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追寻中国走向近代的轨迹
本文转自:来宾日报追寻中国走向近代的轨迹□ 李 钊宋元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期,伴随着政局波荡和王朝易代,传统文化由雅入俗,士人逐步走向民间,引领社会转型和时代变革。本书作者深入挖掘收罗正史记...……更多
从“学而优则仕”到“读书不求官”
本文转自:文汇报《士人走向民间》 王瑞来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赵昱华现在的主流历史观认为,唐宋是中古与近世的转折点,即“唐宋变革论”,但这不是唯一的划分标准,深耕于士大夫政治研究领域的历史学...……更多
汉人的科举制度,在金元时代是怎样发展的?
...何做官按照马克思的经典论断,阶级是社会的基础,传统中国也不例外。作为统治阶级的,自上古以来便是巫和王,众多王室成员及其部属也就成立次一级的统治阶级,掌握众多奴隶的生杀大权。到了西周和春秋时代,贵族阶层...……更多
明清乡绅社会的形成与影响
...考察知识精英参与地域社会的活动,关注社会转型,寻觅中国历史由宋入元,经历明清,从近世走向近代的历程。南宋有别于北宋的社会环境,对外关系紧张、地方势力崛起、经济发达、文化兴盛,作者以“宋元变革”为视角,...……更多
明代诗歌成就逊于唐宋,八股科举给明代文人带来了什么影响?
...大不相同。二、科举背景下明朝文人的诗歌创作 诗文为中国传统的文学体裁。对于诗,有传统的儒家“思无邪”、“诗言志”诗教理念,亦有文学自觉时代“诗赋欲丽”、“诗缘情而绮靡”的尊重诗歌自身价值的呼声。在创作...……更多
当学历贬值,古代读书人何去何从?
本文转自:北京晚报赵慕宇常言道“知识改变命运”。中国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为莘莘学子“逆天改命”提供机遇,也为皇权社会下的官僚体系选拔必要的人才。不过,科举竞争异常激烈,不亚于当下父母“鸡娃”,培养...……更多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与周进: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悲剧
...代讽刺小说,这充分证明了《儒林外史》作为讽刺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痴迷科举而又深受其害的士人形象生在清代这个封建王朝的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将那些鲜为人知的“名士”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由此...……更多
本文转自:人民论坛【摘要】中国有着悠久的基层社会治理传统,常以年岁、德行及能力为标准推举乡贤,优化基层社会治理。乡贤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历代王朝在基层体制设置的三老、父老等,另一类是选官制度中的文...……更多
唐朝的“别宅妇”,到底是多大的罪
...折射出那个时代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3.最后,它预示着中国封建社会一步步走向衰落随着立嗣制度的确立和女德日衰,这一风气虽未绝迹,却已天差地远。它揭示了中国社会由盛转衰的种种迹象。亦只有如此,方使那些囚于鸟...……更多
汉代士人阶层的特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力
...革命斗争起到了极大的感召作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忆天问军中》一诗中,将东汉班超与屈原、岳飞相提并论,反映了作者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操。 中共党员、著名的革...……更多
...大多数人并不清楚,朱温还做出了两大贡献,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晚唐积弊唐朝虽然实行科举制度,但世家大族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先后颁布《氏族志》、《姓氏录》,不过...……更多
聊聊大唐第一斗士韩愈
...般强悍刚健的气势,很难在一个文人身上看见。 韩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政治正确”的人物,恪守正统,尊王攘夷,排斥佛老,嫉恶如仇。同时,他也具备世故的一面,功利的一面。可以说,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都在他身...……更多
魏晋时期孝道观念的转变与影响
...,孝是中华文化与中华伦理的鲜明特点之一。孝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出现最早的伦理观念。“孝”在中国人眼中有着不平凡的意义,中国文化也可以说以孝为根本的文化。汉朝时期,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多
洪武科举丑闻:南北榜案的争议与真相
...(为了躲避战乱,北方的百姓们选择逃往南方)这其实和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动有很大关系,中国经过三次人口大迁移(西晋时期永嘉之乱为第一次,唐朝安史之乱为第二次迁移,北宋末年靖康之变是第三次,这也使得南宋以后...……更多
宋朝皇帝多“学霸”这是为何
宋代被一些学者说是中国古代王朝的鼎盛时期,其实这样的说法是有根据的。因为在宋朝时期,的确有着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商业经济的发展是相较其他朝代来说更加自由。并且科举制度经过隋唐时期的发展,更加完善,所...……更多
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才被称之为“科举”,所谓科举,便是“盖举分科目而举士人之义”。科举不单单是为国家选取人才,最主要的是能够为国家选取各种各样的人才。科举便是“分科、举拔人才”。在公元607年,隋炀帝设立了十科举人,而我们经...……更多
当谢灵运诗歌成为科举热题
...二十多首写于温州的诗歌,笔者统计,至少二十来句成为中国科举的正式考题或模拟考题。这专门术语叫试律诗、试帖诗,即用古句成句为诗题,围绕其诗意内涵创作五言排律,往往题首有“赋得”两字。吟诵着美妙的谢句,无...……更多
魏徵敢于直谏对后世产生什么影响
...臣和乐、盛世繁荣的蓝图,满足了士人们的精神期待,是中国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完美实现。其刚直不阿、睿智勇敢的形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士子们,坚持不与权悻同流合污,公正无私,为国家前赴后继、奋勇直上...……更多
祢衡一生放荡不羁,被杀时仅二十余岁,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理的解释。东汉自开国皇帝刘秀时期起即开始褒尚名节,士人也多以此相砥砺,史籍中记载的克己轻公者比比皆是,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发展到了东汉末年,这种风气却渐渐地发生了转变,那就是士风日趋浮华,士人们相互...……更多
入仕与出世:六朝士人的艰难抉择
...崩解、秩序解体,另一方面,精神大解放、人格大自由,中国历史迎来了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思想奔放、性灵不羁的时代。“流风回雪”,语出曹植的《洛神赋》,意谓轻逸飘摇的样子,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李磊以之命名著...……更多
隋文帝开创的科举制度,晚年为何要亲自废除
...认为治国之本在于典籍,一个博大精深的典籍体系,能让士人读万卷书,识万物理。所以在位之初,他便下诏天下,鼓励藏书家献书一卷,以示鼓励。这样,经由数年收集,朝廷的典籍库藏日益充实,为学校教学和士人学习提供...……更多
...迁都激烈争辩事件,明仁宗继位后,停止科举考试,禁止士人议论时政。这一决策给文化教育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和损害,许多有才学的读书人无法通过正常的考试进入仕途,只能隐居乡里或者流落江湖;许多有见识的率真之士不...……更多
孔子的政治理想与现实困境
...侯间的征伐,盟主的崛起,很多小国被灭,政治上高贵的士人等无处安身;另一方面,发财的商人通过土地买卖成为新兴的地主,并逐渐壮大。原来的贵族领主对其土地上的奴隶拥有绝对权利,收获全归领主;后来的新兴地主,...……更多
从唐到宋:士族瓦解与寒门崛起
...终,士族门阀在战火之中土崩瓦解,宋代迎来了一个平民社会的良好环境。考试公平了其次,宋代废除了推荐制度,找人说项不好使了,成绩才是决定去留的首要因素,同时,锁院、糊名、誊录等一系列考试制度的完善,最终使...……更多
为何外籍人才纷纷投奔秦国?
...王被杀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违逆了传统礼制,在古代中国,礼仪是维系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在春秋时期,战争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行为,而且作战方式也颇有意思。交战国双方都会自觉遵循一种战场“礼仪”,与...……更多
​长庆元年的科考舞弊案,是“牛李党争”的导火索
...着他们的站位。作为赵郡李氏赞皇房传人,李德裕家族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高门富户,自北朝时代起,就是天下第一等士族。若是放在过去,他们家仅需保持名士之节,即可获得朝廷高官厚禄,好生奉养。即便到了科举制盛行的...……更多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岳飞的名字如雷贯耳,他的英勇与忠诚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然而,在南宋时期,这位英雄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当时的南宋朝廷,面临着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外部的金人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岳...……更多
明朝科举设立南北榜,朱元璋为何要刻意打压南方的进士数量?
...涉及徇私舞弊之事,只不过是朱元璋利用科举来笼络北方士人的政治事件。此后在每次科举考试过程中,朝廷都会有意打压南方进士数量,以此来保证对北方士人的公平,这也是一种缓解南北方教育矛盾的手段。当然,此举还可...……更多
宋代书籍出版为何繁盛
...版书二百部,故名藏书楼为“皕宋楼”。事实上,两宋是中国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其中最为突出表现在书籍出版产业上。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寺门东大街,皆是幞头、腰带、书籍铺。”“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更多
士族与皇权的对抗: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与门阀统治的形成
...被打破,可好在关键时刻总有人站出来。严格一点来说,中国形成门阀统治的朝代,个人认为只有在两晋时期,因为那时皇帝只是世家的傀儡而已,真正当家做主的人并不是皇室,不过魏晋灭亡后,进入了南北朝时代,此时世家...……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晋文公回到晋国后,是如何向天下人证明自己的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到晋国,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消灭反对势力,然后奖励有功之臣,宽容有过失的旧臣,安抚百姓。经过一系列的措施
2024-06-28 13:13:00
有儿有女的孔子夫妇为什么会走到离婚这个地步呢
孔子是公认的大圣人,把他和离婚两个字放在一起的时候真的是违和感满满。关于孔子的夫人,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记载,我们无从得知她的相貌品行
2024-06-28 13:14:00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原因一首先,就春秋时期来说,比如楚国在一个一个消灭身边的小国时,往往就是把你打服就行了,然后还为这些君主保留一块祭祀先祖的地方
2024-06-28 13:15:00
长平之战后李牧被杀的真相是什么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
2024-06-28 13:17:00
聊聊春秋时期宋国第24任国君宋文公
宋文公为人贤明,礼待国人,好施舍。因其容貌俊美,他祖父宋襄公的夫人想与他私通,宋文公不肯,襄公夫人便帮助他在国人中广施恩惠
2024-06-28 13:17:00
长平之战中,怎么一开始没让白起指挥
长平之战中,怎么一开始没让白起指挥?1、撤掉廉颇,启用赵括廉颇在赵国还算是一个名将,后期换成了没有大战经验的赵括。临阵换将
2024-06-28 13:19:00
张良出生于贵族,他的爷爷曾经在韩国当了三年的宰相,父亲也曾官至宰相。等到张良长大的时候,国家已经慢慢的开始衰落了,伴随国家的灭亡
2024-06-28 13:19:00
之后因为张良与项梁之间有旧的交情,于是在项梁的帮助下,曾经韩国的公子横阳君被拥立为王,并且张良做了丞相。到这一阶段,张良复国的梦基本上实现了
2024-06-28 13:20:00
李牧被陷害去世后,赵国的命运如何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代表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来临,春秋时代的一个特点在于乱,战国时代的一个明显特点在于变。战国四大名将有两位在秦国
2024-06-28 13:20:00
战国四大名将李牧有着怎样的经历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
2024-06-28 13:22:00
聊聊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襄公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宋襄公雄心勃勃
2024-06-28 13:23:00
道家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代表人物有伏羲、女娲、神农、黄帝、伊尹、许由、巢父、老子、列子、庄子、慎到、杨朱、王诩等
2024-06-28 13:24:00
马陵之战中庞涓中计来追,孙膑是如何安排的
桂陵之战后,魏国虽然战败,但经过了几年的休养生息之后,魏国又逐渐恢复了对外扩张的脚步。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在逢泽(今河南开封南)举行会盟
2024-06-28 13:25:00
同样是名将,韩信真的看不起白起吗
白起是历史上尽人皆知的一位名将,作为历史上的名将,白起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白起最有名的战争就是谋划了长平之战,这一战让白起的名字印在了古代史的名将录中
2024-06-28 13:29:00
吴王阖闾在军事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公元前515年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继位。他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充实兵库,积聚粮食,实行强兵兴国之路。后持续派军攻楚
2024-06-28 13: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