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北宋改革风云: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政见较量与反思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11 10:00:00 来源:戏说三国

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二人同朝为官时私交甚笃,在才情和上也都是相互欣赏的,但二人在政见上有着极大的分歧,甚至发展到后期连同朝为官都难以做到。

两人同样都是少年得志,弱冠之年便进朝为官,史书对于他们的描写是相似的,不追逐名利、不近于色、生活简朴、专心经营理念世界,是科举制度中为数不多的观念型知识分子。

为何对于王安石主张的变法,司马光如此抵触?本文将对其分歧加以分析探讨,以期做较为公允的评价。

北宋改革风云: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政见较量与反思

一、王安石变法的始与末

1、变法初衷

北宋后期,吏治败坏,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急剧升级,宋神宗继位之时,宋朝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光阴。宋朝初期制定的很多政策弊端也逐渐显露,农民起义纷纷兴起,北宋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面对波诡云谲的复杂形势,很多政治家提出了自己的改革主张,变法势在必行。

其中司马光和王安石是变法的代表人物,但二人在变法问题上有很强烈的分歧。

神宗即位之前,对王安石的才能早有所耳闻,对其治国思想也非常的赞赏,于是王安石推行的变法全面推实行,新法的实行确实。

北宋改革风云: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政见较量与反思

变法之后,朝廷国库迅速充盈,社会生产力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商品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可为什么变法会遭到司马光的反对?

一言蔽之,王安石的变法可以理解为将百姓的钱挪到了官家的口袋里,政府的国库充盈了,但老百姓却食不果腹。

2、细说变法

王安石的变法实施后,并没有给中小地主和下层民主带来特殊的利益,反而有很多的严重苛民现象。

司马光以“与民不利”为由来反对新法,确实是有一定根据的。

北宋改革风云: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政见较量与反思

青苗法的本意是“抑兼并,振贫弱,置官理财”,青苗钱是按户等高低决定发放的,规定上,三等户有余钱可以多贷,贷款的农户年年都要交利息,因此,还不起的农户还得求着兼并之家来借钱还款。

司马光全盘否定新法,就连苏轼也曾说:“二十年间,因欠青苗至卖田宅雇妻女投水自缢者,不可胜数”,事实上,司马光对于新法“苛民之甚”的想法得到了验证,青苗法施行自然也遭到了民众的反对。

再说保甲法,保甲法规定墓地最高的为保长,如《宋史》提到,“凡几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才干、心力者为保长,五大家为一大保,选主户最有心力物产最高者一人为大保长。”因而“仕官有力之家,子弟皆欣然趋赴。”

北宋改革风云: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政见较量与反思

根据上面所说的,王安石的变法没有实现“抑兼并,振贫弱,均平赋役”的初衷,它的好处就是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却是通过苛民的方式来达到的。

司马光反对新法恰恰由于他施仁于民的政治主张,从某些意义上来说也是顺应民心的主张。

再看史书上对于司马光的评价,“官僚地主阶级的代表”,“极力维护大地主特权”,这些都是不尽中肯的评价。

3、司马光为何反对变法

有人认为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是个人恩怨,甚至攻击司马光的个人品德问题,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一来将一代政治家司马光的思想简单化,二来也不符合史实。

北宋改革风云: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政见较量与反思

司马光、王安石在为政初期是“比肩共进”的,在神宗时期,两人都是翰林院学士,并常一起聚会,两人对于宋王朝因循守旧,冗官、冗费等问题都非常担忧,希望以一己之力,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状况加以改善。

即使二人在政见上有所不同,司马光仍认为“介甫文章结义,过人处甚多”,而在王安石死后,司马光还嘱托“优加厚礼”,以此看来,二人的在才情上是互相欣赏的,只是对于国家变法政见各有不同。

司马光和王安石对时局的认同,是求同存异的,体现在几方面:

一是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是主张变革的,二人对官场冗官冗费的局面都深感担忧,并尖锐地指出了官场的种种恶习,对宋王朝财政的困难也都看得很清楚。

北宋改革风云: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政见较量与反思

二是两人都很注重人才的培养,王安石认为“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司马光也主张“度材而授任,量能而施职”,但二者解决问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王安石侧重于具体制度的改革,而司马光侧重于社会治理条件,这就导致二人对社会弊病的根源认识上存在分歧,进而引起变革态度的迥然不同。

总而言之,司马光坚持“慎改稳改”,而王安石则主张“大刀阔斧”。

这两种变革方式的差异性,必然导致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变法成反对意见,他不能够忍受用“免役法”代替“差役法”,用“青苗法”代替“常平仓法”,推行新的保甲法等。

两人虽然都很重视人才,但在用人的主张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北宋改革风云: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政见较量与反思

司马光强调“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他认为人才是有的,关键在于能不能知人善用。他指出“用人之道,采之欲博…收其所长,弃其所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他对于王安石的不加分析、一味排斥异己者的做法非常不满。

司马光和王安石在理财的问题上也有非常尖锐的对立立场,虽然二人都看到了宋王朝的财政危机。但王安石认为,财政危机原因在于“理财未得其道”,因此应当进行变法,而司马光则认为应节流。

司马光主张“方今国用不足,灾害荐臻,节省冗费,当自贵近为始”,他强调节流,主张裁减冗官,而王安石则认为“得善理财者,何患不富?”他主张开源,王安石变法主要目的在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大环境下,商品经济并不健全的封建社会并不能迸发出强烈的经济活力,财富积累的方法只有压榨百姓。

北宋改革风云: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政见较量与反思

诚然,开源和节流是国家财政的两个方面,而司马光对于开源避而不谈,强调节俭、用费、裁减用兵,虽然有失偏颇,但大致可以认为是切中时弊的。

而王安石只讲开源,并且主要手段是以点名的方式,甚至认为节流节用是有伤国体的,这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偏激性。

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想振兴朝政,但二人由于政见的不同,在改革方式、用人、理财等方面都形成了尖锐的对立,这就决定了司马光对于新法持否定态度。

4、王安石变法遇挫

王安石作为变法的实际领导者,本应做到群策群力,但由于用人不当,王安石内心只能依靠自己的儿子为谋主,外信也被许多居心叵测的人利用。

北宋改革风云: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政见较量与反思

在新法颁布之后,各地都出现了异常的现象,如华山崩裂等,一时人心惶惶,不少人借机抨击变法。

王安石的变法,使得民负债日重,而县官无所得,并且加重人民的负担容易引起社会动荡,同时,王安石也没有办法根本改变北宋积弱的局面。

而所谓的保甲法,在当时就是为了严格控制被压迫的阶级,镇压农民起义。

公平而论,王安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改革家,他的改革是以增加国家收入为目的,以加重被剥削者的负担为手段的,他没有对农民做出让步,也没有打击大地主的利益,也没有支持中小地主的利益,这就导致了他的变法必然遭到失败。

北宋改革风云: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政见较量与反思

二、司马光重新掌权和草草收场

1、司马光重新拜相

王安石是一个富于幻想的改革家,他的行动远不如言论那么中听。

王安石变法的实施也证明了他因用人不当,从变法过程遭到许多卓有见识的大臣们反对,变法阻力随之增加,更严重的是变法脱离实际、压榨民脂民膏引起民怨,所以最终失败也是在所难免。

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死,年幼的哲宗即位,由太皇太后听政,王安石被第二次罢相,变法危在旦夕。

此时,司马光被重新召入京,上台执政,司马光执政前,朝野上下对其寄予厚望,司马光上京为相,标志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北宋改革风云: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政见较量与反思

2、司马光暮年之过

作为反变法者的司马光重新掌权,虽然废除青苗法、免役法等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但对于司马光而言,仍然是考验。

而晚年的司马光也越来越固执,司马光在反对变法时尚且知道应该“存其善而革其弊”,但遗憾的是,此时司马光也犯了与王安石相似的急躁病。

他既不问刑法是否有可取,可改之处,也不问废除刑法需要时间,是否操之过急,而对于司马光的矫枉过正,就连和司马光同一阵营的人都有些不赞成。

范纯仁对司马光说:“治道去其甚者可也,差役一事尤当熟究而缓行之,不然,滋为民病”。然而曾经反对王安石变法、希望能广开言路的司马光却油盐不进。

北宋改革风云: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政见较量与反思

司马光在其晚年忠诚虽可嘉,但却偏执的令人难以接受。司马光自信狂妄地坚持“四害不除,吾死不瞑目矣!”其固执导致的最终结局是新法被完全扼杀,而他的政途也最终悲剧收场。

总结

历史远非人们所看到的那么简单,司马光和王安石年少时同朝为官,情谊深长,只是在政见立场上有所不同,在变法问题上针锋相对。

这不是阶级斗争,不是路线斗争,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对于朝政的理念不同而已。

北宋改革风云: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政见较量与反思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王安石变法有操之过急之处,司马光反对变法也有对有错,既不能证明他守旧顽固,也不能断定他就是逆历史逆潮流的保守派官员。

司马光的一生,包括反对王安石变法,应基本得到肯定,他着眼于民众疾苦,反对新法对于民众的苛责和剥夺,但晚年的司马光执拗如牛,也犯了和王安石变法同样的急性子错误。

当一个人手握大权时,可能难以做到广开言路,毕竟高处不胜寒,而对于二人在政见上的分歧,后人也无合适立场任意地拔高、贬低,只得交由历史评判。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1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改革,他算是奸臣吗?
...臣?贪权误国、媚上乱政、结党营私、以权谋私…这些跟司马光都不挨着,司马光当然算不上奸臣。司马光的保守派和王安石的革新派,其分歧也只在政见不同,双方均不是大奸臣。在王安石看来,
2024-04-21 10:28:00
宋神宗熙宁年间变法争议:王安石与苏轼的政见之争
...生机,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当变法遭到司马光、苏轼等人的反对、两派彼此生隙之时,两方首要人物只限于政见争端,没有使用小人手段进行打压,如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王
2023-11-20 15:05:00
宋神宗为什么重用王安石却更欣赏司马光?
...基本上都被神宗皇帝罢免。但有一个例外,王安石的政敌司马光,被神宗皇帝留任中书。 王安石拜相后,立即说服神宗将张方平调往外地,他还想将司马光调离中枢,但被神宗皇帝拒绝。尽管神
2023-08-30 17:47:00
聊聊历史上君子之交的典范:王安石与司马光
...解尊重至上,以诚相待,和而不同。在历史上,王安石同司马光的关系,便是君子之交的典范,而他们之间的矛盾亦是君子之争。司马光与王安石都蒙受过欧阳修的教诲和举荐,又同与北宋大诗人梅
2024-05-21 09:48:00
梳理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之间的关系
提起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这可是北宋年间响当当的人物,都是著名的文学家。除了苏轼外,其余三人也都是政治家,都做过宰相,对北宋的社会发展都做出过杰出贡献。就是当今的儿童也都
2023-07-11 18:28:00
司马光名望为何不如王安石
...是一对你死我活的死敌,这两人一个是王安石,一个就是司马光。后世对他们评价不一,但总的来说“安石不出,奈苍生何!”的王安石个人名望却是强过从小就会砸缸的司马光。两人都是当世名相
2023-01-07 21:22:00
王安石和司马光为什么要联手将苏东坡送上断头台
...“旷古三大才子”的问世,他们是改革家王安石、大学者司马光和大文豪苏东坡。这三位都是不世出的奇才,如果他们三位联手不知道将会为中国的文坛或者政坛留下多么巨大的财富。然而,北宋的
2023-01-07 21:36:00
浅谈​宋朝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而将这些钱收归朝廷财政。在她摄政之后,迅速启用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执政,司马光等人参政之后就废除了王安石的新党在此之前提出的新法。此时宋哲宗的年号为元祐,所以这个事件史称“
2023-07-15 09:04:00
熙宁元年之争:司马光与王安石的经济理念对决
...空虚,上奏皇帝请求不要赏赐。这次上书引起了王安石和司马光的争论。司马光认为:现在国家缺钱,上层应该以身作则,节省花钱。王安石则认为:\"节省这么一点赏赐,并不能让国家富裕起来
2024-02-15 19:1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