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宋朝冗官问题及其影响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5:45:00 来源:戏说三国

三冗问题(冗官、冗费、冗兵)贯穿宋朝始终,被视为宋朝弊病而饱受抨击。其中,冗官问题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所带来的不仅是官僚腐败,而且包括财政不足、国力衰弱等。那么,对于如此严重的问题,宋朝有识之士是否认识到?是否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或者采取实际行动来解决?这种状况是否得到扭转?探讨宋人对冗官问题的认知,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时的时代环境,便于对宋朝的冗官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宋朝冗官问题及其影响

宋初,冗官问题并不严重。因政权初建,宋太祖更关心时局稳定,于开宝三年(970)下诏,“与其冗员而重费,不若省官以益俸”,要求各地“以户口为率,差减其员”。而真宗朝之后,冗官现象开始凸显,逐渐成为朝野关注的问题,其原因大致有四点。

第一,恩荫之滥。唐朝时,恩荫范围较小。至宋朝,范围从亲属扩展到门人、朋友等,荫补对象不断增多,数量不断增加。《宋史·陈良翰传》载:“成恭皇后受册,官内外亲属二十五人,良翰论其冗,诏减七人。”可见当时恩荫制度下得官之易,在减少恩荫人数的前提下,仍有皇后亲属十八人被授官。

第二,科举之弊。宋朝科举制度与前代相比,取士数量大为增加。《宋史·选举制志》载:“时取才唯进士、诸科为最广”,此外还有贡举、武举、词科、童子举和宗室应举等科。宋太宗一朝,仅进士一科取士近万名。而且,宋朝还专为那些久试不中的科考之人设“特奏名”。这些科目录取的官员数量越来越多,冗官现象也随之产生。

第三,磨勘之密。磨勘是宋代官员考绩升迁的制度。真宗时期,规定文武官职满三年,给予磨勘迁秩。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载:“今文资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迁,谓之磨勘。”但是,磨勘制度在实际执行中走样变形,“不限内外,不问劳逸……虽愚暗鄙猥,人莫齿之,而三年一迁,坐至卿丞郎者,历历皆是”。一般官员只要在任上没有过失,大都予以升迁,缺乏优胜劣汰的考核机制。

第四,致仕之失。致仕制度即官员退休制度。宋代基本沿袭唐七十致仕之制。宋太宗时规定:“朝廷之制,七十致仕。”北宋初期,由于国家政权机构不完善,官员较少,“七十致仕”并未严格执行,《宋史·周执羔传》载:“明年(乾道二年)三月,告老,上谕曰:‘祖宗时,近臣有年踰八十尚留者,卿之齿未也。’命却其章。”可知宋代文臣致仕制度执行得并不严格。

宋朝冗官问题及其影响

针对冗官问题,宋朝一些有识之士也提出了一系列革除冗官的建议措施。

首先,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出了“抑侥幸”,即限制恩荫为官的途径和数量。庆历三年(1043),颁布《任子诏》,要求对荫补官员进行铨试,只有通过考试的人,才能获得职务。

其次,科举之弊,历朝都有。对于科举造成的官员增多现象,范仲淹等人在庆历新政中尝试改革科举制,“先履行而后艺业,先策论而后诗赋”。包拯强烈建议“澄汰冗杂”,要求科举考试公榜无名的全部免除,改进补阙方法等。

再者,对于磨勘制度,范仲淹提出了“明黜陟”,要求京朝官只有在差遣任期满三年之后才能进行磨勘,并重新制定考查政绩的条件。王安石也对“不论其才之称否,而论其历任之多少”的现象进行批判,认为官员应按政绩大小升迁。在官员致仕方面,欧阳修建议对“年老昬昧、视听不明、行步艰涩”的为官者,坚决令其致仕。

最后,面对越来越庞大的官僚队伍导致的冗费增加、机构臃肿等问题,一些臣僚多次上书陈述冗官带来的弊病。监察御史朱熠言:“境土蹙而赋敛日繁,官吏增而调度日广……欲宽民力,必汰冗员。”王禹偁言:“冗吏耗于上,冗兵耗于下,此所以尽取山泽之利而不能足也。”可见,冗官而导致的冗费问题已很严重,有识之士强烈呼吁进行改革。

宋朝冗官问题及其影响

冗官并不是宋代独有的政治现象,但是宋朝的冗官数量却是最多的,冗官一直是影响宋政权稳定的一个因素。因此,革除冗官显得极为必要。有远见的官僚大多以“抑侥幸”“精贡举”“明黜陟”作为革除冗官弊端的主要措施。庆历初年,范仲淹亲自查看诸路监司名册,勾去不称职者的姓名。富弼则认为,这样的举措太过激进,劝说道:“十二丈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矣!”宋仁宗时,因“补荫之门太广”,“遂诏裁定,自二府而下通三岁减入仕者二千人”。元祐初年,根据苏轼、孔文仲的建议,“诏定特奏名考取数,进士入四等以上、诸科入三等以上,通在试者计之,毋得取过全额之半”。虽然这些举措在短期内收到了一定成效,但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冗官问题。有的举措甚至因操之过急,而严重影响了官僚内部的稳定。

宋代最高统治者和士大夫虽然认识到冗官的危害,但裁减官员数量必然损害一部分官僚群体的利益,从而招致反对并导致政权不稳。朝廷既想解决冗官问题以维护统治,也要避免因阻力太大造成政局动荡。而保守势力既要维护自身利益,也要预防冗官造成国家根基不稳。两者各自的利益诉求形成政治博弈,也是造成改革措施立而废、废又立、进退徘徊的根本原因。

冗官既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产物,也是造成宋朝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之一。终宋一朝,最高统治者和士大夫都对冗官弊端有着较为清晰的认知,却始终无法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这种现象与其治国理念具有密切联系,重文抑武、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治国理念造就了官员的繁杂。虽然宋朝进行了一些变法,努力裁减冗官,但归根到底,不可能颠覆其根本治国理念。因此,终宋一朝,冗官不可能完全消除。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09 00: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中汴京的车水马龙,到中学生口中反复念叨的欧阳修、范仲淹、苏轼、柳永等文学名家,再到《清平乐》《知否知否》等影视剧描绘的太平盛世……无不一遍遍地告诉世人北宋的经济文化的昌盛繁
2023-04-21 15:21:00
古代官吏致仕与礼制有何联系?
...遭受到重创,但他还是以某种方式遗存了下来,并对后世影响深远。比如说,皇位继承,便讲究嫡长子继承制。又比如说,不少古代功勋老臣的后人,可以直接进入仕途为官。宋代恩荫制度基本定型
2023-02-16 22:04:00
既有名臣又有明君支持的庆历新政,为何会失败?
...知的庆历新政却不是这样,上有宋仁宗这样的明君、下有范仲淹、富弼和欧阳修这样的名臣,最后依然难逃失败。今天,我们一起从背景、内容、结局和影响,这四个方面来仔细了解庆历新政,寻找
2023-04-28 11:29:00
古代的文臣武将70岁可致仕,宋代官员为何不愿“退休”?
...可分割的,有了权力,财富也会随之而来,而如王安石、范仲淹这般一心为天下的的无私之官吏又有多少呢?更多人出仕除了是因为兼济天下的仁心之外,更多是为了获取权力财富以封妻荫子,护佑
2023-04-17 16:39:00
古代致仕制度的发展经历如何?
...官为帝王服务的积极性,所以当时的退休制度也被称为“致仕制度”,那么下面笔者就带领诸位看客一同走进古代致仕制度。致仕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早在先秦时期致仕养老制度就已经存在,比如在《
2023-06-11 19:04:00
富弼、韩琦站在了王安石的对立面,这是为何呢
...着电视剧《清平乐》的热播,北宋仁宗时期的一众名臣如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火了起来,这些人除了如剧中所讲述的那样心系国事,直言进谏,还共同主持了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庆
2023-04-22 14:06:00
古代将军、宰相等致仕之后,县令敢不敢管他们?
...些官员早于他们的下级形成了稳固的政治联盟,在地方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县官。对于这些人,县官都是唯恐避之不及,怎么还敢管呢?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些人又通常会被授予“荣誉职位”,
2023-05-10 09:43:00
...大宋不仅没能迅速取胜,反而是败绩连连,最后只能靠着范仲淹的堡垒战术才勉强应对,虽然大宋保住了大国的颜面,但其财政却已是不堪重负、入不敷出。第一、军队上宋太祖建国之后并不仰止土
2024-06-04 11:12:00
...力和人力,但每每以失败告终。庆历三年(1043年),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历经一年即告失败,结果并未改变这一严峻形势。宋神宗即位后,大宋王朝虽然表面上一派繁荣,其实内部
2024-06-28 19:3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一缕温烟袅袅升 穿越红楼品古香
姜江正在用宋元时期非常流行的焚香方式隔火熏香,品鉴梅花香饼。 受访者供图□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静秦可卿的卧室里洋溢的是一股“甜香”
2025-09-09 07:43:00
百岁光耀映经典,千钧笔墨书小兵。日前,“小兵的故事——于明诠主题书法作品展”在市图书馆新馆A馆一层知微展厅开幕。本次展览由石家庄市图书馆主办
2025-09-08 11:43:00
临沂第三十四中学举行八年级英语组暑假读书分享活动
鲁网9月8日讯9月5日,临沂第三十四中学八年级英语组组织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教师暑假后读书分享活动。在此次分享活动中,多位教师聚焦教育类书籍
2025-09-08 16:38:00
山水意境与体悟哲思结合,问心之旅打造旅游新体验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500多年前,王阳明因触怒宦官被贬至贵州龙场(今修文县),成就了中国哲学史上无法遗漏的章节——龙场悟道
2025-09-08 17:36:00
传承泉城历史 感悟名人风骨|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沉浸式研学之旅
9月7日,由济南市文物保护利用中心主办的“这一站,济南!文物研学游”活动第八期“文脉传承·历史名人探访之旅”顺利举行。第一站来到大明湖的汇波楼
2025-09-08 17:37:00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节”“亡者节”或“七月半”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日)中元节
2025-09-08 18:18:00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勇担使命强国有我
当 亲 切 的 问 候 萦 绕 在 校 园 , 当 温 暖 的 笑 容 绽 放 在 每⼀ 张 脸 庞 , ⺠ 族 ⼩ 学 的 学 ⼦ 带 着 期 盼 与 欣 喜
2025-09-07 18:45:00
陈纳德雕像前,一眼深情“对望”,胜过万语千言
抗馆公布美国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录增补和勘误名单,抗日航空英雄和英烈后代捐赠珍贵文物,飞虎队创始人外孙女嘉兰蕙也来了陈纳德雕像前
2025-09-06 09:54:00
30年绘就14年抗战烽火,画家崔宁抗日战争长卷展在龙口开幕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于洋 通讯员 王明城9月5日,在龙口市美术馆,一幅50米长的抗战长卷徐徐铺展,瞬间将观众拉回1931-1945年的烽火岁月——这是退休警营画家崔宁用30年光阴
2025-09-06 12:52:00
淮河三峡第三峡:明光浮山峡
大皖新闻讯 浮山,位于淮河右岸安徽明光段。因南北朝时期,南梁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建浮山堰而出名。浮山堰处在淮河三峡中的第三个峡口浮山峡
2025-09-06 15:38:00
9月6日,“河北五超”第四轮,秦皇岛队远征保定,“榜眼”“探花”即将上演论剑争锋!
2025-09-06 19:11:00
抒写庸常中的传奇|读若非小说集《十二盏微光》
读《回煞记》的时候,我心里在想,民俗的东西竟能够带出这样的一片深情,这再一次印证了好的小说对读者而言从来都是一份情感的馈赠
2025-09-06 23:27:00
大众网记者 周琛 路鑫 张勇 菏泽报道80年的沧桑巨变,你们曾浴血守卫的山河,已是全新的模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
2025-09-05 09:03:00
娄山关|那个一衣带水的地方
走进怀化,是在盛夏季节。扑面而来的不仅仅是热浪,还有高铁站上鼎沸的人声,这样的热火朝天就像我印象中的湖南人,说话噼里啪啦尾音上扬
2025-09-05 15:41:00
大禹文化⑤丨禹疏九河:到底是哪九条河?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9-05 16: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