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杰青项目为中国基础科学作出卓越贡献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杰青项目为中国基础科学作出卓越贡献李家洋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本报记者丁典/摄■本报记者 冯丽妃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身着一件细格纹棉质...……更多
科学追光者等科普矩阵与新浪微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近日,新浪微博与中国科学报共同推出“知识家优秀科普作者成长计划”,并参与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与新浪微博共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运营创新,通过新媒体形式讲述科学家故事、解读科技进展,推动科学普及...……更多
凭“空”造淀粉,他们如何把梦想变为现实?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人工合成淀粉科研团队。▲蔡韬(左)与技术人员讨论。人工合成淀粉工程化模型。 人工合成淀粉样品。人工合成淀粉遇碘变蓝。人工合成淀粉工程化测试平台。刘如楠/摄 本版图片除标注外均由天津...……更多
“科学传播世界的变化如此之快”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科学传播世界的变化如此之快”——专访威立全球科研出版高级副总裁丽兹·弗格森丽兹·弗格森。威立供图■本报记者 冯丽妃“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研究人员去图书馆,很多期刊的印刷品都消失了。...……更多
《自然》预测2024年科学大事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世界蚊子项目工厂生产的蚊子。图片来源:Jaime Saldarriaga/AP via Alamy美国宇航局访问木卫二的航天器。图片来源: NASA/JPL-Caltech 位于智利的维拉·鲁宾天文台。图片来源:Rubin Obs/NSF/AURA先进的人工智能工具...……更多
“网红”可爱龙:希望学术比名字更“火”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可爱龙 受访者供图■本报见习记者 江庆龄 记者 李晨阳“感谢可爱老师的报告,不对,是龙老师,啊不对,爱龙老师您好……”这是不久前出现在清华大学生物医学馆报告厅里有趣的一幕。一名学生在...……更多
贵州医科大学:“六个坚持”助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科学》《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社会科学报》等高水平期刊、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坚持协同育人,用心办好思政本科专业学校严格执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选取学历学位较高、责任心强、甘于奉献...……更多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他是中国科学界的一面旗帜——院士专家研讨周光召学术思想与科学精神■本报记者 韩扬眉2024年5月15日,是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光召从事科学事业70周年暨95华诞。中国...……更多
总是选择最难的那条路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付玉喜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本报记者 严涛“我们的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建设一直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一见面,付玉喜就猜到了记者的来意,主动聊起阿秒光源大科学装置的最新进展。付玉喜是中国科...……更多
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抽检势在必行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卢晓东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随着秋季学期的开始,刚刚升入大四的本科生即将面临其在本科阶段最大的考验——完成本科毕业论文。针对2022—2023年度全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抽...……更多
船小好调头?科研机构“转型”研究型大学,面临4大挑战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文|彭湃(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近年来,随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政策呼声加强,以及科研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很多科研机构开始向研究型大学“转型”。它们中有的直接创办...……更多
大学教育最重要的是个性化培养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大学教育最重要的是个性化培养骆清铭 海南大学供图■本报记者 温才妃作为科学家,骆清铭被称为“脑空间信息学家”,为大脑绘制“地图”是他的专长。作为校...……更多
科研是乐趣,他86岁申请项目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退休后,陈崇希把科研当成乐趣。受访者供图■本报记者 李思辉 实习生 田珺32岁质疑百年权威,86岁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1岁提交结项报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退休教授陈崇希的故事引发广泛...……更多
王泽山:国家有需要,就应该有人去做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开栏语从“两弹一星”到“嫦娥”奔月,从“蛟龙号”到辽宁舰,从杂交水稻到石油勘探……一项项大国工程、一件件大国重器,中国工程院院士主动请缨、勇担使命,笃行务实、勇毅前行,作出了卓越...……更多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徐玲多年以来,我国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发力。从“少年班”到“基地班”“混合班”“教改班”,再到“珠峰计划”“强基计划”……至今,我国已经自主探索出了一系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更多
他们用大科学装置为海底地层“拍CT”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工作人员调试海底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脉”。受访者供图■本报记者 沈春蕾近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发布消息称,“海洋石油720”深水物探船搭载我国自研的海洋拖缆地...……更多
张凯临:攀登科研高地,创新巧做云梯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2000年,张凯临在进行非相干激光测风雷达相关工作。▲2007年,张凯临(左二)和许振超(左三)等人在桥吊项目现场。▲2021年,张凯临在做漂浮式测风雷达的出海准备工作。 受访者供图■本报记者 ...……更多
他用10年科研马拉松追上对手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不发文章、不着急评职称”他用10年科研马拉松追上对手王帆(左一)、卓彦(左三)、胡一南(左四)与头戴穿戴式原子磁力计脑磁图的受试者(左二),在传统脑磁图(上方圆柱状设备)前合影。受...……更多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我们希望发表能够激发灵感的科学成果”——访细胞出版社高级副总裁Richard Remington■本报记者 冯丽妃“我们希望发表能够激发灵感的科学成果,确保成为高质量研究的大本营。”近日,细胞出版社高...……更多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张丽萍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明显脱节。在提交专利申请之前对创新成果进行评估分析(专利申请前评估),作为连接科研供给端和产业需求...……更多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九届年会召开
...速度和精度“四度”上齐发力,擘画“大食品 大科技”发展蓝图。文化滋养 让食品科技...……更多
最高2500万元的研究资助给了谁?施一公:“最胆大的人!”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施一公首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研究关键词。项目组供图 ■本报见习记者 孟凌霄 记者 李晨阳55岁的施一公很少如此动容。“如果回溯25年,我能够得到稳定支持的话,我相信我会更大胆。我一定会...……更多
“山水图”里的催化剂新体系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山水图”形象展示了氢传输通道,揭示了催化剂作用。受访者供图■本报记者 李清波 见习记者 孙丹宁“这是我们的一稿,有26页,但最终的定稿是63页。”刘岳峰翻看着近日发表于《自然-催化》的文章...……更多
把破“五唯”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突破口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把破“五唯”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突破口张荣 图片来源:厦门大学■本报记者 温才妃教师选了一篇影响因子高的论文作为代表作。它真的能被称为“代表作”吗?...……更多
交叉学科建设应回归“育人”初心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交叉学科建设应回归“育人”初心席酉民 西交利物浦大学供图■本报记者 陈彬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几所中外合办大学之一,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下...……更多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本报记者 甘晓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走进新媒体时代,科普工作应当如何面向公众需求创作内容?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的特点设计传播策略...……更多
田刚院士回顾北大数学“黄金一代”:如何给年轻人更多机会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文 | 《中国科学报》记者 李晨阳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是中国最高学府里的一号学院。特别是2000年左右在此求学的学生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人才:许晨阳、刘若川、恽之玮、袁新意、张伟、朱歆文…...……更多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李侠 谷昭逸近日,一篇题为《日本科研掉出第一梯队,是高校改革之痛?》的文章指出,造成日本科研掉队的原因有三:其一,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其二,科研经费投入减少;其三,争取“竞争性经...……更多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胡士颍近年来,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人文社会科学加强了与理工学科的融合,一批文科实验室应时而生,成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建设跨学科、跨领域的文科实验室不...……更多
他为量子科研“化缘”18年,“板凳”焐热后把机会留给年轻人
...此,他的学生、中国科大物理学院教授张永生告诉《中国科学报》:“很多人说郭老师当年一直在‘赌’,其实不是,他从来没有‘赌’,而是一直相信,相信量子科学、相信国家。”在他心中,郭光灿是一个“遇到困难比别人...……更多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
咸惠馄饨店贴出“感谢与致歉”:营业时间改为早7点半到下午4点,现包现做让大家久等,十二万分抱歉……
橙柿互动消息 湖墅南路一家馄饨店贴出转让告示后,一群顾客聚在店里开会,商量如何留住它……橙柿对这家“咸惠馄饨”报道后,店里生意很快发生转机
2024-09-17 21:23:00
浏阳蒸菜“十八碗”新鲜出笼 梅菜扣肉评为头碗菜
本文转自:人民网-湖南频道近日,“‘蒸’在原乡 ‘湘’当有味”——浏阳蒸菜研究院揭牌暨浏阳蒸菜“十八碗”发布活动举行。经过专家评审团前期严格筛选与品鉴
2024-09-17 20:57:00
刮胡子频率可能影响男性寿命,刮胡子需择时,尽量避开四个时间
影响寿命的因素太多,我们听到的有遗传因素,饮食习惯、作息习惯、生活环境、个人心态以及意外等等,也有很多人去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寿命长短
2024-09-17 15:26:00
想要身体健康,除了注意吃饱喝足,还要注意6件事不能急着做!
在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大环境下,由于时间的紧张,人们往往都是匆匆吃过饭,然后马上投入到工作中。不过,吃完饭后,要让身体有充分的时间去消化
2024-09-17 15:27:00
老人易缺3大类营养素,针对性“进补”身体受益,别“乱补”
现在的老年人,普遍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饮食结构不合理。很多老人自以为自己的饮食习惯符合健康饮食的标准,实际上远远达不到
2024-09-17 15:28:00
真正的“垃圾食品”已公开,方便面没排上号,这些或许你爱吃
众所周知,真的有一些“泡面食品”能让人们流连忘返、难以忘怀,一口口吃下去,简直是人间仙境。但是这些食物被家长叫作“垃圾食品”
2024-09-17 15:28:00
运动是个好东西,能减重降糖,但前提是要正确运动,教你5招
运动是治疗糖尿病的重中之重,适度运动不仅仅能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而且也能帮助降低血糖,减少胰岛素和降血糖药物剂量
2024-09-17 15:29:00
花生被誉为长寿果,但并非人人适合,吃花生的注意事项要牢记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出镜率最高的一种坚果,就是花生。花生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味美价廉。花生的食用方法也有很多,无论是当下酒菜
2024-09-17 15:30:00
为什么炎症会变成癌症?5种食物是“导火索”,管住嘴
人从小到大,总有遇到炎症的时候,通俗来说就是“发炎”了。为啥会发炎?人体有自我防范功能,一旦有病菌入侵,免疫系统就派出白细胞到“事发点”
2024-09-17 15:31:00
癌症一发现就是中晚期,身体出现六个标志,希望你一个都别忽视
如果一个人突然出现乏力,你可能不会放在心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你不仅有乏力,还有食欲不振,消瘦,这个时候,问题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2024-09-17 15:32:00
胃癌不痛不痒?提醒:饭后若存在这4个表现,建议尽早做胃镜
胃癌,这个曾经在我临床生涯中遇到的无数次疾病,它总是能够在不经意间悄悄侵袭患者。许多人在早期阶段可能不会感觉到明显的不适
2024-09-17 15:33:00
胃癌喜欢悄然入侵?我们如何赢得这场躲猫猫
在人类与疾病斗争的长河中,有一种疾病悄无声息地侵袭着人类,它就是胃癌。胃癌,这个名字听起来可能不那么震撼,但其实它是一位隐形的杀手
2024-09-17 15:34:00
长期走路有利于健康吗?过了60岁的老人,走路时建议做好3件事
我国老年人老龄化的趋势日益递增,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了2.83亿人数。所以老年人的健康生活也需国人的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
2024-09-17 15:38:00
蒲公英的“最佳搭档”揭秘:泡水喝,呵护肝脏健康,人也年轻
蒲公英这一菊科多年草本植物,根呈圆锥状分布于土壤之中,生活环境喜存于低海拔山坡、田野、路边地区,在中医学又被称之为药食同源的英属植物
2024-09-17 17:13:00
若女性每天早上空腹吃这物,或许雀斑没了,气血也足了
女性每天早上空腹吃这个,头发就全没了,气血就满了,人总是有压力的。很多人,尤其是上班族,没有时间吃早餐,干脆不吃早餐。吃
2024-09-17 17: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