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明朝科举的“泄题风波”,两个考生因此改变历史
...件东西的时候,或许我们在冥冥之中正在得到某件事物。明朝历史很有趣,发生了许多震惊后人的历史大事件。其中有一件事被后人称为“程敏政泄题案”,说的是程敏政在科举考试中将试题泄露给了某些考生。那么程敏政到底...……更多
南北榜案朱元璋错杀状元,只因事关江山社稷
古代科举考试场景明朝洪武年间,有两位状元在取得功名之后不久,便死在了屠刀下。这场命案背后,究竟有何隐情?到底是两位状元科场舞弊,死有余辜?还是因为朱元璋为维护社会稳定而不得已采取的\"帝王之术\"呢?\"命...……更多
历史上这个外国人参加科举高中,后来为何坚决辞官?
...且他还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晁衡”。无独有偶,在明朝的科举考试中也有外国学子参加的情况。那是洪武四年,明朝举行了第一次的科举考试。至于为什么朱元璋在明朝建立的第四年才开始启动科举考试的事情呢?原因有...……更多
从隋唐到明清,科举状元的历史变迁与影响
...末。从建立至清朝灭亡,历经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六朝,而其中又以唐朝为最。科举制度自创立至清末的近一千五百年中,共产生了一千一百多位状元。那么从最初的隋唐时期开始,到清朝灭亡这三百年间中国...……更多
明朝为何是科举制的鼎盛期
...、发展于宋朝,但是真正把科举制度发扬光大的朝代却是明朝。或许你会想到明朝的“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那为何科举制反而在明朝发展到鼎盛期呢?这就要说说洪武末期的一个科举案子,和明朝前几任皇帝对...……更多
明朝这两个倒霉的考生,因籍贯问题接连痛失会元
...的决定性因素,因为这些因素而吃亏的考生也不在少数,明朝永乐十三年的一场会试中,就有两个倒霉蛋因受籍贯出身、名字的影响而接连痛失会元,可谓冤到家了!这两个悲催的倒霉蛋就是陈循和林文秸。受出身影响的倒霉蛋...……更多
古代科举考试中如何防止舞弊?唐朝创设了各种措施
...就是元代的磨勘制度,并且该制度也为明代延续使用。对明朝科举考官舞弊监察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经过唐宋元的发展,在明朝达到其鼎盛阶段,同时明朝对科举的重视也远超之前的历朝历代。为了确保科举的公平、公正,明代...……更多
朱元璋把科举变成八股,他为何选择这种方式取材?
...没有文化,但朱元璋对科举制建立的构想并不是在他做了明朝皇帝以后,而是早在明朝建立前繁忙的军事战争中就已经有所考虑,说明朱元璋的脑子中对建国之后的政治建设上是有想法的。因此朱元璋采用了自汉代以来久已实行...……更多
明朝状元考卷曝光,字体堪比“印刷模板”
...大部分的状元考卷,都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此前,明朝一状元的考卷曝光,让无数网友为之惊讶,不光是惊讶于状元的文采,更惊讶于状元的书法,字体堪比“印刷模板”,网友表示:远胜许多的书法家。这份状元考卷,...……更多
古代科举考场上怎么夹带小抄?这个行为有多严重?
...,历朝历代都对考生履行搜检程序,明清时期尤其完善。明朝设置了专门的搜检官,考试前由搜检官带领兵丁对考生进行搜检,把考生全身和他带的文具、食物都检查一遍,以防其夹带。搜检官和兵丁必须是现役,不准冒名顶替...……更多
...所作所为却为后世埋下隐患。这其中到底是怎么回事?在明朝时期,科举会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往往能够参加考试的都是通过乡试选拔的举人。他们将会获得殿试的机会,一旦殿试入选就能够获得进士的尊称。所以能够在科举...……更多
市民阶层逐渐壮大,是科举世家逐渐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出新的进士家族的难度加大。清朝福州府进士家族数少于明朝,延续时间的长度也远低于明朝。可见,清朝福州府的社会流动性比明朝更高。从数量上来看,清朝福州府的进士家族数少于明代。但从全省的情况来看,清代福州府...……更多
明朝科举考试的故事,隆庆年间出了7个宰相18名尚书
...参政的途径,也是百姓改变社会地位、人生命运的机遇。明朝初建时,朱元璋采用举荐选拔人才,后因地方控制不力,他下令开启科举取士。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殿试和童生试,逐步选拔人才,如张居正、杨廷和、解缙等...……更多
科举考试中的奇闻轶事
...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一些雷人雷事便也在情理之中了。明朝末年艾南英在《天佣子文集》中曾写道:考试当天,考场打三通鼓,秀才们即便遇到大冷天,冰霜冻结,也得站在门外等候点名。督学大人则穿着红袍高坐堂上,围炉...……更多
明朝科举制度与座主门生关系的形成
...导致座主门生的联系在政治领域空前密集,极大的影响了明朝的社会政治生活。在这么多的座主和门生关系之中,以乡试和会试产生的座主与门生的关系最让人重视。主考官录取试卷达标的考生,纯属是履行自己的职责,但是对...……更多
科举制的兴衰:从隋朝到明朝的演变
...无世族”的局面,使得门第低的考生也能步入仕途。到了明朝时,朱元璋为了维护明朝的长久统治,加强了对群众的文化专制,主要表现为科举上的八股取士。八股文命题限制在四书内,不得有任何的个人发挥,以培养符合统治...……更多
科举的艰难:录取人数、考试时长与科目的挑战
...朝在隋唐的基础上进行删减,只保留经义、策问和诗赋。明朝时期,历史上有名的八股文出现,只考一科的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朝。墨义相当于一种完形填空题,从四书五经中挑选某句经典语句,让考生进行补全;帖经跟墨义的考...……更多
从南北榜到定额取士,明朝如何保证科举的公平性?
...富的南方富饶,北方文人平均文化水平低于南方文人。在明朝也是如此,科举考试取南方文人的数目要远远大于北方文人,因此激起民愤,明朝朝廷不得不做出南北榜这种区域公平的制度改良,并在这一基础上不断调和会试取士...……更多
陈安高中状元20天就被朱元璋车裂处死,他为何如此苦命?
...却不被人们所看好。但考取状元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明朝几百年的历史中,状元只有89位。而我们现在的高考每年录取这么多人,可还是很多人觉得高考很不容易,但是如果和古代的科举相比较,那就容易很多了。就算是考...……更多
字如其人:史大成的书法成就与状元之路
...愿意去参加清朝的科举的。他出生于1621年,那会儿正是明朝末期。史大成家里靠种田度日,他的父亲文化水平一般般,但史大成读书却很刻苦,所以,明朝崇祯年间,十六岁的史大成就考中了秀才,没过多久又考中了举人。但...……更多
古代的皇帝也是颜控?他因为长得太英俊,成为明朝首位状元
...苦不能怨政府啊!当然了,有倒霉蛋,必然也有幸运儿,明朝首位状元郎吴伯宗就因为长得帅而受到朱元璋的青睐,最终完美逆袭成为状元的!据记载,在洪武四年(1371年)的这场大明首次会试中,原本考官们拟定的第一名是...……更多
宋朝科举改革: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之路
...实是越往后君权越集中,因此历史上最后两个大一统王朝明朝和清朝,被称之为君权高度集中朝代。所谓君权集中,其实并非一句话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就以科举制来说,以君权集中的角度来看,就起到了很...……更多
科举考试“连中三元”难如登天,明朝仅有三人做到,他们是谁?
...多不容易。那么到底有多难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以明朝为例。乡试乡试又称秋试,因为一般在八月份举行。明朝的乡试定为每三年一次,一般不会变动,所以乡试快开始之前,考生都自主开始准备。明朝乡试由南、北直隶...……更多
古代科举制度如何实行的
...把好手,可惜生不逢时。到了元朝,科举制度灭亡,到了明朝却有记录了鼎盛时期,古往今来,明朝是最重视科举制度的,正式的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殿试,每往上一个等级就更加难中榜,到了殿试,还得直接面对天子的...……更多
古代状元的水平到底有多高
...候考状元那么难,到底这些人是怎么水平呢?我们从一张明朝状元的考卷中就能看出来。小编这就带着大家一同来看下这张明朝状元的试卷吧。在古代考状元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一般人就是经历了多年的苦读也不一定能考上...……更多
‘出恭’的由来:明朝科考与如厕的含蓄表达
...。古代如厕的其他叫法非常多,其中“出恭”更是来自于明朝科考当然,这里的“放弃”并不是完全的存天理灭人欲,而是用另外的说法来指代这些内容,以此实现高雅的追求。比如如厕,在古代的叫法就非常丰富:更衣、解手...……更多
南北榜之争:明朝政治与文化的缩影
明洪武三十年,明朝迎来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经会试考核,以78岁高龄的大儒刘三吾为主考的考官们选出贡士51名,均为南方考生。因此,大批北方落榜考生鸣冤告状,“科场舞弊”成为当时最大的话题。随后,朱元璋下诏彻...……更多
古代科举考试有哪些舞弊的手段?舞弊会如何惩治?
...生,一样会被取消当年的考试资格,还有下一年的。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夹带舞弊一经发现,先绑在考场外示众一个月,然后取消一切功名。有情节严重的,还会被发配到边疆充军。到了清朝的时候,就更清晰明确了。按《大清...……更多
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都有诗赋这一科目,到了宋朝也曾有过这一科目,但是从明朝开始,莫说不考诗词歌赋了,其他的考试项目也全都没有了,只剩下个“经义”一门了。这也是为什么在唐宋时期,有这么多文人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一道道璀璨的痕...……更多
他是明朝第一位连中三元的人,因得罪皇帝名字从《登科录》中抹去
...有路中最拥挤的一条。科举考试是一个繁琐艰难的里程,明朝科举考试分三个等级。第一个等级是院试,这个考试不分老幼都称为童生,考试的范围是州县,合格了就是秀才。中了秀才就可以考省一级的乡试,乡试三年考一次,...……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同时也把首都定在了南京。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
2024-06-30 21:00:00
与元末明初朱升等诸多名仕一样,由于元朝官场过于腐败黑暗,汉官难以掌权,升迁基本无望,1346年刘伯温辞官隐居。但透过刘伯温的经历来看
2024-06-30 21:01:00
1360年,刘伯温来到南京,成为朱元璋的谋臣,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以下是实打实的三件功劳。1,针对当时形势,刘伯温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
2024-06-30 21:01:00
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刘伯温发挥了顶级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刘伯温功劳来看,足以封公爵
2024-06-30 21:02:00
韩信本为平民,虽“志与众异”,但却没有谋生手段,因而家境贫困,常常靠他人接济度日,日久便为乡邻所恶,“一饭之恩”、“胯下之辱”等均发生在这一时期
2024-06-30 21:03:00
从仗剑投项到转投刘邦,韩信始终没能受到重用,可以说是默默无闻,然而作为刘邦左膀右臂的萧何,却对其如此看重,甚至不惜冒着被刘邦猜忌的风险
2024-06-30 21:03:00
父亲曾担任锦衣卫百户。1568年,明神宗在民间大范围选美,王氏没能进入前三名,但因为自身条件较为出色,便留在了宫中,成为了慈宁宫的一名宫女
2024-06-30 21:06:00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上下的舆论越来越激烈,李太后不得不出手干预。在太后的质问下,明神宗说出不肯册立朱常洛为皇子的原因,因为他是宫女生的
2024-06-30 21:07:00
王恭妃死后,明神宗只是草草埋葬了她,陪葬品少的可怜,即没有派人守坟,也没有下拨守坟的费用。儿子朱常洛继位后,连追念母亲的仪式都还没形成
2024-06-30 21:07:00
聊聊大唐名将薛仁贵的传奇故事
威名赫赫的大唐名将薛仁贵一生身上出现了许多传奇故事:大丈夫弃耕从戎;千军万马之中取上将首级;勇猛作战惊动天子;生擒敌将神射手
2024-06-30 21:08:00
聊聊隋朝名臣——赵绰
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开创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著名盛世—“贞观之治”。唐太宗手下,人才济济。其中,魏征直言进谏
2024-06-30 21:10:00
聊聊太子李建成为什么斗不过李世民
陈寅恪先生,对于唐朝,有一个精彩的论述,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
2024-06-30 21:10:00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做了贡献巨大,那她最后结局是怎样的呢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文成公主的远去的身影消散在了茫茫大漠之中,她对汉藏文化交流的贡献却永载史册,书写了民族间友好往来的篇章
2024-06-30 21:11:00
220年12月,享国195年的东汉王朝走到了尽头,汉献帝刘协被迫退位,将皇位禅让给曹操之子曹丕。一般而言,亡国之君都不会有好下场
2024-06-30 21:12:00
白毦(ěr)兵,三国时期蜀汉的精锐部队,由永安都督陈到统领。“白毦”顾名思义,该部队的装束是以白色的鸟羽兽毛作为标志。文献资料见于诸葛亮在公元226年写给李严的书信中
2024-06-30 21: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