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文昌星与科举:古代中国的读书人命运之神
...,因此在封建社会,文曲星往往被视为科举的正神,掌管读书人的命运。但在传统文化中,神仙大多有原型,那么这个文曲星的原型又是谁呢?说起文曲星,就不能不提“三星高照”,即福、寿、禄三星,他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关...……更多
由庙宇而成书院的文昌宫
...在这里读书,又为这所学校写过校歌,更使之声名远扬。读书人崇祀文曲星文昌宫最早是文昌祠。天津设卫后,明永乐四年(1406),在城外西北角相继建造庙宇,文昌祠为其中之一。文昌又名文曲星或文星,中国神话中主宰功...……更多
窥斑见豹“书院风”
...科举生员提供资金支持。吴攀桂、吴世奕注意到海南不少读书人本有资格外出赶考,却因为“第路重洋,行囊稍欠,未免踟蹰难前”。因而,创设宾兴不仅仅为了送别科举生员,更重要的是通过大家的义务捐赠,为考生提供院乡...……更多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与周进: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悲剧
...的意图并不是真的想以喜剧结尾作为对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人的肯定和奖励,反而是为了写出了更露骨的讽刺。与周进相似命运的范进又遭到了科举制度的何种残害呢?范进中举一节我们大家都是很熟悉的,他的科考之路也是...……更多
当学历贬值,古代读书人何去何从?
...人还是今人,仿佛都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考取功名后,读书人的生活便一帆风顺吗,抑或只是漫长人生的一个节点?历史学者王瑞来的《士人走向民间:宋元变革与社会转型》一书站在历史研究的角度上,给予我们颇多启示。...……更多
做人,远离了各种祸害,幸福之神就如约而至
...越苍白无力。痛苦显而易见。02祸莫大于言人之非。晚唐读书人杜荀鹤说:“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他的这番感悟,是有亲身体验的。虽然他考取了进士,但是很久没有得到官职。毕竟,晚唐时,社会动荡不安,...……更多
秀才与举人的差别:社会地位与经济福利的对比
...童生,而通过童子试之后则就是秀才,也就是说你是一名读书人了,你也具备了考科举的条件,然而我们之前也说了,乡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范进和吕秀才的故事只是虚构,历史上那些屡试不中的读书人可谓多得多,著名的...……更多
从科举到学堂:中国教育的历史性转
...911年的“辛亥革命”!参加科举考试,是一千多年来无数读书人的图谋进取之路,是贫寒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所以,“戊戌变法”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也只是提出了“兴学校”,却没有提出“废科举”。当时的新派人...……更多
梁灏:历经五代战乱,82岁终圆状元梦
...是一篇讽刺小说,但也反映了古代的科举有多难。古代的读书人非常多,即使家里再困难,也会砸锅卖铁送孩子去念书。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光宗耀祖。但中状元何其艰难,先要经过乡试,再要考过省试,...……更多
罗隐:才高八斗却命运多舛,屡次科举不中
...的诗文也为世人传颂,说他久负盛名也不为过。同大部分读书人一样,罗隐也渴望通过科考入仕、一展宏图,可似乎天命刁难,他先后统共考了十余次,却次次落榜,最终只能铩羽而归,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史称“十上不...……更多
科举失利,人生不败:揭秘古代七位落榜生的传奇人生
金榜题名是读书人的梦想,但很多时候即便努力了,也很有可能名落孙山。无论什么时候,为梦想努力就好,落榜不可怕,生活还要继续,下面这七位落榜生,活出了自我,虽然落榜,也获得了足以震撼世人的个人成绩。一、...……更多
科举考试:古代的公平选拔与官场变革
...演变成为唐代主考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更加被读书人看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数进士出身。考生主要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乡贡进入京城参与考试的通称为举人。 宋代的科举制继承唐朝,同时由于...……更多
唐朝“第一枪手”温庭筠 是如何把自己前途作没的
...筠的父亲早早去世,家里孩子又多,幸得父亲生前好友段文昌帮忙,不仅把温庭筠接到自己家里,还让他与其子段成式结伴共读。温庭筠读书很刻苦,且有着极高的天赋,从乡试开始,他就一直成绩突出,表现不凡。就在这个时...……更多
为何范进中举后突然疯了?把他中举后的官职放到现代,或许你也疯
...难度,可想而知。在《儒林外史》中,范进便是社会底层读书人的缩影,他半生参加科举,直到五十多岁才考中举人。范进欣喜若狂,最后竟然乐极生悲,也实在令人唏嘘。那这举人的功名在当时到底意味着什么?竟然能使范进...……更多
清朝考生扛着一麻袋参加殿试,被拦了下来,皇帝却说:状元就你了
...现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考生——李蟠。李蟠是出身名门的读书人,他聪明过人却食量惊人。 一进入考场,所有人的目光都被李蟠身上背的那一个大麻袋吸引过去。那个麻袋鼓鼓囊囊的,不知道装了些什么。考官们有些疑惑,要...……更多
在古代考中进士就能做官吗?科举考试的利与弊是什么?
科举考试对于出身于寻常百姓家庭的读书人来说,科举考试是他们实现人生跨越的一次机会,同时也是走进官场的唯一正途渠道。他们在科举考试之路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寒窗苦读数十载,因此古代还有“一榜定终身”的说...……更多
从孔武君子到百无一用的书生:儒家学派的历史变迁与命运
...话虽断章取义,颇有偏颇,却也能反映出哪个时代大多数读书人的生存状况。无论影视还是小说中,读书人总是手无缚鸡之力形象,吟风弄月、舞文卖墨还行,生存能力却极其低下。古代的书生特指儒家弟子,儒学创始于百家争...……更多
中国古代平民说话也用文言文吗
...的发展壮大,文言文这种书面表达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广大读书人群体的接受。有意思的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文言文先是从先秦时期记录群众白话的书面表达方式逐渐演变成了普通人“耳听难懂”的“经文”,到了唐宋时期...……更多
清朝科举制度:各级功名详解
...占据的特殊地位和巨大份额。所谓“学而优则仕”,清代读书人的终极梦想就是通过科技考试进入仕途,于官场施展政治抱负,赢得青史留名。在诸多影视作品的演绎中,诸如秀才、举人、进士等科甲功名的出现概率极高,让我...……更多
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
...,埋首于书册中,只求能够在科举中出人头地。晚明曾有读书人写了一篇〈不第赋〉,抒发四十岁还未考取的哀怨心情,最后还不忘勉励自己:「前程事,暗如漆,塞翁失马休嗟怨。且莫埋怨,埋头对着圣贤,科场门终不掩。且...……更多
宋代科举屡考不中者也可得到“特奏制”,成宋朝的国策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更多
宋朝科举制的繁荣与防舞弊措施
...了朝谢制度,让及第举人皆为天子门生。此举不仅增加了读书人的优越感,还巩固了中央集权,实为上上策。此后创设了殿试,与唐朝时的解试、省试一起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另外,创设了特奏名制度,将殿试或省试落选的举...……更多
古代科举考试作弊的后果与防作弊的策略
...放过,面对这种近乎完全没有隐私的搜查,平时再斯文的读书人到这时也不再斯文了,他们是不能抗议的。也就是说,如果不让搜查的话,你就别想参加考试了。这种方法非常有效的避免了替考以及在衣服上夹带小抄的作弊之举...……更多
谁的朝代只有37年,制度却影响1300年
...队伍隶属唐朝礼部,奉命到地方收受贡品后归来。队尾的读书人则是他们在返回途中遇到的同路人——这些读书人此番来到长安,是为了参加可以改变命运的科举考试。随着这些读书人进入长安,科举制在这一年迎来了重大变革...……更多
光绪皇帝在京师大学堂演讲是真的吗
...了一个八,忘八,意思就是骂王长益是王八。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名节观念甚重,王长益的面子又比较薄,再加上心胸不够开阔,受了这些天无数的气,心里郁结难遣。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辗转难眠,想到科举失意,就读京师大...……更多
电视剧《唐朝诡事录》,在唐朝,人人都想做官
...想入仕,一为科举入仕,二为门荫入仕。科举即是为穷苦读书人开辟的一条路,分为明经科和进士科,也就是《黄梅杀》所呈现的,这个单元的三位男主人公所共同追求的,便是通过考科举改变命运。《鼍神》反映的是入仕看样...……更多
清朝时期的七品知县能够面见皇上吗?
...主事,当然倒数的基本就外放了,不留在京城。在清朝,读书人想要成为一名知县,确实需要历经一系列的考核环节。这些考核环节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合称“科举考试六步”。县试:通常在县府进行,...……更多
清朝时期食物科举制度:五种人无缘金榜题名
从封建王朝诞生一来,进入朝廷做官都是读书人的向往。在科举制度没有发明之前,人们想要进入朝廷做官,只能靠月旦评,或者是别人的举荐。隋朝时期科举被发明,可惜的都是在这个朝代,科举并没有完全的落时。直到到...……更多
赵楷以皇太子身份参加科举,成中国历史上身份最高的状元
...己的父亲宋徽宗。宋徽宗听到之后非常高兴。但是怕天下读书人说闲话,就把当时的榜眼王昂提到了状元的位置。赵楷也就成了历史上,当状元时间最短的人;同时也是历史上成为状元身份最高的人。相传历史上,康熙皇帝当太...……更多
袁世凯的母亲死后为何都不能入祖坟
...得格格不入,腐朽的士族挡不住成千上万不甘心被压榨的读书人。读书这种事,最有意思的是它不嫌弃你的长相、年纪、贫富,只要你肯努力,你就有机会实现逆袭,当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通过考试改变命运之后,他们才猛然发现...……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汉武帝中期虽然一度将匈奴的打的远遁漠北,但匈奴经过十几年的休养生息后,却于汉武帝晚年再度南下,而且在此后与汉朝的战争中
2024-06-21 06:15:00
甄宓才貌双全,魅力无限,甚于比起《三国演义》中虚构的貂蝉,也差不了多少。因此,袁氏势力覆灭之后,想要将她据为己有的,不止曹丕一人
2024-06-21 06:20:00
“九子夺嫡”指的是康熙的九位皇子争夺帝位的历史事件。“大千岁党”以皇长子胤褆为首,在大学士明珠与余国柱的帮助下共同争夺帝位
2024-06-21 06:28:00
“千古一帝”乃是对古代帝王的美称,最早见于李贽在《藏书·世纪列传总目》中对秦始皇的评价:“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据《中国历代帝王世系年表》统计
2024-06-21 06:27:00
十二岁时作赋便可以挥笔立就,十七岁时所作的诗令人赞不绝口,当时甚至有大臣王辟之说,以后的题诗没有超过他的。夏竦也正是凭借文采走向朝堂
2024-06-21 06:38:00
昨夜风月清,梦到西湖上。朝来闻好语,扣户得吴饷。轻圆白晒荔,脆酽红螺酱。更将西庵茶,劝我洗江瘴。故人情义重,说我必西向
2024-06-21 11:32:00
东汉末年朝局动荡,各地割据政权相继建立,汉王朝名存实亡。各地涌现出一大批英雄豪杰,为这个气势磅礴的年代注入新鲜的活力,比如
2024-06-21 11:35:00
第一件事,要说起赵云的著名事迹,想必很多人会联想到他“七进七出”单刀救少主,可是作为刘备的贴身护卫,赵云并不懂主公真实的想法就犯了大忌
2024-06-21 11:36:00
在汉末三国时期,提到心高气傲的武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关羽。公元公元219年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任命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
2024-06-21 11:37:00
一方面,就张辽来说,是关羽的好友。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派刘岱、王忠攻打刘备,却被刘备击败,曹操于是亲提大军出征,刘备败逃投奔袁绍
2024-06-21 11:37:00
对此,南朝宋左仆射刘穆之曾说:“我蒙公(指刘裕)恩,义无隐讳,此张辽所以告关羽欲叛也。”尚书右仆射何尚之亦曾言:“臣思张辽之言
2024-06-21 11:38:00
就徐晃来说,也是关羽的好友。徐晃出生于河东郡的杨县,曾经做过河东郡的郡吏,因随车骑将军杨奉讨伐贼寇有功,被提拔为骑都尉
2024-06-21 11:38:00
徐晃所部多为新兵,难以与关羽争锋,于是进至阳陵坡驻扎(樊城北)。此时,曹操为了解救樊城、襄阳,已率主力由洛阳进抵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
2024-06-21 11:39:00
康熙大帝8岁就做上了皇帝,是在位最长的皇帝之一,在他在位期间使得大清的疆土再一次的扩大。清史中,我们对于雍正怎么当上这位皇帝的争议颇多
2024-06-21 11:40:00
故事的开头得从刘娥小时候说起,那时的她,被寄养在了母亲的娘家。从小颠沛流离的她,长大后因歌声动听与银匠龚美相识,并且嫁给了她
2024-06-21 1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