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魏晋南北朝是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个乱世,但在这乱世中也有过短暂的统一。司马家族代曹魏政权而立,到武帝司马炎时完成了三国一统,史称西晋。
西晋自公元226年建国,到316年灭亡,仅有短短51年国祚,在整个历史时空中如流星般短暂,而其灭亡的伏笔在立国之初早已埋下。
儒学衰微,司马代曹
虽常有言道:“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文人风骨往往在祸乱之后又成为帝国的脊梁。他们作为社会道德的承担者,肩负着道德教化的责任,也是古代帝王来加强思想控制的手段,所以思想文化上的变化常常反映政治现状,又对其产生影响。
大一统的西晋几十年内迅速分崩离析,正是始于儒学的式微,其早亡与随之而来的道德失落有直接的关系。
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孔孟之学,主张以仁礼来教化百姓,所谓“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行,使人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西汉武帝时,正式采纳董仲舒的上书,“罢黜百家而独尊儒术”,逐渐建立起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形成了外儒内法的政治特色。
儒家倡导的尊尊、亲亲,建立起广泛认同的道德秩序,成为规范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内在约束力,而“举孝廉”的选官制度更是将个人道德和前途命运结合起来,使儒家思想不管是出于本身还是对功名利禄的向往,都无可避免地成为西汉士人主要的思辨内容。
到东汉时期,儒学的教化功能进一步显现。东汉“功臣多近儒”“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加之光武“本好学问”,儒学成为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顾炎武在曾有评价:“桓灵之间,君道秕僻,朝纲日陵,国隙屡启。故中智以下靡不审其崩离。而权强之臣息其窥盗之论,豪俊之夫屈于鄙生之议”,“所以倾而未颓,决而未溃,皆仁人君子心力之为”。
桓帝、灵帝之际,东汉政权风雨飘摇,外戚专权,董卓乱政,但之所以决而未溃,正是因为无数文人君子的奔走呼号,试图挽大厦之将倾,显示出儒学在稳定社会秩序、维系统治中的重要作用。
而一旦儒学衰微,失去调节社会关系的内在约束力量,政权就会如失去支柱的高楼,顷刻间垮塌。
西晋建立之前,已是汉末群雄割据、三国分立的局面,武帝以降儒术独尊的思想体系开始动摇散乱,到司马家族代魏称帝,更是将儒家所建立的“尊尊、亲亲”的社会秩序毁坏殆尽。
司马氏是曹氏家臣,司马懿在东汉末年就已经追随在曹操左右,为曹魏建国及壮大立下重要功劳,但在曹操死后,以司马懿为首的司马家族逐渐大权独揽。
249年,司马懿在皇帝曹芳和曹爽等宗族重臣出城拜谒之际,发动政变,掌握军政大权,史称“高平陵之变”,此后曹氏皇帝废立都掌握在司马氏手中,到司马昭之时,代魏称帝只是时间问题。
264年,司马昭称晋王,立他的儿子司马炎为王太子,次年司马昭去世,司马炎继承晋王王位后,曹奂“禅让”,司马炎最终称帝(史称晋武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司马氏作为曹氏家臣,公然无视名教伦理篡夺帝位,将汉末三国岌岌可危的儒家秩序推入谷底。其立国不正至此,为读书人所唾弃,再想于思想上建立起如两汉时期的内在秩序体系更是难上加难。
玄风独炽,清谈误国
西晋建立之后,280年灭吴,结束了三国时期长时间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了统一。但由于长期的动乱,人口流徙,本地人“面犹不识,况尽其才力”,两汉察举制所依赖的乡举里选的基层秩序不复存在,清议难以施行。
考虑到现实情况以及稳固新生政权、扩大统治基础,西晋政权实行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即由中央派遣中正官,到全国各地品评人物,选拔人才,中正官将人才按优劣分为一至九品,按品级授官。
但是,西晋时期世族地主势力膨胀,中正官的任命权利掌握在特权阶层手中,故中正官在选拔人才时往往将自身以及家族利益考虑在前,品评人物并不按照德行和才能,而更看重家世,违背了九品中正制的初衷,导致选官时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境况。
士庶之隔,犹如天际,寒门学子入仕无门,苦闷心情可想而知。
即便是士族入仕,未来也未必一片坦途。汉末以来,外戚宦官交替专政,士大夫们“以天下风教为己任”的政治理想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沉重的打击。
不堪重负之下,他们的政治态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有的转为更加激进,与宦官势不两立;但更多的则转向了更为消极的明哲保身。
汉末名臣荀爽与李固书中提到:“方今天地气闭,大人休否,智者见险,投以远害,虽旺人望,内合私愿。想甚欣然,不为恨也。愿怡神无事,惬息衡门,任其飞沈,与时抑扬。”
魏晋之际政治斗争愈烈,司马氏为巩固自身势力,“诛夷名族,宠树同己”,对曹氏政治集团及异己几乎斩尽杀绝,史称“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士大夫往往朝膺轩冕,夕遭族灭。政治环境动荡险恶,士人选择更加谨慎。
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政治黑暗动荡的环境,使得读书人心情苦闷,但又难以改变。渐渐的,强调入世,维护社会道德秩序的儒学被放弃,而追求“通达”“养生”的玄远之学借机兴起。
玄学兴起于汉末,魏晋时期发展鼎盛,到西晋时出现“玄风独扇,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的局面。
在思想上,提出道家“自然”的概念,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在研究内容上,玄学家着力探讨道家的“形而上”问题,如无为、无与有、虚静、玄冥等。
概括来说,玄学贵无崇有、兴言意之辩,注重抽象思维,在人生价值、道德上,提倡“任情”“自然”,如向秀《难养生论》云:“有生则有情,称情则自然。若绝而外之,则与无生同,何贵于有生哉”;
郭象更是直言:“谓仁义为善,则损身以殉之,此于生命还自不仁也。身且不仁,其如人何!故任其性命,乃能及人,及人而不累于己,彼我同于自得,斯可谓善也。”
这样的玄学论调强调以个人感受为前提,为无力改变现状的士大夫提供了避世的桃花源,也为世族纵欲提供理论武器和合理性解释。
玄学风行,儒学正统时期恪守礼节、仁义在肩的社会风气大改,士人崇尚虚无缥缈的玄学、放荡不羁的任情,以清虚为贵,虚无放诞之说充斥朝野内外,忽略社会现实,使西晋一朝表现出虚妄浮华的特点,由此造成的道德失序难以挽回,社会动乱由此开始。
其一,道德失序造成政治风气败坏。为官者“望空为高而笑勤格”,缺乏责任感;将个人性情得失放于官吏责任之前,丧失忠节意识,从政随波逐流。
如何曾对其子说:“吾每宴见,未曾闻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非贻厥孙谋之兆也,及身而已,后阴其殆乎”,未能尽到人臣之责;
又有王衍“虽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至之计”,其弟王澄在八王之乱中担任荆州刺史,但“日夜纵酒,不亲庶事,虽寇戎急务,亦不以在怀”。
其次,使得西晋社会奢侈成风,尤其是王公贵族。统治阶级本身约束较少,受玄学放任自然风气的影响,奢侈腐败之行更是无所顾忌,蔚然成风。
何曾“日食万钱,犹曰无处下箸”,何劭有乃父之风,“衣裘服玩,新故巨积。食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为限。时论以为太官御膳,无以加之。”,虽有皇帝下诏,但仍然屡禁不止,由此产生的巧取豪夺、贪污受贿屡见不鲜,以至于“忠贤路绝,谗邪得志”,以此为基调的西晋政权必然不可能长久。
关于西晋的道德失序,千宝的《晋纪总论》有概括性论述:“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落为辨而贱名俭;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
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由是毁誉乱于善恶之实,情愚奔于货欲之塑……悠悠风尘皆奔竞之士……(妇女)先时而婚,任情而动,故皆不耻淫逸之过,不拘娇忌之恶,有逆于舅姑,有反易刚柔,有杀戮妾媵,有黩乱上下。父兄弗之罪也,天下莫之非也。”
这段话深刻总结了西晋时期职业道德、公德、家庭伦理等方面全面失序的状况,归根到底皆因玄学而起。
西晋的灭亡虽然是世家大族势力过大、八王之乱造成局势动荡等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但儒学衰微、玄学独炽所带来的道德失落、社会无序不能不说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士人空谈误国竟至于此。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01 17:45:2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