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入仕与出世:六朝士人的艰难抉择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3-29 04:21: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入仕与出世:六朝士人的艰难抉择

《流风回雪:六朝名士的庙堂与山林》作者: 李磊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3月

■林颐

魏晋南北朝(公元3世纪-6世纪后期)是一个分裂无序的混乱时期,司马氏专政、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分裂……生逢乱世,六朝士大夫的人生理想遭遇严峻的考验,一方面,礼教崩解、秩序解体,另一方面,精神大解放、人格大自由,中国历史迎来了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思想奔放、性灵不羁的时代。

“流风回雪”,语出曹植的《洛神赋》,意谓轻逸飘摇的样子,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李磊以之命名著作。《流风回雪:六朝名士的庙堂与山林》,从书名即可感知其中蕴含的向往渴慕之意,而副标题则明确点出了上文述及的两条思想路线的纠缠——入仕与出世,正是六朝士人难以回避的艰难抉择,也是该书所有篇目的核心主题。

作者在绪论中就言明作品属于“士风研究”,在结语中更是总结了士风的演变线索。归结为四条:一是士大夫的社会政治理想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及其解决;二是士大夫天下意识与自利意识的此消彼长;三是士大夫对本阶层的反省与批判;四是社会政治环境的重大变动,如门阀制度的建立及演变,对世风发展的影响。从东汉到魏晋,再从魏晋延续到南朝;北朝在停滞了百余年后,又走上东汉通往魏晋的旧路。四条线路贯穿六朝始终,或有隐显。

作者关注被四条线路所影响的士人们的行为,围绕这些行为进行分析。比如,作者认为,对荀彧之死的理解,应当放在汉末士大夫之整体动向的大语境中,如此方能看到其时代隐喻。荀彧所代表的是心怀“匡复之志”的那群人,荀彧与曹操,并非简单的僚属与府主之间的关系,或者私人依附关系,而是政治合作,所以荀彧之死所意味的就是汉末士大夫“匡复之志”政治理想的破灭,杀身成仁,亡身以殉,是当世士人的道德宣示。

六朝士人身陷精神困境,或妥协或突围,外在环境箍住了人,那就只能向内在追求超越,于是,清谈、玄风大盛,正如作者所引述的顾炎武的归纳:思想上“弃经典而尚老庄”,行为上“蔑礼法而崇放达”,渐次成为魏晋南北朝因袭之士风,而这一路向确立了士大夫不依赖于外在事功的独立自存,奠定了门阀士族存在的价值根据。

作者把魏晋的政治玄学分为在朝玄学与在野玄学两派,这种有创意的分法,简明清晰地带动了我们的思考。作者说,在朝玄学所持的是道家化的儒家立场,在野玄学则是崇尚道家政治。前者比如郭象的独化论,“理有至分,物有定极”“小大之殊,各有定分”,君、臣、百姓都要各安本分,这样才能得到逍遥而无困。而后者以嵇康、阮籍等为代表,对当权者提出了严厉的批判,提出了不同于汉儒的新理想,在反传统和破坏礼法上走得更远。

面对险恶的庙堂,入仕之途堵塞不通,隐逸就流行了起来,并改变了职业发展模式、社会生活内容、政治活动与文学风格等。不过,六朝的隐逸并不是真的不问世事,用汉学大家吉川忠夫的话来说,那就是“不避世的逸民和不艰苦的隐逸”,在他们的立场上,并不是避世不避世的问题,而只是将心情置于何种境地的问题。六朝的隐逸在界定社会秩序上起到了作用,归隐也给士人带来了社会声望,尽管玄学政治在实践上不太成功,但它在个人精神领域留存了有价值的遗产,为后世的中国文人们提供了思想参照。

这本书的内在是谈思想、谈人文精神,但是作者没有把自己框定在学术的研讨之中,而是侧重于通过人物、事件与相应的典籍记载的比较分析,引导读者们自然而然地探究六朝士大夫的心路历程,因此该书的风格是雅俗共赏的,既有专业深度又通俗好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9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追寻中国走向近代的轨迹
...士人流向也会对当时的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自宋代始,以士大夫为基础的官僚政治取代了以往的士族门阀政治,对将“学而优则仕”作为人生信条的士人而言,入仕为官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必由之路。
2023-12-12 08:04:00
东汉末年士人为何表现出种种怪异荒诞的行为
...趋死不避,为光武、明、章之烈,而不知建安以后,中州士大夫只知有曹氏,不知有汉室,却是党锢杀戮之祸有以驱之也。且以荀氏一门论之:则荀淑正言于梁氏用事之日,而其子爽已濡际于董卓专
2022-12-20 10:51:00
晋国一个新兴的大一统帝国,是怎样被一群读书人摧毁的?
...,未来也未必一片坦途。汉末以来,外戚宦官交替专政,士大夫们“以天下风教为己任”的政治理想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沉重的打击。不堪重负之下,他们的政治态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有的转为更加
2023-02-01 16:41:00
从“学而优则仕”到“读书不求官”
...,即“唐宋变革论”,但这不是唯一的划分标准,深耕于士大夫政治研究领域的历史学者王瑞来,在其作品《士人走向民间》中提出了他的“宋元变革论”。这一观点认为,士人的流动方向表现了社
2023-10-08 06:10:00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好清谈不做事的原因是什么?
...一部《现代汉语辞海》则解释为:“清谈多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不切实际的谈论。”南怀瑾(1918-2012)先生对“清谈”的看法是: “世家大族们对于
2023-05-20 10:37:00
为何魏晋南北朝时期会形成清谈学风
...自汉末以来,儒学衰微,魏晋南北朝时,政权更迭频繁,士大夫为逃避政治迫害,往往抛弃现实俗务,专谈玄妙哲理,并讲究谈吐和仪态,史称「清谈」。清谈的内容主要根据老子、庄子、易经,因
2024-01-10 11:30:00
汉代士人阶层的特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力
...当具有“集义所生”的“浩然正气”。至东汉中叶,清流士大夫均以节义自许,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如《后汉书·阿敝传》载:“至以杀身灭家而犹为之者,何邪?君臣义重,有不得已也。”因
2023-11-13 21:53:00
竹林七贤与魏晋隐逸文化的崛起
..."竹林七贤"。隐逸思想在魏晋时期得到最大限度的推行,士大夫阶级几乎人人谈玄,个个尚隐,自由的独立人格得到充分发挥,文人们用外在行为的放荡不羁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3.明清
2024-04-06 12:17:00
卫玠:魏晋南北朝的文艺明珠
...异类。但是,回溯到那时的历史背景,玄学背后的深意和士大夫们的选择,都不难理解。在那时,士大夫们身为社会的灵魂,却面临着如刀尖上行走的危机。他们饱读诗书,见多识广,但在政治的大
2023-09-19 19:5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纪录片|铁证:阁楼收藏家的抗战记忆
记录“九一八事变”的日军手牒,让人胆寒的日军防毒面具,印着“北支事变”字样的画报,南京被攻陷后的城市照片……在收藏爱好者周沧海的阁楼里
2025-09-18 14:43:00
巷遇②|遵义这条宝藏老街穿越百年
开头的话:每一座城市,都有它闻名的地标;但真正的生活,却藏在弯弯的巷弄里。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触手可及的温暖与烟火
2025-09-18 16:17:00
书桌抽屉里,一直放着爷爷留下的一块旧怀表。表壳斑驳,指针早已停摆,背面刻着模糊的“1945.9.2”,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
2025-09-18 16:47:00
大皖新闻讯 9月17日上午,《包拯:儒家文化的风范》新书发布会在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参会,围绕该书的学术与文化价值展开研讨
2025-09-18 18:29: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郑州最早“一环”,承载3600年城市史
大河网讯 郑州市区“一环”内,3600年前曾经崛起了一座商代都城。郑州商代都城是商王朝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都城,它奠定了后世中国古代都城的基本规制
2025-09-18 19:36:00
值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之际,“反人类暴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展”,9月18日在山西博物院青铜分馆开展,展出包含遗址
2025-09-18 21:50:00
9月17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1006发掘资料,该墓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晚阶段,从随葬器物判断,墓主应是一代倗国国君
2025-09-18 22:22:00
“九一八事变后,外公童长荣担任东满特委书记,带领军民开辟了10余块抗日游击根据地,组建了4支反日游击队,还积极筹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
2025-09-18 23:23:00
“‘英雄’曾是家人口中的回忆。今天,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看到这么多史料和展品,我又重新感受了‘英雄’二字的重量:那是对国家生死与共的牵挂
2025-09-18 23:23:00
《义勇军进行曲》:从东北抗日烽火中诞生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走进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一座“国歌墙”巍然屹立它长8米
2025-09-18 23:56:00
9月18日,防空警报划过城市天际,电影《731》在全国影院同步上映。影院之内,几乎座无虚席。许多观众掩面而泣,神情凝重
2025-09-19 04:15:00
画笔为枪刃热血染丹青 刻骨铭心的抗战厦门记忆
厦门美专学生画的抗日插画。黄燧弼1931年的厦门美专特刊 厦门美专十周年纪念刊封面毕业于厦门美专的庄索和同事一起为新四军设计的臂章
2025-09-18 08:20: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刘颂寒“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2025-09-18 10:15:00
3500年的建城史,邢台,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在考古专家、历史学家眼中,邢台又占据着怎样的历史地位?翻开典籍,《史记・殷本纪》记载“祖乙迁于邢”
2025-09-18 10:21:00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牛沐每年的9月18日,都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2025-09-18 12: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