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为何说起复袁世凯,成了压死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06 17:01: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为何说起复袁世凯,成了压死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载沣

明末因党争而亡国已是学界共识,清末同样也陷入了派系斗争,而且是皇族内部的派系之争。慈禧死后,形成了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对峙的权力格局,两派斗争中,被踢出政局的袁世凯反而成了载沣拉拢的对象。辛亥革命背景下,袁世凯的复出并非列强对清朝的逼迫,而是清朝皇族权力斗争的结果。让载沣始料未及的是,起复袁世凯,竟成了压死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载沣和隆裕的对峙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去世,死前立载沣之子溥仪为帝,载沣为摄政王。鉴于溥仪年幼,慈禧在遗诏说“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载沣实际成了晚清的主宰者。但慈禧为了保证自己家族的繁荣,又给载沣套上了紧箍咒。慈禧遗诏还说:“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这个皇太后,就是慈禧的侄女、光绪的皇后叶赫那拉·静芬(隆裕太后)。这样就形成了慈禧死后,载沣和隆裕对峙的权力格局。

为何说起复袁世凯,成了压死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慈禧

有人认为隆裕是个傻白甜,“隆裕初无他志,唯得时行乐而已”。但实际上作为慈禧的血脉,隆裕深谙政治斗争的精髓。溥仪可是摄政王载沣的亲儿子,亲近程度上隆裕无论如何也比不上载沣。为了防止载沣势大,慈禧死前把溥仪过继给了光绪,以隆裕为亲母。听到此消息,隆裕“始惬心”,并说“既如是,我心慰矣”。可见隆裕可不是个坐吃等死的大小姐,完全有政治野心。

为何说起复袁世凯,成了压死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隆裕太后

慈禧遗诏中的“重大事件”是什么,完全没有概念,这就给了载沣和隆裕博弈的诱饵,二人需要经过扳手腕才能决定话语权。在这种情况下,满族贵族内部就开始分化站队,隆裕派主力是其妹夫、度支尚书、清末留洋五大臣之一的载泽,以载泽为核心又发展了载泽的姻亲湖广总督瑞澂、陆军尚书铁良、协办大臣荣庆。载沣派则以弟弟载洵、载涛等少壮派勋贵为主。虽然出现了太后和摄政王的权力斗争,但二人在对袁世凯的态度上最初是一致的。在慈禧死后的“百日大丧”期间,经载沣运作,隆裕批准,袁世凯被踢出了政局。

为何说起复袁世凯,成了压死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清朝贵族

二、袁世凯起复的苗头

虽然在倒袁一事上,隆裕和载沣态度一致,但随着袁世凯的离开,隆裕反而利用袁世凯复出一事大做文章,积极干预政治,俨然有慈禧附体的苗头。

袁世凯复出最初提及人是载沣的弟弟载涛。1909年6月,载涛掌禁卫军和军咨处,兄弟二人相互扶持,权力日隆。在这种情况下,以1910年8月17日的撤换军机事件为导火索,隆裕派和载沣派矛盾全面爆发。

载涛曾赴日美欧多地考察,对西洋军政有深刻见解,回国后想改革内政,但遭到顽固派阻挠。为此他向载沣谏言:“以未具世界知识的老朽之徒掌控枢机,无论如何焦虑,都无望达到国运昌盛。”希望朝廷要大胆用人。

为何说起复袁世凯,成了压死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载涛

在载涛的鼓动下,载沣罢免了军机大臣世续、吴郁生,以自己派系的毓朗、徐世昌代替。同日,袁世凯的亲信唐绍仪还被升为署理邮传部尚书。替换和升职唐绍仪一事,让外界颇感震惊。英国公使麻木勒认为:“任用唐绍仪就是想给袁世凯复出铺路。”日本公使伊集院彦吉也认为:唐绍仪的升职是给袁世凯复出投石问路的。1910年9月9日《申报》更是明确报道:“自涛贝勒回国即向监国前力请起用项城(袁世凯)。”

因此,载涛是让袁世凯复出的第一人。按照伊集院给出的理由:载涛急于革新中国政治,而袁世凯是李鸿章死后西方列强唯一熟知的中国人,“各国所到之处,没有不知袁世凯大名,在国事举步维艰之际应迅速起用授予要职”。对此建议,载沣颇为心动,便让庆,亲王奕劻写信让袁世凯复出,袁世凯以足疾为借口拒绝,但袁世凯提出先起用唐绍仪,于是便有了唐绍仪升职之事。

为何说起复袁世凯,成了压死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袁世凯

撤换军机大臣肯定是“大事件”了,但在撤换中,载沣完全没和隆裕商量,满族勋贵毓盈的《述德笔记》记载了军机撤换后的博弈:“太后怒,召摄邸,欲收回成命,摄邸固持不可”;皇族载润也说“不数日,隆裕即迫令载沣将此二人撤去。隆裕以言语相逼,载沣以太后不应干预用人行政之权为对,隆裕始无可如何”。

在撤换军机大臣上吃了亏的隆裕,就得在其他地方找补,于是袁世凯复出成了入手点,隆裕一派的官僚大肆弹劾唐绍仪,唐绍仪不久便辞职,袁世凯复出之事自然不了了之,“召用袁世凯等事因而亦遭阻力”。邮传部尚书一职则落到了隆裕派的盛宣怀手中。

为何说起复袁世凯,成了压死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总理之争

1911年5月8日,皇族内阁出台,奕劻为总理大臣,此内阁遭到举国唾弃,奕劻亦知自己地位不稳,反复上书请辞,这就给了隆裕、载沣两派争夺的新诱饵。6月2日《大公报》就明确说:清朝仍不忘独裁,第二届总理必然要在隆裕、载沣两派中选出。

为何说起复袁世凯,成了压死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奕劻

载沣派的有力竞争者就是军咨府大臣、24岁的载涛,隆裕派的竞争者则是43岁的载泽。但实际上,对总理人选,载沣陷入了艰难抉择,选载泽则加重隆裕势力,不可;选载涛,但载涛太过年轻,政治经验少,又必然遭到举国反对。据日本公使所说,经勋贵良弼确认,载沣、奕劻等人已经确定了让袁世凯在第二届内阁出台前复出,先当陆军大臣,然后当协理大臣(副总理),如此可让载涛当总理。但关键时刻又是隆裕坚决反对,由此袁世凯复出又流产。1911年6月18日《大公报》说:“监国(载沣)亦曾允许,至未能起用之原因,闻为慈宫(隆裕)不甚谓然”。

为何说起复袁世凯,成了压死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四、辛亥革命和袁世凯复出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奕劻在11日的御前会议上公开提出:如果袁世凯不出山,“长江一带不堪设想”。12日大朝会上,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也公开提出起复袁世凯。但此刻的摄政王载沣却一反常态,反而拒绝了此提议。而且武昌起义后,湖广总督瑞澂就被革职拿问;但12日会议后,载沣又让他戴罪立功,暂不追究,同时让陆军大臣荫昌率军南下。这一连串的事件被当作载沣拒绝袁世凯的例证。

以至于今天大多数人认为载沣是反袁派,但事情并非这么简单。

为何说起复袁世凯,成了压死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载沣

首先,瑞澂无法被真正捉拿!因为他是载泽姻亲、隆裕派干将,载沣真要动手办他,势必遭到隆裕派更大规模的报复。在外部有起义的情况下,清朝高层再内斗,形式便更加危急。其次,起义之初,起义军规模不大,清朝并未放在心上,认为此次“民变”不过历次“民变”之一,凭借中央亲军可将之轻易平定,不需要太过提拔袁世凯。

但到了13日,起义军完全攻占武汉三镇,势如破竹,载沣深感义军棘手,由此袁世凯起复才再被提上日程。

可袁世凯复出最大的阻力仍是隆裕。10月14日,载沣想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并两次拜谒太后“请懿旨”,但隆裕究竟有没有同意,现在已经不可知。所以袁世凯的任命更大可能是载沣单方面的独裁。至20日,隆裕发内帑交由袁世凯,让其赈济湖北灾民,至此才被认为隆裕终于公开支持袁世凯。

为何说起复袁世凯,成了压死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袁世凯

文史君说

真香定律在载沣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慈禧死的时候,25岁的载沣就成了执掌中国的人物,他年轻猖狂,城府太低,毫无政治智慧,贸然将袁世凯踢出政局。踢出政局以后,又因权力斗争,想要起复拉拢袁世凯。几次三番,虽然遭到隆裕反对,但最后借由辛亥革命,袁世凯还是被起复。殊不知起复的袁世凯对清朝已无忠心,最后成了压死清朝的稻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06 2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慈禧与载沣:清朝兴亡的分水岭
...左宗棠到李鸿章、张之洞,他们引领了洋务运动,最后到袁世凯小站练兵。当时国家主要军事力量都在袁世凯手中,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汉族大臣却不被载沣信任。众所周知光绪帝正值壮年却死在了慈
2023-10-07 14:32:00
张之洞晚年入京为何备受打击
...三年,慈禧太后下达懿旨:召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入京,入职中枢。放眼此时的清朝,张之洞和袁世凯大概是最具实力和声望的实权人物。此时的光绪皇帝病重、慈禧太后老迈,在这样
2023-05-18 14:00:00
溥仪的父亲,载沣最后去哪了
...,就成为了大清朝最后的实际统治者。载沣一直看不顺眼袁世凯,并且认识光绪的去世,就跟袁世凯有关,上位后,载沣便想立刻先除掉袁世凯,不过袁世凯在黎元洪的帮助下,最后仅仅是回到家乡
2024-04-08 19:49:00
慈禧太后去世后,权力归谁了
...方将军与督抚,朝廷对其约束力非常弱;二是北洋集团的袁世凯,由于慈禧不在,已经开始蠢蠢欲动。当然,这都是咸丰慈禧夫妇时期埋下的伏笔,当时太平天国崛起,富庶之地大片丧失。八旗、绿
2024-06-05 21:01:00
袁世凯逼宫清廷时,禁卫军为何毫无反抗之力
袁世凯逼宫时,清朝所有的军事力量基本都已被他掌控,所以他才敢将皇太后与幼帝“孤儿寡母”玩弄于股掌之上。那么袁世凯是如何窃取了负责保卫皇室的禁卫军呢?我们先从禁卫军的创始人说起。载
2024-10-18 12:32:00
光绪皇帝被囚禁至死,临终用血写下密诏
...夜色去拜会一位可以左右帝后两党之争胜负的大人物----袁世凯。此时的袁世凯手握清帝国最为精锐的军队新军,是一个实力派人物,谭嗣同找到袁世凯,寒暄之后便直奔主题,他表达了光绪皇
2023-04-17 17:30:00
光绪皇帝的三个亲兄弟,联手促成了清朝的灭亡
...由载涛负责领导。武昌起义一爆发,为夺取禁卫军兵权,袁世凯假意提出让载涛领兵上前线。结果吓得这位涛贝勒慌忙辞职,要袁世凯“另荐贤能,为国分忧”,于是禁卫军顺势被袁世凯接管。袁世
2023-01-21 22:15:00
清朝时期权力滔天的官职,皇帝都比不上他
...握兵权,所以之后他就开始了打压那时手握北洋军大权的袁世凯,甚至还曾有斩杀袁世凯的心思。但那时袁世凯的势力已经发展得非常强大,且北洋军中有不少他的忠实大将如段祺瑞等,因此不可轻
2023-06-25 10:56:00
隆裕为什么没有得到慈禧的宠爱?
...身为最高统治者,必须肩负起清朝存亡的责任。于是她封袁世凯为总理大臣,并对袁世凯说:“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此时,袁世凯就是大清王朝的救世英雄,她把一切权力都给了袁世
2023-08-20 06:3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三明宁化开幕
活动现场东南网10月15日讯(通讯员 张煌鹏 陈玉婕 文/图)10月10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宁化县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2025-10-15 10:21:00
洛阳有个萌系潮玩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当现代网红文化邂逅千年文物,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悄然上演。近日,一件造型奇特的西晋陶熨斗意外走红网络
2025-10-15 11:32:00
吴石和聂曦去台湾前,曾在福州这条巷子里“潜伏”
随着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在福州追随英烈的足迹,打卡吴石将军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三坊七巷宫巷22号绛雪山房是吴石将军生前在大陆的最后居所
2025-10-15 13:21:00
“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走进莱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10月15日,从烟台图书馆获悉,即日起至10月19日,“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莱阳站开展
2025-10-15 14:14:00
构筑“文化泰安”的立体图景 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海岱文化谱新篇
鲁网10月15日讯(首席记者 李秀娟 摄影记者 张超 孟昊天)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安,以泰山闻名遐迩,其文化则是以泰山为核心
2025-10-15 14:56:00
温州永嘉:千年诗画焕新彩,谢灵运后裔何以诗意栖居?
提到中国的山水诗,便绕不开一个名字——谢灵运。公元422年,谢灵运被调任至永嘉担任太守,他遍历诸县,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山水诗篇
2025-10-15 15:53:00
“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参访活动第五天,走进集安触摸千年历史脉络,品味边城烟火气息
10月15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 “感知幸福中国行” 吉林主题参访活动步入第五天。来自境内外的30余位媒体记者与网红大V组成的参访团走进集安
2025-10-15 21:39:00
庐江惊现三座东汉古墓!系农田改造时发现,出土铜镜光可照人
大皖新闻讯 古墓墓室顶部严丝合缝,墓砖一头宽一头窄,且带有弧度,体现了古人技艺的高超。连日来,在庐江县移湖街道八里社区陈老屋村民组的一处高坡上
2025-10-15 00:26:00
以笔为缰,挥毫间见民族风骨——《战马》佳作赏析
“没想到能在长春看到徐老的作品,太惊喜了!”在长春美术馆,一位观众发出由衷感叹。“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
2025-10-14 20:30:00
西安一市民赴广西捐赠抗战文物 “这是日寇侵华的铁证”
“这枚纪念章既是战利品,也是日寇侵华的铁证,通过它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创造未来!”最近,为帮助讲好“飞虎队”故事
2025-10-14 20:45:00
90后“金牌讲解员”陈双:用青春语言讲“活”红色故事
7月21日,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陈双,现场讲解《我们都是王家川》。陈 双提供9月5日,在西柏坡纪念馆,一场名为“时代回响”河北红色抗战故事主题宣讲活动正在举办
2025-10-13 08:55:00
铁骨忠魂入画来——《吉鸿昌》佳作赏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前写下的生命绝唱,他为抗战事业献出生命,牺牲时年仅39岁
2025-10-13 14:06:00
忆李公:秋雨潇潇 斯人未远
李公,讳宗伟。鲁南枣庄人。少时家贫,耕读乡里,敏而好学。怀弘毅之志,抱淑慎之德。及长治学,淹贯经史,旁涉艺理。常挑灯看剑于夜阑
2025-10-13 15:13:00
学府东街站位于小店区东中环路与龙保街、学府东街的交叉口之间,车站共设4个出入口。该站工程名为学府街东口站,公示名为龙堡站
2025-10-13 20:17:00
“河北五超”第九轮开战在即,石家庄VS保定,强强对决榜首争霸,“板面驴火之战”悬念今晚揭晓!
2025-10-11 17: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