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 | 一声“嗨哟”,喊出浪涛中的热血传承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7-29 07:41:00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孙佳睿

五千年黄河浪涛里,一声“嗨哟”刺破风雨。这是先民脊梁抵住洪峰时的呐喊,是木桩砸进堤坝时的震颤,是纤绳勒进血肉的集体节拍。在没有机械的年代,黄河船工们用最原始的声浪驯服黄河,在惊涛中刻下文明的年轮。黄河号子,是河床深处诞生的生命史诗。

自古以来,黄河洪泛不断,我们的先民在与洪水抗争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协作,逐渐形成有一定节奏、一定规律、一定起伏的声音,这就是最早的黄河号子。据《宋史·河渠志》记载:"凡用丁夫数百或千人,杂唱齐挽,积置于卑薄之处,谓之埽(读作sào)岸"。这种"杂唱"就是后来的"黄河号子"。黄河号子在祖先的“嗨哟嗨哟”声中诞生,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完善,在沿黄地域形成各种不同的类型。按照黄河河工的不同工种,抗洪抢险中的不同阶段施工的技术要求,黄河号子又分成河工号子、夯硪号子、船工号子。其中河工号子主要用于打桩、拉骑马、拉捆枕绳、推枕等,按照节奏腔调的不同又分骑马号、绵羊号、小官号、花号四种。夯硪号子是人们在加固堤坝或建造房屋打地基等劳动中喊唱的号子,主要包括老号、新号、预备号、缺把号、紧急风、板号、大定刚号、打丁号、重叠号、二人对号等。船工号子又分"拨船号子"、"行船号子"、"拉篷号子"、"爬山虎号子"和"推船号子"等,不同的号子曲调和内容都不一样,或缓慢、或快速、或激昂、或抑扬……唱什么样的号子要根据当时的场面来选择。

随着河道的变化,船工们还创造出了各种形式的劳动号子,以适应劳动节奏的变化。黄河中上游是黄土高原和豫西山地,谷深峡险,水流湍急。黄河船工们逆流而上,步步艰难;顺流而下,提心吊胆。三门峡是黄河最险恶的地段之一,明礁暗石,水势凶猛,曾有不少船只在这里葬身河底。民间有句俗话叫"船行三门峡,如过鬼门关"。所以,船工们在这些河段里行船,必须有同舟共济之心,力挽狂澜之胆。这时候,使用的号子几乎不用歌词,全用"嗨、嗨"的衬词组成。而黄河流出豫西山地,进入华北平原以后,没有了那种奔腾无羁的气势,缓缓泻入渤海。船工们在这些河段里行船,其号子也多缓慢悠扬,颇具情趣。此时,船工们往往唱一些历史传说故事,以解除疲劳,活跃气氛。如“三气周瑜在江东,诸葛亮将台祭东风。祭起东风连三阵,火烧曹营百万兵"等。在人工治黄的年代,河床上日夜回响的黄河号子不仅鼓舞了船工们的士气,更让他们这种面对挑战不懈奋斗的精神得以传承下来。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船工的数量开始锐减,传统的人工抢险被机械抢险代替,加之电子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为“指挥信号”的黄河号子失去了固有的依托环境,逐渐被人淡忘,处于濒临失传灭绝境地。几千年以来,日夜奔腾的黄河水带走了无数雄浑高亢的黄河号子,以及无数传唱她们的老河工。面对黄河号子濒临消逝的困境,无数黄河子孙开始为保护这一文化瑰宝忙碌起来。这其中就有黄河号子第三代传人李富中的身影。

李富中出生在“黄河世家”,是黄河号子的第三代传人,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是老河工。他的祖父李建荣是黄河号子的第二代传人。1981年,李富中在武陟第一河务局走上了治黄岗位。但他发现,在抗洪抢险的工地上很难听到号子声。于是,他决定向祖父李建荣学习黄河号子,并教给同一个抢险队的河工们。在此期间,李富中对黄河号子进行了整理加工,形成了相对完备珍贵的资料,这为后来黄河号子的申遗和保存工作保留了第一手资料。2006年6月,时任孟州市河务局局长的李富中倾其所有支持的系列专题片《黄河号子》以及《土锇号子》在孟州黄河滩开拍。2007年3月,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黄河号子名列其中。2008年6月,黄河号子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说,李富中和李建荣为这次黄河号子的成功申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河号子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在传承民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以及提升精神文明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对劳动人民的深情赞歌,更是激励后人勇于面对挑战、不懈奋斗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黄河号子,是母亲河脉搏震动的录音带。当现代机械船的汽笛取代了纤夫的呐喊,那些刻进黄河崖壁的声波痕迹,仍在提醒着我们:有一条用血肉之躯与滔天浊浪对话的族群,曾以最原始的合唱,写下华夏文明与自然博弈的壮丽复调。那些用“嗨嗨”劈开鬼门关的勇气,那些借月光传唱三国的悠长,早已沉淀为民族的基因。号子声或许微弱,但在母亲河的脉搏里,它永远跟着黄河水奔涌——因为只要惊涛再起,血肉筑成的和声必将再度震响河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29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探秦汉黄河改道以鉴今
文|冯骏祺黄河之水自远古奔涌而来千年,在华夏大地上谱写讴歌,勾勒点染了自然与文化的悠久画卷,黄河在先秦两汉文人史家笔下从来不是温顺和睦的一股清澈之流,自奴隶至封建,从懵懂到文明初
2025-04-18 15:05: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黄河入诗,成为千古传颂的隽语名句
...唐诗千句寒沙卷狂澜。李白矗立在陇西高原俯瞰吟作:“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千年后大浪依旧滔滔,无数后人与之共鸣。王之涣登上鹳雀楼望见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
2025-06-15 16:26: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舌尖上的黄河记忆
文|冯骏祺来到东阿府定要品尝一下肥嫩的黄河大鲤鱼。午间,府前街东的社区农贸市场仍是熙熙攘攘,迎面就看到水产店的招牌,三大铁盆里面,造氧机汩汩水中大鲤鱼活力不减,穿胶皮裤的鱼贩子老
2025-03-31 06:09: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铁牛入水护佑五百年安澜
...拓荒牛”,牛,成为中华民族性格底色的生动隐喻。而在黄河岸边,有这样一种牛,毅然挺立于渡口夹岸,历经了千余年的浪刷风蚀,守护了域内百万人的五谷丰登,隔绝着边疆四伏的狼烟战火,而
2025-04-11 09:14: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从治黄史诗到生态明珠的世纪跨越
...,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区域的甘肃省永靖县深陷黄河水患困局,年均输沙量达1.6亿吨的洪流周期性摧毁沿岸农田。据资料显示,1946年,一场洪峰流量达5600立方米/秒的水灾
2025-04-06 08:10:00
孙佳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对古人来说是天堑一般的存在。想要涉水渡河就得靠船,而“渡口”就是渡船停靠的河港码头。有人曾说,如果将黄河比作一条龙,那么黄河沿岸
2025-07-22 10:36: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黄沙淬火,河泥重生:中卫古瓷再创丝路荣光
文|管泓博黄河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段,一种承载着黄河文明记忆的古老手工艺品——黄河古瓷,如今在匠人的努力和政策的扶持下已经重焕新生。这些以黄河沉积泥为原材料揉捏烧制的瓷器,胎质细腻
2025-04-20 08:09:00
刘奕雅舒在甘肃永靖县黄河岸边的岩画上,先民们用赭红色颜料勾勒出这样的场景:数个鼓胀的皮囊首尾相连,漂浮在激流之上,有人跪坐其上,手持长篙划破水面。这幅距今四千年的岩画,正是羊皮筏
2025-07-24 16:42:00
孙佳睿几千年前,黄河裹挟着泥沙滚滚东流,在下游的华北平原沉淀了一层黏性大、颗粒细腻的红色胶土。当地的先民们在对这种胶土进行加工后,进行一次次的揉捏、旋转,最后经过烈火的淬炼,制作
2025-07-26 07:0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讲好十堰档案故事 弘扬红色革命精神——2025年十堰市“红领巾读档人”活动记略
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詹浩)档案是凝固的历史,少年是跳动的未来。当新时代的红领巾遇见泛黄卷帙里的岁月印记,当稚嫩童声触碰厚重历史的脉搏
2025-09-12 09:32:00
东湖评论:光耀通城,义举传千秋
夫通城者,鄂南明珠,钟灵毓秀之地,蕴德含仁之乡。山川形胜,承天地之瑞气;人文炳蔚,传千古之遗芳。见义勇为之风,于斯盛矣
2025-09-12 10:00:00
丰县史志办与图书馆联袂举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文展
9月6日,丰县史志办与图书馆联袂举办、为期一月的“丰县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文展”在县图书馆拉开帷幕。此次布展,旨在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图文展示
2025-09-12 10:55:00
大禹文化⑥丨大禹一生干了三件事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9-12 11:32:00
济宁举办《抗战三部曲》报告会,近100名读者与英雄后代参会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陈丹2025年9月10日晚,由山东省作家协会、济宁市政协指导,济宁市读书协会、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的《<抗战三部曲>
2025-09-12 11:55:00
笔墨传薪 艺贯中西——书法家王世芳的艺术人生与文化使命
【引言:一位退役军人的笔墨传奇】在当代书坛,有这样一位艺术家:他以军人的坚韧锤炼笔力,以学者的深邃贯通古今,用一幅幅作品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2025-09-12 12:38:00
河北迁安:基层干部历时四年著长篇抗战题材小说《长城谣》
图为魏江荣走访长城。河北新闻网讯(张泽慧、朱艳辉、李敏丽)近日,河北省迁安市五重安镇基层干部魏江荣(笔名魏江蓉)创作的长篇抗战题材小说《长城谣》
2025-09-12 14:35:00
【马上见】长江文明,中华风骨
..从雪山到东海,奔腾6300余公里的长江,流经十三个省区市,孕育了厚重磅礴而丰富多彩的长江文化,涵养了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2025-09-12 16:47:00
【AI编辑部】杜甫携好友在第十四届酒博会再续《饮中八仙歌》
千年之前,杜甫于长安酒肆以一首《饮中八仙歌》定格盛唐酒魂,通过描绘八位嗜酒名士的醉态群像,既展现了盛唐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
2025-09-12 19:36:00
文化中国行丨开放包容:不尽长江滚滚流
文明产生于河流。根据古代文献和传说,长江流域曾经生活着炎帝、祝融、共工、伏羲、女娲、蚩尤、盘瓠等早期先民,其中炎帝因为创制耒耜农具
2025-09-12 19:55: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赴山海》的“莫寄托”酒杯竟藏在吉林
刚开播的电视剧《赴山海》中,由成毅饰演的萧秋水调制了一款“莫寄托”惊艳庄主,你可知道,萧秋水用来调酒的同款酒杯就藏在吉林省博物院
2025-09-12 22:29:00
暑假期间,我去五台山“乘凉”,途经五台县豆村镇佛光村,参观了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中出现过的佛光寺。影片中好多背景都取材于山西的古建筑
2025-09-12 22:31:00
高足玻璃杯:丝绸之路上的太原
北齐玻璃杯(太原市博物馆藏)这件玻璃杯,如玉般温润。浑身透出绿色荧芒,轻薄而透亮。大而圆的腹,小而深绿的类似青铜豆的足
2025-09-12 22:31:00
戴用章:投笔从戎铸忠魂
从赣东乡村走出的热血青年,在国难当头之际以生命捍卫家国领空。他叫戴用章,一位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空军英雄。其短暂而壮烈的一生
2025-09-12 07:10:00
跟着诗仙李白去体味安徽山水奇踪
大皖新闻讯 记者从安徽省美术馆获悉,“山水多奇踪——李白在安徽诗作书法展”9月10日在安徽省美术馆正式开展,将持续至10月15日
2025-09-11 17: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