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如何实现本研阶段科学分流

类别:教育 发布时间:2024-01-16 00:24: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

■徐玲

多年以来,我国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发力。从“少年班”到“基地班”“混合班”“教改班”,再到“珠峰计划”“强基计划”……至今,我国已经自主探索出了一系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这其中,“本-硕-博”一体化已经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典型模式。各高校从中学招收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进行一体化专门培养,并实行阶段性分流考核。

在这一过程中,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人员分流既成为一体化培养的重要内容,也直接影响着拔尖创新人才的最终培养质量。

学生与高校的双向互选

当前,高校通常采取学生申请、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本研分流。其考核内容主要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以及体测成绩。学生如果满足了相关指标的要求,便可转入相应的学科(专业)或学院,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然而,这与高招环节的选拔标准趋于同质化,并没有考虑研究生阶段科学研究活动的特殊性,以及不同学科、类别的科学研究活动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化需求。

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分流应是学生与高校之间的双向互选。它既是学生基于科学认知的主动选择,又是高校根据不同学科、类别的科研需求,对学生的多维考核评价。高校需强化认知引导,完善评价内容,创新评价方式。

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科研本质与外部需求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生只有对自己的学术兴趣、人格特质、能力强项、知识基础等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才可能选择自己乐于从事和善于从事的研究领域及方向,从而发挥其科研优势。

学生对科研本质的认识帮助其理解科研是什么,又具有怎样的属性,从而对照科研需求提升自我。在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学生更要准确把握学科、高校和国家的发展趋势与需求,将自我学术兴趣、优势与国家、高校和学科的发展战略相结合,促进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互统一。

正确的认知源于真实的科研实践。在本科阶段后期,高校应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研究项目。

具体而言,此类研究项目的形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协商,在导师或导师组的原有项目基础上进行优化;二是由学生自主提出原创性研究问题,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完善相关研究问题及方案。高校需要为个性化研究项目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设备、人员、制度等保障。

学生素养要契合学术创新需求

确定分流考核内容需要从培养目标入手。一体化培养的最终目标是拔尖创新人才。他们在研究生阶段需要进行专门化的学术训练,从事原创性学术研究,乃至实现学术创新。

因此,高校首先需要考虑学生的素养与学术创新的需求是否契合。学术创新对研究者的知识、能力、思维、品质等素养均有一定要求。正如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教授所指出的,直博选拔对学生的学术功底、研究能力、学术兴趣等要有明确、具体的考核。

基于此,除了当前考核中所涉及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和体测成绩外,高校还应将学生的智力天赋、学术兴趣、科研基础、创新思维、创新品质等纳入考核范畴。

其次,高校需要关注不同学科、不同研究类别的学术创新对学生素养需求的差异化要求。

世界著名高等教育研究专家托尼·比彻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不同学科研究者的智能强项具有明显的差异。比如,物理学研究者通常具有较高的智力,生物学研究者则通常具有忠诚、勤奋等显著特征,基础理论研究者一般具备较强的数理逻辑能力,而实验研究者则表现出卓越的动手协作能力。

因此,对于不同学科领域的学生,考核标准也应多元化,根据不同学科、研究类别建立考核标准与指标体系,并赋予差异化的指标权重。

融入表现性评价方式

笔试和短暂的面试难以准确判断学生的素养水平。因此,在笔试和面试的基础上,高校应增加过程性考核。

“表现性评价”融合了质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理念,通过持续性观察、记录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在能力、品质、情感、个性等多方面的发展状况。这为评估学生的素养状况创造了有效途径。

高校可为本科生建立成长档案,并根据不同学科、类别的科研活动需求以及人才选拔标准,动态记录学生在个性化研究项目中的实际表现,以此作为分流考核的过程性评价材料。

除了提供学业成绩外,学生应在总结研究项目经验的基础上,提交自己的研究成果、基于项目的研究报告、进一步的研究计划以及本科生导师推荐信等,从而让考核组全方位地了解学生,评估学生与该学科、研究领域的学术创新需求是否契合。

提高表现性评价信度

相比于传统的标准化测试,表现性评价的答案是开放的。因此,其评价信度更容易遭到人们的质疑。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此处的“信度不高”是相对于标准化测试而言,不能因此便忽略了表现性评价的优势。高校可以通过细化评价指标、系统收集材料、甄选评价主体等方式提高表现性评价的信度。

对以上提出的评价内容,高校应进一步拆解,得到相对独立、精简的表现期望指标,并从内容和程度两个维度进行具体规定;有计划、分步骤地积极搜集、整理学生的研究成果、实践表现、研究计划等;构建学生、研究生导师、本科生导师、任课教师、辅导员等多主体的评价共同体;加强材料审核力度,接受社会监督,确保程序公平。

在多主体评价中,一方面要通过培训等方式,增强评价者的角色认同、责任意识和评价素养;另一方面要根据角色定位、能力专长等进行合理分工——研究生导师最清楚本研究方向需要什么样的人,本科生导师则最了解学生的科研功底和素养。在构建“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监督机制基础上,应扩大研究生导师和本科生导师的评价主导权。

总之,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考核分流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与本科培养内容相结合。既要考虑学术创新的需求,又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业基础,又要关注其思想品德、身体素质、智力天赋以及学术素养等;既要避免一味追求量化而仅采用标准化测试,又需维护“表现性评价”的公平与科学。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6 05: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本硕博”贯通造就未来行业领袖
...硕博”贯通一体化培养模式。理念:直指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总目标。河海大学“本硕博”贯通式培养,以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基础扎实、能力显著、全面发展为目标,力图培
2023-11-27 09:26:00
丘成桐谈数学人才培养:一流的老师培养一流的学生
...学中心已人才济济、科研成果产出不断。在回答关于数学人才培养的问题时,丘成桐强调一流师资与一流学生的重要性:“一流的老师,需要有一流的学生;将第一流学生培养成才,也一定要有一流
2024-04-06 00:00:00
...迫切需要我们研究基础研究人才成长规律,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推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关口前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日前宣布,今年将强
2023-07-17 06:08:00
日本超级科学高中打破科教“围墙”
...海外研修等活动。为评估超级科学高中指定校对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2005年开始将“毕业生跟踪调查”定为各指定校的义务。为拓展超级科学高中活动,日本文部科学省也在积极构筑
2023-03-16 09:36:00
...绕国家重大需求或国际前沿开展研究。“很多人认为创新人才培养在高校才开始,实际上中小学时期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更重要。”长期从事创造力研究的胡卫平说。胡卫平进一步表示,需要建立高质
2024-04-19 00:56:00
“本硕博一体化”育中药学创新人才
...昊感慨地说。新时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流中药学人才培养,而如何传承与创新则是中药学人才培养的关键。近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秉承“医药结合,系统中药,明理致用,实践创新”人才
2024-01-29 09:06:00
给10万!本科生就能做好科研吗?
...才协同发展,这可以引导更多高校管理者思考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潘翀向《中国新闻周刊》指出,国内高校的本科乃至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多是在传授已知的知识,一个学期有固定课时,每节
2023-09-25 14:45:00
构建本研贯通一体化课程新体系
...为目标,贯通本硕博培养过程,统筹优质教育资源,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本硕博教育有效衔接的一体化培养模式。本研贯通为优秀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多元路径和良好机遇,
2024-03-25 12:46:00
...本科生择优选拔30人,组建第三届新农班。本—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越来越多广东高校落地。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是读博的“捷径”吗?这将如何加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覆盖文理
2024-02-21 09:20:00
更多关于教育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