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科举制下的最后一名会元 茶陵人谭延闿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1-20 08:22: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株洲日报

温 琳

历史上,有两个词容易被人记住,一个是“开创”,一个是“终结”。

1904年对清王朝而言是风雨飘摇的一年,日俄战争爆发、华兴会成立……这一年也正逢慈禧七十大寿,清廷上下仍积极筹备。这一年的科举,为了庆贺太后的七旬万寿,称为“恩正并科”。当然,人们绝对想不到的是,这次科举将是千年科举史上的最后一次,这一科的会元,便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茶陵人谭延闿。

谭延闿(1880-1930),字祖安、祖庵,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其父谭钟麟为进士,曾任陕西巡抚和陕甘、闽浙、两广总督等职,为人清正。谭延闿从小聪颖好学,幼时及青少年的生活,几乎完全以读书科考为重心。他六岁开始进私塾读书,其父规定其三天要写一篇文章,五天要写一首诗,还要练写几页大、小楷毛笔字。

随着父亲谭钟麟官职的变化,谭延闿随父辗转兰州、西安、长沙、北京、福州等地,求学于名师。1890年12月,谭钟麟奉诏入京,任礼部侍郎,次年谭延闿偕母进京。谭钟麟对儿子谭延闿的习作甚为得意,常交给翁同龢等朋友传阅。作为晚清“帝王师”的翁同龢对谭延闿一见惊奇,赞不绝口。他在日记中云:“访文卿,见其第三子,秀发,年十三,所作制义奇横克喜,殆非常之才也。”

据《谭延闿大传》记载,1892年7月,年仅13岁的谭延闿回到湖南参加童子试,不仅考中秀才,进入府学为附生。1902年8月参加乡试,中湖南第九十九名举人。

1904年3月,清政府组织甲辰科会试。由于此前顺天贡院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被烧毁,尚未修复,所以会试地点放在了开封。此次会试分为三场,第一场考史论,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第三场考《四书》《五经》。会试采用的题目,不像往常只单纯考究四书五经,反而具有些许现代性,主要考察中外政治史论。

史论题目有“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等,第二场考试题目有“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世业……三者熟为最急之策。”“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力。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等,题目涵盖教育、经济、外交等方面。

当时会试的大主考,系由朝廷指定的四位重臣,即协办大学士裕德、管学大臣张百熙、工部尚书陆润庠、法部尚书戴鸿慈。这四位大主考的籍贯分布是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同时也是按照清廷抡才大典的惯例,暗中有着“正大光明”的次序。

清朝遗老陈夔龙在1924年发表的《梦焦亭杂记》中讲了一段甲辰科会元的幕后故事。甲辰那年开封会试时,他任河南巡抚,因此,他也被派为考官之一。考试揭晓的那一天,考官们齐集公堂,升座、拆卷、填榜。大家正在忙碌,会试大主考陆润庠手里拿着一本卷子告诉他说:“这本卷子书法工整,通场无出其右者,殿试时,可能大魁有望。”他说时顺手将卷子上的封条拆开,大家挤上去一看,卷子上的名字是刘春霖,他后来确实也成为中国最后一位状元。

众考官正在欣赏称羡,另一位大主考湖南长沙人张百熙,也指着一本卷子,洋洋得意地跟陈夔龙说:“我们湖南自从国朝定鼎,二百六十来年,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齐全,解元也得了不少,就只差一位会元。正好我在场中看到湖南省举子的一卷,写作俱佳,确实够得上会元之选。可是按照‘正大光明’的次序而论,我班次第二,就只能取个会魁。科举将停,机会难再,所以我特地跟裕相(协办大学士裕德)情商,请他将这本卷子作为会元,也好免使我湘科有个会元的缺陷。承蒙裕相允让,你看,这一本就是会元卷子了。”说完,他当着陈夔龙的面,把手里的那本会元卷子的封条拆开,卷子上的姓名恰是谭延闿。

湖南一省,文风素盛,可是在清朝,112次科举考试中,状元、榜眼、探花,湖南人都一中再中过了,唯独欠缺一位会元。谭延闿填补了湖南在清代二百余年无会元的空白。就连大学问家王闿运也禁不住说:“看京报,文卿儿得会元,补湘人三百年缺憾,龚榜眼流辈也。”

1904年7月4日,会试中选拔出来包括谭廷闿在内的二百七十三名贡士,进入保和殿,历经点名、散卷、赞律、行礼等种种仪式礼节,参加由皇帝主考的殿试。这是全国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贡士们按这次考试的成绩重新排定名次。

在会试中考中第一名的谭延闿,殿试中不仅文章好,字亦极为漂亮,点进三鼎甲应是没问题的。但就在慈禧要下笔圈其名字时,发现谭延闿既是湖南人,且又姓谭,忽然想起那位令她最为痛恨的湖南籍“乱臣贼子”谭嗣同,于是没有把他列进去,最后谭延闿以二甲第三十五名,赐“进士出身”,并选任翰林院庶吉士。谭延闿与其父谭钟麟同为翰林,成为当时科举场上的佳话。

到了1905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会同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湖南巡抚端方同奏,请立废科举。不久,清廷宣布:“自丙午科(光绪三十二年)为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一个持续了整整一千三百年的科举时代就此寿终正寝。谭延闿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会元,他也由此为起点,一步步成为在民国历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0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此清朝科举的历史还需加上关外的7年。因此,清朝实行科举制一共268年(关外7年,入关后自顺治二年乙酉乡试至光绪三十一年乙巳科试261年),其中童试历史264年,乡试266年,
2024-04-30 15:31:00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你了解多少?
科举制度,又称科举、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图片来自网络创立和废除科举制度是由隋朝隋文帝杨坚所提出的,由隋炀帝杨广正式创
2023-07-03 14:29:00
金榜题名背后的荣耀与辛酸:揭秘科举状元与进士的真实生活
科举制作为我国古代封建时期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虽然有诸多弊端,但是科举制的推行仍然为当时的统治者选拔出了大量的人才。从隋炀帝建立科举制到光绪三十一年清末新政科举制废除,持续了一千
2024-02-13 21:03:00
唐伯虎才情无双,为何却没能够金榜题名呢?因为他的一句话
隋朝之前,还没有科举制,很多有才情的人没有门路进入仕途,这是一件非常令人惋惜的事情,因此在那个时候产生了很多出名的隐士,他们虽然没有能够进入仕途,但是他们的才情依旧被世人知晓。随
2023-05-10 10:55:00
科举制度是我们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也是最主要的一种,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实行到了一直到1905年结束这种这种制度一直在我们我们国家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那么如果在科举
2023-05-16 06:30:00
浅谈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
导读: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吏制度三位一体,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而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中心环节,因为它的独特性而对古代官吏制度具
2023-05-02 20:14:00
中国最后一位武状元,能舞重达180斤的大刀
古时候有科举制选吧人才,但是一般只适合文人参加,而习武之人就无从任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将科举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文,一部分是武,就这样朝堂之上就有“文武百官”,而后来
2023-05-04 14:10:00
明朝这两个倒霉的考生,因籍贯问题接连痛失会元
...,就有两个倒霉蛋因受籍贯出身、名字的影响而接连痛失会元,可谓冤到家了!这两个悲催的倒霉蛋就是陈循和林文秸。受出身影响的倒霉蛋——陈循 陈循(1385-1464),字德遵,江
2023-05-21 11:01:00
古代状元、榜眼、探花的荣誉与地位
...害也很大。直到隋文帝上台后,九品中正制被彻底废除,科举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一直的清朝覆灭,封建王朝结束,其仍然是和封建制度最为契合的人才选拔制度。 正式科举里最低门槛的考生
2023-09-26 20:3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历史上雍正对皇后真的无情?我们被骗了,皇后去世,雍正心震悼
清朝皇宫中,女人的升迁无非就是凭借倾国之貌、显赫的家族背景以及子女的发达。然而,在雍正帝的后宫,有一个女人既没有后嗣、母族也衰落
2025-04-21 01:41:00
历史上脱离了初衷的发明,发明者因此悔恨不已
橙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军曾在越南战争中使用了大约7600万升橙剂,这导致了越南成千上万的畸形儿,其影响直至今天都没有消除
2025-04-21 02:35:00
古代公主嫁到蒙古后,为何大多没有诞下子嗣?与一荒唐习俗有关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戎昱《咏史》中国古时历朝历代为了守护边疆,防止敌人来犯,都有各种各样的举措,其中派兵把守,施以重压
2025-04-21 03:08: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陈四长去陕南采风,听到这样一则趣闻:陕西汉中市汉台区的一名年轻干部,被组织派到镇巴县的一个村子任驻村第一书记
2025-04-21 06:39:00
中国的第一豪宅:一根柱子24亿,历经3位主人,世界首富也买不起
自1912年,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宣布退位至今已经有120年。清朝最后的几位皇帝都没有挽回清朝的颓败,腐败到根部的王朝是任何人都挽救不了的
2025-04-20 19:05:00
朱高炽仅仅在位十个月,却执政了将近十年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在一些古代王朝的中前期,偶尔会出现被后人称道的“治世”,比如西周有成康之治
2025-04-20 19:07:00
山东菏泽市堌堆刘庄村有座秦代将军墓,墓主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叔父
菏泽市定陶区堌堆刘庄村的一片庄稼地里有一座2000年古墓,因年代久远墓堆已不复存在,唯有一块文物保护碑比较显眼,看到墓主人的名字更让人感到惊讶
2025-04-20 19:19:00
齐桓公五杰之一谏臣东郭牙独创“三色理论”,堪称“微表情专家”
各位花粉,大家好。历史里有故事,故事里有历史。欢迎来到“花伴历史故事”。我们知道,春秋时期的东郭牙是齐国最著名的谏臣,所谓谏臣
2025-04-20 19:19:00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对外公布了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3250发掘资料。该墓出土17件有铭文的铜礼器,墓主可能为西周早期晚段或早中期之际的一代倗伯
2025-04-20 19:24:00
朱湘从小木讷被嘲笑,16岁上清华扬眉吐气,养不起孩子羞愤自杀
我弃了世界,世界也弃了我。——朱湘生与死,是两个世界。然而它们之间的距离,不过是一念之间。朱湘,是一个在16岁时便考入了清华大学的少年天才
2025-04-20 19:30:00
古代黑科技:秦朝竟有“铁路”?
远得不说,就说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马动员几十万劳力,在全国修造了让今人都咋舌的秦驰道,以咸阳为中心的
2025-04-20 19:57:00
古代简易版生化武器,延禧攻略高贵妃死于此,改良版的更加要人命
现在国际上有约定,禁止各个国家在战争中使用生化武器,因为这种武器,危害力大,几乎是无差别攻击,对一些无辜的人,会产生很大的伤害
2025-04-20 19:59:00
韩信被斩杀,刘邦追问原因,吕后用四个字回答,萧何听完一身冷汗
历史上从来都缺少很多特别有才华的将领,但是有很多将领在帮助自己的君主建功立业之后,他们的下场大多数都非常的凄惨,主要就是因为有很多上位者
2025-04-20 20:21:00
中国最少受到战争侵扰的省份,犹如世外桃源,天灾人祸都绕着走
风水现在已经从老祖宗的文化里走向全世界了,虽然说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保护的新新人类,认为这些都是迷信而已,可是当事实摆在眼前还是会惊诧不已
2025-04-20 20:22:00
药香里的传承-李善人之医助有缘人
深冬的雨丝裹着寒气,穿透老城区斑驳的砖墙。李墨深裹紧藏青色的棉袄,踩着青石板路匆匆走向医馆。推开雕花木门,熟悉的药香扑面而来
2025-04-20 21: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