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探秦汉黄河改道以鉴今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4-18 15:05:00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文|冯骏祺

黄河之水自远古奔涌而来千年,在华夏大地上谱写讴歌,勾勒点染了自然与文化的悠久画卷,黄河在先秦两汉文人史家笔下从来不是温顺和睦的一股清澈之流,自奴隶至封建,从懵懂到文明初创,黄河带来历史的改道伤痕,冲刷百姓的家园,见证早期黎民生生不息地与天灾人祸抗争。

黄河的改道史,是一部自然灾难与华夏人民生存博弈的血泪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从先秦至1949年前,黄河下游决溢1500余次,重大改道26次,纵横25万平方公里的黄泛区承载着“城郭坏沮,稸积漂流,百姓木栖”的惨痛记忆。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 602 年,宿胥口(今河南浚县)处,黄河轰然决口,河道自此往南奔移,《汉书·地理志》及《山海经》都有刊载,这是千百年来史书,撰史人中首次郑重其事记载下的黄河改道变迁,仿若一记暮鼓晨钟,敲响了人类与黄河漫长之间爱恨的序曲,先民治黄史诗画卷,于此徐徐展开。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探秦汉黄河改道以鉴今

将时空锚定于先秦的春秋战国,彼时黄河下游汪洋一片,有山便有泉,有泉便生湖,湖湖贯通又因地势不同而河流奔淌。《尚书·尧典》便记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华北平原上曾有珍珠串般的湖泊汪洋,最著名的便是大陆泽——跨河北众地,漳北、泜南诸水所汇,水面极为辽阔,甚至可媲美太湖。另黄淮平原冲积扇上的湖沼各处生,今朝可查便有:圃田泽、荥泽、孟诸泽、蒙泽、菏泽、大野泽、雷夏泽等等。宏观整个先秦时期,黄河下游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启了文明化的进程,在距今4000多年前又率先进入早期文明阶段,且文明的高峰此起彼伏,文明的脉络延续不断。直至战国中期,各诸侯国并立,民力与国力并举,那是早期先民由于战争烽火、天灾人祸影响下快速发展崛起的时期,各国人民纷纷操起工具,修筑堤防,欲以人力“驯服”黄河与各道河流,尝试“征服”自然带来的资源和灾祸。

禹河故道是先秦民众百年奋斗成果,是黄河在古代中国版图上的第一次定位,最早可查《尚书·禹贡》,亦称“禹贡大河”,自河南武陟启程,向着天津滔滔奔流入海。然而,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到西汉之时,下游已然高悬于大地之上,仿若一条随时可能倾泄怒涛的 “空中巨龙”,为后世频繁的决口泛滥埋下了祸根原始大陆的黄河似乎用自己野蛮与强大来提醒黄河流域的先民们,自然的力量是无情恐怖的。

再至公元11年,黄河下游在今河北大名东决口,再次给华北黎民带来巨大之灾难,许多城邑都被淹灭在黄沙之下,濮阳高城、戚城、咸城,商丘宋城、睢城,开封大梁故城,以及菏泽一带的成阳城、陶丘城等深埋于地下,混入历史的泥沙之中。直到东汉,下游民众苦黄河泛滥久矣,琅琊王景主持治理黄河事宜。《水经注》有言:“汉明帝永平十二年,议治渠,上乃引乐浪人王景问水形便。”王景视察地势,凿山开涧,在形胜处修筑堤防,把淤塞处疏浚通畅,十里设一水门,使河水可交互回流,不再有渗漏的祸患。王景主持而形成的新河道从利津入海,此次改道可视为黄河下游的第二次重要改道。

面对黄河的肆虐,古代华夏先民从未停止抗争的脚步,由先秦至两汉治理黄河之策,亦是人民智慧与苦难教训并存。先秦始筑堤防,开启人力治黄先河;至两汉,堤防体系日臻完善,遥堤、缕堤错落有致,护百年黄河太平。

回顾秦汉先民苦黄河决口与治理这一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先秦梦蝶庄子曾写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启示般的先语: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饨,倏忽凿混沌,致混沌七窍流血而死,是肆意改造自然之表现,但同样有着完全超脱自然之含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改造使用自然。以史为鉴,明今日,方能更好的与黄河兴亡共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4-18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孙佳睿几千年前,黄河裹挟着泥沙滚滚东流,在下游的华北平原沉淀了一层黏性大、颗粒细腻的红色胶土。当地的先民们在对这种胶土进行加工后,进行一次次的揉捏、旋转,最后经过烈火的淬炼,制作
2025-07-26 07:07:00
孙佳睿五千年黄河浪涛里,一声“嗨哟”刺破风雨。这是先民脊梁抵住洪峰时的呐喊,是木桩砸进堤坝时的震颤,是纤绳勒进血肉的集体节拍。在没有机械的年代,黄河船工们用最原始的声浪驯服黄河,
2025-07-29 07:41:00
刘奕雅舒在甘肃永靖县黄河岸边的岩画上,先民们用赭红色颜料勾勒出这样的场景:数个鼓胀的皮囊首尾相连,漂浮在激流之上,有人跪坐其上,手持长篙划破水面。这幅距今四千年的岩画,正是羊皮筏
2025-07-24 16:42: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舌尖上的黄河记忆
文|冯骏祺来到东阿府定要品尝一下肥嫩的黄河大鲤鱼。午间,府前街东的社区农贸市场仍是熙熙攘攘,迎面就看到水产店的招牌,三大铁盆里面,造氧机汩汩水中大鲤鱼活力不减,穿胶皮裤的鱼贩子老
2025-03-31 06:09: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铁牛入水护佑五百年安澜
...拓荒牛”,牛,成为中华民族性格底色的生动隐喻。而在黄河岸边,有这样一种牛,毅然挺立于渡口夹岸,历经了千余年的浪刷风蚀,守护了域内百万人的五谷丰登,隔绝着边疆四伏的狼烟战火,而
2025-04-11 09:14: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浑脱泅渡,如旅如叙如许
...归去。风行浪打兮,可以甩穷,约上俗阜相处。如斯亲临黄河,遥天横水,尽收眼底。举雪襟怀,岸影流动,山高脉起。寻常所摇,逐浪所问,犹问万里。”“银光水阔,留影从容经过。千倾涨波,
2025-05-03 08:07: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黄河入诗,成为千古传颂的隽语名句
...唐诗千句寒沙卷狂澜。李白矗立在陇西高原俯瞰吟作:“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千年后大浪依旧滔滔,无数后人与之共鸣。王之涣登上鹳雀楼望见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
2025-06-15 16:26: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黄沙淬火,河泥重生:中卫古瓷再创丝路荣光
文|管泓博黄河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段,一种承载着黄河文明记忆的古老手工艺品——黄河古瓷,如今在匠人的努力和政策的扶持下已经重焕新生。这些以黄河沉积泥为原材料揉捏烧制的瓷器,胎质细腻
2025-04-20 08:09:00
孙佳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对古人来说是天堑一般的存在。想要涉水渡河就得靠船,而“渡口”就是渡船停靠的河港码头。有人曾说,如果将黄河比作一条龙,那么黄河沿岸
2025-07-22 10:3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庐江惊现三座东汉古墓!系农田改造时发现,出土铜镜光可照人
大皖新闻讯 古墓墓室顶部严丝合缝,墓砖一头宽一头窄,且带有弧度,体现了古人技艺的高超。连日来,在庐江县移湖街道八里社区陈老屋村民组的一处高坡上
2025-10-15 00:26:00
以笔为缰,挥毫间见民族风骨——《战马》佳作赏析
“没想到能在长春看到徐老的作品,太惊喜了!”在长春美术馆,一位观众发出由衷感叹。“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
2025-10-14 20:30:00
西安一市民赴广西捐赠抗战文物 “这是日寇侵华的铁证”
“这枚纪念章既是战利品,也是日寇侵华的铁证,通过它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创造未来!”最近,为帮助讲好“飞虎队”故事
2025-10-14 20:45:00
90后“金牌讲解员”陈双:用青春语言讲“活”红色故事
7月21日,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陈双,现场讲解《我们都是王家川》。陈 双提供9月5日,在西柏坡纪念馆,一场名为“时代回响”河北红色抗战故事主题宣讲活动正在举办
2025-10-13 08:55:00
铁骨忠魂入画来——《吉鸿昌》佳作赏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前写下的生命绝唱,他为抗战事业献出生命,牺牲时年仅39岁
2025-10-13 14:06:00
忆李公:秋雨潇潇 斯人未远
李公,讳宗伟。鲁南枣庄人。少时家贫,耕读乡里,敏而好学。怀弘毅之志,抱淑慎之德。及长治学,淹贯经史,旁涉艺理。常挑灯看剑于夜阑
2025-10-13 15:13:00
学府东街站位于小店区东中环路与龙保街、学府东街的交叉口之间,车站共设4个出入口。该站工程名为学府街东口站,公示名为龙堡站
2025-10-13 20:17:00
“河北五超”第九轮开战在即,石家庄VS保定,强强对决榜首争霸,“板面驴火之战”悬念今晚揭晓!
2025-10-11 17:02:00
笔墨间的垦荒征程——《南泥湾途中》佳作赏析
“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展览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苏联卫国战争为主线
2025-10-11 21:17:00
太行风|巍巍长城
10月3日,金山岭长城。 郭中兴摄长城,是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不朽史诗,是熔铸于民族血脉的精神图腾。它横贯万里,是承载历史
2025-10-10 08:44:00
以家族记忆还原英雄本色,让抗联精神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的特殊节点,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爷爷杨靖宇》一书不仅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2025-10-10 17:30:00
秋日的蔚县尖山村,漫山层林褪去葱郁,红黄绿点缀其间,将山野打扮得斑斓夺目。拍摄|赵永辉、王建海制作|吴晓萌
2025-10-10 07:51:00
发现200余处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400余件(套)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日前,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举办
2025-10-09 08:38:00
孙敬会笔下的孙立,钢鞭造型是最大亮点
水浒人物,36天罡的地位高于72地煞,而画水浒人物的画家,也多把创造的精力和巧思,用于前者。不过孙敬会先生画梁山108好汉
2025-10-09 11:32:00
杜梦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每逢八月十五,当一轮圆月悬于中天,中国人便知,这是属于中秋的时刻。这个承载着团圆期盼的节日
2025-10-09 1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