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科举制度在明朝初期的暂停与恢复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03 12:58:00 来源:戏说三国

科举制度作为古代选拔人才相对公平统一的考试制度,自隋炀帝开举起便一直流传于各个朝代。历史上的王朝对科举制的态度不一,但都根据自己本朝的实际情况对科举制作过调整。

但是到了元朝,早已不是汉人天子统治下的王朝自然也就废除了一直延续着的科举制,这使得有抱负有才智的汉人很难有正规途径进入官场,报效国家。

而这一历史问题一直到元朝覆灭,明朝接手时依旧无法完美解决,整个天下在朱元璋的手中打散重造,诸多问题有待商议,而最需要解决的便是国家缺乏大量贤才。

科举制度在明朝初期的暂停与恢复

众所周知,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前的出身极为低下,这使得他做出的许多决策都会引起人们的质疑,其中就包括对科举制的态度。

明朝刚建立时,朱元璋迫切想要收纳贤才的心让其恢复了科举制,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又将其中断,后世的我们都知道,明朝最重科举。

而事实证明,朱元璋能够从一介乞丐摇身变为一国之君,其能力也是非同寻常,对于人才的渴望和任用人才的决心并没有让其沿用科举制,而是停止了科举考试,这是为什么呢?

科举制度在明朝初期的暂停与恢复

一、科举制度

1、选拔人才的手段

科举制度创立之初的目的是为了打破世家大族对朝廷的垄断。隋朝以前,朝廷选拔官员的方式很简单,直接从世家大族中挑选适合做官的子弟,导致平民百姓无法接触到官场。

而朝廷中各种势力交织,严重威胁到统治者的地位。于是便诞生了相对公平的科举制度,此制度不论出身贫贱,只要能够答出考场上的题目,是一个治世之才,便可以得到帝王的赏识,一步青天。

可以说,科举制度的产生不仅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可靠的人才,而且不断为中央输送新鲜的血液,平衡各种势力的同时使国家的内部环境趋于稳定。

这也是科举制度在历朝历代深受重视的关键。许多想要步入仕途的学子寒窗苦读数十载便只是为了拿到官场的“门票”。

科举制度在明朝初期的暂停与恢复

2、统一考试

科举制度不像我们如今的高考,需要分地区考试,古代采取统一的试卷,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时间进行考试。尽管科举考试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已经较为公平了。

但是国家管理者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全国文化差异的问题,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全国各地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深受当地经济水平的影响,因此各个地区参加科举的人数不一,甚至相差甚大,这惹得一些地区的贵族大为不满。

科举制度在明朝初期的暂停与恢复

二、明朝科举

1、建国之初恢复科举

如上文所说,一个国家地区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科举制的弊端,这一点在明朝建立初期尤为明显。彼时的朱元璋恢复了在元朝停滞了许久的科举制,想要快速征集人才,为恢复国力做准备。

没想到的是,此举没有达到理想的成效,反而发生了借由选拔制度上升到政治层面的南北榜事件,恢复科举后的种种问题另朱元璋意识到,或许此时恢复科举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科举制度在明朝初期的暂停与恢复

2、暂停科举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元朝将首都定在了北方,导致了南北发展的差异,这一切辗转于朱元璋手上后,差异更是明显。

北方有才能的人士几乎没接触过科举制常考的八股之类的内容,而南方有志之士对于政治有没有实际的经验,就造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通过科举制选拔上来的官员没有替朱元璋分忧的经验,空有一腹腈纶诗书。

除此之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并不能立马让国家稳定下来,面对国内有权有势的贵族阶级,朱元璋首先要做的便是与他们打好关系。

那么,这些贵族阶级最需要什么呢?答案从科举制当中便能获得,严苛的科举考试对于想要世代为官的贵族阶级来说难度较大,而通过举荐的方式入仕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因此朱元璋便暂停了科举考试,想在逐渐恢复生产生活后再做打算。

科举制度在明朝初期的暂停与恢复

我们都知道,新王朝接替旧王朝之际并没有这么轻松,这个崭新的明朝面对的并不只有科举制这一个问题。像国家依旧处于崩裂的状态,周围不安分的势力还在虎视眈眈。

全国人口大幅度流动等这些问题也需要统治者及时去解决。于是忙昏了头的朱元璋暂且顾不上需要稳定环境才能有序进行的科举考试了。

尽管科举制在明朝之初暂时停滞了几年,但是随着科举制的恢复,这个逐渐富强的王朝使科举制度在一次次改良中得到完善。

我们不能单从一个方面便否认了科举制度的利弊,更不能借此攻击朱元璋的决策。要知道作为一国之君,这位智勇双全的帝王有着自己独到的治理国家之法。

科举制度在明朝初期的暂停与恢复

可以说,科举制在明朝初暂停的这几年使得其获得了更好的发展,这得益于朱元璋清晰的头脑和明朝良好的发展前景。

朱元璋针对国家情况,对而后恢复的科举制作出了调整,采取南北分卷的方式进行考核,这个做法对之后的官僚体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03 17: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从科举制度看明朝兴盛的原因
...由于经过了数十年的战乱,科举制度被破坏殆尽。明太祖朱元璋下诏:“遂罢免科举,别令察举贤能。”这期间科举制度不能选出符合明廷需要的人才,察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不足。但朱元璋
2023-06-27 14:06:00
朱元璋把科举变成八股,他为何选择这种方式取材?
...适合封建王朝选出优秀有才能的一种人才制度。但按理说朱元璋是一个大老粗,但却把科举变成八股,究竟是为何要选择这种方式取材?一、明代科举制渊源和思想1、明代科举制的历史在科举制度
2023-05-05 05:57:00
从南北榜到定额取士,明朝如何保证科举的公平性?
...制度改良,并在这一基础上不断调和会试取士区域矛盾。朱元璋上位之后由于人才缺失对科举考试极其重视,受到考试科目的影响,南北取士出现矛盾现象,促进了南北榜的出现明朝科举考试分为三
2022-12-17 12:01:00
举荐制度、学校制度和科举制度:明朝时期的当官途径
长期以来,明太祖朱元璋可以说是属于一个被妖魔化、被黑化的开国皇帝,甚至网上经常可见他杀瓜农、火烧庆功楼、蒸鹅杀徐达等各种谣言。虽然近年来明太祖朱元璋的形象有所改变,但在很多人眼里
2024-01-06 20:44:00
科举制的隐形弊端:以明朝南北分卷制度为例
...度选拔出来的士人的数字完全是天差地别。在明朝前期,朱元璋曾经在中国全方面的实行科举制度,但是在实行的初期,发现了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南方士人的录取人数是要高于北方士人的,
2023-09-04 12:31:00
明朝为何是科举制的鼎盛期
...所以在此时期,科举制处于一个中落时期。而到了明朝,朱元璋对科举取士做了进一步的改制,这次改制和前朝相比,有三个地方改动较大:一、扩充录取名额唐宋元三朝,每一次录取人数少的时候
2023-05-20 11:03:00
谁做状元二十几天就被车裂
...,还有名族英雄文天祥,著名田园诗人王维等人。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农民皇帝,他在夺得天下建立明朝之后,改国号为洪武,但是由于元末时期战乱和制度遭遇到巨大破坏,所以
2023-08-10 20:56:00
科举是封建社会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为何朱元璋要废止长达十年?
...制度一直是各朝各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科举考试画像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中原大地,急需一大批人才来管理国家,发展国家经济。为此,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
2023-05-14 17:49:00
明朝的宗室子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吗?
...来说说。明朝藩王制度的弊端自然是起于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了,明朝的藩王有个特色,那就是可以世袭罔替,而且待遇之高也是历代罕见,史书上都评价朱元璋是“亲亲之谊笃矣”。藩王的待遇
2023-07-09 08:3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 活力运河③:临西古砖 匠心传奇
邢台市临西县历史上是隋代开凿的永济渠与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地,两条运河接续造就了临西(古称临清)的繁荣。史料记载
2025-11-13 08:05: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11月11日,河南平顶山,新娘即将出场时老太太想“抢喜”,婚礼督导眼疾手快及时发现并制止。“抢喜”
2025-11-13 10:56:00
想要读懂山东,或许不必急于奔赴泰山之巅或徜徉于海岸线。如今,一种更深度的“游山东”方式正悄然兴起——走进散落于齐鲁大地的博物馆
2025-11-13 14:46:00
来滕州看“小国重器”
山东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素有“滕小国”之称,是古代东夷炎族后裔——滕、蕃、邾、薛等氏族的摇篮和商代始祖的发祥地
2025-11-13 15:22:00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
是什么,让一群六百年前自江南迁徙而来的人们,他们的乡音、服饰与信仰,能如此完整地封存至今?答案,或许就藏在一项名为“抬汪公”的盛大仪式里
2025-11-13 00:03:00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落里,你可能会偶遇一场与众不同的戏。没有华丽的戏台,锣鼓就在田间地头敲响;演员是身边的乡亲,脸上覆着色彩浓烈
2025-11-13 00:03:00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