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中国古人非常讲求含蓄,艺术审美追求含蓄美,日常生活中的表达也尽量含蓄。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是因为古人追求含蓄的思想,为了达到这种含蓄的效果,古人创造出了很多新的称呼或叫法,这些称呼乍一听或许有些奇怪,仔细思索却非常合理。
如厕一直是古人比较避讳的一种行为,古人避讳如厕的理由也很简单:这种行为在他们眼中非常不雅。
几乎所有封建时期的古人都很追求所谓的高雅,并愿意因此“放弃”很多东西,比如人之“三急”。
古代如厕的其他叫法非常多,其中“出恭”更是来自于明朝科考
当然,这里的“放弃”并不是完全的存天理灭人欲,而是用另外的说法来指代这些内容,以此实现高雅的追求。
比如如厕,在古代的叫法就非常丰富:更衣、解手、登东、出恭……其中最常用的叫法有两个,分别是出恭和更衣。
出恭这种说法中的“恭”,是恭敬之意,而非其他世人猜想的意思。这是一个褒义词,最早出现在明朝,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这个词语其实来自于明朝的科考。
科举考试,是古代最重要的考试,没有之一。文人学子们寒窗苦读十年甚至更久,就是为了这次考试做准备,一朝中举,自然仕途顺遂,否则十年努力付之东流。
面对如此重要的考试,学子们自然要在各个方面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避免出现失误。
不论学子们其他方面的准备有多充分,在生理需求方面却不可能提前准备好。没有人能控制自己几天之内不如厕,所以考场上必须要为学子们提前想好如何解决生理需求。
需要特殊指出的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时间非常长,为了避免学子们作弊,很多朝代的科举考试都需要学子们提前几天进场。
很多时候,科举考试至少会长达一整天,不少人从清晨奋笔疾书至深夜,这期间很少有人能控制住不如厕。
每当考生想要如厕时,就会向在场巡视监察的考官示意,得到考官手中的“出恭入敬牌”后,才能离开考场如厕。
如厕结束后,回到考场时也必须将“出恭入敬牌”归还给考官。有些时候,考试时还会严格限制“出恭入敬牌”的数量,避免考生们借如厕传递答案。
“出恭入敬牌”上刻着“出恭入敬”四个字,目的在于提醒考生出入恭敬,严格遵守考场纪律。时间久了,人们就简称为“出恭”牌,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如厕就渐渐变成了出恭。
除了“出恭”,“更衣”也是非常常见的代替如厕的说法,这背后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古人想用这种含蓄的说法替代如厕,以此显示自己的高雅。
其二,古代权贵如厕时确实经常需要更衣。
用含蓄的说法代替如厕,其实是上层阶级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平民阶层虽然偶尔也会用其他说法替代,不过多数是使用“出恭”这种更为常见的说法。
古代厕所的卫生条件非常差,权贵的衣服饰品又非常繁琐复杂,如厕时弄脏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为了避免衣冠不整,很多权贵出门时都会准备几套衣服,方便如厕时进行更换。换句话说,权贵们如厕后一般都会更衣,所以直接说更衣并不完全算是含蓄委婉的说法。
早期厕所的安全性非常低,因此经常出现因为如厕而去世的案例
关于古代的厕所,也和今人想象中完全不同,很多人以为厕所从出现开始就是早期公共厕所的样子,其实不然。最早的厕所,其实不过是一个坑而已。
普通人家的坑只是随便挖的一个坑而已,贵族的坑可能相对装修较好一点,但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大坑,连蹲位也没有。
早期的古人几乎没有在厕所的问题上花过多少心思,认为这样的坑足以解决生理需求。
在古人的思想中,如厕这种事情非常不文雅,所以尽量避免提到它,更不可能专门去研究厕所的装修问题。即使是一些君主的厕所,卫生条件也非常差,安全性也不怎么样。
之所以说这些厕所的安全性低,是因为早期古人作为“厕所”的坑,只会随着使用时间增加而扩大,坑内的排泄物并不会被处理。
时间久了,坑不能再扩大的时候,就直接将这个坑彻底埋起来,另外再开一个新的坑作为“厕所”。
这样修建而成的“厕所”,在整个使用过程中都非常危险,且不说随时可能有人掉下去的危险,还很可能出现因为不断扩大导致的塌方问题。
这些问题并不是杞人忧天,在古代历史中,因为如厕去世的君主并不少。
春秋时期,一位诸侯国的君主被预言将等不到吃上新的麦子就会死,这位君主非常气愤,偏要证明自己不会这么快就去世。
结果就在新麦子已经准备好时,君主突然想要如厕,他就这样掉进了自己的厕所里,溺毙而亡。
君主的厕所条件都如此简陋,更遑论普通人的厕所。其实当时死于差不多理由的人并不在少数,只不过他们的身份都不如国君显赫,自然没有受到很大的关注。
除了厕所的安全性外,古人和如厕相关的健康问题也很容易导致死亡。
古代其实很多人都有肠胃问题,或者如厕时有便秘困难,如果本人的身体素质不大好,如厕时又刚好突发疾病,自然很容易因此暴毙。
不只是古代中国,西方的古代君主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在如厕时用力过猛导致心脏病突发死亡.
如厕时脑出血,最终不治身亡……在一个医学知识并不发达的时代,任何人都无法摆脱健康问题,君主们也不能例外。
除了这些问题,古人还非常喜欢在权贵如厕时展开刺杀行动。人有三急的说法本就起自古代,古人自然也知道如厕时的人很难避开刺杀,所以不少君主都死于如厕过程中。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还有些君主会叫人等在厕所外,随时防备他人偷袭。
古代厕所的味道非常重,为解决这一问题权贵们想出了很多方法
现代公共厕所的雏形,最早出现在汉朝前后,不过只有一些权贵才有资格和能力使用。可即便是权贵之家,也没办法解决厕所里的严重异味问题。
异味是古代厕所一直没有办法避免的一个问题,直到清朝中期时,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寻常百姓家,自然只能默默忍受,就连如厕后洗手都是一种奢侈行为。
毕竟在古代,根本没有自来水,所有水的取用都要完全依靠人工。这种情况下,普通人家想要随意使用水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只是自来水,古代连水井也是纯人工,这也是古代认为一个家庭中必须要有男人的原因:打水的过程需要很大的力气,普通女性很难做到。
没有自来水清洁,厕所的卫生条件更差,普通人或许还要被迫忍受,权贵们却不能一直忍受下去。为了让厕所的卫生条件更好,古人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设法将厕所建在通风处。
通风处并不好找,而且多数都会根据季节变换,因此古人选择将厕所直接建在高处。
这里的高处,自然是古代贵族精心打造,设法通过人工实现得“高”,耗资巨大,所以只是权贵们的专属。
除了通风外,很多富贵人家也会选择用熏香、塞鼻子的方法来解决味道问题。
因为通常只有富贵人家才会把熏香放在厕所中掩盖厕所的味道,所以厕所中的熏香价格都不低,甚至可能要比一些普通人家放在家中的熏香还要好。
塞鼻子是最常用的一种掩盖异味的方法,同时也是贫富通用的方法。
区别在于,平民家只用比较普通的材料塞鼻子,多数时候只用衣物捂住口鼻,而富贵人家则可能用一些比较昂贵的材料,例如玉。
鉴于权贵们如厕时复杂的流程,不少权贵在如厕时都需要有人在旁边服侍。
长此以往,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不过对于一些比较容易紧张或者社恐的人而言,这种传统可谓非常煎熬。
唐宋时期,大街小巷出现了一种新的职业:挑粪工,在当时也叫倾脚头。自从有了挑粪工之后,从前没有任何用处的排泄物开始有了自己的去处:郊外的农田。
这一职业的兴起,既为厕所的清洁工作做出了一定贡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农业生产。
从古代厕所的发展中,能够窥见古人对待如厕一事的看法正在发生改变。
从起初的羞于提起,一点点正视这件事的重要性,直到将如厕之事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去思考,并对厕所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良,确保自己的如厕过程更加舒适。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7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