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头条热搜
司马光:北宋的争议人物——从英雄少年到党争领袖的转变
司马光,北宋朝的罪人。在他的领导指示下,掀开了北宋第一次大面积党争,并且司马光还屡次利用政治正确打压敌人,最终将王安石数年心血一朝毁之殆尽,主张以德服敌,放弃国家疆土......不过在当时那个时代,司马光绝...……更多
司马光:保守派领袖与北宋衰落的幕后推手?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司马光砸缸的典故。然而,他在历史上却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据说正是因为他,才导致了北宋的衰落。究竟发生了什么?司马光生活简朴,只吃粗粮,穿普通衣...……更多
最具争议的王安石继承人是谁,陷害过苏轼
...元丰改革”又重新确定了新党的地位。宋神宗去世之后,司马光和太后组成的元祐更化,开始重新掌握朝政的话语权,而新党这边在司马光等人上台后,也发生内控,蔡确率先反水投诚元祐党(讽刺的是蔡确的反水却被旧党嬉笑...……更多
...到较显著的效果,使北宋政局一度好转。后王安石罢相,司马光被召入朝掌政。废新法,复旧制。章子厚被弹劾罢免,贬黜为商州知州。哲宗亲政,章被召回启用,任尚书左仆射。哲宗死后,他反对议立徽宗,徽宗即位他又被贬...……更多
宋朝没有装人的大缸,司马光砸啥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从北宋时期一直流传到如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个故事被许多人以故事的形式一代代流传下来,司马光是人们小时候就崇拜的英雄少年,数千年来司马光也成为了智慧少年的...……更多
宋神宗熙宁年间变法争议:王安石与苏轼的政见之争
...生机,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当变法遭到司马光、苏轼等人的反对、两派彼此生隙之时,两方首要人物只限于政见争端,没有使用小人手段进行打压,如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王安石为其求情,这是历史少见...……更多
北宋名臣司马光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他除了担任北宋宰相以外,还因砸缸而家喻户晓。历史的司马光,曾经是一个“顽固派”,有些人可能会质疑:当年能聪明到去砸缸,可见此人头脑灵活,怎么会是个顽固派呢?其实...……更多
历史上的文鸯是什么样的人
...曰:钦中子俶,小名鸯。年尚幼,勇力绝人。其三,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八》记录:钦子鸯,年十八,勇力绝人……乃与骁骑十馀摧锋陷陈,所向皆披靡,遂引去。师使左长史司马班率骁将八千翼而追之,鸯以匹马入数...……更多
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为何执意斩杀一位无辜女孩
...,以让后人借鉴和品读,以此来增长自身的智慧。比如说司马光砸缸就是一个特别“聪明”的故事。故事讲的是年幼时期的司马光,有次调皮捣蛋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在院子里玩耍,其中有一个小娃娃,十分好奇院子里的大缸里究...……更多
项羽形象是怎么改变的
...迁的《史记》中,除此以外,班固撰写的《汉书》和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中也有对项羽生平事迹的记载,但是它们中的文字书写与《史记》中相差不大,有些甚至是原文直接照搬。因此,本章对于历史叙事中项羽...……更多
飞将军李广军功显赫,得到司马迁的褒奖,却一生没被汉朝皇帝封侯
...的什么态度,只是陈列客观事实。而与此同时,司马迁和司马光的态度可以说是针锋相对。考虑到司马迁曾为李广的孙子李陵投降匈奴,被施以宫刑,其在文章中对于李广悲情英雄的塑造也可以理解。读完让人难免觉得汉武帝任...……更多
为何后世对北宋司马光的评价都很低
司马光,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让我们最熟知的就是司马光砸缸这个典故。但是,他在历史上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都说因为他,导致了北宋的没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司马光一生简朴,粗菜淡饭,穿的是普...……更多
司马光砸缸救了谁?你知道吗?
司马光砸缸救了谁?你知道吗?俗话说中华上下五千年,我国的历史恒古流长。从古至今,我国经历了许多朝代,也发生了许多事情。无论是哪个朝代,都会有史官这个职位。他们主要负责的就是记载当时的历史。当然也有后...……更多
黄陂区中小学一体化思政“结硕果”,课本剧创演斩获武汉市一等奖
...公示等环节,黄陂区祁家湾街道寄宿小学表演的课本剧《司马光砸缸》获评一等奖,黄陂区第六中学表演的课本剧《刘胡兰》获评二等奖;黄陂区盘龙三小表演的课本剧《幸福是什么》获评三等奖。课本剧《司马光砸缸》2023年...……更多
司马光竟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罪人,曾一手葬送北宋王朝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客中初夏》司马光作为我国大街小巷都知晓的人物,也是深刻印在了人们脑海当中的那个砸缸少年,作为家喻户晓的少年人物,打小便展现出了过人的冷静与才智,所以在现代教科书...……更多
司马光砸缸的事迹大家都知道,但是他救的人到底是谁?
小时候大家都学过这样一个故事:司马光砸缸!意思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以一个伙伴掉进了缸里,司马光用了一个大家想不到的技巧把小伙伴救下来了。在如此慌乱的情况下,司马光可以沉着冷静的想办法,很值得大家学习。但...……更多
文正:唐代后文人官者的最高谥号
...终叫文贞。为避宋仁宗赵祯的讳,而改叫文正。在北宋的司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致,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更多
诸葛亮和司马懿历史评价不同的背后原因
...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当然还有如唐太宗、杜牧、司马光对司马懿的都是能力的评价,肯定了司马懿的军事、政治才能,而对其道德行为并没有任何的评价,这或许跟他的地位有关,毕竟追封了皇帝,另外就是对他的行为...……更多
历史上的司马光是什么人
司马光,字君实,又叫“涑水先生”,他又自称为“迂叟”。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十月十八日,司马光出生于光州(今河南省光山县),所以单名光”。卒于宋哲宗无祐元年(公元1086年)秋。司马光出身于官僚兼地主家庭,其父亲司马...……更多
司马光与文正谥号的背后故事
一说起司马光,我们就会想到司马光砸缸,长大后的司马光比小时候还厉害,宋朝有一位叫做王安石的大臣想要富强宋朝,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就是强烈的反对王安石的一个人,结果就是司马光远离朝...……更多
宋朝党争失败可以全身而退,明朝党争失败却被赶尽杀绝是为何?
...。党争的两股势力,一个是王安石的改革派新党;一个是司马光的守旧派旧党。斗争的目的也很清晰,就是要不要改革。王安石一派要改革,司马光一派也不是拒绝改革而是认为不能太激烈。所以,党争在本质上是对事不对人。...……更多
司马光7岁砸缸救人,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后却变得不懂得变通
很多人在小学课本中,都学过这样一个课文,那便是司马光砸缸,而又因为赵丽蓉老师的一句司马缸砸光,彻底让这位司马家的大文豪响彻现代世界。司马光在少年时最有名的一件事情就是砸缸救友,这个课文中也讲得很明白...……更多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是真的吗
...事情在《三国志》之中并没有记载。但是到了北宋时期,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却又把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事情给写了进去,这就令人感到很疑惑了,难道说司马光这样严谨的史学家也会相信这种事情?还是说司...……更多
司马光砸缸救人,被救小孩是谁呢
...常会出现各种各样古人小时候的故事,比如说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砸缸,司马光的故事也让我们知道了,一个少年可以多么机智和沉稳。可能有些人不知道司马光在正史上到底做了什么,可是一定会知道的是他小时候搬起那块石头...……更多
同样是改变政策,为什么后人只骂司马光不骂狄仁杰?
...”一般的存在,一位是唐朝宰相狄仁杰,一位是宋朝宰相司马光。这两位宰相可说是爱民如子,为了维护百姓的生命财产可以不计个人安危。狄仁杰担任豫州刺史的时候,武后已经开始主政,越王李贞等起事被镇压,牵连甚多,...……更多
王安石:从‘奸臣’到千古名相的争议与真实
...人言不足恤”的精神,王安石不顾一切的推行新法。而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却不赞同,政见不合的两人也从曾经的朋友变为政敌。司马光代表着节流和保守派,受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支持,这群既得利益者不愿意自己的蛋糕被划...……更多
...并不一样,不是什么所谓的“守旧既得利益者”。都知道司马光是王安石的坚定反对者,但司马光其实并不反对变法,他反对的是王安石变法的理念和方法。王安石变法的核心目的,是让朝廷增加收入。对于农业为主体的皇朝,...……更多
北宋第一名相寇准,却被司马光当作反面教材是为何?
...使者是在有意讥讽,正话反说呢,因此都选择默然无语。司马光非常了解寇准的奢侈浪费行为,曾教育儿子司马康说:寇莱公(寇准曾受封莱国公)豪奢冠绝一时,因为他的功劳大,才没有人议论他的过失,其后人(寇准无子,...……更多
赵姬的一生存在哪些争议
...人物评价司马迁《史记》:①绝好善舞;②太后淫不止。司马光《资治通鉴》:绝美。争议姓名争议她的真实名字已失载,赵是指她的出生地赵国,姬是身份和称号,也叫“赵女”,把她称作“赵姬”始于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更多
北宋改革风云: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政见较量与反思
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二人同朝为官时私交甚笃,在才情和上也都是相互欣赏的,但二人在政见上有着极大的分歧,甚至发展到后期连同朝为官都难以做到。两人同样都是少年得志,弱冠之年便进朝...……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问题在于:《越公其事》是不是可信?古史突出范蠡文种,弱化勾践,越公其事突出勾践,弱化范蠡文种,两者都有不可信之处,但相比之下
2024-06-26 15:08:00
作为皇帝的朱棣还做了两件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大事。第一件事是好事。朱棣营建、迁都北平,树立了北京在之后的政治文化地位。当今天的游客在故宫
2024-06-26 15:08:00
通过上文可知,古史严重扭曲了勾践的形象,《越公其事》中的勾践形象可能更为真实一些。那么,这里带来一个问题:灭吴之后,一个雄心勃勃
2024-06-26 15:08:00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家族的男人往往在天性上和思维方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看来这话不假,朱元璋的残忍在他的子孙身上如同密码一样流传着
2024-06-26 15:09:00
朱棣:1403年-1424年在位,明朝第三代皇帝,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燕王,性格多疑好杀。攻败明惠帝之后夺位
2024-06-26 15:09:00
毕竟当时司马昭控制着洛阳城中的禁军,即便曹髦再不怕死,也没有人敢伤害曹髦,但曹髦终究不能以一敌百,他手下的数百名杂兵也不可能将洛阳城里的禁军完全诛杀
2024-06-26 15:10:00
当时曹髦左右的人怒斥司马伷一行人,以至于司马伷的士兵都被吓得逃走了。此时中护军贾充赶了过来,迎面与曹髦战于南面宫阙之下
2024-06-26 15:10:00
在中国历史上通过“靖难之役”而获登大位的明成祖朱棣,按照汉儒文化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来说,其获皇权之道,似总有被后世正统史学家们有所指摘与诟病之嫌
2024-06-26 15:10:00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他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生于元末群雄争锋的年代。公元1360年朱棣出生,11岁被封为燕王
2024-06-26 15:10:00
南京乃虎踞龙盘之地,既是六朝古都,又是朱元璋的老根据地,朱棣却为什么要迁都呢?明成祖迁都北京,是雄才大略。朱棣的胸襟,一般人
2024-06-26 15:11:00
吴国,吴王寿梦时期,吴国开始联晋反楚,国力日益强盛,至在吴王阖闾、夫差时期,国力达到鼎盛。大约公元前512年,孙武携带《孙子兵法》来到了吴国
2024-06-26 15:11:00
朱元璋65岁的时候,太子朱标病死,其子朱允炆以长孙的地位,被立为皇太孙。各地的藩王大多是朱允炆的叔父,眼看皇位继承人落在了侄儿手里
2024-06-26 15:11:00
唐朝之时,一位叫孙壬林的官员,《唐故魏州昌乐县令孙君墓志铭》:周幽王遭犬戎之难,武公将兵,佐周平戎,其有功平王命命卫为公□□□□□□为卫上卿□邑于□其孙武仲
2024-06-26 15:12:00
可以阅读大量兵书,由此在继承前人军事思想与分析现实军事案例的基础上写下《孙子兵法》。在孙武眼里,深受周礼束缚的战争思维
2024-06-26 15:12:00
孙武祖父孙林父,是卫国的卿,但由于为人专横且逞强,与卫国国君关系非常紧张。但孙林父有一个大靠山晋国,因此经常能够利用他与晋国的关系来制约国君
2024-06-26 15: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