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星汉离宫月出轮,满街含笑绮罗春。花前每被青蛾问,何事重来只一人。——《重登科》
科举制是我国伟大的创新之一,在科举制没有出现之前,我国使用的是九品中正制、察举制这样的人才选拔方式,这就导致了社会的上升渠道完全被垄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后来科举制出现了,一切都不一样了,寒门子弟也可以通过读书,和世家子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就比如说范仲淹,他年少时穷的连饭都吃不起,后来靠着科举,成功实现了人生的转变,青史留名。
一、珍惜的状元考卷
根据历史的记载,科举制在我国古代一共实行了1300多年,一共涌现出了700多位文、武状元。从时间的发展脉络,我们就可以看出,状元真的是凤毛麟角的存在。然而可惜的是,在漫长的时光中,绝大部分的状元考卷,都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此前,明朝一状元的考卷曝光,让无数网友为之惊讶,不光是惊讶于状元的文采,更惊讶于状元的书法,字体堪比“印刷模板”,网友表示:远胜许多的书法家。
这份状元考卷,被收藏在山东省青州市的博物馆,而这位状元的名字叫做赵秉忠。关于这份考卷的来历,还有着这样的一个故事。在古时候,科举考卷是绝对的秘密,除了相关人员之外,谁也不能接触,这是为了防止作弊诞生的做法。但这也衍生出了一个情况,由于朝廷把科举考卷保存的太好了,致使1300多年来,绝大部分的状元考卷都已消失。
二、赵秉忠的科举之路
赵秉忠从小就有着神童之称,24岁的那年,他成为了举人,25岁进京参加考试,凭借着优秀的成绩,一举成为了状元。但不知为何,赵秉忠当初的那份考卷,并没有被扫朝廷收藏,而是来到了他自己的手中。后来赵秉忠将这份考卷,当做传家宝传了下去。时间来到了1983年,赵秉忠的第13代传人赵焕彬,响应国家的号召。将传家宝拿了出来捐献给国家。从此,这份考卷就成为了大陆唯一一份状元考卷。
大家简单的看一下这份考卷,就明白网友的评价是非常贴切的,考卷的文采自然不用提,赵秉忠当初能成为状元,文采肯定是那个时代最为顶尖的。更让人吃惊的,还是这份考卷的字体,又工整,又漂亮,就好像印刷机刷出来的一样。相信大家看了都无比汗颜,心中都觉得自己一辈子都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字。
事实上,写出这份考卷的难度远超大家想象,殿试是有时间限制的,也就是说,这份考卷是在压力下写成的。大家是不是更为汗颜了,人家在考试的时候,都能写出这么漂亮的字,而我们即便有再充足的时间,也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字来。殿试的时间一般是在一天,至少需要写几千字,此次殿试的题目叫做: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这个题目主要是考验考生对于国家大事的理解,也可以理解为让考生发表自己对于时政的看法。
三、赵秉忠的才华
从这份考卷我们可以看到,赵秉忠一针见血的指出,一个国家想要强盛,君王必须带头克服懒惰,奋发向前,为天下臣民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再在这样的基础上,加以法治,整顿吏治,从而使天下安居乐业。从这篇文章就可以看出,赵秉忠绝对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种书呆子,他对于国家大事有着自己的看法,也有着非常明确的主张。
也有人对这份考卷提出过质疑,他们认为古代科举会实行糊名誊录制度,所以这份卷子不是赵秉忠写的。糊名很好理解,考生写完考卷后,就将考生的名字给遮住,但誊录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古人很早就发现,即便将名字糊住了,也挡不住某些想要作弊的人,他们可以买通考官,然后考官通过考生的字迹来作弊。后来就诞生出了誊录制度,考生在写完考卷后,会有专人再将卷子抄写一遍。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份状元考卷遭受了质疑。但事实上,此次的质疑是没有任何道理的,科举考试中的殿试是不需要誊录的。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大家打字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但相对应的,大家的术法越来越差,如果不信的话,大家现在就可以找上一支笔,写下几个字,看一看自己现在的书法是何种水平,和赵秉忠相比差距又会有多大。我们在生活中,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尽量练一下字,自古以来便有“字如其人”的说法,字如果写得很好看,对于人生是很有帮助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0 1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