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窥斑见豹“书院风”
...。“宾兴”原指荐举时代地方推选、送别人才的宴席,在科举时代府州县为学子赶考的送行酒仪式,后来演变为资助士子读书、赴考的地方组织。清代中后期,尤其嘉道年间,各地尤其是海南岛上,宾兴事业发展尤为迅速。光绪...……更多
柳永四次科举三次落榜,第四次高中却被皇帝下旨去青楼填词
...老七,所以又被称作柳七。他出身官宦世家,父亲是朝中重臣,官终工部侍郎。而他本人在做官这件事上,运气实在不怎么好,终其一生也只是做了个县令。这不是说他没有才华,毕竟他可是北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前面提到,...……更多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张三甲,武艺高强无人能敌
科举制度从隋朝创立,历经一千多年,作为中国古代统治者选拔官员的一种主要手段,对历史的影响巨大。科举制度扩展了选拔官员的范围,吸引了大量处于社会中下层的有识之士,打破了原本的阶级固化,扩展了社会阶层流...……更多
清朝宗室子弟的官场生涯:升迁与限制的谜团
...三在正常情况下,所有的宗室子弟要想当官,就必须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在清朝初期,朝廷不允许宗室子弟参加科举考试。1697年,康熙皇帝下谕宗人府和礼部,第一次准许宗室参加科举考试,称“嗣后八旗宗室子弟,有能力...……更多
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真的是风流才子吗?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比,吾试捐一年力为之,若勿售,一掷之耳。”古人考取科举,要经过四道关,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中童试,可以成为“秀才”;考中乡试,可以成为“举人”;考中会试,可以成为“贡士”;考中殿试,可...……更多
唐伯虎的真实人生:从才子到悲剧的转变
...家庭重大变故后,唐伯虎化悲痛为力量,全心全意投入到科举考试当中。就这样,准备了三年之后,唐伯虎再次参加科举考试。以唐伯虎的学识,想要通过考试,并且在这一年的考试当中拿下一个好的名次,其实并不算困难。但...……更多
...没有一个故事主干,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映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观察之准确、描述之生动、细节之丰富,加上简练的白话语言,让书中人物个个栩...……更多
探析清朝时期皇帝的避讳
...字,都是不需要避讳的,可以单独书写,即便是士子参加科举考试时,遇到这些字也无需缺笔。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官方编撰的史料中,一旦提到这三个皇帝的名字,则需要遮盖,即在名字上贴上一个黄签,以表示避讳,但并...……更多
黄巢虽然残暴,却为我国拔掉了危害近600年的“毒瘤”
...没有因为家境优渥,而成为纨绔子弟,反而喜爱读书崇尚科举,小时候就被称为“神童”,长大后立志要入朝为官。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的黄巢顺利的通过了乡试,参加了会试,并成为最终候选人之一。他对自己很有信心,满心...……更多
阿桂:乾隆身边的文武双全重臣,和珅亦敬畏三分
...桂也从这件事情中吸取了一些教训,一步步成为了朝廷的重臣。戎马一生,战功赫赫比如,在乾隆二十年的时候,蒙古准噶尔部发生内乱,乾隆帝派出清军分两路向准格尔部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此时,阿桂也被派往了西北,经过...……更多
...业,继续办学,培养出诸如宗度、许骧等后来都成为台阁重臣的著名人物。睢阳学舍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文化交流与教育中心。第二阶段:府学。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邑民富人曹诚,在戚同文旧学之地出资300万金,造舍150...……更多
揭秘朱元璋钦点“明代首元”的精彩人生
...国在明代又进入对外交流频繁时期。吴伯宗是朱元璋重开科举后钦点的第一位状元,但他作为外交家和在丝绸之路上传播知识的翻译家的两重身份,却并不为人所熟知。通过对其个人文集《荣进集》进行研究,并参校相关明清史...……更多
“明文第一”归有光
...令。归有光的祖父归绅和父亲归正从小都刻苦读书,但由科举而仕的道路十分坎坷,两人均以布衣终老。与祖、父辈相比,归有光自幼聪明过人,他9岁成文,10岁时写就洋洋千言的《乞醯论》,乡人为之讶异。年及弱冠时,归有...……更多
朱棣的勤政与文治:从武功到文治的转变
...进的一个大的建树。明成祖他的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完善科举制度,广泛招揽人才。文官制度确实是完善起来了,但光有完善的制度,没有有才干的人来具体执行,还将会一事无成。朱棣重视文官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接下来他就...……更多
​长庆元年的科考舞弊案,是“牛李党争”的导火索
...子,在朝中向来以洁身自好、嫉恶如仇著称。但面对两位重臣的请托,夹在中间的他也不好多做任何表示,遂以默认的方式应承了下来。段文昌、李绅二人皆受了他人重金请托,看到钱徽一点就通,遂欣喜而去。不料,待放榜之...……更多
聊聊让康雍乾三代帝王动容的于成龙
前言在我们的印象中,清朝的科举考试十分公平公正,通过科举高中成为官吏是最光明正大的途径。但是在那个时代,也存在一些由于出身等原因,即使考试出类拔萃也无法通过科举的人。于成龙就是这样一位才华出众却始终无法高...……更多
安徽桐城历来是出文人、名宦的地方,这在明清之际尤盛。就仕途来说,清代张廷玉可谓登峰造极。他为官五十多年,深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倚重,最后成为清代配享太庙的唯一汉臣。是什么让他走得如此高远?和他的成...……更多
北宋科举制度的黄金时代:龙虎榜的诞生
...修是谁?他是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朝中重臣,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是驰名天下的文坛盟主,不管是政界还是文学界,欧阳修都享有盛名且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宋韵文化形...……更多
清朝名臣刘墉,配得上“好官”之称?其实他的行为比和珅更可恨
...是刘墉拍马也赶不上的。于是,和坤成为乾隆末期的第一重臣,而刘墉渐渐被边缘化了,心灰意冷的他开始了消极怠工,再加和坤的特意针对,他受到了乾隆的多次申斥和处罚。他作为上书房的总师傅,负责管理所有的上书房师...……更多
唐朝“第一枪手”温庭筠 是如何把自己前途作没的
...去世了,温庭筠不得不提前告别段成式,北上长安,踏上科举之路。初来乍到,温庭筠却发现自己才子的名号,早已盛传京城。唐朝进士科要考诗赋,考生要按照试题所出的韵,押八个韵,且有时间限制。“三条烛尽,烧残士子...……更多
宋朝重文轻武到什么程度?婚姻不讲究门当户对,只看学问成就
...中进士,就是最快让自己实现跃龙门的方法。不管是朝廷重臣还是富甲天下的商人都会为具有文学底蕴的才子放下身段希望能成为自己的爱婿。 ……更多
从华金寿日记看晚清主考官忙啥
...生活记录,为我们提供有关学官历史的感性认知之外,从科举考试的角度来看,华金寿日记还有两点较为重要的价值:一是提供了丰富的晚清生员录取数据;二是录存了大量岁试、科试和院试等试题。清代童生,一般要经过县试...……更多
兄弟皆才子:袁宏道与袁中道的文学盛名
...之中,文学成就最为杰出。之后袁宏道和袁宗道都参与了科举考试,并且都榜上有名。而袁中道虽然才华横溢,但科场一直失意。袁中道少年时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结朋友,四处游历,自踏上文坛后,以李白为人生和写作...……更多
陈循:从孤儿到明朝不老松的绝世文臣
...,他又是如何一步步从举人走向自己的状元之路的?二、科举之路陈循最初在乡试中获得第一名,但乡试中参加考试的人不多,取得第一名并不稀奇。接着他又参加礼部举办的会试,再次考取第一名。会试汇集了全国各地的人才...……更多
谁的朝代只有37年,制度却影响1300年
...—这些读书人此番来到长安,是为了参加可以改变命运的科举考试。随着这些读书人进入长安,科举制在这一年迎来了重大变革,由原来的单一科目考核,变成了明经、秀才、进士诸科。唐朝官方还规定,天下读书人参加科举需...……更多
当学历贬值,古代读书人何去何从?
...暗。他命运的转机来自于结识张浚、张栻父子,当时朝廷重臣张浚和他的儿子、理学家张栻,贬谪于永州,杨万里有机会师事张浚。此后,孝宗即位,主战派张浚出任宰相,杨万里随即改秩左宣教郎,任命为临安府府学教授,得...……更多
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才华横溢,却并非完美无缺
...是一个非常有声望的官宦家庭,每一代子孙,都有人通过科举,走入官场。因此,纪家非常重视对子孙的教育。或许是因为家族优秀的基因,纪晓岚从小就表现出了非常高的读书天赋。六岁时,纪晓岚就以非常优秀的成绩,通过...……更多
宋朝科举考试分为三级:解试、省试、殿试。解试是各个州府组织的地方考试,考中就是举人,相当于明清时期的乡试;省试是由中书省或礼部组织的中央考试,考中就是准进士,相当于明清时期的会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更多
古代一女子与和尚狼狈为奸杀掉夫君,元绛只凭一件衣裙就破了
...博学好问。饱读诗书的他仍然想要报效朝廷,于是去参加科举考试。少年才情的元绛信心满满,一路通过了乡试、会试。古代的科举考试是一级一级的考,最先考乡试,成为举人之后才有资格参加会试。会试要入京赶考,元绛此...……更多
黄巢起义虽杀人无数,却意外为铲除一项传承千年的制度
...量的钱财供他使用,但是寒来暑往过后,黄巢参加了数次科举,却始终没有中举。黄巢长期的失败经历,让黄巢非常不满,他开始认为不是自己没有能力,而是封建统治者没有眼光,才造成了自己的落榜。那年二月,黄巢在长安...……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三国演义》一直吹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好处,让大家忘了其实最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董卓,紧接着就是李傕郭汜二人,而这三个人都没有落得好下场
2024-06-28 17:05:00
马超身为西凉难得的青年才俊,自然有数不清的女子想要嫁给马超。而马超也是在年轻时,便娶了自己的正妻,杨氏。而杨氏婚后,便与马超生育一子
2024-06-28 17:05:00
而在三个儿子之中,长子与庶子皆是死于敌人之手,唯有幼子马承平安长大。而马超的后人却不仅仅是指这三个儿子,还有他的女儿——马氏
2024-06-28 17:06:00
李渊把一个太子之位扔给了李建成,但是你没有明确说明这个太子之位给她,他就是你的法定继承人,或者说你以后的继承就是它了。你应该把这个东西当面锣对面鼓的跟自己的儿子跟所有人都讲清楚
2024-06-28 17:06:00
所以对于自己的孩子可以寄打又骂,哪怕自己的孩子出去以上饭钱,这种事情很正常,你就是替我干这种事儿的,要是自己的孩子犯了错
2024-06-28 17:07:00
汉高祖刘邦认为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王。因此他在定鼎天下后采取了分封制,即将国家的边远地区分封给刘氏诸侯王(消灭异姓王之后)
2024-06-28 17:07:00
到了一千多年后的明代初期,大明第二任天子建文帝也面临着藩王尾大不掉的局面。可是建文帝没有学习汉武帝的成功经验,而是采用了汉景帝用拳头说话的方式
2024-06-28 17:08:00
当年刘备带着几十万的百姓一起逃亡。可是甘夫人和刘备的儿子刘禅却被冲散了。赵子龙作为刘备的贴身保镖,却跑过去救他的儿子。这就是不称职啊
2024-06-28 17:09:00
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三国故事。我们先来看看刘备摔阿斗的前因后果:首先赵云是刘备手下的一员猛将,他被称为三国第一儒将,可见无论是在武力方面还是头脑方面
2024-06-28 17:10:00
后来刘备有了阿斗,不但开始疏远刘封,还防备刘封对阿斗不利,这也是后来有人认为关羽失荆州之前刘封不肯出兵救助的理由:关羽明显是阿斗刘禅的最大支持者
2024-06-28 17:11:00
正史互相冲突,导致建文帝的下落之谜,成为了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各地甚至是不是便会冒出一些建文帝曾出没的“痕迹”,不过正是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信息太多
2024-06-28 17:12:00
至于郑和下西洋是不是为了寻访朱允炆,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胡濙却是史料中明确记载的,担负寻访朱允炆下落的官员。而正是由于朱棣的命令
2024-06-28 17:13:00
唐朝有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忧国忧民,心系家国,他感慨生民,为无数普通人留下历史的注脚。就如BBC关于杜甫的纪录片中诠释的那样
2024-06-28 17:13:00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名门之后,官宦世家。他恪守着积代相传的“奉儒守宦”的信念,他文采飞扬,雄心壮志,一心希冀“致君尧舜上
2024-06-28 17:14:00
由此,我们读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昔盛今衰,读到“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隐隐忧伤,读到“日长唯鸟雀
2024-06-28 17: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