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科学传播世界的变化如此之快”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3-10-16 06:10: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

“科学传播世界的变化如此之快”

——专访威立全球科研出版高级副总裁丽兹·弗格森

“科学传播世界的变化如此之快”

丽兹·弗格森。威立供图

■本报记者 冯丽妃

“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研究人员去图书馆,很多期刊的印刷品都消失了。科学传播世界的变化是如此之快。”近日,威立全球科研出版高级副总裁丽兹·弗格森(Liz Ferguson)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未来不排除期刊被数据库或其他形式的科学传播方式取代的可能性。

弗格森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2003年加入威立,目前负责管理近2000种期刊的相关团队。近日,《中国科学报》就当前开放科学发展面临的障碍、期刊发展的未来等问题对话弗格森。

开放获取:最难的是满足个性化需求

《中国科学报》:在威立近2000种期刊中,开放获取期刊的比例有多少?

弗格森:今天我们已经有近600种金色开放获取期刊——出版后可立即被所有人访问的期刊,占比超过威立出版的全部期刊的30%。

《中国科学报》:你如何看待当前开放获取进程中所面临的障碍?

弗格森:改变总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从传统的订阅模式走向开放获取模式,本身就具有挑战性,最难的是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比如,不同的国家想以不同的开放获取速度前进,不同的资助者有不同的政策、对研究人员有不同的希望、对开放获取回报的期待也不尽相同。

我们必须努力满足所有需求,让自己站在他们的立场,这是一个困难和复杂的工作。所以,我们为那些想要走上开放获取路线的机构提供订阅和混合出版两种不同模式,以便它们选择最适合的。

对于一本具有高影响因子的期刊来说,转型往往面临更大的挑战。它们通常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在订阅模式中非常成功,经营这样一本期刊成本很高。在开放获取模式中,如何通过发表少量文章经营一本期刊,在经济上看可能会很复杂。转换协议给高影响力期刊和其他更多的期刊提供了缓冲时间,可以让开放获取更加有效和可持续。

另外,对一些作者来说,版面费可能是实现开放获取的一个障碍。在转变过程中,我们必须思考创新性的出路。比如,我们经常与一些资助机构签订转换协议,由机构支付相关费用,这样作者的困难会得到解决。

期刊的未来:发展潜力令人兴奋

《中国科学报》:据统计,目前世界出版发行的期刊有12万种 ,每年仍有成千上万种新期刊诞生,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的新刊?

弗格森:我认为答案在科学界。我们创办的大多数期刊,包括目前与中国合作创办的期刊,都是由科学界推动的,科学家觉得需要一本代表某个新兴科研领域的期刊。或许,科学家喜欢了解那些与他们拥有相同的思考方式和想法的人,与他们在一起发表论文、交流思想、建立网络,从而对世界产生影响。

《中国科学报》:如何提升新刊的影响力?

弗格森:当一本新刊发行时,吸引好的论文是它的愿望,即使是在开放获取的世界里也是如此。同时,一本新刊也需要通过服务质量和对待作者的方式来建立声誉,这与编辑有很大关系,所以,与好的出版商合作并予以信任,是第二个因素。

《中国科学报》:越来越多的期刊会给读者带来选择困难吗?

弗格森:我认为这是出版商必须做好的工作,确保有完善的元数据系统,并确保相关的研究能在网络上被发现。只要我们建立好元数据系统,只要研究人员能准确描述自己的工作,人们就能很容易找到他们需要的研究,无论它在哪里。

《中国科学报》:如此一来,期刊是否会被数据库或其他形式的科学传播方式取代?

弗格森:不排除这种可能性。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研究人员去图书馆,很多期刊的印刷品都消失了。科学传播世界的变化是如此之快。比如,预印本服务器的发展就很有趣,也许未来并非所有研究最终都发表在期刊上,但它们仍然在那里,可以被阅读、分享和查看。

我们正在积极减少期刊组合中的印刷品,把一些新期刊的论文公布到网络上,这些期刊完全是电子化的,我们出版的纯纸制本期刊仅占全部期刊的0.5%。研究人员对那些新的、令人兴奋的平台有着天生的兴趣,这些平台的节奏非常快。

不过,目前仍有两个重要的原因可能促使研究人员在期刊上发表文章。一方面,这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科学家喜欢以这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方法进行交流;另一方面,它仍被许多机构和资助者用作评估科研进步、奖励等的重要手段。

《中国科学报》:你如何看待当前新旧两种科学传播方式之间的共存与竞争?

弗格森:竞争是很好的,它总是驱使每一方取得更好的成就。很多历史悠久的期刊都建立了很好的品牌声誉,对它们的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期刊背后的编辑团队经验可能是新平台需要借鉴的。可能有一天,预印本服务器等平台可以就某些研究进行通信交流,从而让研究者停止访问期刊。

出版行业如此巨大的发展潜力令人兴奋。20多年前我的职业生涯刚起步时,每个月我们会发行一次杂志的印刷版,月月如此。如果这个行业没有任何变化,那会非常无聊。

《中国科学报》:未来的科学传播平台会是怎样的?是否会打破现有期刊的边界?

弗格森:我想人们依然会组织和参与各种兴趣组,就像喜欢骑行的人会加入到骑行组一样,生态学家喜欢和其他生态学家一起发表文章,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也会如此,这是人性的一部分。所以,我认为期刊会根据环境而发展变化,但仍会以一种满足社区聚合需求的方式继续存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6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大卫·弗格森:停滞的眼光难懂鲜活的中国 走进方得理解丨似是故人来
...误解。在李约瑟踏上中国国土60多年后,他的同乡大卫•弗格森来到中国。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会压着一些相同的韵脚。在大卫•弗格森的英国老家,对中国的未知、误解甚至偏见并没有完全
2023-07-12 15:35:00
《似是故人来》听大卫·弗格森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
...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外文出版社荣誉英文主编大卫•弗格森,踏上促进中外民心相通的旅途。大卫•弗格森来到中国后,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多个工作当中,从中他受益良多。作为媒体记者,他赶
2023-07-11 14:59:00
大卫•弗格森:做好互联网信息传播 赢得年轻群体的“心”
...誉英文主编,中国政府友谊奖、首届兰花奖获得者大卫•弗格森在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部分发达国家民众对中国的误解能够通过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来消除,但基于无知和偏见、人为制造的、根
2023-11-09 22:16:00
...和简单了许多,甚至学术研究方式方法也因此发生了某些变化,对于这样的改变,学者是欢迎的,所以即使知道知网有侵权的嫌疑也宽容地不予深究了。另一方面则在于这样的革命性变化使得学者个
2023-09-07 17:55:00
...字化的快速发展,科技期刊载体以及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大型科技出版集团传统的编、印、发线性化运作流程,已转变为利用现代平台和工具的出版模式。我国科技期刊虽有与国外相当的
2024-01-25 06:44:00
...en平台和thacademic开放学术平台是中国第一个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丘成桐院士是国际数学界的领军人物,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基础数学建设和杰出数学人才培养。北京雁栖湖应用数
2024-03-18 15:56:00
为高水平工程科技提供交流平台(科技视点·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加快建设知识服务平台,构建起数据平台合作、多媒体传播等多元化文献推广体系。《工程(英文)》还坚持“刊会联动”,涵养期刊学术“生态圈”。吴向举例说:“文章发表后,相关专题编委
2023-09-04 05:49:00
...,还要能透视全球性的重要议题。另一方面,学术期刊的传播要符合科学规律,做到内容好看、善于科普、精准送达。2008年,郭华东组织创办期刊《国际数字地球学报》。该期刊首发18个月
2023-12-08 01:26:00
...fic data》;2015年来,国内先后有《中国科学数据》《全球变化数据学报》《农业大数据学报》等数据期刊陆续创建,带动了数据论文大幅增长。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科
2023-09-30 15:53: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