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众所周知,“黄巢”是唐朝时期的农民军起义领袖,其生性残暴、滥杀无辜,在起义的过程中,屠杀了数以百万计的无辜百姓,甚至拿人肉当做部队军粮,以保证起义军的战斗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食人记录。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杀人魔王,他却在无意间为中国铲除了,一个危害900多年的“毒瘤”,让后世人受益良多。
那么,这个毒瘤究竟是什么呢?黄巢又是如何铲除它的呢?
黄巢
名落孙山,参加起义
公元820年,一个名叫黄巢的孩子出生在山东曹州冤句地区(现今的山东曹县),由于家中世代以贩卖私盐为生,所以黄家的家庭条件非常富裕。
黄巢从小便接受了精英式教育,除了能够弓马娴熟以外,他还熟读了四书五经,可以称得上是文韬武略,样样精通。
成年以后,黄巢打算前往长安(唐朝首都)考取功名,家人为其准备了大量的钱财供他使用,但是寒来暑往过后,黄巢参加了数次科举,却始终没有中举。
黄巢
长期的失败经历,让黄巢非常不满,他开始认为不是自己没有能力,而是封建统治者没有眼光,才造成了自己的落榜。
那年二月,黄巢在长安写下了《不第后赋菊》一诗,其中的主要内容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在这首诗里面,黄巢以菊花来比喻那些被压迫的人民,以百花来暗指腐朽无能的统治集团,表示自己总有一天会施展毕生所学,让那些封建统治者们再也不能无视他。
黄巢
事后,黄巢愤恨地回到家中,继承了祖上传承的基业,成为当地的一名盐帮头子,并凭借着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将家族的贩卖私盐生意越做越大。
时间如流水消逝,黄巢在当地娶了妻子,也生下了几名儿女,按理说他内心的仇恨也该消失了,但是事实情况却截然相反,黄巢依旧怨恨着当朝统治者,怨恨着那些世家大族,认为如果不是世家大族把持朝政,自己怎么会沦落到一辈子跟私盐打交道的下场。
公元874年,全国各地发生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其中以山东和河南两地的受灾情况最为严重,百姓们普遍陷入缺粮的状态,各级政府非但没有开仓放粮,反倒还增加了许多赋税,致使百姓民怨沸腾,不断有人被逼着强行造反。
黄巢
当时,河南濮阳的私盐贩子王仙芝聚众造反,一度拉起了数万人的武装力量,打得州县的政府军根本无力镇压。
眼见同样是私盐贩子,别人都能取得成功,黄巢自然不愿落于人后,于是他便召集了自家的子侄,在曹州附近拉起了数千人的队伍,响应西面的王仙芝所部。
后来,农民起义军越拉越大,四面八方苦于苛税的百姓,争相加入了黄巢的部队,相比于王仙芝的部队,黄巢有着更为明确的口号,那就是“天补均平”,改变财富不均的现象,让所有人都能过上平等富裕的日子。
沂州
单纯是靠着这个理想化的口号,大量的百姓就选择投奔黄巢,这也导致了本来明明是王仙芝发起的起义,结果最后却被称之为“黄巢起义”。
一年以后,王仙芝和黄巢在沂州汇合,大家齐心协力对抗朝廷的平叛军,虽然起义军声势浩大,但是在朝廷军队的镇压下,王仙芝等人还是打了败仗。
然而就在王仙芝和黄巢即将被消灭的时候,朝廷平叛军队掌权者却玩起了养寇自重的手段,让黄巢和王仙芝重整旗鼓,转战河南阳翟等地,继续开启了流窜生涯。
起义军
此后,王仙芝又使用计策,围点打援全歼了前来增援的官军部队,杀死了唐军大将和刑部侍郎,活捉了汝州刺史,导致东都洛阳岌岌可危,唐僖宗无奈下诏赦免王仙芝,希望能够招降王仙芝的起义军。
而王仙芝的内心也非常犹豫,一方面是朝廷许下的高官厚禄,另一方面则是起义军势头正盛,所以他准备再等等,看着时局的变化再做打算。
起义军
彼时,朝廷的地方州县大多畏惧起义军,于是便普遍选择了坚守城池,但是这样一来,反倒给了王仙芝、黄巢不断壮大的机会,他们裹挟百姓一路南下,先后攻克了十余座城池,每到一地便大肆烧杀劫掠,破坏当地的生存环境,迫使百姓不得不跟着他们一起前进,在短短的大半年时间里,王仙芝和黄巢的起义军已经达到了三十万左右。
直到这个时候,朝廷的军队依旧止步不前,老迈腐朽的唐朝官员认为,曾经地方也有过消灭起义军的案例,可是一旦没有了这些流寇,唐朝皇帝就会鸟尽弓藏,所以不如继续实行养寇自重的手段,看着王仙芝和黄巢的部队不断壮大。
黄巢
数月以后,王仙芝率军进攻蕲州,蕲州刺史无力抵挡起义军的兵锋,所以便用帮王仙芝讨封的手段,拖住了起义军的进攻。
当时,王仙芝和黄巢经过简单的商议后,也答应了这件事情。但是任谁也没有的是,唐朝中央在这件事情上耍起了心眼,为了离间王仙芝和黄巢,唐僖宗只答应封王仙芝为神策军将领,至于黄巢则什么也没有。
黄巢
对于这样的结果,黄巢非常的恼怒,他认为直到今天,朝廷依旧没有重视他。于是他便找来大批起义军将领,当面斥责王仙芝说:“曾经我们约定好扫平天下不公,如今你却准备一人投降朝廷,这让数万名跟着我们的将士们怎么办?”
听到这话,在场众人瞬间群情激奋,黄巢甚至主动出拳打了王仙芝,眼见大家都反对投降,王仙芝也就只能拒绝降唐,并攻破了蕲州城池,将城里的兵丁全部杀死。
经此一事,黄巢也意识到跟着王仙芝混是没有出路的,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要自己单干,所以在攻下蕲州以后,黄巢率军向北进发,重新回到了山东老家。
黄巢
自己单干,称王称帝
公元877年,黄巢率军攻破山东郓城,杀死了当地的藩镇节度使,然后又攻破了沂州,,发展成数万人的大部队。
同年年底,黄巢和王仙芝一起挥师南下,两军齐头并进,先后打下了多座城市,但是因为分赃不均的缘故,黄巢主动率兵北反中原,至于王仙芝则仗着兵强马壮,和朝廷的平叛军谈起了条件。
当时,朝廷故意诓骗王仙芝,让其派出头号大将尚君长前来谈判,随后又杀了尚君长等人,利用王仙芝愤怒至极的情绪,轻易把他引入了死地,歼灭了王仙芝的部队。
黄巢
王仙芝死亡以后,黄巢自立为“黄王”,号称冲天大将军,驱赶着数十万的部队攻打州县,然后在荆、襄一带受阻,黄巢接连吃了几个败仗,于是便向地方藩镇乞降。
事后,黄巢分析了一下自己失败的原因,认为自己不是败在唐朝政府的手中,而是败给了地方上的藩镇军队,假设如果能够绕开这些藩镇,那么未尝不能成就一番大事。
第二年八月,黄巢再次反叛,并率军越过地方藩镇,直接朝着大唐王朝最富有的南方地区挺进,南方各州县太平已久,所以面对残忍的黄巢军纷纷请降,黄巢下令杀掉官府,杀掉官吏,驱赶所有的百姓成为盾牌,帮助起义军攻城略地。
黄巢之乱
一年以后,黄巢相继攻陷福州、广州,并要求朝廷侧封他为广州节度使,但是唐朝中央却认为,南方各地是国家经济命脉,不可掌握在黄巢手中,于是便派兵讨伐黄巢的部队。
彼时,各藩镇一听说是去南方作战,纷纷主动上书请战,都想靠着着这次战争,赚上一笔横财。
恰逢,黄巢的士兵多是北方人,军中出现大面积的水土不服,又突然发生瘟疫,黄巢不得不率军北方,杀回了中原地区。
攻城拔寨
在回到中原以后,黄巢的起义军已经高达数十万,而中原地区经过多年的战争洗礼,根本就无法满足这么多人生存,无可奈何之下,黄巢开始从许、汝、唐、孟、郑等数十个州县抓来百姓,捣磨成肉泥,供给前线的士兵们使用。
据史书记载,黄巢的起义军日食死尸三千具,这一年的时间下来,就足足吃下了上百万的无辜百姓。
黄巢称帝
此后,黄巢攻破洛阳,然后又兵进洛阳,撵走了唐朝的正统皇帝。在长安城内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齐”,享受起了荣华富贵。
也许是起义军出身,黄巢非常排斥唐朝的统治集团,甚至在长安城内大杀特杀,将李唐的官员们杀得空无一人,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昔日“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想法。
唐僖宗
起义虽败,毒瘤去除
到了这个时候,假设黄巢一鼓作气,彻底杀掉唐朝皇帝,或许真的能够成为一代开国君王,但是命运却给大家开了一个玩笑,任谁也没有想到明明已经是日落西山的李唐皇室,仅仅花费了半年的时间,反倒又重新站起来了。
至于黄巢还在长安城内坐着自己的皇帝梦,完全没有意识到死亡的到来。彼时,唐军试探性的进攻长安,黄巢以为唐朝大军赶到,所以便急匆匆地撤出长安。
结果在发现只有部分唐军时,黄巢又回师反攻,虽然夺回了长安城,但是这一来一回之间,让唐僖宗有了足够的时间调兵遣将,各路藩镇军队也陆续向京师进发。
李克用
长安城内粮食不足,黄巢却因为留恋享受,迟迟不愿撤出长安,导致起义军被全数围困在了长安城内,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领兵来攻,黄巢率大军迎战,一天之内接敌数次,全部以败退告终。
当时,地方藩镇士兵也看出起义军的弱势,随即发动全军猛攻,黄巢大败,连夜彻出了长安城,转而向陈州地区进发。
在抵达陈州以后,黄巢发现对方已经做好防御准备,但是义军刚刚经历一场大败,于是为了获取粮食和物资补给,黄巢只能强行攻城。
黄巢
在强攻陈州的数百天内,黄巢利用老办法,继续用人肉充作军粮,帮助义军士兵恢复体力。
然而还没等黄巢打破陈州城,李克用的大军却再次杀到,黄巢的起义军又是大败而归,数万将士惨死在战场上,义军归降者无数。
黄巢等人仅以数百人身免,黄巢的外甥林言眼见大势已去,随即发动兵变,杀害了黄巢的家人,拿着黄巢的头颅投降,结果却被官军以黄巢同党罪无可赦的由头,给直接杀掉了。
唐朝世家
至此,黄巢起义全部结束,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场战争席卷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就连唐朝的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也全部遭到屠杀,数以百万计的无辜百姓惨死其中。但是当我们细细地观察以后,就会发现除了人口的消失以外,还有困扰着李唐皇室的世家大族也跟着消失了。
要知道在黄巢起义之前,世家大族一直是一个令人感到恐怖的东西,早在东汉王朝建立的时候,光武帝刘秀就是靠着世家大族的扶持,一步步走上了皇位。
九品中正制
东汉王朝末年,世家大族们操纵着群雄逐鹿,曹操、刘备、孙权、袁绍,无论是那个诸侯背后,都是有着世家大族的背影。随着魏文帝曹丕“九品中正制”地推出,世家大族开始逐步掌握了做官的权利,这也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一幕出现。
整个魏晋南北朝,世家大族依旧是一股可以掌控皇权变更的重要力量,其中南朝的东晋统治者,甚至直接喊出了“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颍川王氏的名头远超司马皇族。
图片源自与网络
门阀世家包庇流民、兼并土地,掌握了文化和书籍等知识,把控着国家用人制度,让皇权统治者不得不重用他们。
这种特殊的现象,直到隋文帝推行“科举”制度,才有了略微的改善,但是科举毕竟动摇了世家大族的根基,所以在隋文帝死了以后,世家大族就联合关陇贵族,给隋炀帝上了一课,把正处于新兴阶段的隋朝直接灭亡了。
李世民
唐朝建国以后,唐太祖李渊也得知世家大族的危害,但是他又不得不重用这些文臣,于是在他这一朝,科举制度并未取得什么重大成就。
唐太宗李世民上位后,由于不是通过正规手段夺取皇位的,所以遭到了世家大族的集体抵制,乃至李世民在修筑《氏族志》的时候,大臣们公开把世家大族的代表五姓七望等家族,排到了李唐皇族前面,气得李世民只能强行下令修改《氏族志》。
科举
终期唐朝一代,皇帝们虽然短暂地压住了世家大族,但是在李世民死后,单是五姓七望世家前前后后就出现了一百多位宰相,甚至在唐文宗时期,出现了皇帝想要向宰相郑覃(荥阳郑氏的人),求取他的孙女嫁给皇太子,却被郑覃拒绝了画面。
这位五姓七望世家出身的宰相,宁愿把孙女嫁给同样是五姓七望的一名九品官员,也不愿意嫁给皇太子,让唐文宗不禁感叹:“我家做了两百年的天子,居然还不如五姓七望的世家。”
世家子弟出行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看出世家大族的强大,从东汉到唐朝末年,世家大族足足繁衍了九百多年,他们已经逐渐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种毒瘤,凭借着庞大的知识储备和土地财富,世家大族把社会的上升渠道牢牢把持。
即便是有科举制度,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依旧会优先提拔自己人,最后造成了国家人才渠道的堵塞,爆发出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就像当年的“五胡乱华”一样,广大的普通百姓遭殃,世家大族则跑到南方继续偏安。
然而成也世家、败也世家。就是因为世家大族把持科举,所以在黄巢起义以后,他将杀戮的目标放到了,掌握财富和权利的世家身上,五姓七望先后遭到屠杀,中原地区为之一空,生存多年的世家大族,最终也泯灭在了这场起义运动之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7 17: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