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本文转自:株洲日报温 琳历史上,有两个词容易被人记住,一个是“开创”,一个是“终结”。1904年对清王朝而言是风雨飘摇的一年,日俄战争爆发、华兴会成立……这一年也正逢慈禧七十大寿,清廷上下仍积极筹备。这一年...……更多
...此清朝科举的历史还需加上关外的7年。因此,清朝实行科举制一共268年(关外7年,入关后自顺治二年乙酉乡试至光绪三十一年乙巳科试261年),其中童试历史264年,乡试266年,会试/殿试则只有259年。 ……更多
金榜题名背后的荣耀与辛酸:揭秘科举状元与进士的真实生活
科举制作为我国古代封建时期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虽然有诸多弊端,但是科举制的推行仍然为当时的统治者选拔出了大量的人才。从隋炀帝建立科举制到光绪三十一年清末新政科举制废除,持续了一千两百多年的科举制真正...……更多
天才张居正、唐伯虎告诉我们,磨难对于天才有多重要
...将“连中三元”定为自己的目标,赴京赶考,势必拿下“会元”!但是令他没有想到,当他考中会元的同时,他的一生也因此报废。在考取会元之前,唐伯虎也跟考取解元之前一样,参加了一场饭局,这场饭局的人基本上都是跟...……更多
从世卿世禄制到九品中正制: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演变
...就更不敢废除九品中正制这项给予贵族特权的制度了。 科举制。关于科举制就不需要讲太多了,从隋朝确定到清末废除,存在了1300多年,影响甚大。科举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也不是那样的一无是处。我们在学历史书...……更多
为什么隋炀帝当了皇帝之后,就开始变成了一个“昏君”?
...”的吧! 隋炀帝登基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开创了完备的科举制度。隋文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采用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不过真正的系统化为科举制度,还是隋炀帝开始的。在此之前,人才的选拔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所谓九品...……更多
他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个三元及第的人,下场却如此悲惨
...我们称乡试的第一名为解元,然后会试的第一名会被称为会元。这些读书人,经过乡试、省试,最后到殿试上,考到第一名的人,会被称为状元。科举考试是竞争十分激烈的一个过程,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还激烈。考中一个第...……更多
守渡四十二载,方便乡亲出行(守望)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陕西省兴平市汤坊镇龙兴村村民尹会元——守渡四十二载,方便乡亲出行(守望)本报记者 原韬雄《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09日 第 06 版)一个渡口,一叶舟,一个人。这个渡口在陕西省兴平市汤坊镇龙兴...……更多
明朝科举考试的故事,隆庆年间出了7个宰相18名尚书
...第一名解元方能参加会试。会试录取前三百名,第一名为会元,其余为贡生。这些贡生需参加殿试,前三名为状元、探花、榜眼,其余按名次获得进士或同出身。中举者迎来铨选和漫长的官场生涯。科举成绩直接关系到官员最终...……更多
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真的是风流才子吗?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寐以求的至高荣誉,可若想梦想成真,却是千难万难,在科举制存在的1300多年里,只有17人得到了这种荣誉。唐伯虎一向自视甚高,读书入仕不是他的目标,他的目标是“连中三元”!可一招不慎,唐伯虎差点被挡在科考门外!...……更多
科举制度的演变:从周朝到宋朝的选拔之路
...否中第,都叫做天子门生。如果考中了进士,第一名叫做会元,也就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这三个位置,当当年万千学子的梦寐以求。到了宋朝,这个和士大夫共天下的朝代,这个重文抑武的朝代,本来科考会...……更多
科举制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意义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二...……更多
清代科举探秘:状元头衔背后的荣耀与仕途起点
...士头衔,及获得进入殿试的资格。会试排名第一的,称“会元”。通过会试后,就可参加下月举行的殿试,由皇帝亲自监考,这也就是“天子门生”的由来。通过殿试后,就可以获得进士头衔,自此一步登天,步入官僚阶级。文...……更多
颜值在古代科举中的隐藏重要性
...此之后能飞黄腾达了。所以说,能够考上状元,对于参加科举制的考生来说,是最高兴的一件事。但其实,如果有考生中的是探花,他们反而会比中状元还高兴,这是为何呢?探花,是殿试中的第三名,第一名是状元,殿试三甲...……更多
科举背后的权力与利益:状元是如何产生的?
...。如果一个考生乡试、会试、殿试都得第一,连得解元、会元、状元,成为“连中三元”,这是了不得的事情。因为科举一千三百年的历史,“连中三元”者不过十四人而已,其中唐代二人、宋代六人、金代一人、元代一人,而...……更多
从状元答卷揭示古代科举的严格与才华的展现
如今的高考和古代科举制度差别较大,但是金榜题名是每个考生最大的梦想,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那一刻。很多人说如今的高考不公平,其实笔者认为这是目前最为公平的一种考试制度。在古代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选拨...……更多
从武林世家到武状元:张三甲的传奇人生
...。凭借着高超的武艺,他战胜了那些瞧不起他的人,荣膺会元,成为武举考试的第一名。接下来,他参加了殿试,展现出威风凛凛的气势。在展示技法的时候,他的大刀一度掉落,但他机智地化解了危机,最终以第一名夺魁,成...……更多
平民是如何当上宰相的
...开个人的奋斗,但也与历史的进程密不可分。要知道,在科举制刚刚被发明出来时,隋唐时代的寒微学子要想通过这一考试制度改变命运,可谓难于登天。科举制全面发展的唐朝,商人、触犯刑律之人、外国人以及流浪汉、乞丐...……更多
清朝科举制度的奇特现象与统治者的微妙心理
...场,使得社会阶层更加固化。为此从隋朝开始,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一直到清末结束,科举制度一直延续了近1300多年。据统计,在这段时期内,中国一共产生了800多名状元,其中第一位状元便是唐高祖时期的壬午科状元孙伏伽...……更多
忠臣还是‘奸臣’?黄观与靖难之变的纠葛
...二十三年八月,黄观在乡试中解元。第二年三月,会试中会元。四月,参加殿试,在策论中,他的“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的观点,深得朱元璋赞许,钦点为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更多
唐朝官吏选举制度揭秘:科举、吏部与任职考察
...封建社会官吏制度的先河,制度分工明确设立三省六部和科举制,用现代人的方式来解读就是选拔更加的公平、公正,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基层人群的权利,也缓和官权矛盾。而唐朝在延续隋朝制度的同时,也做了很大的改革。...……更多
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出了那么多状元,只有这十一位名留青史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发明,其始于隋唐,盛于明清,为中国古代贫苦人家的孩子提供了一条改变命运的道路,也为各朝各代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从隋唐到清末,科举制度兴起了一年多年,前后总共出了五百九十二名状...……更多
古代云南学子的状元情结
...乡试、会试一律停止。”至此,在中国实行了1300余年的科举制正式废除。1903年,云南石屏人袁嘉谷应经济特科试,获得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大魁天下,是为“经济特元”,成为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圆了云南人的状元梦。...……更多
明朝科举制度与座主门生关系的形成
科举制自隋唐创立以来就逐渐发展完善,到了明代时期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成熟的选官体系,考试的层级、防作弊方式、考官的选拔以及批阅试卷决定排名都已经有着相应的流程。然而自科举诞生以来,就有着一种潜规则伴随...……更多
2023年全国射箭锦标赛(室外)在南京夫子庙落幕
...前,运动员入场时要经过“连中三元”牌坊,——解元、会元、状元,寓意“一举登科”。决赛的箭靶则设置在墨池对面的明远楼前。明远楼名字取自《大学》“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墨池则代表着中国长达1300年的科举历...……更多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张三甲,武艺高强无人能敌
科举制度从隋朝创立,历经一千多年,作为中国古代统治者选拔官员的一种主要手段,对历史的影响巨大。科举制度扩展了选拔官员的范围,吸引了大量处于社会中下层的有识之士,打破了原本的阶级固化,扩展了社会阶层流...……更多
中国古代科举制的起源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是封建时期的一项创举,他打开了寒门学子得以进入仕途的大门。但关于科举制度的起源历史上的学者们却各有争议,有的人认为科举制源于汉代“分科举人”的考试形式,有的人将隋朝设立进士科作为科举...……更多
五子登科的典故:古人留下的祝福别用错
常言道,知识改变命运。自古以来,便有科举制选拔人才,为了考取功名利禄,无数莘莘学子寒窗苦读,一门心思扑在学术的钻研上。甚至于当时范进在中举以后,变得癫狂。而孟子的母亲也为了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良好的学...……更多
中国的科举制,萌芽于隋朝,发展于唐宋,完善于明清,可是在元朝却遭遇了重大的挫折。直到1315年,元朝才开始科举考试,此后三年一次。但由于丞相伯颜的专权,元朝科举曾在1336年和1339年停办。虽然元朝科举处于低谷,...……更多
科举制在唐朝中后期为何不断侵蚀官僚体系
...相互合作。说到隋唐时期的官僚选拔制度,就不得不提起科举制。魏晋时期采取的九品中正制集中于贵族阶级,不利于扩大统治范围,到了隋朝时便面向下层阶级广泛选拔人才。科举制在唐朝趋于成熟,并逐渐为朋党政治的兴起...……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京剧《状元媒》朝代背景: 北宋主要人物:柴郡主(赵秀君饰): 宋王赵光义的养女,美丽聪慧,武艺高强。赵德芳(金喜全饰)
2025-02-16 15:34:00
明朝的“恐怖组织”:锦衣卫和东厂见面绕路,官员见了下跪
明朝是厂卫机构特别发达的一个时代,分别建立了锦衣卫、东厂、西厂,最后是内行厂。这四个厂卫一个比一个能作威作福。因为内行厂最后在明武宗时期建立
2025-02-16 16:02:00
富商王永庆:在美国买下1亿平方米土地捐中国,那块地现怎样了?
商人,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常被描绘成狡猾、阴暗、唯利是图的形象。然而,《琵琶行》中有一句名言:“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这句话提醒我们
2025-02-16 16:03:00
1963年,工厂女出纳携巨款失踪,结果21年后在水泥地里被发现
1963年11月22日,是河北张家口女出纳李扬的生日,丈夫小冯开开心心地在家做着长寿面等着妻子归来,可谁知,敲开他家房门的不是昔日笑颜如花的妻子
2025-02-16 16:07:00
是恐怖传说还是真实存在:中国古代的开颅手术是怎么完成的?
文?庚沅手术的源头可能远比你我想象的要早。古代开颅术分别起源于欧洲、南美洲和太平洋几个中心。欧洲的开颅术据说可以早到10
2025-02-16 16:23:00
2007年,爸早亡妈再婚,6岁“孤儿”杨六斤,靠“吃草”顽强生活
“阿婶,我来牵牛了。”一个清脆稚嫩的声音呼唤邻居院子里的女人,然后径直走向牛棚里。“好,今天早点回来吃完饭再回家,牛还小吃一会就饱了
2025-02-16 16:26:00
李自成五虎上将为何是4+2?哪两个人共占一个名额?实在是不够格
明末天下大乱,大明王朝如风中之残烛,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各路义军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然而,对大明威胁最大的起义军首领,一个是八大王张献忠
2025-02-16 16:31:00
干活挖出“金疙瘩”,回家一称竟有18斤,谁料引来两大博物馆争抢
我国自黄帝王朝产生到现在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经历过多次的政权演变和朝代更迭后,这些文明以埋入地下的文物为载体,等待着考古学家发掘
2025-02-16 16:44:00
夫君与父亲只能活一个,她做的选择被骂千年,产生一成语流传至今
我们知道在古代,女子有“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教条,说白了,就是任何时候,女人都是作为男子的附属品存在的
2025-02-16 16:44:00
首位同盟会女会员,何香凝和秋瑾都称她大姐,晚年生活拮据靠救济
中国同盟会,是清朝末年由孙中山先生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旨在推翻清政府的统治。首位加入同盟会的女会员
2025-02-16 16:56:00
被保洁耽误的画家!南大46岁保洁吴立娣:被央视、人民日报皆报道
“不管什么身份地位的人,对于美的事物,都不乏精鉴的能力;对于天赋的才能,都不乏淋漓的表现。”各行各业都有能人巧匠。在现在推崇全面发展的社会教育下
2025-02-16 17:07:00
她是“日本版的女济公”,吃肉喝酒算什么,沉溺男色都毫不避讳
我们知道一旦一个人出家做和尚或者说做尼姑,至少能说明这个人已经是四大皆空了,对什么都是无欲无求了,至少在我们古代中国是这样的
2025-02-16 17:29:00
2011年,湘西男子声称会“招蛇术”让毒蛇救人,专家前去一探究竟
“只要我念了咒语,蛇就不敢接近我。”说这话的人是个看上去四五十岁的中年汉子,他操着一口湖南口音的普通话,外表朴实无华。但是他说的话可并不普通
2025-02-16 17:30:00
“直把并州作故乡——回望柯璜先生特展”,2月15日在山西古建筑博物馆开展,全面展示柯璜的教育事业、社会活动和艺术成就。柯璜(1876-1963年)
2025-02-16 19:20:00
春风初度 莺燕争鸣,济宁市孔孟书画院郑志群主题创作作品赏析
展览前言岁序更新,龙蛇竞舞;春风初度,莺燕争鸣。“大运河”作为中华民族古代重要经济带、文化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2025-02-16 19: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