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
明代家世背景可考究的进士六千余名,其中有一半是平民出身,可见科举确实是一把通往成功的阶梯,有效地促进社会流动(SocialMobility),微寒的家族非常有机会经由科举向上爬升。但考中科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古语有云:...……更多
在古代考中进士就能做官吗?科举考试的利与弊是什么?
科举考试对于出身于寻常百姓家庭的读书人来说,科举考试是他们实现人生跨越的一次机会,同时也是走进官场的唯一正途渠道。他们在科举考试之路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寒窗苦读数十载,因此古代还有“一榜定终身”的说...……更多
清朝时期的七品知县能够面见皇上吗?
...主事,当然倒数的基本就外放了,不留在京城。在清朝,读书人想要成为一名知县,确实需要历经一系列的考核环节。这些考核环节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合称“科举考试六步”。县试:通常在县府进行,...……更多
聊聊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说明考生已经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前面一系列的考试。而且读书人总是有些骄矜的,想显得自己矜持些,不想表现得太过急躁。偏偏贡院放榜的官员们,并不会放过这些学子和百姓们的心情,放榜的顺序,经常是从第六名开始顺次...……更多
清朝科举制度:各级功名详解
...占据的特殊地位和巨大份额。所谓“学而优则仕”,清代读书人的终极梦想就是通过科技考试进入仕途,于官场施展政治抱负,赢得青史留名。在诸多影视作品的演绎中,诸如秀才、举人、进士等科甲功名的出现概率极高,让我...……更多
宋朝科举制的繁荣与防舞弊措施
...了朝谢制度,让及第举人皆为天子门生。此举不仅增加了读书人的优越感,还巩固了中央集权,实为上上策。此后创设了殿试,与唐朝时的解试、省试一起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另外,创设了特奏名制度,将殿试或省试落选的举...……更多
宋代科举屡考不中者也可得到“特奏制”,成宋朝的国策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更多
五代十国时期科举考试作弊现象及其应对措施
...每个地方的一些科举政策也是不一样的。有些地方比如说读书人比较多的,生产力比较发达的地方,自然录取人数也是要多一点的,那么在一些生产力并不是很发达的城市,自然录取人数也是要少一点的。所以很多考生为了自己...……更多
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时期,秀才和进士是相等的,而且秀才也是非常难考的,读书人能够考中进士的成功率非常低,以至于最后,秀才这一科目没多久就去除了。从此之后,秀才便成为所有参加考试的人的统称。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考试科目也在...……更多
清朝时期食物科举制度:五种人无缘金榜题名
从封建王朝诞生一来,进入朝廷做官都是读书人的向往。在科举制度没有发明之前,人们想要进入朝廷做官,只能靠月旦评,或者是别人的举荐。隋朝时期科举被发明,可惜的都是在这个朝代,科举并没有完全的落时。直到到...……更多
陈安之死:朱元璋时代的科举冤案
以前考清华北大并不比现在难。读书人是全国唯一能通过考试的人。他什么都差,但学习不好。科举考试是穷书生唯一出人头地的机会。方法,为了拥护读书人,有的人吃了麸皮厚的蔬菜,倾家荡产,有的人甚至参加科举考试...……更多
墨水惩罚:古代科举制度的奇葩法律
...升到了国家法律的阶层。这还要追溯到隋朝时期,当时的读书人如果想用“十年寒窗苦“来换取功名仕途,决定参加科举考试,就必须先做好“喝墨水”的准备;《隋书·礼仪志》记载“书迹滥劣者,饮墨水一升”,简单的翻译...……更多
谁的朝代只有37年,制度却影响1300年
...队伍隶属唐朝礼部,奉命到地方收受贡品后归来。队尾的读书人则是他们在返回途中遇到的同路人——这些读书人此番来到长安,是为了参加可以改变命运的科举考试。随着这些读书人进入长安,科举制在这一年迎来了重大变革...……更多
科举考试:古代的公平选拔与官场变革
...演变成为唐代主考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更加被读书人看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数进士出身。考生主要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乡贡进入京城参与考试的通称为举人。 宋代的科举制继承唐朝,同时由于...……更多
古代科举之路:状元背后的辛酸与机遇
...丰收,那些沉甸甸的收获就是他们为之努力的目标,对于读书人来说,金榜题名就是他们的愿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都是插花游街马蹄轻的荣耀时刻人们都觉得读书人只有考上了状元才能叫咸鱼大翻身,当看到《儒林外史》中的...……更多
状元李春芳的幸运与平庸:科举考试背后的故事
...。与之不同,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的人,大多是穷苦的读书人,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这使得皇帝更加放心,因为他们只能依附于皇权。因此,历代皇帝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尤其是在最后的考试阶段,皇帝亲自监考,最后名...……更多
选家,古代的职业教辅编辑
...是在明清。尤其明代中后期,科举考试日趋程式化,许多读书人不再专注于钻研经书大义,而是开始揣摩考试答题的技巧。加上活字印刷技术日渐成熟,出版行业非常兴盛,教辅也就成为一门大生意。在众多教辅当中,卖得最火...……更多
科举失利,人生不败:揭秘古代七位落榜生的传奇人生
金榜题名是读书人的梦想,但很多时候即便努力了,也很有可能名落孙山。无论什么时候,为梦想努力就好,落榜不可怕,生活还要继续,下面这七位落榜生,活出了自我,虽然落榜,也获得了足以震撼世人的个人成绩。一、...……更多
古代科举第一榜,一场考试诞生了8位文坛大家,9位宰相
...以来,历代以来为朝廷选拔人才的最直接方法,也是寒门读书人进阶的唯一途径。虽然到清朝经历过“八股取士”的框架,比较死板,但仍不失为最好的办法。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佑二年,北宋初中期建国刚百年,政权稳固,...……更多
《繁城之下》播出过半,凶手提前曝光,宋辰宋典史可以被锁定
...会当中,调侃讽刺圣人,是不敢想象的。为什么呢?因为读书人,基本上都是指着科举来完成身份转变的,而要科举成功,依靠的,便是圣人的言论、观点和思想。 直白一点讲,古代的读书人的饭碗子,是圣人给的。他们会一...……更多
古代科举考试作弊的后果与防作弊的策略
...放过,面对这种近乎完全没有隐私的搜查,平时再斯文的读书人到这时也不再斯文了,他们是不能抗议的。也就是说,如果不让搜查的话,你就别想参加考试了。这种方法非常有效的避免了替考以及在衣服上夹带小抄的作弊之举...……更多
清朝科举制度:从举人到进士的晋升之路
“进士”,古代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所能获得“功名”的最高等级。从“童试”、“院试”到“乡试”,再到“会试”,然后再到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古代读书人的身份经历“童生”、“秀才”、“举人”、“贡士”和...……更多
秀才与举人的差别:社会地位与经济福利的对比
...童生,而通过童子试之后则就是秀才,也就是说你是一名读书人了,你也具备了考科举的条件,然而我们之前也说了,乡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范进和吕秀才的故事只是虚构,历史上那些屡试不中的读书人可谓多得多,著名的...……更多
赵楷以皇太子身份参加科举,成中国历史上身份最高的状元
...己的父亲宋徽宗。宋徽宗听到之后非常高兴。但是怕天下读书人说闲话,就把当时的榜眼王昂提到了状元的位置。赵楷也就成了历史上,当状元时间最短的人;同时也是历史上成为状元身份最高的人。相传历史上,康熙皇帝当太...……更多
文昌星与科举:古代中国的读书人命运之神
...,因此在封建社会,文曲星往往被视为科举的正神,掌管读书人的命运。但在传统文化中,神仙大多有原型,那么这个文曲星的原型又是谁呢?说起文曲星,就不能不提“三星高照”,即福、寿、禄三星,他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关...……更多
桅杆背后的科举功名
...们不知其为何物,回家后问祖父,祖父说那是石桅杆,是读书人考取功名后竖立的,但是更多的内容他也讲不出来。时光如梭,俯仰之间,我也步入老年闲赋在家了。想起那些石柱子,我又来到曾经多次攀爬的桅峰山周围,寻找...……更多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与周进: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悲剧
...的意图并不是真的想以喜剧结尾作为对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人的肯定和奖励,反而是为了写出了更露骨的讽刺。与周进相似命运的范进又遭到了科举制度的何种残害呢?范进中举一节我们大家都是很熟悉的,他的科考之路也是...……更多
从科举到学堂:中国教育的历史性转
...911年的“辛亥革命”!参加科举考试,是一千多年来无数读书人的图谋进取之路,是贫寒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所以,“戊戌变法”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也只是提出了“兴学校”,却没有提出“废科举”。当时的新派人...……更多
当学历贬值,古代读书人何去何从?
...人还是今人,仿佛都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考取功名后,读书人的生活便一帆风顺吗,抑或只是漫长人生的一个节点?历史学者王瑞来的《士人走向民间:宋元变革与社会转型》一书站在历史研究的角度上,给予我们颇多启示。...……更多
他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个三元及第的人,下场却如此悲惨
...中国前后延续了一千三百余年。在这期间,有着数不清的读书人,不惜花费数十年的时间。只为在科举考试中,能够金榜题名。其实科举制度与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大同小异,都是逐层向上的。在科举考试中,我们称乡试的第一...……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数有战功,看来有关羽张飞在就是好,容易立功。先是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这里的平原令就是平原县的县令,而平原相就是平原国相
2024-06-25 18:07:00
当时到处都是黄巾和反贼,官府也到处都在募兵,所以在路上遇到去丹杨募兵的都尉毋丘毅,便一起同行。走到下邳的时候遇到了反贼
2024-06-25 18:07:00
刘备自小有大志,此时便带着他那群小弟,跟随校尉邹靖去讨贼。可是他第一次上战场就差点战死了,受伤后装死躺在那里,等贼人都走了
2024-06-25 18:06:00
陈胜吴广起义时,范增已经70岁,项梁率8000江东子弟兵渡江西进时,范增主动投军。当范增、项梁、刘邦等相会于薛地时,陈胜已经被杀
2024-06-25 18:11:00
当时刘备自己只有一千多兵,外加上一些杂胡骑和饥民有几千人,但那些都是乌合之众,上战场不顶用。所以当陶谦说要给刘备四千丹杨兵的时候
2024-06-25 18:07:00
并且自小没爹,只能与母亲贩履织席为生。虽然家庭条件不富裕,但他母亲还是送他去跟卢植学习,那年他十五岁。不过刘备不爱读书
2024-06-25 18:08:00
少年时的甄宓就显露出与其他孩子不同的灵慧之气。其他孩子在院中玩耍的时候,她却泡在书堆里,手不释卷,小小年纪已经是一身书卷气
2024-06-25 18:09:00
也就是在此时,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刘备听完吓得筷子掉到地上。汉代时对刺史称为使君
2024-06-25 18:07:00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不知,当日的她是怀着怎样凄绝悲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一生所爱敌不过别有用心之人的几句谗言
2024-06-25 18:10:00
公元前206年,陕西临潼鸿门,历史上最惊险的饭局——鸿门宴上,之后范增召项庄舞剑,意图刺杀刘邦。刘邦逃脱之后,范增长叹一声
2024-06-25 18:11:00
甚至认为乡党名族出身的正妻任氏性急善妒,不听劝阻将她休弃。自此以后,甄宓成为曹丕名正言顺的正室夫人,一时之间风光无两。她也曾心中窃喜
2024-06-25 18:09:00
当时,项羽与刘邦是楚怀王手下的两大军事集团,楚怀王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实则是想挑起两大集团的争斗。一旦杀死刘邦,项羽将彻底的真正的一家独大
2024-06-25 18:12:00
楚怀王曾有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攻入关中,打下咸阳之后。当项羽到达函谷关后,刘邦军不准楚军入关,楚将英布等以武力破关直入
2024-06-25 18:12:00
“康熙擒鳌拜”,影视剧已经多次上演,不可否认的是,康熙是用“诡道”擒获鳌拜的,若是光明正大地对垒,康熙即使能获胜,恐怕也不会那么轻松
2024-06-25 18:16:00
顺治十八年,年仅24岁的顺治帝驾崩,虽然顺治之死在历史上充满争议,但根据《清史稿》的说法,顺治帝是病逝。临终前,顺治下了罪己诏
2024-06-25 18: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