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从治黄史诗到生态明珠的世纪跨越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5-04-06 08:10:00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文|管泓博

20世纪中叶前,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区域的甘肃省永靖县深陷黄河水患困局,年均输沙量达1.6亿吨的洪流周期性摧毁沿岸农田。据资料显示,1946年,一场洪峰流量达5600立方米/秒的水灾中,县域超80%的耕地被毁。‌1955年,全国人大通过了《黄河治理规划》。1958年9月27日,刘家峡水电站正式动工,2万余名建设者挺进黄河峡谷。

建设者们用钢钎大锤撞开导流洞,累计搬运土石方量1800万立方米。他们顶着烈日,冒着严寒,日复一日地奋战在工地上。他们双手布满老茧和伤痕,从未停下过手中的工具。每个建设者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老百姓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洪屏障。1968年截流工程中,建设者以草土围堰技术创造世界水利史奇迹,1974年竣工时建成的147米混凝土重力坝打破亚洲纪录,单机容量22.5万千瓦的水轮机组填补了国内空白。工人们奋斗不休的身影定格在那个艰苦创造的七十年代,他们的精神,如同滔滔河水奔腾不息,激励着当时见证者和后代受益者不断前行。

刘家峡灌溉系统覆盖甘宁蒙三省1400万亩耕地,占黄河流域总灌溉面积的18.7%。‌这片曾经饱受干旱之苦的土地,如今已是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陇中旱塬由此成为了年产值超10亿元的高原菜篮,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生态调控系统通过250立方米/秒的基流保障,使黄河鲤等7种土著鱼类种群恢复至建设前的3倍规模。太极岛湿地修复工程新增水域面积12平方公里,吸引了200余种候鸟在此栖息。‌每当夕阳西下,湖面上波光粼粼,候鸟们翩翩起舞,仿佛在为这片重生的土地欢歌。‌

刘家峡水电站现存1958年制造的龙门吊、1973年投产的5号水轮机组等完整工业遗存,于2018年入选为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当前,刘家峡水电站正推进智慧化管理系统建设,计划2025年实现全流域水文数据实时共享。通过与龙羊峡等上游电站联合调度,水资源利用效率预计提升15%。这座镌刻着建设者血汗历史的工程,正以水光互补模式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在黄河上游续写着清洁能源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刘家峡水电站,不仅仅是一座水电站,更是一段传奇、一种精神、一份情怀。它见证了中国人民不畏自然挑战,敢于战天斗地、勇往直前的奋斗历程,它的混凝土坝体上至今镌刻着1958年首批建设者用红漆书写的誓言——“誓让黄河献明珠”,斑驳的字迹在阳光下依旧滚烫如初。那些穿着粗布工装、肩扛扁担的身影,曾在零下20度的寒风中用体温融化结冰的测量仪,在暴雨倾盆的深夜手挽手筑起人墙保护刚浇筑的坝基。

从治黄史诗到生态明珠,刘家峡的每一次机组轰鸣都在续写着人与自然的和解。它用钢铁的骨骼撑起了万家灯火,又用碧波的柔情滋养着万千生灵——这或许正是中国人特有的生存智慧:在征服与敬畏的辩证中,将苦难酿成史诗,让牺牲化作星辰,把一条桀骜的大河,变成了永不停歇的希望长卷。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从治黄史诗到生态明珠的世纪跨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4-06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探秦汉黄河改道以鉴今
文|冯骏祺黄河之水自远古奔涌而来千年,在华夏大地上谱写讴歌,勾勒点染了自然与文化的悠久画卷,黄河在先秦两汉文人史家笔下从来不是温顺和睦的一股清澈之流,自奴隶至封建,从懵懂到文明初
2025-04-18 15:05:00
孙佳睿五千年黄河浪涛里,一声“嗨哟”刺破风雨。这是先民脊梁抵住洪峰时的呐喊,是木桩砸进堤坝时的震颤,是纤绳勒进血肉的集体节拍。在没有机械的年代,黄河船工们用最原始的声浪驯服黄河,
2025-07-29 07:41:00
孙佳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对古人来说是天堑一般的存在。想要涉水渡河就得靠船,而“渡口”就是渡船停靠的河港码头。有人曾说,如果将黄河比作一条龙,那么黄河沿岸
2025-07-22 10:36: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黄沙淬火,河泥重生:中卫古瓷再创丝路荣光
文|管泓博黄河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段,一种承载着黄河文明记忆的古老手工艺品——黄河古瓷,如今在匠人的努力和政策的扶持下已经重焕新生。这些以黄河沉积泥为原材料揉捏烧制的瓷器,胎质细腻
2025-04-20 08:09: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黄河入诗,成为千古传颂的隽语名句
...唐诗千句寒沙卷狂澜。李白矗立在陇西高原俯瞰吟作:“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千年后大浪依旧滔滔,无数后人与之共鸣。王之涣登上鹳雀楼望见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
2025-06-15 16:26: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舌尖上的黄河记忆
文|冯骏祺来到东阿府定要品尝一下肥嫩的黄河大鲤鱼。午间,府前街东的社区农贸市场仍是熙熙攘攘,迎面就看到水产店的招牌,三大铁盆里面,造氧机汩汩水中大鲤鱼活力不减,穿胶皮裤的鱼贩子老
2025-03-31 06:09: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铁牛入水护佑五百年安澜
...拓荒牛”,牛,成为中华民族性格底色的生动隐喻。而在黄河岸边,有这样一种牛,毅然挺立于渡口夹岸,历经了千余年的浪刷风蚀,守护了域内百万人的五谷丰登,隔绝着边疆四伏的狼烟战火,而
2025-04-11 09:14:00
刘奕雅舒在甘肃永靖县黄河岸边的岩画上,先民们用赭红色颜料勾勒出这样的场景:数个鼓胀的皮囊首尾相连,漂浮在激流之上,有人跪坐其上,手持长篙划破水面。这幅距今四千年的岩画,正是羊皮筏
2025-07-24 16:42:00
孙佳睿几千年前,黄河裹挟着泥沙滚滚东流,在下游的华北平原沉淀了一层黏性大、颗粒细腻的红色胶土。当地的先民们在对这种胶土进行加工后,进行一次次的揉捏、旋转,最后经过烈火的淬炼,制作
2025-07-26 07:07: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
有楼盘假期首日到访超300组,紫金山下、南部新城新盘日均到访超百组“吸睛”假期,“好房子”点燃南京楼市□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浩何钢国庆假期
2025-10-08 08:05:00
人机对弈五子棋 孩童“发掘”古生物双节期间,南京科普场馆人潮涌动,科创科普双向赋能,体验形式升级□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9月是新修订的科普法施行后首个全国科普月
2025-10-08 08:05:00
青春华章 | 长江路“文博之夜”点亮“夜金陵”
怀旧展复刻人文记忆,“画中人”重现市井繁华长江路“文博之夜”点亮“夜金陵”□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邓露洁“一条长江路
2025-10-08 08:05:00
南报网讯(记者余梦迪通讯员宁工萱)电梯故障排查效率提升3倍,AI工具两天内玩转多场景应用——日前,南京工匠学院电梯基础与实务
2025-10-08 08:06:00
“城管蓝”值守巡查管好“街面的事”,“环卫橙”清运垃圾确保街巷整治中秋月满科巷时,“蓝”“橙”守护烟火气□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怀艳10月6日清晨6时多
2025-10-08 08:06:00
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近日发布通知,对2025年散煤“清零”工作作出部署。其中明确,今年要实现散煤“清零”,并持续开展清洁供暖“回头看”
2025-10-08 08:09:00
近日,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新建二跑道顺利通过行业验收,标志着三期改扩建工程关键环节已全面达到行业标准,为年内投运奠定重要基础
2025-10-08 08:09:00
2025黄河流域九省联动中秋赏月活动,10月7日晚在晋祠园林中心晋文公艺术博物馆举办,中秋团圆之际,沿黄九省区再度携手共赴一场跨越山河的文化盛宴
2025-10-08 08:09:00
央媒看太原10月6日,央视新闻频道《法治在线》栏目以《博物馆“潮玩”创新 让文物融入现代生活》为题,报道了晋祠博物馆在展示文物
2025-10-08 08:10:00
打造“美好冀驿”新名片
10月5日,无人机航拍京礼高速赤城服务区西南侧山头上的烽火台。河北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服务区管理部门以“一区一特色、一区一主题”为核心打造“美好冀驿”新名片累计建成30对集公共服务美食购物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10月5日
2025-10-08 07:44:00
多姿多彩 畅享假日
10月3日,游客在承德避暑山庄游玩。9月25日至10月6日,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举办“山庄升明月·金秋共此时”主题活动
2025-10-08 07:44:00
记者走基层丨河北博物院:文物“活”起来 趣味体验多
10月6日,游客在河北博物院参观“方寸春秋——中国古代玺印展”。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摄“这里太奇妙了!灯光一亮,古代玺印上的文字就投射在墙上
2025-10-08 07:46:00
记者走基层丨临漳县邺城考古及北朝文化研究实践教育基地:考古研学课 模拟挖“宝贝”
10月3日,临漳县邺城考古及北朝文化研究实践教育基地,研学讲师向孩子们介绍文物考古工具。 河北日报记者 陈 正摄研学课堂能有多大
2025-10-08 07:47:00
夜游秦皇小巷
10月6日晚,游客在秦皇岛市海港区秦皇小巷游玩。国庆节假期秦皇岛市海港区秦皇小巷人流如织游客逛集市、观演出、品美食畅享假日欢乐时光秦皇岛市海港区持续激活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在满足群众假日休闲需求的同时为地方经济发展增添强劲动力10月6日晚
2025-10-08 07:48:00
走进村史馆 探乡村文脉①丨缂丝千年久 古村织造忙
缂丝千年久 古村织造忙——走进定州孟家庄村史馆开栏的话乡村深处,一座座各具特色的村史馆散落其间,不仅讲述着一个个村庄的时光变迁
2025-10-08 07: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