼部官员重新审查考卷,实际上是希望在名单中录取一定数量的北方举人,以平抑南北矛盾。主考官刘三吾,年届85,一直...……更多
桅杆背后的科举功名
...到多根桅杆。 桅杆亦称旗杆,立在宗祠或坟墓前面,是科举时代的衍生物。科举考试是读书人获取功名、走上仕途的必经之路,成千上万的读书人“三更灯火五更鸡”,为的就是金榜题名。读书人科试中式后,为光宗耀祖、光...……更多
为何古代考上秀才的书生,参加完科举后还是很贫穷?
...的是社会最底层人士一样,明明也是一个文化人,参加过科举考试,为何秀才会过的非常清贫。以至于被很多人看不起的,所以说,古代的秀才到底年收入是多少,为何生活如此拮据?虽然说古代的科举考试是穷苦百姓唯一出人...……更多
科举制下的年龄特权:从宋太宗到乾隆的录取特例
隋朝时,隋文帝创立了科举制,这个制度对整个封建社会都有重大影响。科举制出现后,从之前看出身门第选官变成看才学选官。科举制的意义非常大,让所有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才学做官,这个制度一直到今天都在使用。不...……更多
古代科举之路:状元背后的辛酸与机遇
...什么好激动地,还疯了,这也太没有出息了。但真正进入科举的读书人才知道,所谓状元,三年才有一个,而且,不要说得状元,就是考这个状元,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的。这就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进入科举,才知道...……更多
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真的是风流才子吗?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比,吾试捐一年力为之,若勿售,一掷之耳。”古人考取科举,要经过四道关,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中童试,可以成为“秀才”;考中乡试,可以成为“举人”;考中会试,可以成为“贡士”;考中殿试,可...……更多
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
...景可考究的进士六千余名,其中有一半是平民出身,可见科举确实是一把通往成功的阶梯,有效地促进社会流动(SocialMobility),微寒的家族非常有机会经由科举向上爬升。但考中科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古语有云:十年窗下无...……更多
关西师表与文人心志——说巩建丰(上)
...根有一定长度和宽度的大木。真正的独木桥还要算古代的科举考试,每三年一考的科举考试,一次录取的进士大多数年份不到300人,平均一年就几十个人,相对于全国的考生,实在少得可怜。但要上进,绝大多数人还得从这个窄...……更多
...年也正逢慈禧七十大寿,清廷上下仍积极筹备。这一年的科举,为了庆贺太后的七旬万寿,称为“恩正并科”。当然,人们绝对想不到的是,这次科举将是千年科举史上的最后一次,这一科的会元,便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茶陵人...……更多
清代科举探秘:状元头衔背后的荣耀与仕途起点
...衔。以清代为例,状元分文状元、武状元。文状元就是文科举殿试中位列一甲第一名的进士。清代的文科举考试分为四级:第一级是童试;第二级是乡试;第三级是会试;第四级是殿试。童试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考生需要通...……更多
古代科举制度的三大鼻祖:孔子、隋文帝与武则天
古代科举制,从隋文帝创立,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结束,历经一千三百多年。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古代“高考”也不断在革新,其中有三大鼻祖,特别值得我们纪念。古代高考的“理论鼻祖”--孔子说到古代高考,先要从孔子...……更多
朱棣的勤政与文治:从武功到文治的转变
...进的一个大的建树。明成祖他的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完善科举制度,广泛招揽人才。文官制度确实是完善起来了,但光有完善的制度,没有有才干的人来具体执行,还将会一事无成。朱棣重视文官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接下来他就...……更多
...同科进士中择优“钦点”,一般每科三五十人,或等同于科举考试的“最高学历”。沈阳在清朝二百多年间仅10人获此荣耀,本地居民视之为读书人中佼佼者。若其人出自城区旧家,获此殊荣后家宅街巷也随之沾光,往往以某“...……更多
清朝时期食物科举制度:五种人无缘金榜题名
...封建王朝诞生一来,进入朝廷做官都是读书人的向往。在科举制度没有发明之前,人们想要进入朝廷做官,只能靠月旦评,或者是别人的举荐。隋朝时期科举被发明,可惜的都是在这个朝代,科举并没有完全的落时。直到到了唐...……更多
明朝科举制度与座主门生关系的形成
科举制自隋唐创立以来就逐渐发展完善,到了明代时期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成熟的选官体系,考试的层级、防作弊方式、考官的选拔以及批阅试卷决定排名都已经有着相应的流程。然而自科举诞生以来,就有着一种潜规则伴随...……更多
科举制的兴衰:从隋朝到明朝的演变
隋朝科举制的创立,相比以往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有着非常突出的优势,打破了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使得门第低的考生也能步入仕途。到了明朝时,朱元璋为了维护明朝的长久统治,加强了对群...……更多
梁灏:历经五代战乱,82岁终圆状元梦
科举在中国存在了上千年,据史书记载,曾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以及10多万进士。然而,中文状元的只有600多人,中状元有多难可想而知。不仅是中状元难,就连中举人都很难。小说《范进中举》中,54岁的范进还是一个...……更多
中国古代科举制的起源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是封建时期的一项创举,他打开了寒门学子得以进入仕途的大门。但关于科举制度的起源历史上的学者们却各有争议,有的人认为科举制源于汉代“分科举人”的考试形式,有的人将隋朝设立进士科作为科举...……更多
细数中国历史上科举状元中的奇人异事
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出官人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终,共有592人。脸...……更多
科举制度:古代寒门子弟的崛起之路,考试流程详解
科举考试,为我国古代王朝选拔出了很多的优秀才人,对我国朝廷的影响力非常大。科举这一制度产生于隋朝,结束于清朝。在这千年的历史里,它为王朝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一张试卷,虽然看似只是一张纸,但是它却很...……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977年,石守信修建房子,招募民夫运输材料,却不给钱。宋太宗很生气,派人去责问,石守信笑了笑,这是他的生存之道,君臣看破不说破
2024-07-11 13:41:00
10、白起,武安君,秦国首席名将。长平之战,白起统帅50万大军,将赵军分割包围,前后斩杀45万。此前,白起攻打魏国、赵国
2024-07-11 14:08:00
1852年,东王杨秀清意气用事,围攻全州11天。太平天国灭亡,也许从这场不起眼的战斗中就埋下了隐患,得不偿失。桂林之战
2024-07-11 14:09:00
1864年,曾国藩为何将12万湘军裁撤
1864年,为了让朝廷放心,曾国藩将12万湘军裁撤,自剪羽翼。旋即,曾国藩后悔了:“此举太轻率,湘军若在,岂能有今日之苦
2024-07-11 14:15:00
盘点被“误读”的没有败绩名将
15、孙武,位列“武庙十哲”,协助吴王攻克楚国都城,以少胜多。但是,秦军增援之后,吴军连战连败,被迫退回国内,孙武没有打赢秦军
2024-07-11 14:18:00
太谷之战,李靖为何不战而退
625年,“战神”李靖不战而退,突厥铁骑横扫河东,多路唐军覆没,一败涂地,颜面尽失。太谷之战,面对颉利可汗强大的攻势,李靖也无能为力
2024-07-11 14:23:00
侯君集刚入选“凌烟阁24功臣”,为何被李世民斩首
侯君集刚入选“凌烟阁24功臣”,旋即被李世民斩首。侯君集死前,哀求:“可否给我留个扫墓人,延续香火。”李世民含泪答应,也算对得起功臣了
2024-07-11 14:34:00
120年,镌刻在历史记忆里的“英雄城”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李海霞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屹立于日喀则市江孜县城中央的宗山古堡,与宗山英雄纪念碑相互辉映
2024-07-11 14:49:00
周瑜诸葛亮司马懿,在正史中谁带兵打仗最厉害
东汉末年,可谓精彩绝伦,其中出过很多人才,如文学大家曹操、曹植父子;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还有诸如蔡琰、甄宓
2024-07-11 15:17:00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杀害哪六位开国功臣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册立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
2024-07-11 15:18:00
明末清初的“活吕布”,吴三桂反清的最强盟友是谁
王辅臣,山西大同人,绰号“西路马鹞子”,原明朝大同总兵姜瓖麾下将领王进朝义子,因面孔白皙,长身玉立而眉如卧蚕,被人称之为“活吕布”
2024-07-11 15:18:00
辽国南征宋朝最大的胜仗是哪战,一战打断禁军脊梁骨
雍熙三年(986年)九月,宋军在岐沟关被辽军大败,三路宋军轰轰烈烈的雍熙行动彻底失败,宋军名将杨业(演义杨家将中的杨老令公)也在撤军途中遭到辽军围攻
2024-07-11 15:20:00
朱元璋哪八大养子,为明朝立下赫赫战功
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生有26个儿子,除了太子朱标和早夭的幼子外,其他的24个儿子都被封为王。除了这26个亲儿子以外
2024-07-11 15:27:00
公元620年虎牢关之战爆发,占据河北的窦建德亲率十余万精锐主力前来洛阳支援被围困的王世充,结果被李世民仅用3500名玄甲兵就大破之
2024-07-11 15:37:00
唐朝末年,不仅中原大乱,就连江淮地区也未能幸免。在乱世之中,一位出身草莽的英雄挺身而出,他虽然兵微将寡,但却连挫强敌,先后击败了孙儒
2024-07-11 15: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