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袁世凯的母亲死后为何都不能入祖坟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2-10 09:41: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袁世凯就是庶子,当初他已是直隶总督位高权重,谁料他母亲去世时,却因为只是个妾室,袁家嫡长子袁世敦便以妾室不能入祖坟正穴、不能与其父同葬一穴为由,只允许袁世凯将其母安葬在陵园的边缘,哪怕袁世凯再三说好话,袁世敦也没有允许。最后,万不得已,袁世凯只得单独给母亲挑了个坟地,此后他也再不肯回老家。

袁家兄弟六人,除了大哥袁世敦是嫡子外,其余兄弟五人都是袁世凯母亲刘氏所生,此前兄弟几人的关系也算得上融洽,加上袁世凯当时大权在握,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母亲去世后,自己会遭遇如此冷落。

即便在官场上,袁世凯一言就可以决定大哥袁世敦的命运,但在这种礼法问题上,袁世凯最后却选择了妥协,足可见得封建时期的嫡庶之别,影响究竟有多大,连袁世凯尚且要受这样的气,更何况别人呢?

接下来,咱们就从法律、财产分配、古代嫡庶子政治地位的变化来详细介绍一下,古代的嫡庶之别。

袁世凯的母亲死后为何都不能入祖坟

一、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嫡庶之别一直是非常突出的现象,甚至于庶子的母亲都随时有可能成为被自己父亲随意送人的礼物;

古代嫡庶之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直到民国时期,正妻依然对妾室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和监督权。

翻遍两千多年的封建史,我们不难发现,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不乏有赠妾、卖妾的记录,例如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就曾做过将厨娘赠给朋友做妾的事情。

袁枚在随园隐居期间,经常邀请当世有名的才俊名人来家中作客,他有一个习惯:喜欢让自己的妻妾们在宴席上和文人们吟诗作对。

其中,有一位叫做刘霞赏的人因为喜欢袁枚家的饭菜口味(袁枚是著名的美食家),便在酒宴中夸赞了几句。

当时袁枚酒足饭饱正在兴头上,当场便做主将年轻貌美的厨娘娘招姐赠给了刘霞赏,后来,袁枚还曾开玩笑地夸耀道:“鄙人口服,被夫已氏平分强半去矣。”

古人赠美女,除了袁枚这类被古代文人视为“风雅”的行为外,还有诸如田戚畹将陈圆圆赠给吴三桂换取利益联合的行为。

可以说,在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制度下,绝大多数妾在古代的地位都极低,在家中她们的地位和奴婢相差无几,连基本的人生自由都没有,只是传宗接代、取悦丈夫的工具罢了。

可悲的是,如果没有雄厚的娘家做支撑,作为妾室,生下来的孩子也只能称呼正妻为“娘”,哪怕在族谱上也只是以某某氏的只言片语一笔带过。

袁世凯的母亲死后为何都不能入祖坟

虽然同为家主的女人,嫡庶之别的差距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大,体现在其子女的规矩上来讲,包括但不限于:

1,庶母死后,其亲生子女不得将其供奉在祖祠祭祀,并且服丧只有一年,穿齐衰,而主母去世,庶子必须要穿斩衰,服丧三年(清朝时有调整);

2,嫡妻若在,正妻享有妾室子女的养育、教导和财产管理权,可以说,在封建制度下,妾室和子女的关系是处于分割状态的;

3,家主去世之后,妾室不享有财产分割权,只有使用权,但同时主母又有权将其驱逐,如果其子女偏向主家,妾室的晚年待遇往往比较凄惨。

传统的儒家礼教将嫡庶之分规划得明明白白,在一些家族的家训中宠妾一事,甚至上升到了家族兴衰的程度,实在讽刺至极。

与礼教文化相对的是,古代的律法在保护嫡庶利益均分这块却是在不断进步的。二、财产分配方面,受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观念影响,长久以来,古人都推行嫡长子继承大部分家产的做法,到了唐宋时期,这一观念有所改变,法律开始淡化嫡庶之分,推行均分制;

咱们知道,嫡庶之分,最大的根源在于西周时期的嫡长子继承制,当时的统治者认为,只要用这种方式确立了长幼尊卑,就能保障内部稳定、权力有序传承。

在这套模式下,嫡长子自动升任为大宗的宗主,其余次子分化出去成为依附主宗的小宗宗主,以此不断扩大主宗的势力范围、影响力。

嫡长子继承制配合分封制,在最初的几百年里,确实非常有效地扩大了周朝的势力范围,但伴随着小宗实力的扩张,等到原本的主宗无法约束小宗时,共守形式立刻发生了变化。

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便是利用主宗和小宗的矛盾,解决了诸侯强大的问题。

但即便是周王朝早已化作了历史,这种嫡庶之别却很顽强的传承了下来,尤其是在世家贵族之中。

袁世凯的母亲死后为何都不能入祖坟

嫡庶之别,这种不合理的区分,往往存在于大家世族中,寻常百姓家即便有这样的现象,也会因为古代强制分家的命令被淡化,远没有世家大族中那么复杂的纷争。

世家大族内部的财产分割,作为嫡长子往往能比庶子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包括爵位、家产、人脉的继承,而庶子往往只能得到很少的钱财。

到了唐宋时期,这一现象出现了变化,原本不受重视的庶子也因为科举制的兴起开始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与之前嫡子通吃的情况不同,唐宋时期的法律出现了这样一种规定:兄弟均分应分财物与田宅者。

即在法律层面,法律承认庶子和嫡子在瓜分财产时,拥有了均分的资格,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唐天复三年,敦煌就遇到了这样一起财产瓜分的典型案件,当时董加盈兄弟三人因为财产分割的问题发生了矛盾,在其舅父、村中长老的调解下,其族中长者对他们的家产进行了均分:

“今对亲姻行巷,所有些些贫资,田水家业,各自别居,分割如后。”

这次分割案例虽然是出现在兄弟三人都是同一个母亲的情况下发生的,但唐宋时期的律法将这一策略推行到嫡子和庶子之间,确实也是维护了庶子的权益,提升了庶子的社会地位。

袁世凯的母亲死后为何都不能入祖坟

三、政治地位方面:魏晋南北朝以后,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兴起,打破了门阀士族对上升渠道的垄断,伴随着重才学轻门第的观念逐渐兴起,唯才是举的社会氛围下庶子的政治待遇也与嫡子相差无几;

上文我们提过,嫡庶之别,最核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家族的稳定,保证家族财产的传承,这里面家族财产包含的范围主要就是权力和金钱。

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世家掌握着士族的晋升渠道,普通人想要晋升难如登天。

历史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一旦某个家族掌握了社会的上升渠道,那么整个社会都会沦为他们随意操控的工具,普通人毕生追求的改变命运也只是他们取乐的玩具。

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出现打破了士族垄断社会各阶层的局面,所以历朝历代的既得利益者都会排斥试图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人——他们将这种行为视作对自己“私有财产”的侵占。

而这种唯血统论,在科举制度的“唯才是举”观念下,显得格格不入,腐朽的士族挡不住成千上万不甘心被压榨的读书人。

袁世凯的母亲死后为何都不能入祖坟

读书这种事,最有意思的是它不嫌弃你的长相、年纪、贫富,只要你肯努力,你就有机会实现逆袭,当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通过考试改变命运之后,他们才猛然发现原本制度告诉他们的嫡庶之别,宛如一个笑话:谁会因为母亲是正妻还是侧室,就该一辈子低人一等?

当第一个人意识到这点的时候,一场耗时悠久的启蒙运动也就拉开了序幕。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10 15: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真实历史上的纪晓岚真是“无女不欢”?他的墓中发现七位女性尸骨
...够与丈夫合葬,地位低下的小妾连进祖坟的资格都没有,袁世凯的母亲就因为是小妾,尽管袁世凯已经是一品大员,其母亲死后还被慈禧封为一品诰命夫人,死后照样没能入袁家祖坟。可以说,纪晓
2023-03-10 09:59:00
古代的家庭关系和理念到底是什么样的
...么得宠,但在表面上,她的地位还是要低于正室的。曾经袁世凯就像让自己的母亲和父亲葬在一起,但奈何他是庶出的孩子,他的同父异母的嫡长兄强烈的反对,就算袁世凯的官当得再大,也奈何不
2023-05-23 10:26:00
靳云鹏为何能成为北洋军阀中的风云人物?
...到杂货铺打工养家。1894年,靳云鹏与弟弟靳云鹗投奔了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的“新建陆军”,正式开始军旅生涯。由于在军中表现出色,靳云鹏很快被选入军校学习。之后,他又进入附设炮队随
2023-08-18 06:38:00
光绪皇帝真的是被慈禧太后下药毒死的吗
...传来时慈禧一开心,也很快就死了。第二种观点:认为是袁世凯派人毒死了光绪帝,原因是在戊戌变法中他出卖了光绪帝,所以光绪帝一直很恨他,他怕光绪帝在慈禧死后找他算账,所以就毒死了光
2023-01-11 15:07:00
为何说起复袁世凯,成了压死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摄政王载沣对峙的权力格局,两派斗争中,被踢出政局的袁世凯反而成了载沣拉拢的对象。辛亥革命背景下,袁世凯的复出并非列强对清朝的逼迫,而是清朝皇族权力斗争的结果。让载沣始料未及的
2024-05-06 17:01:00
北洋军阀袁世凯为何能掌控时局
...代史上所谓“北洋军阀”,是指从辛亥革命后篡窃政权的袁世凯起到蒋介石国民党新军阀出现以前的军阀势力。北洋军阀最早的首领为袁世凯,要说明北洋军阀的来历,须得先从袁世凯小站(在天津
2023-02-27 10:14:00
袁克文为什么喜欢袁克定?
袁世凯一生,妻妾成群,儿女众多,光儿子就有17个。要说他最喜欢哪个儿子,那还得是袁克文,为什么这样说呢?袁克文是袁世凯的次子,生母是袁世凯的三姨太金氏。袁克文出生后,由于大姨太沈
2023-08-17 19:32:00
隆裕为什么没有得到慈禧的宠爱?
...身为最高统治者,必须肩负起清朝存亡的责任。于是她封袁世凯为总理大臣,并对袁世凯说:“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此时,袁世凯就是大清王朝的救世英雄,她把一切权力都给了袁世
2023-08-20 06:39:00
为何光绪死后仅一天,慈禧就死了
...杀一事,至此告一段落,那么慈禧究竟是因何而死呢?被袁世凯枪杀之说除了被人下毒的说法之外,还有一种比较离谱的说法,就是慈禧被袁世凯枪杀之说,这种说法来源于巴格斯,此人在当时担任
2023-10-14 15:1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抗战中的太原 武装队长“顶塌天”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清太徐县公安局旧址(图片由晋源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狭路相逢勇者胜!一次猝不及防的遭遇战,竟成了以少胜多
2025-08-14 07:12:00
文化中国行|湘子庙 道教全真派祖师庙
湘子庙在西安南门里西侧,位于湘子庙街与德福巷的三岔路口,与南门东侧的书院门隔街呼应。湘子庙是西安城内道教全真派祖师庙,也是西安市主体建筑尚存的唯一道教祖师庙
2025-08-14 08:04:00
抗战中的太原:我的父亲是少年情报员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武铁柱的故乡五坡村(图片由晋源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故乡五坡村在晋源区最西边的天龙山上,因村小人少
2025-08-13 08:21:00
连环画·我家住过八路军⑧|喝咱一碗水,给咱挑满缸
策划:刘成群监制:张文君 梁海涛统筹:张洪杰 杨佳薇审核:陈亚飞 董昌 王亚楠文案:彭文君 苏畅 袁铮制作:齐媛媛 曹珍 翟晓晖 韩海莹 袁欣悦鸣谢:灵韵数字艺术工作
2025-08-13 08:29:00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姜晓彦8月7日,在潍县集中营解放80周年来临之际,一场特殊的实物捐赠仪式在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举行
2025-08-13 10:06:00
纪录片《重见天日——对话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8月13日播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由吉林广播电视台制作的三集历史文献纪录片《重见天日——对话辽源二战盟军高级战俘》
2025-08-13 15:16:00
屯堡文化:多元价值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600多年来,屯堡人在与贵州少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
2025-08-13 15:30:00
海外网8月13日电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简称“731部队”)原队员清水英男8月13日接受日本时事通信社采访,讲述了在“731部队”的真实经历
2025-08-13 18:17:00
大皖新闻讯 明史学者章宪法最新力作、非虚构历史长篇《何以大明:历史的局内人与旁观者》,近日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章宪法
2025-08-13 19:16:00
山河铭记|圩主把易守难攻的堡垒无偿给新四军用
大皖新闻讯 肥东白龙镇褚老圩被一圈宽阔的水域包围着,知情人士介绍,这水域是护城河,宽13米多,让褚老圩变成了易守难攻的堡垒
2025-08-13 20:23:00
山河铭记|彭雪枫忍痛卖马筹军费 马贩子得知实情将马返还 索要“报酬”让人至今泪目
大皖新闻讯 在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中,庐江县汤池镇一直流传着新四军抗日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彭雪枫和马贩子的。近日,在重走新四军抗战路探访过程中
2025-08-13 20:27:00
双塔博物馆举行“方寸千年 钱币印迹”研学活动
8月13日,双塔博物馆举行“方寸千年 钱币印迹”历史文化研学活动。讲解员带领小学生们制作铜钱拓片,让孩子们领略古钱币的独特魅力。牛利敏 摄
2025-08-13 22:25:00
拍摄/剪辑:孙国梁
2025-08-13 10:04:00
杨晋豪——九一八事变后国立中央大学重建地下党支部【抗战亲历者口述史】【人物小传】杨晋豪,1910年出生。1928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政治系
2025-08-13 07: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