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当学历贬值,古代读书人何去何从?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3-15 13:41: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北京晚报

赵慕宇

常言道“知识改变命运”。中国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为莘莘学子“逆天改命”提供机遇,也为皇权社会下的官僚体系选拔必要的人才。不过,科举竞争异常激烈,不亚于当下父母“鸡娃”,培养孩子考上一流大学。可无论古人还是今人,仿佛都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考取功名后,读书人的生活便一帆风顺吗,抑或只是漫长人生的一个节点?历史学者王瑞来的《士人走向民间:宋元变革与社会转型》一书站在历史研究的角度上,给予我们颇多启示。

当学历贬值,古代读书人何去何从?

《士人走向民间》 王瑞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当学历贬值,古代读书人何去何从?

【宋】李唐《雪窗读书图》(局部)

当学历贬值,古代读书人何去何从?

黄公望像

读书人的“两道门”

从北宋到南宋,科考人数增加,录取名额却没有激增,于是南宋科举变得更加“内卷”。比如吉州(今江西吉安),北宋末年应试人数4000人,录取名额45人,而南宋录取人数增长至68人,可应试人数已经超过万人;更残酷如福州,北宋末至南宋初,应试人数3400人,录取名额68人,到孝宗开禧年间,应试人数暴增至18000人,而录取名额竟然降至54人。可见,哪怕学习水平不变,生在不同时代,结局恐怕也将大不相同。

古代士人读书的首要目标,自然是做官,可即便进士出身,也要经历漫长的爬升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说,科举难,仕途更难。中考进士一般会被授予低级别的幕州县官,当时习惯称之为“选人”,中考者要经历选人、京官、升朝等步骤,直到散执政,否则整个仕途都可能在各个地方任上蹉跎。

选人之内的升迁,非常困难,时人唤作“选海”。以选人七阶内迪功郎为例,有进士出身者经历三考,无进士出身者要求四考,也就是担任差遣三年或四年,所谓“考”就是对官员一任的考核与迁调;如果没有举主推荐,还要经历五考。可以看出,进士出身只是做官的“敲门砖”,只是一定程度有所加成,并非起决定性作用。

要脱离“选海”成为京官,最重要的是上司推荐。《朝野类要》记载:

承直郎以下选人,在任须俟得本路帅抚、监司、郡守举主保奏堪与改官状五纸,即趍(同“趋”)赴春班改官……选人得初举状,谓之破白。末后一纸凑足,谓之合尖,如造塔上顶之意。

也就是说,五封推荐信,才是仕途更进一步的关键。然而,不难想象,“推荐”制度中人的因素干系甚大,无门路者想要拿到足够分量或数量的推荐信,可谓难上加难。南宋洪咨夔就曾评价为“矧堕七选之坑,欲结五剡之塔。”

由此,王瑞来深刻地总结道:宋朝的政治家为普通平民百姓敞开了一扇充满光明的通向仕途之门……穿过这第二道门,才是士人多年寒窗苦读的真正目的。然而这第二道门却是不易穿过。穿过第一道科举之门,尽管千里拔一竞争激烈,但毕竟主要凭自己的努力,顶多是加上家族的财力支持。如果成绩不成,神仙也帮不上忙。然而,穿过第二道入官之门时,却基本上失去自己把握命运的能力,前途掌控在他人手中。选人本人所能做的,就是努力做出政绩这样的“硬作为”,以及广结人脉、钻营于权门这样的“软作为”。对于这第二道入官之门,多数选人是“小扣柴扉久不开”,甚至对有些选人而言,门是永远关闭着的。

杨万里也难免俗

南宋四大家之一、著名诗人杨万里,在诗歌上的成就自不必多言。然而,他的仕途绝非一帆风顺。

杨万里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举,获得选人身份,授官赣州司户参军,又因为员多阙少,杨万里在家待阙两年后,才正式入职。直到37岁,杨万里还在零陵县丞的职位上,看上去前途晦暗。

他命运的转机来自于结识张浚、张栻父子,当时朝廷重臣张浚和他的儿子、理学家张栻,贬谪于永州,杨万里有机会师事张浚。此后,孝宗即位,主战派张浚出任宰相,杨万里随即改秩左宣教郎,任命为临安府府学教授,得以脱出选海。

杨万里无疑是幸运的,可他的生活也是贫瘠的。他在39岁丁父忧居家时,以《悯旱》描述了生活的贫困:“书生所向便四壁,卖浆逢寒步逢棘。还家浪作饱饭谋,买田三岁两无秋。”杨万里后来官至吏部员外郎,他一生最荣耀之时,应当是孝宗亲自将其升为东宫侍读,太子赵惇,也就是后来的光宗,亲题“诚斋”二字赠给他。

作为一名诗人,杨万里生性放旷,注重声名。他自言:“士大夫穷达,初不必容心,某平生不能开口求荐。”即便如此,杨万里的文集中,却充满了为亲友子孙求取推荐的信笺,约占比三分之一。这也侧面说明,在既定规则下,一代文豪也不得不遵循人情世故。最终,在杨万里的不懈斡旋之下,长子杨长孺终于在几年内连续升迁,脱离选海,踏上光明的仕途。

俗谚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被提点并改变命运的杨万里,当然深知游走于体制的不易,如果不能跳脱规则,任何人都只是这部官僚机器的“齿轮”。

读书人如何灵活就业

南宋科举竞争激烈,而到元代更是停废科举。由宋至元,很多举子无法在仕途精进,于是自谋生路。那么,这些读书人可以做什么呢?不妨从他们掌握的技能一探究竟。

《儒林外史》里有个马二先生,热衷科考,他并非成体系地学习,而是利用范文、例文来应付考试,属于极为功利的学习。然而,这种情况在宋代业已出现。辛弃疾年轻时从金国境内的山东,回归南宋域内。辛弃疾对当时的科举不以为然,认为花上三百铜钱购置时文教科书便可考中。随后,他果真中举,孝宗还不无打趣地说辛弃疾的官爵是三百个铜钱买来的。还有一例,陕西人姚岳流落四川,得到一册举业时文,才发现自己之前学的东西很“落后”,于是加倍吸收,最终也得以中举。

以上事例并非否定科举的价值,只要是考试,必定有规则,也必然可以提升效率。程式化的事物不可避免,人们无非是在规则中占据先机。

对于时文、公文的熟稔,促成了元代“以官为吏”的现象。唐、宋两代中,举子可做县里的一把手或二把手,而真正执行政策的群体是胥吏,官、吏虽然并称,地位却不可同日而语:官可升迁,吏只是“打工”,所谓“流水的县官,铁打的衙役”,二者属于两个阶层。

元代以蒙古人、色目人作为领导阶层,汉人、南人只能负责基础治理,鲜有上升阶梯。但废除科举后,行政治理依然需要文士,于是便出现王鹗等人在至元四年(1267)的一段评价:

贡举法废,士无入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

具备文化知识的士人,转职为胥吏,可以说只有心理障碍要突破,本身的能力已经具备,相当于以大材作小用。然而,世道如此,读书人也别无选择。除胥吏外,幕士、讼师、商贩、术士、乡先生都成为谋生选择。

元代还根据耶律楚材的提议,设有“儒户”,所谓“户”就是职业和身份相融合的户籍制度。将士人与贩夫走卒并列齐名,当然在“士农工商”的观念中充满抵牾,可是,客观上儒户免除赋税,又让他们充满优越感。

所以,“士人作为世袭的文化贵族,不凭借祖上的血缘门第,在元代终于得到了法律上的承认。比较社会的其他阶层,拥有不纳税、免除大部分差役特权的儒户,成为社会中以文化为标志的精神贵族群体”。吊诡的是,正是废除科举,将士人身份变为户口标识的元代,加强了士绅阶层的形成,将这一宋元改革延续至明清,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过往观点容易夸大废除科举的影响,其实,元代有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案。废科举、变儒户、做胥吏,无疑说明那些看似坚固无比的“身份”,很可能变动不居。

黄公望另辟蹊径

《富春山居图》的作者、大画家黄公望,生活于元初,一生坎坷颇多,从事职业甚众。黄公望自幼读书,“经史二氏九流之学无不通晓”,在继父去世后,黄公望顺应潮流,“舍方册而从刀笔”,加入胥吏大军。

在《录鬼簿》一书中,描述黄公望“浙西宪吏性廉直,经理钱粮获罪归”。黄公望因工作而获罪,推测他得罪了地方权贵或顶头上司,导致为吏生涯草草收场。后来他加入全真教,《姑苏志》记载:“黄冠野服,往来三吴,开三教堂于苏之文德桥。三教中人,多执弟子礼。”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其实是黄公望为教友无用师而作。

此外,黄公望“以卜术闲居”,说明打卦算命也是他的谋生手段之一。《大清一统志》记载说松江“其地有精《九章算术》者,盖得其传也”。打卦算命,需要精通算学,后世还有以他为名号的传人。

由此看来,黄公望的职业履历非常丰富,属于典型的灵活就业,自谋生路。相较于胥吏、宗教人士、卦师,作画亦可视作他从事的众多行当之一。

据黄公望两次从吏时间看,第一次在20至30岁之间,第二次则接近50岁。30至40岁的年龄段是黄公望履历中的空白。或许在“经理钱粮获罪归”之后,他便开始学画,自己因“廉直”而仕途受挫,是时开始自号大痴,亦属合情合理。

黄公望位列“元四家”之首,在历史画坛地位甚高,然而,黄公望的绘画,多少有半路出家的意味,至少从他的生命轨迹看,并非自幼就有追逐艺术的理想。

难得的是,黄公望晚年不断创新,作画不辍,让绘画成为自己一生中真正的追求。恰如王瑞来所言:“滴水映日,写意传神,透过黄公望个案,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还是一个时代的云涌风动,是裹挟着无数浪花的大河奔流。”在任何时代,人的命运由自己抉择,但也绝对离不开所处时代给予他的影响。拿起、放下、权衡、变更……这些或许正是动荡时代中不可避免的常态。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5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宋朝时期不可或缺的阶层:胥吏
...此宋代的社会群众,整体的文化水平都在提升中。而这些读书人,进入仕途以后也享受着比武将好很多的待遇。他们的俸禄,比唐代的文臣要多两到三倍之多。而当初刑不上士大夫的誓言下,历代的
2023-11-17 16:17:00
明清乡绅社会的形成与影响
...者以“宋元变革”为视角,从宋元之际杨万里、周必大、黄公望、赵孟頫、管道升等士人精英的命运切入,展现了他们金榜题名后不得不面对“千人竞渡”、仕途升迁艰难的局面,在这个背景下,许
2024-03-25 00:06:00
追寻中国走向近代的轨迹
...作者所言,“士人们走向民间后会干什么、能干什么,在黄公望一个人身上就得到了体现”。黄公望在断绝仕途念想后,当过教书匠和算命先生,也曾加入全真教,闲暇之际所画的《富春山居图》成
2023-12-12 08:04:00
“人分四等”为何成为了元朝的标签
...。同时,科举从隋到宋,已经六百多年,弊端丛生,广大读书人潜心于科场学问,疲于仕途竞奔,可大部分却缺乏管理国家各种实际事务的经验及处理紧急事务的能力,更遑论统筹全局治国平天下了
2024-04-10 20:06:00
从“学而优则仕”到“读书不求官”
...流动方向是“自下而上”的,即在士大夫政治的鼎盛期,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实现读书做官,完成阶层上升;到了南宋时期,随着统治区域的缩减与受教育的文化阶层的扩张,本就僧多粥少的仕途
2023-10-08 06:10:00
古代秀才地位究竟是什么样的
...坦大道。在古代封建社会,哪怕社会黑暗腐朽,但是很多读书人仍然能够在社会很好地生存下去,不少人可能会对古代读书人存在一些认知上的误解。“书呆子”、“穷秀才”这些词语让他们认为,
2023-06-06 15:10:00
封建时期的状元含金量有多高?是什么水平的学历?
对于古代读书人而言,高中状元便是他们每个人渴望的事情。在历朝历代当中,能够成为状元的人,无一不是数万考生当中脱颖而出的。状元作为古代读书人的荣耀之一,那么这个称号的含金量又是怎样
2023-05-08 14:01:00
清朝科举制度:从举人到进士的晋升之路
“进士”,古代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所能获得“功名”的最高等级。从“童试”、“院试”到“乡试”,再到“会试”,然后再到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古代读书人的身份经历“童生”、“秀才”、
2023-11-20 08:46:00
...同的版本。各种版本的译作对照着读,会有意外的收获。读书人的世界,是丰富的,或许它会以一种单调的形式呈现。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024-04-19 11:4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