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宋太宗科举制度之完善,进士有贡献吗
...的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宋太宗时期的科举改革也造就了许多多才多艺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01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度起源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采用。随着以姓氏为...……更多
科举制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意义
...都是定期的举行的。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更多
科举制下的年龄特权:从宋太宗到乾隆的录取特例
...因为有皇帝的存在,科举制有时候还是存在特殊状况的。宋太宗时期,在科举制方面录取的人才相当多。宋太宗在位共开科八次,录取进士总数为一千四百八十七人,平均每榜进士达一百八十六人,是五代时期和宋太祖朝每榜进...……更多
古代科举制度的三大鼻祖:孔子、隋文帝与武则天
...这个方法并没有被广泛推广,直到宋代时,大臣陈靖才向宋太宗提出糊名的建议,得到了太宗的批准,“糊名考试”法才被确定下来,这项制度在现代高考中仍在延用。但也有人反对,认为糊名糊上了名字,文章虽好,但人品不...……更多
宋代四川首位状元苏易简38岁早逝的原因是什么
...。结婚之后,夫妻俩成为东漂,到首都东京汴梁谋生,被宋太宗第三子韩王赵恒(日后的宋真宗)一眼看上,偷偷弄到王府。她的夫君一看妻子能被王爷看上,也就顺水推舟,没有表示反对。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很快传到...……更多
宋朝冗官问题及其影响
...,此外还有贡举、武举、词科、童子举和宗室应举等科。宋太宗一朝,仅进士一科取士近万名。而且,宋朝还专为那些久试不中的科考之人设“特奏名”。这些科目录取的官员数量越来越多,冗官现象也随之产生。第三,磨勘之...……更多
苏易简:才华横溢的宋代状元,因酗酒而英年早逝
...香门第。他的父亲苏协是一名娴熟文学的知识分子,深受宋太宗赏识。苏易简这么一个文人世家,自小便承载着家族的期待,也因此受到极为严格的教育。据说,苏易简聪慧过人,两岁时就能静静地听父亲背诵唐诗数个时辰;三...……更多
宋朝从重文轻武到士大夫全面治国的思想转变历程
...一方占主导地位,双方权力对等。奉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宗奉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宗即位后颁布的第一道圣旨就是如此:此风气,先孝悌,或忤父兄,生在他乡,生在正宫,生在有纠察的地方。先帝二十年设东、西两卫...……更多
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古代考状元都考些什么?状元有多难考?一、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科举在我国历史悠久,包括上学时的教材课本中,也曾说过隋炀帝杨广开创科举制度,这让很多同学莫名的恨上了这个千古昏君。然而,在科举的完善道路上,隋...……更多
中国历史上10大状元排行榜
...理由:史上最自信的状元 胡旦是今天山东惠民人士,在宋太宗大平兴国三年也就是公元978年考中状元。宋太宗元年,有一书生到山东某县游览。知县大人得知该书生才华横溢,于是便设宴款待他。知县的儿子很瞧不起那位书生...……更多
宋朝科举改革: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之路
...派考官,即“别头试”。可以说这属于是一种回避制度。宋太宗赵光义在雍熙二年有诏:“凡(考官)亲属就举者,籍名别试”。从此以后别头试成为一种制度延续下去。第三个就是对考场进行规范。在雍熙二年,也就是确定别...……更多
在宋朝,当公务员是一种什么体验?
...较低,每次科举录取的人数逐渐增加。从宋初的几十人到宋太宗时期的二百多人,再到宋末一次录取进士就达六七百人。如果能够进士及第,立即可被授予官职。宋开宝二年,更规定了特殊情况,凡是参加过十五场科举考试但未...……更多
宋代书籍出版为何繁盛
...为“夫教化之本,治乱之源,苟非书籍,何以取法”。而宋太宗亦提出读书的好处,认为“法律之书,甚资政理。人臣若不知法,举动是过。苟能读之,益人知识。”士人邢昺指出“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史正义皆具,书...……更多
细数中国历史上科举状元中的奇人异事
...倒地,王嗣宗夺得了当年的状元。最自信的状元——胡丹宋太宗元年,有一书生到山东某县游览。知县大人得知该书生颇有文采,便设宴款待。知县的公子很蔑视那书生,问其有何特长,书生说工诗。公子便让他诵读一首,书生...……更多
北伐战败,文治显赫:宋太宗赵光义功过参半
...让整个大宋帝国陷入一片谜团和沉痛。随即,太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继位,成为大宋帝国的第二位皇帝。自此,宋朝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关于宋太宗,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一方面,有人认为他完善了宋朝的制...……更多
唐朝科举制度探秘:从秀才到进士,科举背后的选拔与挑战
...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日高中状元,然后光宗耀祖。科举考试成了不少家庭改换门楣的方式,更是成了不少学子改变人生的途径。但是对于科举制度,经过不少朝代的革新,方式一直在发生改变,很多人认为秀才只是跨越身...……更多
状元与进士:科举制度下的人生分水岭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它不仅是一种考试,更是一种社会阶层的划分。在这条漫长的仕途之路上,考中状元与仅仅中个进士之间的差距,可谓天壤之别。这两者间的分野,不仅仅体现在荣誉和地位上,...……更多
科举制度:古代寒门子弟的崛起之路,考试流程详解
科举考试,为我国古代王朝选拔出了很多的优秀才人,对我国朝廷的影响力非常大。科举这一制度产生于隋朝,结束于清朝。在这千年的历史里,它为王朝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一张试卷,虽然看似只是一张纸,但是它却很...……更多
宋朝皇帝多“学霸”这是为何
...一些大儒陪同学习,以便随时问问题。据一些资料显示,宋太宗曾经想要在一年中读完《太平御览》,所以每天耗费在学习上的时间就很多,每天大多都是从上午十点学到晚上六点,除去管理政治的时间以外,还能有这么多的学...……更多
清朝科举制度:各级功名详解
科举制度,乃系古代中国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将这种科举取士的选拔制度予以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和完善,按照《清史稿·选举志》的说法,“有清一沿明制,二百馀年,虽有以他...……更多
清朝科举制度:从举人到进士的晋升之路
“进士”,古代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所能获得“功名”的最高等级。从“童试”、“院试”到“乡试”,再到“会试”,然后再到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古代读书人的身份经历“童生”、“秀才”、“举人”、“贡士”和...……更多
明朝科举考试的故事,隆庆年间出了7个宰相18名尚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阶层流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不仅是朝廷吸纳精英参政的途径,也是百姓改变社会地位、人生命运的机遇。明朝初建时,朱元璋采用举荐选拔人才,后因地方控制不力,他下令开启科举取士。科举制度...……更多
宋代科举屡考不中者也可得到“特奏制”,成宋朝的国策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更多
让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殿试,为何大放光彩
...它应皇帝的政治需求而生,又随着皇权的强化而完善,是科举考试中与皇帝联系最为密切的环节。明代殿试的沿革以科举为依托,以皇帝的政治需求为标尺,经历了确立发展、稳定巩固、变更强化三个阶段,皇帝是影响殿试沿革...……更多
科举制度的演变:从周朝到宋朝的选拔之路
...子有了一丝生机。在隋朝,因为大统一,所以有了明确的科举制度,任何人都有权利通过考试获取当官的机会。可是因为隋朝建立延续的时间太短了,所以科举制度的流传,是在唐朝。在唐朝,李世民和李治时期,完善了科举制...……更多
明代诗歌成就逊于唐宋,八股科举给明代文人带来了什么影响?
从整体情况而言,八股文和科举出身牵耗了士人群体的绝大部分精力与心血,造成了士人群体在教育背景与知识结构上的缺陷。而伴随着出身与否的实现,士人与科举或合或离,与科举之外的文学或离或合,这也刺激了士人是...……更多
科举与起义:黄巢的传奇人生
科举的发明无疑是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这项制度让寒门子弟有了晋升的机会。古代读书人的出路无疑就两个,一个是考中功名走上仕途之路,另一个就是去当隐士。古人把寒窗十年苦读是当做非常重要的事情来对待。考中...……更多
科举考试:古代的公平选拔与官场变革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古代的科举考试备受瞩目,这是唯一通过学问以考试的形式来改变自己以及家族命运的机会。高中状元是每个莘莘学子的期望,可每一个人的学习水平不同,聪明的人一举高中,而大多...……更多
为何说宋太宗是被低估的
宋太宗(939年—997年),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22岁时,参与陈桥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曾参与太祖统一四方的大业。太宗即位后,继续进行始于后周周世宗时的统一事业,鼓励垦...……更多
谁的朝代只有37年,制度却影响1300年
...—这些读书人此番来到长安,是为了参加可以改变命运的科举考试。随着这些读书人进入长安,科举制在这一年迎来了重大变革,由原来的单一科目考核,变成了明经、秀才、进士诸科。唐朝官方还规定,天下读书人参加科举需...……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数有战功,看来有关羽张飞在就是好,容易立功。先是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这里的平原令就是平原县的县令,而平原相就是平原国相
2024-06-25 18:07:00
当时到处都是黄巾和反贼,官府也到处都在募兵,所以在路上遇到去丹杨募兵的都尉毋丘毅,便一起同行。走到下邳的时候遇到了反贼
2024-06-25 18:07:00
刘备自小有大志,此时便带着他那群小弟,跟随校尉邹靖去讨贼。可是他第一次上战场就差点战死了,受伤后装死躺在那里,等贼人都走了
2024-06-25 18:06:00
陈胜吴广起义时,范增已经70岁,项梁率8000江东子弟兵渡江西进时,范增主动投军。当范增、项梁、刘邦等相会于薛地时,陈胜已经被杀
2024-06-25 18:11:00
当时刘备自己只有一千多兵,外加上一些杂胡骑和饥民有几千人,但那些都是乌合之众,上战场不顶用。所以当陶谦说要给刘备四千丹杨兵的时候
2024-06-25 18:07:00
并且自小没爹,只能与母亲贩履织席为生。虽然家庭条件不富裕,但他母亲还是送他去跟卢植学习,那年他十五岁。不过刘备不爱读书
2024-06-25 18:08:00
少年时的甄宓就显露出与其他孩子不同的灵慧之气。其他孩子在院中玩耍的时候,她却泡在书堆里,手不释卷,小小年纪已经是一身书卷气
2024-06-25 18:09:00
也就是在此时,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刘备听完吓得筷子掉到地上。汉代时对刺史称为使君
2024-06-25 18:07:00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不知,当日的她是怀着怎样凄绝悲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一生所爱敌不过别有用心之人的几句谗言
2024-06-25 18:10:00
公元前206年,陕西临潼鸿门,历史上最惊险的饭局——鸿门宴上,之后范增召项庄舞剑,意图刺杀刘邦。刘邦逃脱之后,范增长叹一声
2024-06-25 18:11:00
甚至认为乡党名族出身的正妻任氏性急善妒,不听劝阻将她休弃。自此以后,甄宓成为曹丕名正言顺的正室夫人,一时之间风光无两。她也曾心中窃喜
2024-06-25 18:09:00
当时,项羽与刘邦是楚怀王手下的两大军事集团,楚怀王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实则是想挑起两大集团的争斗。一旦杀死刘邦,项羽将彻底的真正的一家独大
2024-06-25 18:12:00
楚怀王曾有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攻入关中,打下咸阳之后。当项羽到达函谷关后,刘邦军不准楚军入关,楚将英布等以武力破关直入
2024-06-25 18:12:00
“康熙擒鳌拜”,影视剧已经多次上演,不可否认的是,康熙是用“诡道”擒获鳌拜的,若是光明正大地对垒,康熙即使能获胜,恐怕也不会那么轻松
2024-06-25 18:16:00
顺治十八年,年仅24岁的顺治帝驾崩,虽然顺治之死在历史上充满争议,但根据《清史稿》的说法,顺治帝是病逝。临终前,顺治下了罪己诏
2024-06-25 18: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