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隋朝科举制的创立,相比以往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有着非常突出的优势,打破了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使得门第低的考生也能步入仕途。到了明朝时,朱元璋为了维护明朝的长久统治,加强了对群众的文化专制,主要表现为科举上的八股取士。八股文命题限制在四书内,不得有任何的个人发挥,以培养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思维僵化的儒生。从此,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走向没落。
明清五百多年的时间里,科举考试造成了学术和文化发展上的诸多消极影响。人们的聪明才智被束缚,思想被压制,科学发展受到阻碍。人们脱离实际,不事生产。考生们专读死书,为了考试学八股,说空话、写空文,思想麻木,固步自封。科举制的弊端日益显露,遭到许多知识分子的反对。
其实,明朝时光是科举考试本身的情景,就让人感叹艰苦。考试这一天,考场打了三通鼓,即便遇到冰霜冻结的大冷天,秀才们也得站在门外等候点名。而堂上的督学,则穿着红袍、围着炉子取暖。考的时候,东西两面站着四个瞭望军监场,谁也不敢抬头四面看,如果困了,打个哈欠而歪着坐,就会算犯规扣分。
考试的艰难还在于,作文本来没有定法,一旦将技巧格式化,而且又杜绝考生发挥个性,考生只要预先在肚子里装下各种题目的八股几十篇,即使没有什么经史学问,也可以取得出色的成绩。相反,老老实实读书,读白了头也未必能写出考官看中的文章。
那么,作为僵化思维的八股文考试那么苦,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争着考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做官。吴敬梓所著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其中关于范进中举后,张乡绅拜会,赠银送房,胡屠户受赠,千恩万谢。这些关于范进生活变化的描写,就能很好的说明问题了。
普通百姓在做官之前,统治阶级对其进行各种剥削和压榨,可考上功名后就不一样了,秀才区别于庶民,成为了特权阶级。要是中了进士,就更加威风了。上任做官,车马、衣服、跟班,饮食住用等,自然会有人来支应。做官上任后,连债主也会不请自来,按期还债。
在明朝即使种不了进士,中了举人、秀才,一样能享受很多特权。比如免除一些徭役和赋税,普通百姓不允许存养奴婢而你可以,礼貌待遇,如和异性无官者见面无须答礼,庶民见绅士要用官礼等,以及其他法律方面的优待等。所以你看,有了这么多特权,吃点苦头又算得了什么?
明清的科举考试,成了封建统治者对百姓进行思想钳制的工具,不断地僵化知识分子的智力,既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风气,也无法对学术和文化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也难怪清朝的史学家龚自珍,会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嚎,而晚清“中兴四名臣”的左宗棠,会在科举受挫后选择归隐家乡,潜心研读脱离于考试的致用之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1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