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株洲日报
温 琳
历史上,有两个词容易被人记住,一个是“开创”,一个是“终结”。
1904年对清王朝而言是风雨飘摇的一年,日俄战争爆发、华兴会成立……这一年也正逢慈禧七十大寿,清廷上下仍积极筹备。这一年的科举,为了庆贺太后的七旬万寿,称为“恩正并科”。当然,人们绝对想不到的是,这次科举将是千年科举史上的最后一次,这一科的会元,便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茶陵人谭延闿。
谭延闿(1880-1930),字祖安、祖庵,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其父谭钟麟为进士,曾任陕西巡抚和陕甘、闽浙、两广总督等职,为人清正。谭延闿从小聪颖好学,幼时及青少年的生活,几乎完全以读书科考为重心。他六岁开始进私塾读书,其父规定其三天要写一篇文章,五天要写一首诗,还要练写几页大、小楷毛笔字。
随着父亲谭钟麟官职的变化,谭延闿随父辗转兰州、西安、长沙、北京、福州等地,求学于名师。1890年12月,谭钟麟奉诏入京,任礼部侍郎,次年谭延闿偕母进京。谭钟麟对儿子谭延闿的习作甚为得意,常交给翁同龢等朋友传阅。作为晚清“帝王师”的翁同龢对谭延闿一见惊奇,赞不绝口。他在日记中云:“访文卿,见其第三子,秀发,年十三,所作制义奇横克喜,殆非常之才也。”
据《谭延闿大传》记载,1892年7月,年仅13岁的谭延闿回到湖南参加童子试,不仅考中秀才,进入府学为附生。1902年8月参加乡试,中湖南第九十九名举人。
1904年3月,清政府组织甲辰科会试。由于此前顺天贡院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被烧毁,尚未修复,所以会试地点放在了开封。此次会试分为三场,第一场考史论,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第三场考《四书》《五经》。会试采用的题目,不像往常只单纯考究四书五经,反而具有些许现代性,主要考察中外政治史论。
史论题目有“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等,第二场考试题目有“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世业……三者熟为最急之策。”“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力。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等,题目涵盖教育、经济、外交等方面。
当时会试的大主考,系由朝廷指定的四位重臣,即协办大学士裕德、管学大臣张百熙、工部尚书陆润庠、法部尚书戴鸿慈。这四位大主考的籍贯分布是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同时也是按照清廷抡才大典的惯例,暗中有着“正大光明”的次序。
清朝遗老陈夔龙在1924年发表的《梦焦亭杂记》中讲了一段甲辰科会元的幕后故事。甲辰那年开封会试时,他任河南巡抚,因此,他也被派为考官之一。考试揭晓的那一天,考官们齐集公堂,升座、拆卷、填榜。大家正在忙碌,会试大主考陆润庠手里拿着一本卷子告诉他说:“这本卷子书法工整,通场无出其右者,殿试时,可能大魁有望。”他说时顺手将卷子上的封条拆开,大家挤上去一看,卷子上的名字是刘春霖,他后来确实也成为中国最后一位状元。
众考官正在欣赏称羡,另一位大主考湖南长沙人张百熙,也指着一本卷子,洋洋得意地跟陈夔龙说:“我们湖南自从国朝定鼎,二百六十来年,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齐全,解元也得了不少,就只差一位会元。正好我在场中看到湖南省举子的一卷,写作俱佳,确实够得上会元之选。可是按照‘正大光明’的次序而论,我班次第二,就只能取个会魁。科举将停,机会难再,所以我特地跟裕相(协办大学士裕德)情商,请他将这本卷子作为会元,也好免使我湘科有个会元的缺陷。承蒙裕相允让,你看,这一本就是会元卷子了。”说完,他当着陈夔龙的面,把手里的那本会元卷子的封条拆开,卷子上的姓名恰是谭延闿。
湖南一省,文风素盛,可是在清朝,112次科举考试中,状元、榜眼、探花,湖南人都一中再中过了,唯独欠缺一位会元。谭延闿填补了湖南在清代二百余年无会元的空白。就连大学问家王闿运也禁不住说:“看京报,文卿儿得会元,补湘人三百年缺憾,龚榜眼流辈也。”
1904年7月4日,会试中选拔出来包括谭廷闿在内的二百七十三名贡士,进入保和殿,历经点名、散卷、赞律、行礼等种种仪式礼节,参加由皇帝主考的殿试。这是全国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贡士们按这次考试的成绩重新排定名次。
在会试中考中第一名的谭延闿,殿试中不仅文章好,字亦极为漂亮,点进三鼎甲应是没问题的。但就在慈禧要下笔圈其名字时,发现谭延闿既是湖南人,且又姓谭,忽然想起那位令她最为痛恨的湖南籍“乱臣贼子”谭嗣同,于是没有把他列进去,最后谭延闿以二甲第三十五名,赐“进士出身”,并选任翰林院庶吉士。谭延闿与其父谭钟麟同为翰林,成为当时科举场上的佳话。
到了1905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会同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湖南巡抚端方同奏,请立废科举。不久,清廷宣布:“自丙午科(光绪三十二年)为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一个持续了整整一千三百年的科举时代就此寿终正寝。谭延闿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会元,他也由此为起点,一步步成为在民国历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0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