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考察明清福州府的进士家族时段分布情况,不仅可以反映明清福州府各时段的科举水平,还能反映福州府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与发展。
明清福州府进士家族的时段分布特点
一时段分布考试
明后期、清后期福州府培养出新的进士家族的难度加大。清朝福州府进士家族数少于明朝,延续时间的长度也远低于明朝。可见,清朝福州府的社会流动性比明朝更高。
从数量上来看,清朝福州府的进士家族数少于明代。但从全省的情况来看,清代福州府进士家族数量占全省总数比例更高。这从侧面体现清代福州府科举实力提升。
社会风气的核心是人,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尤其是社会上的精英群体对地方的风俗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心可塑造社会风气。一旦社会风气形成,它又会开始影响人心。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文化传统也能有助于提高了该地的教育水平。
明清福州府文风鼎盛的重要原因是福州府的大多数士子或是家族始终都把参加科举考试;入仕为官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
福建偏居东南,地狭人稠。为了保证生活,福建人必须尽心竭力寻找生存之路。参加科举考试,成为天子门生自然是大多数百姓心中的“正道”。两宋以来,福建是参加科举考试人数较多的地区之一。
延及明清,福建科名鼎盛,但福建各府、州情况不尽相同。随着经济、政治发展,各府、州的科名情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明朝前、中期兴化府考生享誉全国。但从明后期开始兴化府的科举实力却一落千丈。主要原因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兴化府被倭寇攻陷,倭寇洗劫了富庶的城市,对兴化府的经济和文化事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虽然,清朝兴化府经济有所恢复,但百姓们的目光已不再聚焦在科举,更多人选择了经商。
二、时段分布特点
明清福州府进士家族的时间分布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清中期进士家族数量是最多的。明朝前期福州府进士家族共有8个,中期为39个(新、旧),后期有13个(新、旧),中后期的数量约为前期数量的6倍。
清朝前期福州府进士家族共有9个,中期为18个(新、旧),后期是17个(新、旧),中后期的数量约为前期数量的四倍。
经过朝代前期的发展和积淀,中后期的进士家族数呈现出明显递增的态势。福州府各县的时段分布情况与整个府的分布情况大致吻合。
第二,清代福州府社会流动性增强。明前期福州府新增进士家族8个,占明朝福州府进士家族总数的15.69%;清前期福州府新增进士家族9个,占清朝福州府进士家族总数的22.5%。明中期新增进士家族35个,占明朝福州府进士家族总数的68.63%;清中期新增进士家族17个,占清朝福州府进士家族总数的42.5%。
明后期福州府新增进士家族9个,占明朝福州府进士家族总数的17.65%;清前期福州府新增进士家族14个,占清朝福州府进士家族总数的35%。
明代福州府进士家族各时期新增数量占比比清代更高。可见明代福州府社会流动性略强于清代。
清代福州府前期共出现了9个进士家族,其中有五个家族是跨朝代的,也就是说这些家族的第一位进士是在明朝考中的,而其他进士则是在清朝考中的。
同样,清中期(新、旧)18个新增进士家族中也有1个家族是跨朝代的家族。清前期跨朝代家族占新增家族总数的55.56%;清中期跨朝代家庭占中期家族总数的5.56%。除了福州府之外,只有泉州、漳州、邵武府出现了少量的跨朝代进士家族。这一情况,从侧面反映了明朝福州府文化事业的繁荣景象。
明清福州府进士家族时段分布特点的成因
明清福州府科举稳步发展,逐步成为福建科举实力最强的地区。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福州作为福建的省城,是福建政治、经济中心。福州府拥有其他府不可比拟的教育资源和经济水平。而这一优势到明清时期更加明显。
一、不同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
士子参加科考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是普通士子参加科举的基本条件。因此,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此地的科举实力。
明太祖开始实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对福建海洋贸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贸易的减少使得福州商业大大衰退,不仅如此,明代中期,福州还是闽江上游各县生产的粮食、纸张、木材等商品的集中地,并从福州转销至各地。
福州府依靠着闽江和其流域地区的大量需求,成为福建不可取代的出海口。福州府经济开始稳步发展。
明清交替之际,战乱不休,百业凋敝。明代的经济繁盛情景不复存在。全国的经济都按下了衰退键。福州府更是如此。
一般来说,县前市的市集是一个县最重要的市集。而它在元朝就遭到焚毁,一百年后才得以重建。
可见,这一时期福建商品经济是欠发达的。而到了明中期,福州府商品经济开始缓慢发展。福州作为福建的政治经济中心,是闽江流域的核心城市,清朝中期,福州府经济得到恢复并继续发展。到了清代后期,福州成为武夷茶外销的重要一站。
每年从福州府流进的白银就有百万元到千万元不等。清代福州府的经济优势更加明显。相应地,福州地区的科举实力也更加突出。
二不同时段社会文化的状况
不同时段的文化情况是造成明清进士家族时段分布特点的重要原因。社会文化情况可从书院和刻书坊的兴衰两个方面分析。
明前期,政府大力发展官学。虽然不少书院也得到修复,但在资源配置和学生待遇等诸多方面远不如府、州、县学。书院的数量和质量还是处于弱势。
但到了明中期,福州各县掀起了兴办书院的热潮。这一时期书院教学形式较过去更活泼、生动。
到明后期,福州书院官学化趋势增强。不少书院开始接受官府的经济资助,其课程设立、院规设立都受官府的影响。恰恰是因为书院政治色彩浓厚,福州府的书院格外容易受到政治风波的影响。明末政治动荡,福州书院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清朝初期,清政府对书院采取压制政策,加之福州府遭受战乱侵扰,福州府的书院整体处于低迷状态。到了清中期,政府大力扶持书院发展。雍正十一年(1733),皇帝下令设立省级书院,同时放松了对各地书院的限制.
各地掀起修整、新建书院之风。福州地区数量急剧增加,并且书院规模达到了顶峰。除此之外,自由讲学之风盛行,思想活跃。
乾隆皇帝对各地有名的书院进行赏赐。乾隆二年(1737),乾隆皇帝向福州鳌峰书院赐金千两;乾隆三年(1738),赐鳌峰书院“澜清学海”匾。清末,随着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各地书院毁坏严重。
除了书院之外,刻书业的兴衰也大大影响着地区的文化发展。自宋代起,福建刻书就是全国刻书业的中心之一。而建阳正是闽刻的中心。
京官到某地任值检校官是极其罕见的。这可以说明建阳刻书业的繁荣和福建刻书业的发达。
到明朝后期,社会矛盾加剧,土地兼并严重,使得农民大批破产。这些都促使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因此,嘉靖之后,建阳书坊刊刻了大量的通俗读物,这与前期大量刊刻科举读物相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15 17: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