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落里,你可能会偶遇一场与众不同的戏。没有华丽的戏台,锣鼓就在田间地头敲响;演员是身边的乡亲,脸上覆着色彩浓烈、雕刻夸张的木制面具。这不是普通的娱乐,它有一个独特的名字——地戏。当第一声唱腔划破长空,时光仿佛瞬间倒流六百年。
这是一张通往过去的“脸”。屯堡人把地戏所佩戴的面具称其为“脸子”。它不是用来隐藏表情的,恰恰相反,它是用来“变身”的。雕刻者用大胆的线条和色彩,赋予面具忠勇、刚烈、威严的性格。当村民们系上头巾,将这张“脸”覆于额上,他们便成了关羽、岳飞、杨家将……成了他们世代传颂的英雄。
当地戏班子在空地上拉开阵势,气氛瞬间变得庄重而神秘。高亢、苍凉的唱腔,不像是在演唱,更像是一种从历史深处直接迸发出来的呐喊与诉说。它没有复杂的丝竹伴奏,仅凭一面锣、一副鼓,便将千军万马的战场气势烘托出来。演员们手持木制的短刀长枪,腾挪、跳跃、击刺,一招一式,没有戏曲中常见的花哨与柔美,而是充满了原始的力量感。那不是舞蹈,那是战场搏杀动作的凝练与再现。脚步扬起的尘土,在阳光下仿佛弥漫的硝烟。他们不是在“演”故事,他们是在用身体,重现一段刻在族群记忆里的战争史诗。
地戏演出的剧目,几乎全是《三国演义》《薛仁贵征东》《杨家将》这类歌颂忠君爱国、英勇善战的历史故事。对于屯堡人而言,戏文里的征战沙场、离乡戍边,就是他们祖先亲历的命运。在这座用石头筑起的家园堡垒里,他们年复一年地演出、观看,复习着何为忠诚,何为勇武。地戏,就是他们一部活的、可以参与其中的“教科书”。
如今,地戏早已声名在外,但它最根本的舞台,始终是屯堡的这片土地和最亲近的乡邻。老艺人们将手艺与唱本传给下一代,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触摸着族群的根脉。
六百年时光流转,王朝已成历史,征战的号角也早已远去。但在安顺屯堡,那些关于英雄、关于家园的故事,却通过这一张张鲜活的面具,一代又一代,从未落幕。地戏,不只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的一个名词,它更是屯堡人精神世界里,一曲永远嘹亮的英雄赞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雷婷
编辑 罗玉青
二审尹广亚
三审 徐海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1-13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