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竹林七贤与魏晋隐逸文化的崛起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06 12:17:00 来源:戏说三国

竹林七贤与魏晋隐逸文化的崛起

话说魏晋时期七位隐士——王戎、山涛、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他们不慕名利只求在山水间逍遥自在,没事在竹林里小聚,一起喝酒唱歌,外人送给他们一个"雅号",就是"竹林七贤"。虽然被称为贤人,这七人的言行却和人们印象中的贤能大相径庭:王戎吝啬到给儿子吃糠,阮籍醉卧老板娘裙下,刘伶更是嗜酒如命,七人所行种种就不一一列举。

可在当时魏晋的文人墨客还将他们作为潮流,甚至争相效仿,和现在的"追星"有的一拼。"竹林七贤"到底"贤"在何处?凭什么成为魏晋风尚?一切都要从隐逸文化这个根本上谈起。

六朝隐风盛行的成因:外部力量为辅,内部因素为主

1.何谓隐逸文化?

竹林七贤与魏晋隐逸文化的崛起

《尔雅·释诂》中有云:"隐,微也。"意思是,隐与初生的植物的嫩芽类似,芽小到几乎看不见。可是客观上真实存在,并且古人认为芽并不小,只是能够看到部分的有限,随着时间的流逝芽慢慢长大,才会显露他本来的形态。

隐逸中的"隐"也是如此,区别于消失或是不可知,所隐对象不仅存在,而且对于当时的社会也是可以耳闻的。"逸"有逃逸的意思,有逃逸就必有至少一个逃避的对象,而且逃避的目的是求安稳,所以"逸"的目的一部分在于追求安稳。"隐逸"之于人类社会则表示主动逃避以求生活和内心安稳。隐士"为"隐居不仕的人'士',是指知识分子,'不仕'就是远离政治,不出来做官"。隐逸文化源远流长,据推测,隐逸文化在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就初见端倪。史料中曾记载中国历史上隐士的"鼻祖"——巢父,传说他品格高尚,是尧决定让位的首选之人,但巢父寄情山水之间,不肯接手帝位,才有后来的舜接管天下。

竹林七贤与魏晋隐逸文化的崛起

这时的隐士生活被称为"小隐",选择小隐的人也只是为了坚持自己的操守和生活方式。后来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对隐逸文化的总结与论述,才形成真正的隐逸理论,这种理论被称为"朝隐"——这被称为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对朝隐进行批判继承的是庄子的"游隐",其结合道家"全性保真"的理念,站在宇宙的高度审视万物,其隐逸生活更具艺术性。

中国隐逸文化由此形成两大派别,儒道互补的隐逸思想不仅成为个人处世哲学的代表,也成为封建社会避世的一种风尚,最终影响了古代文人两千多年的时间。

2.对政治的逃离:知识分子最后的倔强

隐逸在封建社会一直很受追捧,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成因是外部因素的推动。隐逸文化产生于春秋,在魏晋时期达到高潮,我们从中不难发现,隐逸文化的每一次变革与都离不开动荡的社会环境。

竹林七贤与魏晋隐逸文化的崛起

由于人类社会政治和权力的斗争加剧,夹在其间的知识分子不满动荡的现实,于是选择以逃逸与躲避来反抗当权者。客观来说,这种反抗实在具有局限性,所谓的对个人主义的坚持,不过是对现实的逃离和对当权者的容忍。但迫于当时的阶层障碍,隐逸是士人群体在贞节与仕途之间夹缝求生的最好选择。

3.背后中国哲学体系的支撑才有个人处世哲学的盛行

中国隐逸文化的时间跨度几乎和整合封建社会的持续时间重合,中途并没有因为和平的盛世终结,是因为隐逸文化内在符合古代文人对人生美学意义上的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隐士的审美追求不再仅仅是逃避现实,隐逸生活更加注重亲近自然,生活方式也逐渐诗意和艺术化。六朝时期,士人开始回归本真,对自身个性和自由的追求愈加强烈;六朝时期的隐逸文化与生命意识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求道长生思想成为这一时期隐逸思想的重要内涵。隐逸文化本质上根植于中国哲学,因此,这种个人处世哲学才得以在社会广泛推广。

竹林七贤与魏晋隐逸文化的崛起

隐逸文化的发展与没落

1.隐逸文化的起点:由不得志走向"朝隐春秋末年,礼乐制度严重崩坏,孔子主张的"仁政思想"在当时并不受到推崇,至于孔子四处碰壁,有志难酬,于是开启了有道则仕,无道则隐的朝隐模式。

与传统的"小隐"不同,孔子的避世相当于开启了"隐身模式"。他曾说过:"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孔子对隐逸的情怀只是暂时的,仕途坎坷时就明哲保身,仕途顺利时就还推行自己的政见。作为士人的理想信念,对国家的责任和对礼乐制度的维护是始终不变的。

竹林七贤与魏晋隐逸文化的崛起

朝隐的生活枯燥无味怎么办?那就出去走走,游山玩水,陶冶情操,回来还继续关注时局的变化,对政治责任、道德修养的坚守一个都不能少。这种"朝隐"更像是孔子工作烦了发的牢骚,等自己心情好了,自己上司心情也好了的时候,再回来继续工作。

朝隐只是自我保全的手段,它本身对功利的追求始终没变。

2.隐逸文化的高潮:混乱的魏晋六朝

与"朝隐"对立的是同时期庄子提出的"游隐",而游隐发展的高潮却在魏晋时期。"游隐"的以生命个体作为出发点,重点探求生命的价值、对独立人格的坚持以及在此基础对社会的批判。古代对生命主题的探寻无外乎儒家心性学说和玄学,游隐无可避免的涉及出世与舍弃欲望,庄子认为,只有放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这成为战乱中求仕无门的士人阶层最后的坚持。

竹林七贤与魏晋隐逸文化的崛起

宗白华曾言:"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曹氏、司马氏两大政治集团的相互争斗破坏原本的政治平衡与社会平衡,隐逸文化也随之愈演愈烈,加之掌权者对文人的压榨,隐逸成为当时大多数知识分子的选择,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竹林七贤"。

隐逸思想在魏晋时期得到最大限度的推行,士大夫阶级几乎人人谈玄,个个尚隐,自由的独立人格得到充分发挥,文人们用外在行为的放荡不羁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3.明清时期隐逸文化的没落

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达到封建社会的顶峰,隐逸文化也随着政治的专制统治逐渐没落。元代的隐逸文化迎来一次变革的高峰,这一时期的隐逸文化更加消极和世俗化,对政治持否定态度,重心转变为注重现实享乐。隐逸文化本质已经变质,衰落之风已初见端倪。

后来在明清时期皇权的强力打压下,隐逸文化遭受重创。"不为君用之罚"迫使文人放弃隐逸的自由。士人阶层的集体失声,使隐逸文化最终走向没落。

竹林七贤与魏晋隐逸文化的崛起

总结

中国的隐逸文化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他们多为躲避战乱,政治纷争成为隐士。这种对于不公的人生遭遇采取乐安天命态度的做法本质上是消极的,但同时也有积极的一面。他们选择站在社会旁观者的角度观察生活,所以他们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冷峻、深刻的,其在诗词,绘画等方面影响深远。

随着明清君主专制和文化专制加强,传统文化整体上走向衰退,隐逸文化也逐渐变质、没落。总体来说,隐逸文化给了士人阶层一定的自由空间,并由此推动玄学、儒学以及诗词绘画的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珍贵的思想明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6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竹林七贤是指魏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积聚饮酒、赋诗,由于地点位于山阳县竹林之下,因此被世人称作竹林七贤。在作品创作中继承了建安诗人之文化精神,其中嵇康、
2024-07-04 22:07:00
《广陵绝响》即将开演
...生在魏晋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百姓颠沛。“竹林七贤”聚于山阳竹林,本来过着饮酒纵歌、肆意酣畅、返璞归真的日子,直至有一天,“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突然“消失”,他的人生
2024-05-22 07:23:00
江苏人气宝藏·动漫版|赏AI“知音会”,去南博赴“竹林七贤”之约
...京,等待他的会是怎样的奇遇?循着六朝文脉,赴“竹林七贤”之约,步入南京博物院。这是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位列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馆藏文物达到四十三万余件
2023-07-20 10:08:00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作品和精神传承至今
前言竹林七贤是东晋时期的七位文人雅士,他们在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年代中,选择隐居于竹林之间,独立自主,追求自由与真理。竹林七贤的发展当时的政局动荡不安,司马家族已经掌控了曹魏朝廷
2023-12-16 22:06:00
冰墩墩设计负责人曹雪又有新作品,这次跟无锡泥人有关
...焦虑”。 文创产业逆势上扬,打造城市“新名片”竹林七贤,彰显七种精神象征。现场,汝山明举行了“汝山明竹林七贤杯”新品首发仪式。“七贤杯”以竹林七贤所代表的中式精神为意向代表
2023-09-16 22:52:00
嵇康:竹林七贤之首,20年不笑不怒背后的真相
...文学艺术上的几朵奇花,前有“建安七子”,后有“竹林七贤”,感觉7这个数字在那个时代就像幸运数字一般屡试不爽。建安大家都很好理解,是根据汉献帝刘协的年号而命名,那么竹林七贤又是
2024-05-07 06:33:00
刘伶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那么为什么说竹林七贤中的刘伶是地位最低了,今天就来一起看看吧。刘伶(约221年-300年),魏晋时期沛国(今安徽淮北市濉溪县)人,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
2023-08-24 14:31:00
建安七子vs竹林七贤,到底是啥组合
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是历史课本中必提及的两个名字组合。每当涉及到这个话题,老师往往不会过多地展开讲述,即使有一些解释也可能让你听得云里雾里。在本期中,我将以对比的方式向大家介绍这
2024-08-15 11:43:00
竹林七贤他们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竹林七贤虽然留给后世的是多个文人雅士荒诞不羁的故事,然而当中涉事人物全部都是政治人物,有些更是富二代,他们的行为理念由政治因素而引伸到思想行为,这与提倡“躺平”的青年人,因为生活
2024-07-01 21:1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