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铁牛入水护佑五百年安澜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4-11 09:14:00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文|吕樱格

如果选择一种动物概括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精神,“牛”毋庸置疑承载着泱泱华夏的应世态度。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鲁迅呐喊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到新中国成立勤恳奉献的“老黄牛”,再到改革开放春风里敢拼敢闯的“拓荒牛”,牛,成为中华民族性格底色的生动隐喻。而在黄河岸边,有这样一种牛,毅然挺立于渡口夹岸,历经了千余年的浪刷风蚀,守护了域内百万人的五谷丰登,隔绝着边疆四伏的狼烟战火,而后又如一位卸甲归田的老将,把半生功名还归给黄土,不忍打扰岸上的生灵,沉睡于泥底完成了它一生的使命。

这就是山西省永济市黄河岸边的“黄河铁牛”。据《唐书志》记载,开元时期,“于蒲津关两河岸开东西门,各造铁牛四,及前后铁柱三十六,铁山亦四,夹岸维舟,河梁用成。”唐开元十三年,蒲津关曾修建过一座用铁牛拉着的铁索浮桥。四尊铁牛就立在这片淤滩上。铁牛体型硕大,每尊45到75吨不等,加之七支铁柱、四尊铁人、两座假山和铁夯墩,足足占去唐朝年均铁产量的五分之四。工匠以黄蜡形塑牛身,将澄泥涂于蜡模外,大火烧制,使泥模烤干并熔化蜡模,而后灌入吨级铁水,待铁水凝固后打碎泥范,铁牛就此成型。铁牛深嵌入地基,通过自身巨大重量与河床摩擦力形成“重力锚”,抵抗着黄河急流对浮桥的横向冲击,彰显了古人超前的工程建造智慧。五百多年里,铁牛默默承受着黄河水的巨大拉力,却依然坚若磐石地屹立在黄河两岸。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铁牛入水护佑五百年安澜

黄河铁牛的建造智慧锻在桥梁结构中,更藏在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想象里。《易经》道:“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古人深谙此道,故云“水患汹汹,以土为屏”,期冀铁牛镇守住汹涌的黄河。铁牛的铸造不只在于使用价值,更关乎一场与自然对话的盛大仪式——以凝固的土德之形,驯服无常的滔滔巨浪。更加巧妙的是,铁牛旁的四尊铁人分别身着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与汉族服饰,汉族服饰又融合西式燕尾服,象征着包容万象的盛唐气度和与万国和平相处的朴素期待。七支铁柱则代表北斗七星,囊括天寰,包罗宇宙。先民以最坚硬的金属铸造着最柔软的祈愿——愿天地永安,河清海晏。

铁牛投入使用后,八百里秦川的粟米、丝绸、戍卒皆从铁牛托举的浮桥上徙过,送来大唐的繁荣与安澜。看那牛目圆睁,似在诉说着家国的乐与愁——它曾护送玄宗西巡的车马跃步浮桥,也曾阻隔安禄山的铁蹄踏碎关隘。黄河水在铁铸的筋骨间咆哮,而牛始终沉默,像一位咬紧牙关的戍卒,将盛唐的气脉牢牢拴在惊涛之上。直至元初战火侵袭,浮桥被毁,留下铁牛独守在荒滩,如同沉默的史官,铭记着两岸昔日的辉煌。又历经百年更迭,转至明朝鼎新,蒲津渡才重现生机。铁牛再次托起桥身,护送着夹岸人民的喜乐悲欢,直至清代黄河改道,铁牛完成了托举的使命,于20世纪40年代湮没于河沙之下。

如今的铁牛被钢架托举立于大地,成了供人瞻仰与想象的雕塑。旅人摩挲着冰凉的牛角,却不知这铁原是活过的:开元年间的的炉火给它筋骨,宋元的洪水塑它沧桑,明清的香灰赐它慈悲。牛蹄深陷处,埋着半部浮沉的中国史——从《春秋》记载的“造舟为梁”,到如今飞架南北的钢筋大桥,牛始终以匍匐之姿,将整条黄河的重量扛在背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4-11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讯(记者汪利平 通讯员王克军)7月15日下午,黄河“大安澜湾”文化智汇论坛在高青县举办。此次论坛由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市委宣传部、市社会科学界联
2023-07-16 01:23: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在河南发现宝藏星空,沉浸式感知古老文明
...着数千年前仰韶先民的智慧。9月18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大河村遗址博物馆,近距离感受“星空下的村落”跨越数千年的文明印记。大河村遗址作为中原
2025-09-18 23:12: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探秦汉黄河改道以鉴今
文|冯骏祺黄河之水自远古奔涌而来千年,在华夏大地上谱写讴歌,勾勒点染了自然与文化的悠久画卷,黄河在先秦两汉文人史家笔下从来不是温顺和睦的一股清澈之流,自奴隶至封建,从懵懂到文明初
2025-04-18 15:05: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舌尖上的黄河记忆
文|冯骏祺来到东阿府定要品尝一下肥嫩的黄河大鲤鱼。午间,府前街东的社区农贸市场仍是熙熙攘攘,迎面就看到水产店的招牌,三大铁盆里面,造氧机汩汩水中大鲤鱼活力不减,穿胶皮裤的鱼贩子老
2025-03-31 06:09: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黄河入诗,成为千古传颂的隽语名句
...唐诗千句寒沙卷狂澜。李白矗立在陇西高原俯瞰吟作:“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千年后大浪依旧滔滔,无数后人与之共鸣。王之涣登上鹳雀楼望见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
2025-06-15 16:26:00
孙佳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对古人来说是天堑一般的存在。想要涉水渡河就得靠船,而“渡口”就是渡船停靠的河港码头。有人曾说,如果将黄河比作一条龙,那么黄河沿岸
2025-07-22 10:36:00
孙佳睿五千年黄河浪涛里,一声“嗨哟”刺破风雨。这是先民脊梁抵住洪峰时的呐喊,是木桩砸进堤坝时的震颤,是纤绳勒进血肉的集体节拍。在没有机械的年代,黄河船工们用最原始的声浪驯服黄河,
2025-07-29 07:41: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从治黄史诗到生态明珠的世纪跨越
...,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区域的甘肃省永靖县深陷黄河水患困局,年均输沙量达1.6亿吨的洪流周期性摧毁沿岸农田。据资料显示,1946年,一场洪峰流量达5600立方米/秒的水灾
2025-04-06 08:10:00
孙佳睿几千年前,黄河裹挟着泥沙滚滚东流,在下游的华北平原沉淀了一层黏性大、颗粒细腻的红色胶土。当地的先民们在对这种胶土进行加工后,进行一次次的揉捏、旋转,最后经过烈火的淬炼,制作
2025-07-26 07:0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央媒看太原9月19日,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报道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二战侵华日军“太原工程队”旧址,这里曾是日军的战俘集中营
2025-09-20 07:24:00
9月18日,“致敬英雄·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主题活动在清徐县烈士陵园举行。清徐县党员干部、公安民警、少先队员、抗战英烈子女代表等各界人士百余人
2025-09-20 07:24:00
中国最能吵架的邻居城市,抢人,抢钱,抢高铁
作者:野庐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中原腹地一对命运交错的双生花。俩城市同在南襄盆地,相距不过两百公里,高铁半小时便可互通。地缘联系造就了经济
2025-09-20 04:1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最早的“南京面孔”长什么样?南京先祖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最早的南京城里有什么?……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正在举行
2025-09-19 14:49:00
160件文物静静陈列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跨越到明清,跨越数千年时光在此相聚。一场名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的盛事
2025-09-19 15:57:00
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9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古工委”)主办,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承办的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2025-09-19 17:21:00
杜兴成新作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 周进朗诵
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作者:杜兴成朗诵:周进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中轴线上,儿孙相伴家人行。大栅栏,一条古色古香的街巷
2025-09-19 20:59:00
名不虚传、个个千年!河南这些小镇入列→
大河网讯 (记者 刘瑞朝)武则天沐浴过的温泉镇,齐桓公光临过的召陵镇,以造纸业出名的纸店镇,唐代高僧玄奘故里缑氏镇……每一个地名
2025-09-19 21:15: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古代人的“航空”梦就在吉林的这面铜镜里
人类对蓝天的向往,从古到今。但谁能想到,千年前的“航空梦”竟被镌刻在一面藏在吉林的铜镜上,那就是延边博物院的金双仙飞天纹铜镜
2025-09-19 21:59: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 | 陈蕴瑜:战地遗书饱含深沉之爱
在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一座石木结构的屯堡民居静静伫立,这里是抗日英雄陈蕴瑜将军的故居。踏入院中,与正房相对的照壁前,是将军的遗像
2025-09-19 23:04:00
铭记“九一八”| 黔山忠魂
9月18日,当肃穆的防空警报在贵阳南明河畔响起,警示世人勿忘国耻。我们也铭记,地母洞那象征的文化守护之光。这座深藏于鹿冲关森林公园的溶洞
2025-09-19 05:17:00
1937年,抗战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战火中命悬一线。面对三部藏书被毁和藏书地沦陷的绝境,贵州以血性与智慧扛起守护中华文脉的重任
2025-09-19 05:49:00
9月18日,黑龙江省档案馆首次公布“侵华日军强征及奴役中国劳工”专题档案62件,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劳动统制”政策的罪恶本质
2025-09-19 07:52:00
纪录片|铁证:阁楼收藏家的抗战记忆
记录“九一八事变”的日军手牒,让人胆寒的日军防毒面具,印着“北支事变”字样的画报,南京被攻陷后的城市照片……在收藏爱好者周沧海的阁楼里
2025-09-18 14: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